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侯為貴一直希望將中興打造成一家兼顧系統與終端設備兩個市場的公司,以便為公司留出應對變化的足夠餘地。他始終認為,系統設備的建設有高潮低谷,但終端的需求量和更新率都要高得多,兩相兼顧可以對衝過於劇烈的波動。正是這種堅持,讓中興成為全球主要的終端廠商之一。
2009年,中興一共銷售了6017萬部終端(其中80%為手機,另外20%為數據卡),同比增長了50%,約占同期全球手機銷量份額的4%。在2009年最後一個季度,中興已經取代摩托羅拉成為全球第五大手機製造商,排在諾基亞、三星、LG和索愛之後。侯為貴目前正雄心勃勃地要使中興在未來的5年內成為僅次於諾基亞和三星的全球第三大手機製造商,而這就意味著中興必須保證每年至少超過30%的增長。
不同於諾基亞等公司,中興並不向最終消費者銷售手機,而是將其終端業務納入其圍繞運營商需求的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它通常只向運營商定制手機,有時甚至沒有單獨的定價,而僅僅是一個一攬子方案中的一部分。這種模式有助於中興控制整個解決方案的成本,同時由於終端往往是運營商推廣新應用必不可少的平台,有時甚至是最先考慮的著眼點,這又使中興區別於愛立信這樣主要圍繞系統設備運營的公司,從而在圍繞應用的解決方案更有便利。
由於中興尚沒有完全建立起在某種技術上的絕對優勢,這反而給了它應對充滿極度不確定性的融合時代的開放精神。不像諾基亞、蘋果、谷歌、微軟、三星等公司熱衷於推出自己主導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或者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某一種標準制式上,中興幾乎在每個領域都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從TD-SCDMA、WCDMA、CDMA2000、WiMax、WIFI、LTE,到WindowsMobile、Android、LinuxLiMo、BMP(高通主導的手機操作系統平台)、OMS,到手機、上網卡、上網本、智能本、監控器、數碼相框、無線座機、家庭網關、模塊、無線對講機等產品形式。
中興一貫的策略是,只要運營商有需求,就會去做,而不管需要用到的技術是先進還是落後。這種策略可以降低某一種技術被市場淘汰的風險,讓中興可以左右逢源;更重要的是,它還可能幫助中興建立起一種超越技術、專注於用戶應用本身的氛圍,而這種文化有助於它向圍繞應用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當然,這種什麼都做的策略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增加公司的成本,並降低新品推出的速度。不過中興在過去的幾年對現有的手機研發平台進行了整合,已經使這些問題得到了部分解決。目前在中興所有技術類型的產品研發中,70%都可以在統一的平台上完成,只有30%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
如果說有什麼風險,那它可能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源自公司內部始終揮之不去的一種傾向。自從在手機領域擁有一定地位後,中興內部就一直存在這樣一種暗流,那就是中興應該像諾基亞那樣去展開B2C1的營銷,以此來將公司的品牌引入消費市場。為此中興早在2004∼2005年時就曾經投入巨資聘請功夫巨星李連傑代言手機產品,並在全國範圍內大建營銷渠道。不過,在系統設備領域沉溺過久的中興顯然並不擅長此道,結果不得不重新回到定制的老路。至今「渠道派」似乎並沒有徹底放棄,儘管侯為貴自始至終都認為公司應該堅持定制的模式,但隨著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而手機部門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王國,不排除「渠道派」會隨時捲土重來。
另外,過於追求規模的增長也存在一定風險。華為就沒有這樣樂觀,雖然目前它在規模上已經與中興很接近,在數據卡上已經是全球頭號供應商。但它的一位終端業務負責人認為這個行業已經大不如從前,賺錢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因此認為華為的目標應該是「在未來的幾年能夠生存下來」,而不是像在系統設備上一樣追求簡單的規模擴大。相比中興,華為的終端業務更像系統業務的一個延伸,它一直到2004年前後才進入這個領域,而且一開始就定位在3G上,這與整個公司很早就將3G作為自己戰略重點的路線是一致的。
而中興一貫過於謹慎和注重短期回報的風格,也可能讓它在LTE終端這樣的前沿領域錯失最佳發力良機。儘管它有希望躋身第一梯隊,並宣佈將在2010年陸續推出LTE終端,但仍然可能已經落在韓國公司的後面。據說三星和LG已經具備推出可規模交付的LTE終端的能力,三星還開始推進LTE和WiMax芯片的研發,希望可以擺脫對高通的依賴,而中興則可能要到2011年以後才會達到同樣的水平。
但不管怎樣,中興仍然可以從終端業務中獲得更多的信心,這種信心實際上還基於這樣的事實—相比諾基亞這種對價值鏈的地位有更多野心的公司,中興反而可能成為運營商最信賴的合作夥伴之一。如果足夠明智,終端業務將成為中興未來的增長引擎,在歐洲、美國和日本1市場,很多運營商最初都是通過終端與中興建立首次合作關係的。
中興近些年在殷一民的帶領下,已經在系統設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並成為中國申請國際專利最多的公司之一,獲得了30多個國際組織的領導席位和一些技術標準的編輯權。這將使中興更有實力實施某種類似低成本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戰略。這種戰略既能避開與運營商的競爭,又能滿足其最大的潛在需求,進而在這次行業性的洗牌中搶佔較為有利的位置。
