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學問 第34章 知遇感恩『被謀反』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中國人主張知恩圖報,經久不衰的聖人之言、歷時彌新的故事演繹等為感恩營造出了一個大展身手的舞台,按照這樣的模式推導,似乎感恩的人也應該會為大家所認可,也應該會有好的結局。但是,歷史是殘酷的,歷史也是複雜的,在這一舞台上,有一位恪守此道的人卻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此人就是大漢帝國開國功臣之一的韓信。

    韓信年輕尚為平民百姓之時,家道貧窮,因為沒有特別好的品行,不能被推選去做官,而且又不會經商之道,為此,經常寄居在別人家蹭飯度日,由此招致了好多人的厭惡,不再怎麼接濟他。韓信當時沒有別的營生之道,只好跑到與自己還有點交情的南昌亭亭長家裡繼續蹭飯吃。如此過了數月,亭長的妻子也開始嫌惡他了,為將韓信趕走費勁腦筋,最後將飯點提前,地點轉移,在床上就把早飯解決掉了。韓信按照以往的飯點再去蹭飯時,已經沒有了他的份。韓信不傻,自然明白其中的用意。一怒之下,憤然離去。

    世上還是有好心人,韓信為填飽肚子就經常到城下釣魚,當時在河邊的還有幾位漂洗的老大媽,其中有一位大媽看見韓信實在餓得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菜給韓信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感激,很欣慰,便對那位大媽說:「我一定會重重報答您老人家的。」大媽非常嚴肅地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卻不能養活自己,我只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或許老大媽施恩不求報的表現影響了韓信,或許是老大媽恨鐵不成鋼的話語刺激了韓信,落魄不堪的韓信在歷史的風雲際會中開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韓信最初投靠的是項梁,項梁死後就追隨項羽。雖然韓信也曾多次進言獻策,但都沒有得到項羽的採納,鬱悶至極的韓信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便抽身離去,投靠了漢王劉邦。

    初到漢王軍營,韓信一無名小卒也未能得到劉邦的重用,但是,在慧眼識人的夏侯嬰、蕭何的提攜下,在與劉邦一番頗中肯綮的談話之後,韓信率兵東出陳倉,收復三秦,打下了漂亮的第一仗。隨後,韓信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在垓下之戰中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爭神話。

    但是屢建奇功的韓信卻犯了歷史好多功臣良將都犯的錯誤,犯了大忌。所謂功高震主,劉邦雖然依靠韓信一步步地積聚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佔據了重要地區,但是同時也開始對韓信起了防範之心,動了殺念,深夜奪取韓信兵符就是一證。

    如此一來,劉邦與韓信的關係就起了微妙的變化,只不過其中的當事人之人韓信卻沒有這麼敏銳的嗅覺。韓信之所以不敏銳,不是因為韓信沒有政治素養,而是韓信太天真,太堅守「知恩圖報」的信條了,而也正是這一信條讓韓信在險惡的環境中走向了絕路。

    韓信的知恩圖報在他衣錦還鄉之時已經有所體現,他對當初接濟他的老大媽、亭長都給予了不同的賞賜,甚至還給了當初讓自己飽嘗胯下之辱的人一個官做,這種表現在「以德報德」基礎上又提升了一個層次,都能「以德報怨」了。所以,在他人向他進言說劉邦有加害他的意思時,韓信本能地做出了排斥態度:子虛烏有。

    當時給韓信提醒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項羽手下的說客武涉,一個是齊國人蒯通。無論是武涉還是蒯通,他們的言說都是言辭中肯、切中要害,而且蒯通還是兩次勸說,雖說韓信也有過動搖,但是到最後長期的道德導向還是佔了上風,固執地認為劉邦不會加害於他。在韓信的反駁之詞中,有一個共同的話題被韓信反覆念叨,那就是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且對其優待有加:「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但是,武涉與蒯通的預言最終還是應驗了。卸磨殺驢的劉邦在項羽自刎烏江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至韓信兵營,收取兵權。後又改封韓信為楚王,污蔑韓信謀反,待罪京師,最終被呂後逮了個機會、找了個理由給殺掉了。

    韓信死掉了,劉邦心安了。不知一心要除之而後快的劉邦聽到蒯通痛罵韓信愚忠時作何感想,不知高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劉邦有沒有再想起曾經為他出生入死的韓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