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個798藝術園區,在裡面我們會看到,比如同樣是抽像派,80前的畫家「抽」了半天都「抽」不出來,有一些畫家畫的東西,你仔細辨別一下就能看出來,那是歷史的東西。但是80後的抽像畫真的「抽」得很厲害,「抽」得我們都不知道像什麼了。就像畢加索畫的牛,其實沒有牛,他表現的是力學,是鬥牛,我們看到的是形象,人家是抽像化。80後畫的抽像畫更抽像。轉化到實際的應用中,80後的創造力更豐富。我們在北京舉行過首屆大學生汽車概念設計大賽。中國大學生設計的東西真棒,從概念設計的角度來說水平是世界級的。他們在那麼廣泛的信息中間成長起來,從小有一定的話語權,其實想像力本身是他們非常重要的一個資源。
另外一個是唯美性,一方面他們自己是長得漂亮的一代,另一方面他們的美學觀念和80前是不一樣的,80前的美學觀念更像寫實主義。我有一個形容,比如說拍一部電視劇,有一個人裡面開了一槍,我們希望看到一個槍打過去有一個洞,這個很寫實,但是這不是80後喜歡看的。80後喜歡什麼呢?一槍,沒洞,也冒血,人物拉起來一看,還是小白臉,這叫偶像劇。如果真像80前那麼寫實,那是不好的,所以韓劇都是唯美的,這就影響了他們的審美眼光。為什麼產品的包裝對80後比較有吸引力?因為唯美的目光使他覺得新奇。另外,他們希望有純美的概念,而不是過多地因為現實而導致不美的內容。這些都讓他審美的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樣,他也可以把這些想法轉化為生產力,在包裝、設計等方面發揮出比較大的優勢。這就是我們看到的80後和90後的特點,同時又看到了他們的一些區別。
我們對待80後和90後這樣的人群,從父母的角度來說,要探討怎麼樣把他們教育好。我們的社會發生了改變,上一代的管教知識和下一代的管教知識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在於管理多生子女和管理獨生子女應用的知識不一樣,這不僅僅是被管理的人不習慣,管理的人也不習慣。現在有很多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都是按照西方模式來做的,其實西方模式和我們也有衝突,西方也沒有獨生子女,所以我們用西方模式的時候,它和我們某些家庭教育的理念是有一些差距的。台灣有一位心理學教授叫楊國樹,他就提出了本土心理學的探索,在台灣心理學中本土分支的部分是非常發達的。由於我們和西方本來就存在文化差異,而且獨生子女的心理也比較特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用純西方的管教模式也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同時按照西方模式管教出來的孩子和按照其他方式管教出來的孩子,放在同一個社會裡時,他們之間也有很多問題。
其實對於所有父母來說,我們並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供借鑒,所有管教的知識是需要探索的。我們在這裡提出了8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決策替代,就是幫孩子作決定。父母決定的事情除了剛才我說的在消費領域中日益減少之外,比如過去孩子買零食,父母是壓著的,現在的小孩在零食和文教用品,包括自己的服裝上,決策權是日益增大的。但是在其他大部分領域,父母的決策遠遠超過了過去父母干預的範圍,孩子到了20多歲,父母還在幫他做很多事情。
第二個是人格替代,就是父母把小孩作為自己的人格理想實現的載體。一對父母生出一個小孩之後,往往有一個誤解,認為小孩應該承載父母的東西,因為他們只有這一個孩子。但是你要知道,雖然是你生出的孩子,但你並不是這個孩子真正的主人,如果父親是A型血,母親是B型血,小孩的血型一定是在這兩種之間。性格上,很可能父親是這種性格,母親是那種性格,而孩子性格跟他們完全不相干,差異非常大。我們家有12個兄弟姐妹,雖然是相同的父母所生,但我們的性格差別非常大。《九型人格》這本書裡提到的第二種是助人型人格,如果孩子是這種人格,但父母老是想著讓孩子掙錢,上金融系,要做個掙大錢的工作,就有可能跟他的人格發生衝突,就算他將來做這個行業,也沒有樂趣。
