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中,「天時、地利、人和」被認為是決定事情成敗的三個關鍵因素,即使在今天,如果能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也是極有道理的。所謂「天時」,就是社會諸種條件的集合,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誰能利用好這一趨勢,誰就能獲得成功。所謂「地利」,應該理解為當事人所處的具體位置,這一點決定了當事人採取行動的具體方式、方法和時間。所謂「人和」,指的是人際關係,尤指能否得人心。在這三條當中,「地利」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去改進或是獲取,「人和」也可以通過努力結納、招攬,唯有「天時」最為難得,不僅平時難見,甚至百年不得一遇,用千載難逢去形容,有時亦不為過,況且一旦到來,天下英雄豪傑爭之搶之者不知有多少,所以,三者之中,「天時」最為重要。同得「天時」,占「地利」者勝,同得「天時」、「地利」,占「人和」者勝。這就是「天時」雖降於每一個人的身上,而成功者卻極少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元世祖忽必烈可以說是一位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君主,是一位智勇超人、順世應時的開國皇帝。
【事典】
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其中一些民族的悍勇,至今想來,猶令人驚歎不已。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後,正值西夏衰落,金朝腐敗之時,可以說得盡了「天時」,又加上他的雄才大略,蒙古軍的鐵蹄踏滅了西夏,如狂風驟雨般直掃歐洲大陸。今日想見其威風,還會使人覺得振奮不已。
成吉思汗為他的子孫留下了一個大好的基業。成吉思汗生有四子,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四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後,經歷了窩闊台汗、貴由汗、蒙哥汗之後,才傳到忽必烈手中。在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至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之間,蒙古國政事混亂,百姓蒙受荼毒。自窩闊台死後,皇后乃馬真攝政,但下屬諸官不願受她節制。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窩闊台長子貴由即位,但不久又死於「西巡」的途中。在此之後,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系諸王和三子窩闊台系諸王激烈爭奪汗位,以至使大蒙古國「三歲無君」,直到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拖雷長子蒙哥才繼承了汗位,從此,汗位從窩闊台系轉到了拖雷系的手中。作為拖雷的次子,忽必烈就在哥哥蒙哥的治下度過了一個潛藩時期。
忽必烈的母親深通漢族文化,忽必烈受母親的影響很深,因此,自小就對漢族文化極感興趣,步入青年時期,他就「思大有為於天下」了。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忽必烈曾把一位著名的禪師叫到他的官邸,他不問佛禪,卻問治國之道。他說:「佛法中亦有安天下之法嗎?」
禪師答道:「欲尋治國安邦之道,應當去尋找天下的大賢碩儒,佛門之中雖有這樣的人才,但不能盡如人意。」他把弟子劉秉忠推薦給了忽必烈,劉秉忠才、學、識具備,深得忽必烈的歡心。不久,忽必烈又從附近訪求到了名儒趙璧,向他虛心學習。由此可見,忽必烈在青年時期就已嚮往中原的文治了。這為他以後成為一個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拖雷生有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在這四子中,唯有忽必烈的才幹最為突出。當時,蒙古人雖佔領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但「漢地不治」,很難成為蒙古軍東征西伐的穩固後方根據地。雖然是蒙哥做了大汗,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忽必烈的突出才幹,於是,在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六月,蒙哥命忽必烈為總領漠南漢地的軍國庶事,忽必烈聽了,極為高興,因這麼一來,他就可以龍歸大海,虎上深山了。他當即就要歡宴群臣,大加慶賀,但他的幕僚中有一個名叫姚樞的名儒,勸他韜光養晦,不要喜形於色,鋒芒太露,忽必烈悚然一驚,當即取消了大宴群臣的打算。
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年,他把藩府移到了桓州(今內蒙正藍旗)一帶,在那裡開設了幕府,到處尋訪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漢族知識分子,經過相當的努力,忽必烈終於建立起了一個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為主的顧問集團。在這期間,忽必烈在各地設立安撫司等機構,「選人以任職,頒俸以養廉,去污以清政,勸農桑以富民」,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減輕了這些地區的農民的負擔,這些政策,對全國被佔領過的地區來說,尤顯得必要。
