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近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承認蘇寧目前資本結構較為分散,「表面上看起來是存在其他方式收購的可能」,但他對國美卻持一種近乎「蔑視」的態度,認為國美沒有收購蘇寧的能力。他說:「無論他們通過哪種方式都做不到——因為流通股東對蘇寧的信心是很足的,他們中間很多都是3年、5年乃至10年的長期投資,我們對他們的堅持充滿信心;我們的淨資產要大於國美;企業管理是非家族式的;我們剛剛拿到了國開行的貸款,資金實力也大於同行。我們並非不具備收購能力,只是選擇了自身擴張的發展模式。」張近東自己後來透露,當時他曾當面對黃光裕撂下了狠話:「如果蘇寧做不過國美,我把它白送給你!」
黃光裕對蘇寧從國開行貸款的行為同樣嗤之以鼻,他對筆者說:「通過商務部的協調,國開行針對國內家電零售行業提供了500億元的貸款,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它要求的貸款模式不符合零售行業的模式,它有很多的條件,包括錢是封閉式的專款專用,而且這筆貸款7年之內不能充分使用的話,看似百分之四點幾的利息很低,實際上可能要高於我們正常的貸款利息。我們認為拿這種錢付出的代價是不符合企業利益的。我們原來申請了150億元,後來批了20億元,但我們一直沒有去拿。」黃光裕甚至質疑:「現在蘇寧為什麼要去拿這筆錢?是碰到什麼難事了?還是為了趕在這個時候做一個炒作?我們企業從來不向銀行去貸款。」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曹平璘對此進行了比較分析:「國美併購永樂,意味著併購時代的到來,擴張模式由自開門店轉向收購兼併方式。這也會對蘇寧造成一定壓力,但短期來看不會對蘇寧的經營業績產生實質影響。如果合併成功,蘇寧也會效仿國美,採取這種模式快速搶佔市場、鞏固行業地位。」
黃光裕是否真像對手所說的是「有慾望卻無能力」?我們不得而知。有併購專家指出:新經濟時代,什麼都有可能。如果國美與永樂整合不成功,黃光裕一不小心也可能會倒在張近東的懷裡。後來黃光裕的出事,則讓這種可能性陡增。商戰激烈,雙方形勢瞬息萬變。
而對比黃光裕和張近東兩人的性格,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人研究了2005年蘇寧年報之後撰文,說蘇寧70%以上的贏利來自「其他收入」,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大家對國美的抱怨,蘇寧實際上一個也沒落下。中國家電連鎖發展到今天仍然處於「亞健康」狀態,這一切都是行業共性問題,包括國美、蘇寧等都有責任。但為什麼大家更願意把責任歸咎於國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光裕太過於直率霸道,更容易得罪人;而張近東則顯得儒雅溫和,更容易贏得人們的好感。在處理與供應商的關係上,張近東比黃光裕聰明,有效地利用了性格中溫和的一面。
四、「美蘇」爭霸時代誰穩操勝券?
在收購永樂後,大中成了各方眼中的焦點。
對於黃光裕而言,大中似乎更像一塊「雞肋」——大中與國美的市場重疊性很高、互補性不強,因此黃光裕不希望為收購大中付出過高的代價;但一旦大中被蘇寧購得,便如同對手插在自己胸口的一把尖刀,會成為其心腹大患。所以,黃光裕有一次在與網民的聊天中,表達了自己的這種矛盾:「並不是別人想賣我就一定要買。我們收購一家企業,會從全方位評估,如果確實是有好處,比如能達到資源的互補,我們才會考慮收購。」
為了對付蘇寧,黃光裕也許會不惜使用「焦土政策」。另外,畢竟永樂和大中已經有了一紙協議,國美再收購可以輕車熟路,省去很多麻煩。但大中被收購後的待遇,則不可與永樂同日而語了,可能會被關閉大量重複的店面。事態的發展果然如所預測的一樣。
一切都顯得那麼富有戲劇性。2007年12月12日晚,蘇寧電器突然發佈了終止收購大中的公告;12月14日晚23時,國美電器在香港聯交所發佈了將通過委託貸款的方式讓第三方併購大中的公告,並在當天就劃撥出36億元人民幣。48小時不到,一宗金額高達38億元,堪稱2007年電器連鎖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併購成功了!