比如,中興已經和香港運營商CSL合作推出了全球最快的HSPA+網絡,建成全球首個代表CDMA技術最新進展的EV-DORev.B商用試驗網,成為中國移動最大的TD-SCDMA提供商;早在2008年便成為全球發貨端口數第二多的NGN供應商,躋身LTE和WiMax第一陣營。在2009年Gartner的一份全球LTE設備商競爭力的評估報告中,中興位列第三,前兩位分別為愛立信和華為;同年在著名研究機構In-Stat的一份報告中,中興佔了2008年全球新增WiMax商用合同的16%,新增合同和綜合競爭力均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阿爾卡特朗訊。
中興甚至在如何幫助運營商解決融合所導致的副作用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在運營商的同一張網絡中,將兼顧越來越多的技術,如何減少重複投資、實現各種技術之間的平滑升級就成為關鍵,而中興在全球首家推出的SDR(軟基站)產品就解決了這個難題,它允許通過軟件升級等簡單的辦法來迅速低成本地實現新技術的部署。這款產品為中興獲得了一系列國際榮譽,包括IEC(國際電工委員會)頒發的InfoVision大獎,以及GSMA全球移動大獎入圍獎(也是該屆唯一進入短名單的中國企業)。目前,SDR已經成為一種標準技術。
另外,在一些可能孕育著巨大商機、與融合趨勢相適應的新領域,中興也早有佈局。比如,中興很早就對視頻會議、IPTV、物聯網、特殊應用半導體等進行了投資。儘管這些業務至今仍然沒有對中興的營收產生重大影響,但是隨著融合時代的到來,中興可望獲得更多的增長點。比如早在2005年中興就已經成為中國IPTV的第一品牌,公司旗下為中國移動等公司提供手機支付芯片的國民技術公司已經在創業板IPO成功,公司的RFID(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業務在2009年增長了300%等。
現在的問題是,中興需要彌補自己在應用開發方面的能力,以填補從運營商到用戶應用之間的縫隙,這實際上屬於軟件開發的層面。由於中國擁有大量的軟件人才,而且一直被認為是繼印度之後最大的低成本軟件開發人才提供地,這就讓中興可以繼續在傳統領域的低成本優勢擴展到運營軟件和應用軟件的開發上,甚至由此建立起在服務外包上的優勢。
早在2003年,中興就同全球領先的咨詢公司埃森哲成立了一家致力於電信運營支撐軟件開發的合資公司,攜手發展運營軟件。從2005年開始,中興又正式提出將向軟件與服務領域轉型,並在2007年成立了一家獨立的業務軟件研究院。2009年年底又在印度成立了其首家海外運維管理中心,以開拓這一當今全球成長最快的市場。此外,中興甚至通過剛中電信這樣的合資公司積累了多年的電信運營的經驗。所有這些,都將有助於其瞭解運營商的需求,並將其同自己的應用產品進行結合。
到目前為止,中興的業務研究院已經發展到5個研究中心,人數約5000人。這只是一個開始,中興高層希望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承擔起項目管理者的角色,他們的任務將是管理公司龐大的外包團隊。按照計劃,他們的人數將是公司自有人員的兩倍。這樣的結構將允許公司將最核心的東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業務引擎以及與設備密切相關的一些產品。另外,由於業務軟件涉及大量的定制,因而使規模效應受到一定影響,那些較小的團隊在這方面可能更具優勢。
但中興副總裁兼業務軟件總經理王翔對公司所面臨的挑戰也很清楚:為了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力,並帶來業務與利潤的呈比例增加,公司必須從目前的項目經營型(為了獲得項目不計成本)和價值經營型(初步開始對所中標的項目進行基於成本回報等方面的選擇)階段,轉變到價值鏈經營型和品牌經營型階段,前者通過設計並管理整條價值鏈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後者則擺脫了具體的執行,主要是提供如何做的建議。
「目前我們還只能在其中某一個環節有一定發言權,其他的環節卻無法掌控,這樣我們的回報率就仍然停留在較低的層次。愛立信已經擺脫了具體的產品層次,在這方面它已經沒有優勢,而是開始憑借其在產業中影響力和號召力賺錢。」王翔希望公司上下能夠認識到任務的艱巨性。
不過中興並不必自慚形穢,因為它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這些全球前20大的運營商作為基地,有7億的移動用戶、近4億的互聯網用戶和近2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提供的廣闊的、成本低廉的試驗田。截至2009年年底,中興已經成為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增值業務解決方案的第一大供應商。另外,它還與包括設備商、內容商和軟件開發商在內的200多家公司結成了移動互聯網合作夥伴聯盟,並開通了自己的手機用戶應用軟件商店。
但前景依然不容樂觀。因為中興迄今仍然沒有拿出一個完整的針對融合的戰略,低成本的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也只是一種猜測,更讓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是,在找到那個適合中興的位置之前,侯為貴還必須繼續與亦敵亦友的任正非及他的華為進行較量。這是所有選擇低成本戰略的公司的宿命。最終的勝出者只能有一個,即那個在成本達到兩家公司所能承受的底線時,仍然能夠生存者。毫無疑問,隨著融合的深入和離最終亮底牌的那一刻越來越近,他們兩人的戰爭也將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