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第23章 中國供應商 (1)
    雖然馬雲很自豪地向我們介紹,阿里巴巴上已經有了大量國外商人對國外商人,通過阿里巴巴這個工具成交生意的先例。但無疑,不管是因為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國的網絡公司,還是因為中國現在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生長中的強國——幾乎全世界都在目瞪口呆地看著中國的產品像洪水一樣地衝向地球的各個角落;或者更為簡單些,因為中國用戶在現階段的使用衝動最大,阿里巴巴當然應該在中國先磨好自己的刀。

    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參展廣交會

    中國供應世界

    2005年4月8日,歐洲紡織服裝組織在歐洲議會旁的公園裡,放飛了100萬隻氣球。據稱,這代表著中國紡織品將會使歐盟紡織服裝業消失的100萬個工作崗位。密密麻麻搖晃升天的氣球,掩蓋了歐洲藍色的天空。

    這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所遇到的最大的一次貿易摩擦——根據世貿協定,2005年1月1日,是全球範圍內紡織品配額全面取消的時刻。誰都猝不及防,無論是中國政府、西方各國政府或者是所有的非政府組織事先都沒有想到,一旦配額取消以後,這場由中國中小型紡織企業和西方商界共同製造的洪水。就浙江而言,這個阿里巴巴所在的省份在紡織品配額被取消以後,2005年前幾個月的出口增長比例高達38%!

    「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實在是太強了。」早在幾年前,著名的服裝企業杉杉集團寧波工廠的一名日本經理在接受作者採訪時就預見到了今天的事實。「日本服裝企業的一個熟練工人人均月工資相當於1萬元人民幣,而寧波的服裝工廠工人工資只有日本的1/10。在勞動力密集的紡織服裝業,沒有人能抵擋這樣的優勢。在中國產品開始進入世界市場後,一直佔領著世界市場很大一塊份額的日本企業就開始退出了。所以,我也就必須到中國來,這裡才有像我這樣的人的用武之地。」

    這是經濟學家們樂意看到的現象——所有國家按照它們各自的比較優勢來進行生產,然後通過貿易來進行交換。按照這個理論,有13億人口的中國理應在全球擔任工廠的角色,這也是從中國入世以後,人們一直在說的「中國製造」的由來。

    溫州大虎牌打火機公司的老闆周大虎給過作者一個更為形象的描述。「最早的時候,是歐洲工廠在生產(金屬殼打火機),他們的價格大約是300元到400元人民幣一個;後來世界性生產轉移,『亞洲四小龍』崛起,日本和韓國開始生產,它們以180元到200元人民幣一個的價格與歐洲人打價格戰,最終迫使歐洲的大部分企業退出了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溫州一個華僑把一個打火機帶回來,溫州開始生產,我們先把價格做到了150元一個,日本和韓國企業咬著牙降價,可是我們馬上又降價,到120元一個,它們就開始強調它們的質量強過我們。再後來,我們的質量上去了,而價格降到了四五十元一個,市場的份額就開始大規模地向中國轉移。而到現在,我們把價格做到了十幾元一個,完全控制了市場。日韓企業已經全面退出了市場。」

    中國企業的進展實在是太快,世界甚至還來不及為中國崛起帶來的變化而作出自然的安排,於是就有了布魯塞爾的氣球——這種產業格局的變化甚至沒有為當地的從業人員留下足夠的時間來找到轉向的工作。於是,貿易摩擦就產生了。

    在這裡,我們當然沒有多少興趣來對貿易摩擦進行詳細的闡述——雖然幾乎每一種迅速增長的中國產品都遇到了貿易摩擦,但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僅僅是一個過程。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在使更多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同時,也使幾乎全球都享受到了低價帶來的福利。在這種福利的引導下,任何貿易摩擦都是暫時的。本書中我們關心的是阿里巴巴,這個一直浸淫在中小型企業和進出口貿易領域裡的公司,在這個時點上,在想些什麼,又做了些什麼。

    「1999年,中國入關努力失敗的時候,正是我們在杭州湖畔花園創業的時候。消息傳來,我們大家都不免有些失落,雖然還沒看到未來的贏利可能會在哪裡,但就我們這群人對外貿的熟悉程度和從阿里巴巴上最為活躍的商人群落都是外貿企業來看,這樣一個消息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但是馬雲卻對中國入世十分樂觀,他告訴我們說中國入世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就像阿里巴巴的成長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一樣。」阿里巴巴的一位創業元老說。

