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紗照
建國後,在「階級鬥爭」、「政治掛帥」一系列的壓制下,若敢穿婚紗和西服,那就是「資產階級」。拍婚紗照更是成了資產階級腐化墮落的表現,為人們所不齒,因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都難覓它的影蹤。不過,結婚拍一張照片留念,這個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
只有上半身的黑白照片,男左女右,兩人向中間微微靠攏,新郎中山裝,新娘則留齊耳短髮,簡單而淳樸。這種類型的結婚照在20世紀60年代的婚禮史上佔據了半壁江山,所不同的只是服飾稍有變化。新郎將中山裝換成軍裝或工農裝,新娘則開始穿翻領的小碎花襯衫,留起麻花辮。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有了彩色照片,不過在新郎新娘統統綠軍裝的前提下,彩色不彩色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最時髦的就是新人胸前別著的毛主席像章了。兩人通常表情極為嚴肅,不像是新婚夫婦,倒像是兩個準備去參加批鬥會的革命小將。
20世紀80年代,被封殺多年的旗袍與婚紗開始解禁。但是當時穿婚紗結婚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市面上幾乎沒有專門的新人服裝。不過,幸運的是,新人可以到照相館拍一張婚紗照,象徵性地來實現那個夢想。大大小小的攝影店都有一兩件婚紗和西服,質地一般。拍照時,新娘把婚紗直接套在衣服外面,手捧塑料花,動作僵硬,表情緊張,背景幾乎是統一的西方宮廷或園林景致。如果把臉蛋拿掉的話,所有的照片真的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不過,結婚照總算不再是一兩寸的證件照了。
20世紀90年代,各種各樣的婚紗影樓紛紛上馬。受到港台風格的影響,新娘開始濃妝艷抹,用厚厚的白粉底遮去原本的皮膚,再塗胭脂、大紅口紅,拍出來自己都認不出自己了。拍照通常在室內,造型是新郎穿燕尾服、新娘穿婚紗,一個坐一個站或半坐,姿勢千篇一律。儘管技術粗糙簡陋,禮服款式少,化的妝也一般,但是婚紗攝影依然十分火暴。
當下新娘們面對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穿婚紗,而是穿什麼樣的婚紗。婚紗照再也不只是穿著婚紗的照片了。西式禮服、中式旗袍,復古風格、唯美浪漫、莊嚴肅穆,各種類型隨便挑。然而,再多的風格也依然滿足不了當下新人們追求個性、新奇的心情。各種另類的婚紗照正在悄然登場,反串婚紗照、火辣激情婚紗照、搞笑婚紗照、恐怖婚紗照、裸體婚紗照……這些與當年的麻花辮、碎花襯衫的兩寸證件照恐怕已經不是所謂的經濟條件提高了的區別了。
我跟照相館要了一個三寸的訂婚照。那天我穿了一件滌綸咖啡色翻領上衣,裡面穿一件襯衫,下面也穿條咖啡色的褲子。我對像穿的是藏藍色的衣服。這衣服還算是挺時髦的。
唐飆(生於1960年代,作家)
在王府井的東安照相館,我倆拍了那裡最貴的一套婚紗照,280塊錢,給了8張照片。
劉清池(生於1960年代,理髮師)
結婚證
「團結友愛」、「互相進步」……這不是小學課文,而是結婚證上曾經的流行語。各個年代的結婚證,體現了各個年代特有的婚姻狀態。
從1950年新中國首部《婚姻法》頒布至今,結婚證的款式已經變化了很多次,「臉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同一時期各地的款式也是不盡相同。1950年代的結婚證類似獎狀,上面有和平鴿、稻穗、棉花等裝飾的圖案。內容有結婚人的姓名、年齡、籍貫、簽名以及證婚人的簽名,目的只有一個—證明兩人是合法夫妻。在裝飾上,一般都印有一句簡潔的口號—自主自願。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時期,結婚證圖案比較簡潔,一般下面是向日葵和大紅雙喜字,上面是國旗國徽。當時是提倡「又紅又專」,人人時刻把毛主席語錄和最高指示掛心間的年代,連結婚這麼溫馨私人的事,都像革命一樣充滿激情與熱血,嚴肅正直。結婚證書上必需的一點,就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20世紀80年代初的結婚證,出現最多的圖案是大紅花、紅旗、林立的工廠煙囪、壯美的山川……夫妻雙方向往的也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奔向「四個現代化」的美好前景。
20世紀80年代後期,結婚證終於擺脫了以往的獎狀式樣,也開始貼上了新人照片。
1994年,全國開始印製統一的結婚證,結婚證外形類似護照,封面為紅底金字。2004年,民政部宣佈啟用新版結婚證,封面為棗紅色燙金,內容為橫版打印,體積小巧,方便攜帶。結婚證不再是夫妻兩人壓在箱底的東西,而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文書。
不光結婚證有了變化,領證的程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領結婚證需要單位介紹信,居委會證明等,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現在只需要十幾分鐘,真正做到了「立等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