有媒體如此評價:1982年發跡於北京的張大中的確老謀深算,在巧妙利用國美、蘇寧的矛盾後,「用一把明牌笑到了最後」。而江浙人固有的謹慎讓蘇寧錯過了這次最佳的併購機會。
張近東最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自從2006年7月國美、永樂合併後,黃光裕和陳曉趾高氣揚、屢屢挑釁,於是張近東希望借助併購大中的傳聞來抵消兩人的銳氣。張大中那時也是誠意十足,雙方於是在2007年初達成了「現金加股權」的初步收購協議。當時,張近東可謂佔盡先機。
但奇怪的是,張近東和黃光裕都在故意拖延對大中的收購。當時,黃光裕剛剛吞下永樂,能不能很好地消化還是個未知數,自然沒有多餘的胃口來繼續搶食大中。於是黃光裕使用了緩兵之計,用仲裁案來拖住大中。而張近東也認為黃光裕暫時沒有這個實力和胃口搶奪大中,於是準備先晾晾大中,把價格再砍低一點。
然而,隨著國美、永樂整合完畢,國美開始騰出手來加入到對大中的競購戰中,從2001年開始已經先後併購了10家電器連鎖企業(其中5家是永樂收購)的國美,已經擁有豐富的併購經驗和現金實力,而張近東的遲疑,讓其有了虎口奪食的機會。
而在拖延戰中,張大中卻收穫了巨大的意外之喜。2007年,在有著近170家電器連鎖店面的貼身肉搏的北京市場,國美與蘇寧的競爭進入到白熱化,蘇寧店面快速擴張到41家,而國美在加緊內部整合的情況下也不忘封殺蘇寧,甚至出現了國美在「十一」期間通過訂購報紙廣告版面來封殺蘇寧廣告的傳聞。
張大中瞅準時機,先是通過將外地店面轉讓給蘇寧完成了「止血」,這樣將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北京市場,然後利用「十一」黃金周與國美、蘇寧進行了一次銷售大戰,一舉奪得北京市場超過55%的市場份額。這份出色的成績單,成為張大中繼續提高自身出售價格的利器。而在此期間,張大中也虛張聲勢,和百思買進行了接觸,這讓黃光裕和張近東頓時緊張起來。一實一虛之間,兩位年輕後生已經不知不覺踏入了年近花甲的張大中的圈套中。
其實,張大中無論年齡還是資歷,都算得上中國家電連鎖零售行業中的老大哥。1982年張大中便開始創業,1989年在北京西單開出第一家「大中音響公司」,1999年開始發展為電器連鎖。
作為一家張大中完全把控的家族企業,大中電器在發展初期始終固守在北京一隅,雖然在與國美的北京之戰中獲得了市場份額上的優勢,但後起之秀國美顯然有著更大的衝勁和野心。國美在走出北京迅速發展為全國性電器連鎖公司後,2004年又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資,並進入了房地產領域。國美以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新興的業務板塊作為強勁後盾,成為後來大中最強勁的對手。
國美甚至不斷挖張大中的牆腳,包括王俊洲在內的一批大中高管於2001年起陸續跳槽到國美,成為國美全國擴張的股肱之臣。步國美後塵,蘇寧2004年成功登陸深圳中小板,而永樂也於2005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功,這三家已經快速發展成為叱吒風雲的全國性電器連鎖公司。在黃光裕、張近東、陳曉等一幫「後生」借助資本力量的圍攻下,這位近60歲的老人漸漸失去了昔日的鬥志。
其實早在2002年,張大中便萌生了退出江湖的打算,然而以大中當時在北京的地位,加上一批公司高管的反對,張大中選擇了與永樂等多家電器連鎖公司組成「中永通泰」的鬆散聯盟來對抗國美、蘇寧,然而這次聯盟恰好中了永樂的圈套。
在困境中,張大中也曾企圖強行突圍。2005年,大中電器開始在全國擴張,其門店一度突破100家,最遠的網點甚至佈局到了廣西、福建,但此時的大中已經錯過了擴張的最好時機,而且物流基地和ERP系統的缺乏讓這些店面的運營成本高得驚人,2005年和2006年這兩年的擴張甚至侵蝕了大中在北京獲得的利潤。這次賭博的失敗讓張大中心灰意冷,加上他的兒子對父業明顯不感興趣,這個家族企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張大中賣掉大中的願望日益強烈。
