尚書博文精粹 第63章 作家老忽
    「老忽調走了,又回國務院研究室了。」一個搞文字的朋友對我說。

    我說:「真有點捨不得他呢!」

    老忽叫忽培元,大慶文學藝術界的朋友對他並不陌生。他當個不大不小的官——大慶市委副書記。搞文字的人有點兒沒大沒小,當面書記長、書記短的,可出了他的門口,他就變成老忽。我只好也這樣稱呼他了。

    2005年4月,他從北京下派到大慶。他把掛職當任職一幹就是三年多。因為有文字上的共同愛好,和他有了些接觸。知道他是陝西延安人,1956年生。1975年在延安農村插隊時入黨。1981年大學畢業。先後任行署專員秘書、綜合科長、省委政策研究室處長、潼關縣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副局級秘書、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2001年兼任市政協主席。後到國務院研究室任司長。當年他是中央組織部24名下派幹部中唯一有過從西北「轉戰」東北經歷的正廳級幹部。

    事後談起他來大慶任市委副書記的事,老忽還非常有感慨。他說:「來之前,研究室主任找我談話,表示我只是掛職。如果不適應,可以隨時回來。而『鐵人』精神一直是大慶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是懷著『朝聖』的心情來到大慶的,到這裡工作我並不後悔。」

    老忽對大慶是有感情的。他創作的政治抒情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飽含深情、樸實洗練、盡去浮華,詩史般對大慶油田開發47年來的輝煌歷程從精神的層面進行了感性的觸摸和理性的昇華。為大慶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描繪出一幅悲壯、感人、美麗的畫圖。此詩曾走進北京大學百年講壇,引發現場兩千多名北大師生的強烈共鳴。老忽這樣評價自己的詩歌:詩歌不僅僅是因為「寫」得好才可以不朽。而唯有同時抒發了人民的崇高感情,記錄了值得永載史冊的人物與生活,才可能隨之流傳。後來我在《歲月》雜誌社主編潘永翔處找到發表這首長詩的《中國作家》雜誌,認真品讀,感覺老忽是帶著使命感完成這篇佳作的。過去人都說「憤怒出詩人」,但不同的時代,激情和感召同樣讓詩人心潮澎湃。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突然想到這兩句詩,覺得形容老忽在大慶的來與去十分貼切。他創作的賦體散文《大慶賦》、《鐵人銘》,就是他鍾愛的文學之樹上,盛開的兩朵燦爛的奇葩。他用詩這種極高的藝術形式,絢麗和精彩地反映了大慶的歷史與現實。這裡不能不說說他的《大慶賦》和《鐵人銘》。「荒原沉沉睡萬年,野鶴寂寥唳蒼天;茫茫沼澤承劫命,古象猛犸正長眠;陸相生油創新論,引領神工探長垣;松基三井噴油流,喜逢國慶十週年;一場會戰驚世界,大慶以茲開紀元。」有評論家認為,忽培元在《大慶賦》中,寫活了一個城市的「魂」。讓人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城市而感動,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而感動。而大慶精神在典型化、人格化以後,就成了鐵人精神。作者在《鐵人銘》中謳歌鐵人精神,使得兩賦有了內在的鏈接。

    鐵人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是「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拚搏精神,以及艱苦奮鬥、科學求實、不計名利、埋頭苦幹等種種德行的綜合體現。現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家喻戶曉,成為大慶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行為準則。《鐵人銘》以一個政治家的胸襟,歌頌了鐵人,敘述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集體,在實現自己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時勢不可當的意志。在作者筆下,鐵人精神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歷任公僕自覺兮,傚尤余康高風;多少德民啟民兮,科技創新猶酣;隊伍跨出國門兮,滄海揚帆鵬程;紅旗獵獵鮮艷兮,二次創業恢弘;鐵人隊伍豪邁兮,代代高歌猛進!」忽培元令人信服的述說,讓人覺得鐵人雖逝,但大慶還有成千上萬個英雄。他們一代接一代,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因而表達出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思想力量。

    老忽說:「來大慶任職前我就認真研究過大慶的歷史。在這座城市,我經常能感受到一種不畏艱險、踏實奉獻的氣氛,甚至有些當今已不太常見的英雄主義。榜樣和傳統的力量,讓今天的大慶人仍然體現著這種獨特氣質。」

    在其位,謀其政。進了大慶的門,就是大慶的人。老忽說,他來那年,大慶的GDP達1240億,上繳利稅收入840億。自大慶開發以來,累計給國家上繳1萬多億的利稅。大慶一直是全國第一利稅大戶。他也感慨,大慶這些年奉獻太多,而國家的投入卻太少。像大慶這樣的城市,現在提出轉型正是時機。大慶現在還是產值高峰期,積極推動城市轉型和產業優化調整是當務之急。遼寧阜新是一個例子,不能再等到資源枯竭時轉型。到那時候,誰來為歷史負責?

    從以上這些話可以看出,老忽真的很憂國憂民憂大慶。

    我最為佩服老忽的是,他工作之餘,能筆耕不輟。他從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至目前,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土炕情話》,報告文學集《山秀珍》、《秦柏風骨》,散文集《地耳集》、《生命籐》、《毛頭抑記》,隨筆集《京密河札記》、《延安記憶》,長篇歷史傳記《群山》、《難忘的歷程》,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等十多部。其中《群山》獲全國優秀長篇傳記獎。來大慶工作後不久,他就主抓編輯了《大慶文藝精品叢書》十六卷,為大慶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等有著眾多業餘頭銜的他,功德圓滿回到北京去了。總結老忽在大慶這幾年的工作,我感覺他的收穫應該是頗豐的。此時,我想起了他在《延安記憶》書跋中的一段話:「不墨守成規和不迷信時尚,是我不安分與不無保守的矛盾性格體現。如果有人硬要逼問自己,何以來到這裡,何故做著一切,只要健在,就要執行,不必刨根究底,一切都將被歷史收藏。」是的,鑄有《大慶賦》、《鐵人銘》的黃鐘大鼎,將和大慶博物館一起為我們訴說一段往事。

    老忽走了,他卻把依戀留在了這片土地,把思想留在了這片土地。走前不久,他曾去城市森林,他用《林中之悟》向我們大家做了道別:

    「終於,就要向這片朝夕相處過的林子道別了,這是最不願做的一件事,卻又是常常要做的。人生就是這樣,說到底也就是一個聚散離合的過程,由虛無中來再往虛無中去。永遠都在旅途上行走,像流星一樣,飛快地劃出一條弧線,能夠叫人們注意到的更是極短暫的一瞬……」

    我發現,拋開官員的級別,老忽真的是一個很純粹的作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