也就是這一年的六月,蒙哥為了對南宋形成完整的軍事包圍,命忽必烈率兵征大理。他帶領姚樞、劉秉忠等隨行。十二月過黃河,經陝西,出六盤山,並命姚樞經營關隴地區。姚樞在這裡勸農桑、興學校,使之呈現出一派興旺的景象,既為忽必烈南下提供了可靠的後勤保障,又使忽必烈看到了漢法的巨大效力。然後,忽必烈分兵三路南下,「經行山谷二千餘里」,親自乘革囊渡江,攻陷了大理城,追殺了大理國王段興智和主將高祥等人,收取了大理的八府、四部、三十七郡。留下大將兀良合台駐守,於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十二月班師,宋寶祐二年(公元1254年)秋天回到灤河駐地。忽必烈這次由北向南出征,經大渡河、大雪山和金沙江,實在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次壯舉。
忽必烈在軍事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績,在中原治理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使他在漢人以及蒙古貴族中的威望日增,他用漢法治理河南、陝西一帶,也直接損害了蒙古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甚至影響了蒙哥的財政稅收。這樣一來,謠言四起,說忽必烈心懷異志,想自立為王等等。俗語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蒙哥也開始懷疑起忽必烈來。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哥撤掉了忽必烈的軍權,同時還派一些親信大臣到陝西一帶催要錢糧,對忽必烈的部下妄加罪名,肆意迫害。忽必烈在這種危難的處境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全盤皆輸。在姚樞等人的勸告下,忽必烈把妻子和兒女送到蒙哥汗那裡做人質,以表明自己並無異志。在這年的秋天,忽必烈還親自去朝見蒙哥汗。兄弟倆終於盡釋前嫌,重歸於好。
出於消滅南宋、統一全國的需要,蒙哥汗又讓忽必烈重掌軍權。宋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二月,蒙哥汗決定出征,留幼弟阿里不哥守和林,自率西路軍進攻四川,命塔察兒、張柔率中路軍攻長江中游,命忽必烈率東路軍攻黃州一帶,命留守在大理的兀良合台攻南宋的南側,形成了南北夾擊乃至包圍之勢。蒙哥所部進攻四川的合州釣魚城,因城建在山上,城防堅固,軍民同心,久攻不下。在攻戰之中,蒙哥親冒矢石,結果身受重傷,不久,傷發而死。
蒙哥去世的消息既傳到了忽必烈軍中,也傳到了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那裡。阿里不哥因駐守後方,享有很大的主動權,在一些人的策劃下,準備繼承汗位。但阿里不哥不論在個人才能還是文治武功上,都遠不如忽必烈。他為了防止忽必烈帶兵北上爭位,便秘密調動大漠南北的軍隊,準備阻擊忽必烈。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看出形勢有些不妙,就連忙派人密報給忽必烈。忽必烈在處理這件事上充分聽取了臣下的意見,郝經上《班師議》,認為應當先與南宋秘密媾和,然後迅速班師。否則,阿里不哥一旦宣稱有蒙哥汗的遺詔,忽必烈雖有重兵,也難得回去。當今之計,應先派人截住蒙哥汗的靈車,收奪皇帝的印璽,並通知諸兄諸王會葬蒙哥汗。然後自率輕騎,日夜兼程,奔赴燕都,穩定中原一帶的局勢。於是,忽必烈做出要猛攻南宋的姿態,賈似道便慌忙求和,在與南宋訂立了和約之後,忽必烈率師北還。
到達燕京時,忽必烈就發現脫裡赤正在徵集訓練軍隊,脫裡赤托辭是受了先帝之命而為,忽必烈已看清了阿里不哥的真實意圖,就解散了脫裡赤的隊伍,並不理阿里不哥會葬蒙哥汗的通知,率軍來到開平。在取得了相當數量王侯的支持下,忽必烈搶先一步登上了汗位。
所謂「先發制人,後發人制」,阿里不哥一見忽必烈稱汗,自己反而落後,就連忙召集一些大臣諸王,宣佈繼承汗位。正像當時的俗語所說:「一口鍋裡煮不下兩個羊頭」,兄弟倆之間發生了戰爭。戰爭的局勢一開始就較為明朗,一方面支持忽必烈的諸王較多,具有雄厚的軍事勢力,另一方面,忽必烈的軍事、政治才能和經驗也遠比阿里不哥豐富,其三是忽必烈佔據了廣大的地盤,尤其是中原地區,取得了穩固的根據地,因而經過多次較量之後,忽必烈終於取得了勝利。公元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在大敗之後,看看沒了希望,只得帶著身邊的一些人來投忽必烈,表示歸降。忽必烈問他:「你平心而論,我們兄弟倆誰該繼承汗位呢?」阿里不哥說:「原先我是對的,現在大汗您是對的。」這話的意思只是承認忽必烈戰勝了,卻並未承認忽必烈繼承汗位是正確的。忽必烈聽了一笑,就赦免了成吉思汗的子孫,其餘叛臣被斬首。
忽必烈稱汗以後,積極推行漢法,在相當於今天的就職宣誓的即位詔書中,他竟公開宣稱成吉思汗在五十多年的創業生涯中「武功迭興,文治多缺」,認為必行漢法,乃可長久。在他後來的施政實踐中,也確實把施行漢法擺在了第一位。他所施行的漢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