假如你的孩子是思想家型的,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想像,如果他做一個知識分子,或者在咨詢公司工作,就特別合適,因為他會從自信的角度找到自己的樂趣,但是他不善於行動,做咨詢工作的話,通常不要他有太多的行動,只要發揮創意思維就行,如果你非要他當老闆,他就會非常痛苦。如果你的孩子是交易型人格,他比較適合成為企業家,如果你讓他當公務員,他很可能是個貪官,因為在他看來交易是天經地義的,我幫他辦事他給我好處是應該的,貪污的時候沒有負罪感。我說這些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真正尊重孩子。父母並不比孩子聰明,父母只是一個媒體,孩子也只是借助這個媒體來到這個世界上,你並不是他的主宰,主宰他的另有其人。你如果常替他做主,你就是一個侵略者。
重要的是,假如我們真的能撫養孩子一輩子,他也能和父母一起死的話,他是可以依賴父母的,但是大部分父母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人格替代會給我們的孩子產生巨大的傷害,甚至導致他人格分裂。我甚至在單位裡碰到過有的父母給我打電話說,我的孩子在你們單位裡壓力這麼大,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說這就是工作。你都20幾歲了,我還要跟你的父母對話,就說明你沒法對職業負責。所以我對大學生們說,你現在是一個在民事、刑事法律意義上的完全人,所以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借了錢沒還,你父母沒義務替你還,因為你的人格是獨立的。所以對父母來說,對孩子最大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發育和健全他的人格,同時扶助他的人格健康成長,而不是把我們的人格侵入他的人格空間。我們大部分的人在這個社會上也是很迷茫的,一個本身就迷茫的人格侵入到另一個人格裡面,他會更加迷茫,所以家長要特別小心,不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強迫變成孩子要做的事。
第三是應試幫兇。我經常碰到家長問一個問題:我的孩子不好好讀書,最大問題是太愛玩,都快要考初中了還瘋玩。我說會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只會考試不會玩,他是假小孩,甚至是死小孩。家長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小孩既會玩,同時對學習也有興趣,在學習中不要有過度的壓力。我們最近作的幸福感研究表明,最幸福的是70後,最不幸福的不是80後,是90後。90怎麼不高興呢?最重要的是他們還處在考試期,上學成了痛苦的來源之一。如果非要在考試和玩之間選擇的話,我建議家長站在讓孩子玩的這一邊。這樣一個孩子即使在學校考試考得暗無天日,他至少有一個指望,至少在學習之外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家長也要注意,不要給孩子經常佈置上鋼琴課這些課餘的事情,其實15歲以前孩子拿什麼證書得了什麼獎,對他一輩子的成長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歷史上我們就有考試制度,楊東平教授就研究了歷史上的398個狀元,這其中,真正成為名臣的只有兩個人而已。
中國歷史上的400位名臣中只有兩個是狀元,大部分是沒有中舉或者中舉了排名也很靠後的人。還有人研究了1979年恢復高考到2001年的高考狀元,沒有一位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作出過傑出的貢獻。這說明,即使你是全國狀元,它對你的成長也並沒有顯著的幫助。美國的調查顯示,最快樂的人群是卡車司機,因為70%的卡車司機是從小想當司機的,他們快樂也是因為他們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你不要以為卡車司機就沒出息,美國一家非常大的物流公司UPS(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的高層,除了設定的1%到2%的副總職位之外,全部來自卡車司機,因為有開卡車經驗的人能夠承受住更大的壓力。曹德旺、周成建這些現在的企業家,都是高中沒有畢業的人。我借這個例子是要說明,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苦苦相逼,也未必有作用。你逼得太厲害了,他總在痛苦中活著,都不是一個正常人了,這是父母的責任嗎?這是你的使命嗎?這就是你養這個孩子的目的嗎?顯然不是。所以一個快樂的卡車司機,遠遠超過一個痛苦的臥槽的公務人員。
