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莊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不僅是老莊學派的重要代表著作,還被道教奉為《南華經》,是為道教的無上經典。《莊子》不僅教我們修身養性,無為而治,有時也涉及經世濟時的道理。
《莊子》的作者是莊子。莊子(公元前360?∼前280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曾經為蒙漆園吏。莊子的思想實質是反對人的異化。在當時,人的異化主要表現在人們對外在權勢、富貴、名譽乃至自然生命的追求,超過了對人自身的樸素本性、本真情感的追求。莊子的哲學就是要對這種異化進行矯正。表現在對宇宙的認識上,他提倡無限、大同等觀念,主張齊一萬物,齊一是非;在對個體的人格修養上,他主張無慾、無待,提倡「心如死灰」、「形如槁木」,進而建立「至大無外」的人格,以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在社會政治問題上,他主張「無為」、「無仁」,否棄仁義道德,主張順其自然,建立沒有約束的太極樂世界。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在於他對追求超越情感體驗、玄學思辨以及對社會的批判等方面。
【事典】
戰國時,趙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非常喜好劍術,他的王宮內供養有三千多名劍客,夜以繼日地在他面前表演擊劍。一年到頭,劍客死傷了一百多人。趙惠文王越看越高興,依然命令劍客廝殺。過了三年,劍客死傷就更多了。由於趙惠文王沉湎劍術,荒於國政,國勢也就一天天衰落下來。其他的諸侯國見到趙國有機可乘,便想舉兵圖謀它。
太子悝見到趙國國力日衰,憂愁不已,便召募左右的人說:「有誰能夠說服趙王,使他停止觀看擊劍,我便賞賜他千金。」左右親信異口同聲地向太子悝推薦莊子,並對太子悝說:「莊子可以使趙王停止擊劍。」
太子悝久聞莊子之名,又見左右一致推薦莊子,便派人帶著千金去請莊子。莊子辭金不受,和使者一起來到趙國。太子喜之不禁,親自出迎,待以上賓之禮。莊子對太子說:「太子有什麼指教,賜我千金?」太子回答說:「聽說先生睿智聖明,所以誠謹地進奉千金,先生不肯接受,我怎麼敢說!」莊子說:「聽說太子請我的目的,是想讓我斷絕趙王的喜好。假使我向上勸諫大王,違背了大王的心意,不能成功,下又不能迎合太子的旨意,就會被處死,那麼要千金有什麼用呢?如果我上能說服大王,下能迎合太子,那時我再要求什麼,又怎能得不到呢?」
太子見莊子如此說,也就不再提贈他千金的事。太子想到趙王所接見的人都是劍客,便對莊子說:「大王所接見的,只有劍客,你如何能見到大王呢?」
莊子回答說:「我很會使劍。」太子說:「趙王所接見的劍客,都是帽子低垂,冠纓粗實,頭髮蓬亂,鬢毛突出,穿著短後衣,怒目圓睜,出口相互責難。這樣的人趙王才喜歡。如果您穿著一身儒服去見趙王,恐怕見不到。」
莊子便對太子說:「請您準備好劍客的服裝。」三天後,太子準備好服裝,讓莊子穿好後,便一道去見趙王。趙王拔出寶劍來等待著莊子。莊子昂首挺胸,走進殿門,見到趙王並不下拜。趙王問道:「你有什麼劍術來指教我,還讓太子來作介紹呢?」
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歡劍客,所以以劍術來見大王。」趙王說:「你是用什麼劍術制服對手的?」莊子說:「我的劍法,十步以內便可擊倒一人,橫行千里無阻擋。」趙王聽了,非常高興,讚歎地說:「如此說來,您是天下無敵了。」
莊子說:「用劍之道,先示人以虛空,給人以可乘之機,然後再後發制人,制服對手。請大王允許我給您試一試。」趙王說:「請先生先到館舍休息,待我安排好擊劍比賽,再來請先生。」
趙王見莊子口氣極大,信以為真,認為他劍法出眾,非尋常可比,便命令門下的劍客較量七天,死傷了六十多人。然後,挑選出五六個出類拔萃的劍客,準備同莊子較量。
趙王命令選出的劍客,持劍侍立於殿下,於是再派人請來莊子。趙王對莊子說:「今天準備請您和劍客對劍。」莊子回答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趙王問道:「先生所用的劍,長短怎麼樣?」莊子說:「我長劍、短劍都可以用。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大王聽我陳說,然後再試。」
趙王說道:「請您先介紹一下您有哪三種劍。」莊子回答說:「我的三種劍,有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人之劍。」
趙王問道:「天子之劍是怎麼回事兒?」莊子說:「天子之劍,以燕國塞北的燕溪的石城作為劍端,齊國的泰山作為劍刃,晉國、衛國作為劍背,周朝、宋國作為劍刃,韓國、魏國作為劍柄;以四夷包裹,以四時相圍,以渤海環繞,以恆山為繫帶,以五行相制,以刑德來判斷,以陰陽為開合,以春夏來扶持,以秋冬來運作。這種劍,一旦用起來,就會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上可決斷浮雲,下可絕斷地維。這種劍一旦使用,便可以匡正諸侯,降服天下,這就是天子之劍。」
越王聽了,茫然失意,惶惑不安。只得往下問道:「諸侯之劍,是怎麼回事兒?」莊子說:「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作為劍端,以清廉之士作為劍刃,以賢良之士作為劍背,以忠賢之士作為劍口,以豪傑之士作為劍把。這種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按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效圓天以順應日、月、星三光,下效方地以順應四時,中央和睦民意以安頓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般震撼四方,四境之內,無不賓服而聽王命,這就是諸侯之劍。」
趙王聽了,若有所思,接著往下問道:「庶人這劍,又是怎麼回事兒?」莊子回答說:「庶人之劍,低垂帽子,冠纓粗實,蓬頭亂髮,鬢毛外突,穿短後衣,怒目相視,相互責難。然後,你來我往,爭鬥無已,上斬頸項,下刺肝肺。這就是庶人之劍,這就如鬥雞一樣,一旦喪命,對國家沒有絲毫好處。如今,大王擁有天子之位,卻偏偏喜好庶人之劍,連我都替大王感到不值得。」趙王聽罷,恍然大悟,親自牽著莊子的手步入殿堂,命令廚子大擺酒宴,款待莊子。趙王繞著宴席走了三圈,向莊子表示敬意。莊子對趙王說:「大王請坐下來休息,關於劍術之事我已經敘述完了。」
於是,趙惠文王連續三個月也不出宮觀看鬥劍,劍客們氣憤不已,相繼自殺而亡。
【評議】
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的主要創始之一。他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但這篇奇文卻大談治國治民的道理,顯然是王霸之道,並符合莊子絕聖棄智的主張。其實,在《莊子》一書中,只有「內篇」中的七篇是真正的莊子的作品,至於「外篇」和「雜篇」並不是出自莊子之手。這篇文章即選自「雜篇」,顯然是後人的偽托。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從上面的文章中看出許多治國治民的道理來。
《莊子》善用寓言,對《莊子》一書,前人有「寓言十九」的評論。其中有些寓言,仍然是今人所常用,如庖丁解牛、匠石運斤、輪匾斫輪、蝸角觸蠻等,上文以劍喻國,正是《莊子》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