2006年4月21日,在參加完國美全球峰會後,大中和永樂對外公佈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承諾雙方希望在未來一年內完成合併,即永樂通過股權置換方式收購大中,永樂為此還支付給大中1.5億元保證金。本以為只要平穩度過收購的要約期限就能套現離場的張大中萬萬沒想到,永樂會突然棄他而去,宣佈與國美合併。這讓張大中很受傷,於是憤怒地對外宣佈與永樂解約,將雙方的「解約官司」交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進行仲裁,並且聲稱與陳曉「割袍斷義」:「只要陳曉在國美,大中絕對不會賣給國美。」
後來發生的大中收購案,是一場典型的「囚徒博弈」。張近東以為自己穩操勝券——其一,張大中「離心如箭」,急於套現走人,而且時間拖得越久,價格可能會越低;其二,大中電器在北京的門店佈局與蘇寧的重合度在15%左右,與國美的重合度在50%以上,因此黃光裕為收購大中將付出太大的代價;其三,張大中與黃光裕在京城斗了整整20年,兩人一直有舊怨。後來國美又與永樂聯姻,對張大中來說無疑是舊怨上又添一段血淋淋的新仇。
但顯然,張近東低估了黃光裕的賭徒本性和在資本市場的運作能力。試想,如果蘇寧收購大中,其在北京市場的佔有率將超過國美穩坐第一的位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況且是在國美的「老巢」北京,以黃光裕的個性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在最後關頭,黃光裕顯示出了志在必得的魄力:無論蘇寧出價多少,國美都會加價20%。這個價格超過了蘇寧、大中君子協定中2億元—3億元的底線,也超出了蘇寧的心理預期,於是蘇寧選擇了退出。更重要的是,國美沒有再給對手任何反悔的機會,迅速簽下協議並發佈公告。即使蘇寧有意反悔,也無力回天了。
事後看來,文質彬彬的張近東更像古代領軍打仗的文官,在沙盤上把戰爭的變幻演繹得淋漓盡致,也精心準備了各種錦囊妙計,但他唯一沒有算準的,就是人性的標價。張近東給張大中的忠厚和信譽及黃光裕的瘋狂和賭性定了30億元的「天價」,之外再加了3億元的保險。他認為,以張大中的忠厚和信譽一定會蜷縮在33億元之內,而憑黃光裕的瘋狂和賭性也不會飛奔到33億元之外去。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黃光裕會超越瘋狂,以白癡般的無畏闖入了33億元之外的高險地帶。就這樣,在張近東的目瞪口呆之下,張大中卸下了忠厚和信譽,赤裸裸地奔去和黃光裕會合了。當然,選擇「委身」宿敵黃光裕除了6.5億元的溢價外,原先永樂給的1.5億元也自然不了了之。
2007年12月20日,由國美集團副總裁牟貴先領銜的新大中管理團隊亮相,正式宣告家電北京連鎖市場「三足鼎立」時代的結束,已經全面進入「(國)美蘇(寧)爭霸」時代。國美新聞發言人何陽青稱:「蘇寧錯過了最好的整合機會,接下來像大中這樣可供收購的有實力的區域連鎖資源已經幾乎沒有了,而依靠發展直營店的模式來進行擴張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當然,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張近東無疑是笑到最後的那一位。「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一定要大干快上!」黃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察處採取刑事措施之後,張近東幾乎是在第一時間獲知這個消息。
蘇寧電器立刻召開了一個內部緊急會議。最大的勁敵被抓,張近東一方面要在部下面前極力控制著內心的狂喜,另一方面還要琢磨著如何乘機全面「圍剿」國美電器。
五、張繼升為何棄守三聯商社?
黃光裕的冒險,加上陳曉的急進,醞釀的只會是一場猛似一場的併購風暴。在2008年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國美再次出擊,成功地「偷襲」了山東三聯商社,以5.4億元取得了其10.67%的控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