第四是壓力缺失。小時候我們把要得到的東西當成一個目標,而達到目標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裡你要創造條件,條件成熟了才能成功。這就像一棵蘋果樹,你要得到蘋果就得有蘋果樹,蘋果樹生長需要肥料,而肥料有很多種,你就要學習肥料的知識,知道正確的施肥方法。如果父母只是給孩子蘋果,而不告訴孩子關於栽種、肥料等的知識的話,這個孩子就成了整天吃蘋果的人,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而作為父母是分階段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法律規定父母對孩子有撫養的義務,等到父母年老之後,孩子對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被撫養,以後我們要被贍養,然後用這個方法來實現傳遞,如果你培養的只是一個吃蘋果的人,而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他不僅對你不能負責,對社會也不能負責,壓力缺失就是這樣來的。包括80後生孩子和以前也不一樣了,我經常碰到員工向我請假說:袁總,對不起,我要請假了,因為我一不小心懷孕了。其實如果你真的要生孩子,你要討論一下,作為父母,兩個人應該怎麼樣分工。在一家公司裡,管理是有角色擔當的,有的是監督的角色,有的是執行的角色,還有人力資源,負責企業文化的,還有更前瞻的角色承擔發展戰略的,銷售是要解決現實的壓力。所以每個人都是有分工的,家庭也一樣。但是我們要生孩子的時候,就好像演戲的時候馬上要增加第三個角色上場,卻很少有人認真商量過角色分工。
剛才我講到人格,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天性,老爸是交易型的,老媽是思想家型的,怎麼會生出一個付出型的孩子呢?這是由上帝造成的,還有一部分是由父母演戲的角色定位決定的。所以過去家庭中父母兩個人,有一個是嚴厲的,另一個是慈祥的。在我們家,我媽就是嚴厲的那個,我爸是慈祥的那個。我媽要是打我屁股,我爸就說:沒事,一會兒給顆糖吃就好了。而且我爸還有一個特點,一邊天天看我被打屁股,一邊給我看連環畫,所以我就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總打屁股,或者總有玩的。雖然總是要有分工,如果單純按照自然角色扮演,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說到自然角色的問題,在座有沒有沒結婚的?問你們一個問題:兩個要結婚的人,到底是性格比較接近的好呢?還是差異大些的好呢?(台下:差異大些的好。)我們在全國8個城市調查了1000對生活幸福的夫婦,最幸福的是誰呢?75%是性格相近的,就是性格相近的人更容易幸福,他們之間的矛盾會比較少。比如說夫婦倆,有一個人愛玩麻將,一個人說麻將很耽誤事情,那就壞了。兩個人都愛玩麻將,就可以互相切磋,有共同語言,有共同愛好。兩個人都一樣愛睡懶覺也是好的,這樣兩個人就比較合適。如果兩個人性格差異太大,可能就會鬧矛盾。兩個人都是工作狂也行,一到晚上10點鐘,老婆打電話說老公下班了嗎,老公說我還沒有呢,老婆說我也沒有,一會兒我們一起下班,12點前到家,這樣也有行動一致性。調查中發現,還有25%的夫婦性格不同,但是一個人肯遷就和維護另一個人。剩下的就是新婚小夫妻,他們特別幸福,還沒看出來有什麼問題。這個調查告訴我們,相近的兩個人在一起矛盾比較少,但這樣的家庭教育孩子就有問題,比如兩人不吵架,對孩子都很軟,那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怎麼辦呢?所以在教養中必須有管理的角色分工,不能完全按照自然角色分。
第五是社交偏差,主要是減少了孩子的社交量,孩子被過度地封閉在幾個小圈子裡。小時候在家庭和親友的圈子中,長大以後在學校的圈子裡,一直到就業了才放到社會上,這時候就會造成重大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就是風險。我們要去非洲作研究的時候,同事都不想去,他們覺得非洲太亂了,聽說非洲那地方老有中國人被殺。如果我去了,被殺的人可能就是我,因為我從來沒去過,也怕。同樣,將來所有的孩子都要放到社會上去,在他進入正式的「江湖」之前,需要通過某種途徑去模擬,或者部分實驗性地瞭解,逐漸增加他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如果知識總量增加得比較多的話,確定性就能提高,他就有可掌控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