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天,再讓參與者看同樣的6張畫並排序,觀察他們的喜歡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這些一模一樣的畫,在參與者心目中的位置果然改變了,以前的第三位升到了第二位,第四位卻降到了第五位。他們對自己得到了的畫更喜歡了,對自己沒得到的則更不喜歡了。
可是,這並不足以說明參與者自己合成了快樂,他們也可能是因為擁有,所以快樂。於是,丹·吉爾伯特找到了順行性失憶症患者又重復了一遍實驗。這些患者有個特點,他們雖然保留著童年的記憶,但對新發生的事情轉眼就忘了。他們也被要求給畫排序,然後從排名三四位的畫中挑一張留著。
實驗者出去溜達了半個小時後,又回來了。
“大夫,我認識您嗎?”
看來患者已經忘了半個小時以前的自我介紹了。不過,他還記得剛才的實驗嗎?
“你還記得剛才你挑了這6張畫中的哪張嗎?”
“不記得了。是這張嗎?”患者猶豫不定,完全隨機憑感覺猜了一張。看來他是不記得了。實驗可以繼續了。
“那麼你能按照自己的喜愛程度給這6張畫排個序嗎?”
盡管患者不記得自己之前的結果,也不記得自己拿了哪張,但是他們還是得到了和普通人一樣的結果:第三位升到第二,第四位降至第五了。看來對於三號的喜愛不是因為在第二次排序時知道自己擁有了它,而是在剛得到它時就產生了愉悅的情緒。失憶症患者雖然忘事,但是他們不“忘情”。之所以他們第二次對三號的評價變高了,就是因為他們再次看到三號時產生了更積極的情緒。不為什麼,就是樂意。
我們的情緒系統就像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自己調節。外界不給我們高興,我們自己創造條件也要高興,我們自給自足。雖然達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我們每個人都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大許多。考試的成敗,比賽的輸贏,職位的升降,家庭的聚散,對於我們情緒的影響都是短暫的,因為我們每個人自己才是快樂的源泉。樂嘉的“性格色彩學”是個山寨版?
By沉默的馬大爺
最近,有人在網上指責《非誠勿擾》嘉賓樂嘉“涉嫌抄襲”,說他的“性格色彩理論”直接套用自《性格密碼》和《色彩密碼》兩本書,不過是撿起了幾千年前的舊思想,是偽科學。心事鑒定員認為,性格色彩學和科學心理學的差別主要在前者缺乏實證基礎。
一個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紅了“心理專家”樂嘉和他的性格色彩學。和這個節目制造的其他話題一樣,“性格色彩學”一問世便引起議論紛紛,甚至有人聲稱這種新理論根本不是他創造的,而是抄襲得來的。
“性格色彩學”是革命還是抄襲,是心理學還是偽科學?不管結論怎樣,樂嘉都已經被相當部分媒體和公眾看做是中國最知名的“心理學家”了。
樂嘉革命性理論不過是俗套
根據FPA性格色彩官方網站的資料,樂嘉是“中國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創辦人”、“FPA性格色彩創始人”。這套“革命性的性格分析系統”把人分成4類,並用紅、黃、藍、綠4種顏色進行區別,認為這4種人在動機上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並可據此分析他們的個性特征、性格優劣等等。
不過,最近卻有人指出這套系統抄襲了美國人泰勒·哈特曼(TaylorHartman)的《色彩密碼》(TheColorCode)。樂嘉的“性格分析系統”描述的4種性格和泰勒所提出的極其相似,只是顏色稍有變化。如果將泰勒使用的紅色、黃色對調,將綠色改成白色,那麼,這兩種理論就幾乎“一模一樣”。稍作調查還會發現,美國人羅格·波爾克曼(RogerBirkman)在《性格密碼》(TheTrueColors)中提到的四種顏色甚至不用調換順序就直接與樂嘉的性格色彩吻合。《性格密碼》中的顏色配上《色彩密碼》中的描述,與樂嘉的“性格分析系統”非常相似。
這兩本書先後在2001年和2002年被翻譯成了中文。再往前追溯,美國的丹·羅瑞(DonLowry)早在1979年出版的成功學暢銷書中就已經用藍、金、綠、橙4種顏色來劃分人的性格了。(詳見表41)表41各類性格理論
希波克拉底樂嘉泰勒羅格丹多血質紅色紅色橙色抑郁質藍色藍色藍色藍色膽汁質紅色黏液質綠色白色綠色綠色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這些五顏六色的理論,就會發現它們在具體的分類上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第一類人(樂嘉和羅格的紅色、泰勒的黃色、丹的橙色)追求快樂、活潑好動;第二類人(四種理論均為藍色)追求完美、陰郁、重人際關系;第三類人(樂嘉和羅格的黃色、泰勒的紅色、丹的金色)有控制欲、有條理、重效率;第四類人(泰勒的白色、其余理論的綠色)不好動、耐心、求穩。
性格色彩撿起了2000年前老觀念
對醫學史和心理學史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將不同性格分類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它們都與古希臘醫聖、哲學家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說”有關。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作為西方醫學奠基人的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人體內4種體液的多少決定了這個人的性格。他認為人體內有4種基本體液:血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不同人身上的這四種體液的比重是不同的,哪種體液占主導地位決定了這個人的氣質:
●多血質:血液多,這種人快樂、好動;
●抑郁質:黑膽汁多,這種人悲傷、易哀愁;
●膽汁質:黃膽汁多,這種人易激怒、易興奮;
●黏液質:黏液多,這種人缺乏感情、行動遲緩。
雖然解剖學方面的證據已經駁斥了希波克拉底關於體液的假說,但是他對於個人氣質的分類卻流傳了下來,影響了此後眾多的性格分類系統。而前面提到的那些性格色彩學理論與希波克拉底體液說的血緣關系更為明顯,它們看起來只是給4種“體液類型”塗上了不同顏色而已。
沒有實證基礎就沒有心理學
聽心事鑒定員分析到這裡,想必你已經對“性格色彩學”的發展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大致明白了它的實質不過是一種古老的性格四分類理論。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分類方法究竟是否科學?關於這個問題,本心事鑒定員只能很遺憾地回答:在當今的科學心理學領域裡,希波克拉底的思路已經失去了研究者的偏愛。
性格問題屬於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psychology)的研究范疇。希波克拉底的遺產代表了一種研究人格的思路:研究者提出一些不同的人格類型(personalitytype),通過這些人格類型,就可以將人群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不過,現在人格心理學家更願意采取的是另外一種思路——描述“人格特質”(personalitytrait)。特質就是一些持久的品質或特征,不同的人在這些特征上存在量的差異,並且這種差異是連續的。比如,“外向性”可以算一種特質,有些人比較外向,有些人則比較內向。統計每種外向水平的人數,就可以畫出一張圖來:
如圖所示,大部分人在“外向性”方面處於中等水平,越往外向或內向的方向走,人數就越少。通過若干個這樣的特質,比如“誠實”、“友好”等,就可以完整地描述一個人的人格。人格心理學家的工作之一就是確定究竟有哪些主要的人格特質。
這種思路提供了一種更精細的性格描述,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產生出無限多的組合。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基於特質的人格問卷確實要比基於類型的人格問卷能夠更好地預測各種行為指標。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采取了一種相對落伍的思路,就嘲笑這些性格色彩學理論,畢竟人格類型研究也有它自己的優勢。但問題在於,心理學早已發展成一門實證科學。要想創建一種科學的人格理論,必須接受實證數據的檢驗。
而那些性格色彩學理論往往野心很大。它們宣稱自己能最深入全面地描述人格,能揭示人類行為背後的終極原因,能准確地預測別人的行為。但支持這些宣傳口號的證據卻很少。如果說面對一般公眾而無需提供這些數據的話,那麼在學術期刊中也看不到相關的研究證據就很難理解了。果殼網心事鑒定員認為,在看到這樣的研究證據之前,只能遺憾地將這些五彩斑斕的理論排除在科學的范疇之外了。
精神可以永存,觀念請不斷更新
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因為一句“水是萬物的本原”而被尊為“哲學之父”,當然不是因為它正確,而是因為它標志著人類第一次用自然本身而不是神來解釋這個世界。但是,如果有人現在依然認為水或者“金木水火土”組成了整個世界,那麼我們一定會覺得這個人無知可笑。
同樣,現在出於對希波克拉底這位2000多年前便有意將性格分類的心理學家的敬意,心理學教材中時常提及他的體液說。但是,誰真的會把他的思想當做性格分類的范本呢?當然,放在“成功學”暢銷書中當個小點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沒有難題,只有抽象題。
By0.618
經驗說:做錯了,因為問題太難了。
實驗說:不是因為問題難,而是因為問題太抽象。
相對論不難理解,公式不難背,數學不難做,只要你能把這些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也許世界上本沒有難題,關鍵是,你能找到一個好的比喻嗎?
首先,我們來做一道題,鑒定一下你的成績吧!
桌子上放著4張卡片,它們都是一面數字一面字母,而你只能看到它們朝上的一面。告訴你一個命題:“D”的背面一定是“3”。請翻開最少的卡片,驗證這個命題的真偽。你會怎麼翻呢?DK37
你應該不會動K,因為它不是數字,也不是D。你一定會翻開D,看看背面是不是3。還要不要翻開其他的牌呢?在皮特·華生(PeterWason)的這個實驗中,將近一半的參與者認為只要翻開這一張就夠了。又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還要翻開3——命題中提到了3嘛。但是,其實翻開3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即便3的背面不是D,也不能推翻原命題,畢竟人家沒說“3的背面一定是D”。可是,如果你翻開7,發現背面是D的話,命題一下子就被推翻了。
所以,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翻開兩張,分別是D和7。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沒有看錯,這是心理學圖書,不是數學課本。請放心大膽地往下閱讀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這道題很繞?華生教授當年做這個實驗時,128個參與者中只有5個人答對,這些可都是美國重點大學的大學生,難道他們的腦子真的這麼不好嗎?
於是華生教授又問了他們另外一個問題:你怎麼能夠問最少的人就能知道這4個人中“開車的都沒喝酒”呢?水沒開車啤酒開車
這道題確實很容易就能想到只要檢查喝酒的有沒有開車,開車的有沒有喝酒就可以了。因為喝水的和沒開車的根本就沒有必要檢查嘛。你一定很快就選出“啤酒”和“開車”了吧!
你發現了嗎?其實這個問題的思路和前一個問題是一樣的。可是為什麼這兩個問題的難度對我們來說卻差這麼大呢?如果這是一道考試題,那麼這個知識點你到底是掌握了沒有呢?
這不是知識的問題,而是思維的問題。所謂抽象的邏輯思維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的基礎上的。在我們還不會抽象思維,還沒有語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能夠運用自己的感官去理解這個世界了。最開始,只有幾個蘋果,手指腳趾就夠了;後來有了很多蘋果,在繩子上打幾個結也夠了;再後來,繩子上的結太多,人們看得頭暈,於是就發明了抽象的數字;後來有了語言和代數……比起形象思維,抽象的思考來得太晚,我們運用得還沒那麼自如。
同樣的問題,和生活一結合就會變得簡單。我們學減法的時候,老師總是用蘋果舉例,“媽媽買了7個蘋果,爸爸吃掉了3個,還剩幾個?”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背公式呢?因為公式都是一些抽象的符號。一些人說自己從來不背公式,其實沒什麼,無非是因為他理解了每個符號的含義罷了。小學數學簡單就簡單在很容易與生活結合,相對論為什麼難?因為它打破了我們平時的經驗,又很難找到恰當的比喻來幫助理解。
所以,課本本來不難懂,試題本來不難做,都怪它們表述得太抽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