    馬雲的分析無疑是對的。實際上並不僅僅是中國需要世界,同時世界也需要中國。正如我們前面在提及比較理論時所說的那樣,低價的中國產品釋放了中國農村勞動力轉向工業時所帶來的價值提升,這種提升不僅使中國受益,通過改變世界產品價格格局也使西方受益。這些西方受益人群的代表是他們中的商人,當他們把眼光轉向中國的時候,市場和利潤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他們的視線裡。轉向中國意味著他們獲得低價,而有了這些低價產品,他們可以改變原來的市場格局。

    可以這麼說,相比起歐洲100萬名因中國紡織品出口而失業的紡織工人,實際上因中國產品而受益的商人力量更為強大,只不過在敏感時刻的舞台上,他們並不出現,因為商人是沉默的,他們習慣於在幕後施加自己的影響。而到1999年,西方商人的目光,已經齊刷刷地轉向了中國。作為商人,他們的使命是在用戶與生產商之間尋找差價,到了1999年,西方商人幾乎是集體性地發現了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價格盆地。當他們把目光一齊轉過來的時候,力量是巨大的。因此,馬雲會在馬爾代夫度假時,在酒店邊上的小商店裡看到中國製造的產品。

    在這種沉默力量的推動下,中國終於在第二年加入了世貿組織。

    現在看來,幾乎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中國供應商」應該成為阿里巴巴當家產品。在阿里巴巴,他們通常會嫌這個產品的名字太長,而把「中國供應商」簡稱為「中供」。這個產品幫助中國中小型企業走過極大的鴻溝,成為國際供應商。正如《福布斯》記者所言,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外貿企業更多地靠「商品目錄、指南、貿易展和合同等」來尋找他們的機會。這種機會的高昂成本可以從中國傳統最大的外貿展會——廣交會中看出,一家企業參加一次廣交會的費用通常在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之間。更為麻煩的是,由於計劃經濟,廣交會的展位並不向中國中小型企業開放,有資格參加廣交會的都是傳統的國有外貿企業。這意味著真正從事生產的中小型企業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得到來自國有外貿企業的訂單,因為外貿企業產生的所有費用也必須攤到訂單中的產品上來。

    而在互聯網出現之後,中小型企業有機會在網上通過圖片和即時通訊工具,無縫隙地與遠在千里之外的買方接觸,這是互聯網的優勢,也正是馬雲在中國黃頁時代所拿到的利潤來源。

    但事實上,僅有互聯網是不夠的,由企業製作的一個個獨立網站,早期可能會有相當的人流來訪問,但一旦互聯網開始普遍使用,信息成為海洋,那麼這些企業網站基本上都成了這個海洋裡的一個個信息孤島,除了熟人之外鮮有人來訪問。對於中國中小型企業來說,他們想吸引的外貿客戶因為有語言障礙,訪問他們網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而阿里巴巴的出現,相當於在信息的海洋裡製造了一個集市,到「中供」出現的時候,它首先是在中國中小型企業的客戶端——西方商人世界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聚集了客流。同時,它還因為有英文網站,這樣就幫助中國中小型企業統一地跨過了語言障礙。

    中國供應商的具體內涵不過三項:其一是幫助客戶用各種手段展示他們的產品及企業,後來被定義為初級中國供應商的方法是靜態地展示產品,而高級中國供應商則可以在阿里巴巴上動態地——這在電腦技術上也不難實現——展示他們的產品;其二是幫助客戶去參加各種展會,辦法是收集客戶的產品由阿里巴巴的員工帶到各種國際性展會上去統一展示;其三是教會客戶如何應付國外客商,包括書面函件上的和面對面時的表達方法與必要禮儀。

    但阿里巴巴在製造了一個國際性的大集市後,這些簡單的內涵就都有了意義。因為阿里巴巴吸引了大量無法多次到達中國的西方商人,從而它可以把自己定義為一座「橋樑」。

    我們無法精確地計算出中國供應商這個項目在幫助中國中小型企業跨越所有障礙,找到他們的客戶後所創造的價值——也許可以相對地計算出,至少它對於一家企業來說,相當於參加了兩三次廣交會,因此,可以用廣交會的費用來判斷阿里巴巴對於單個企業而言,大約可以值到幾十萬元。而這得到了阿里巴巴的對手們——《福布斯》雜誌裡所提及的環球資源和美商網對企業收費價格的印證,他們的收費普遍都在10萬元左右。

    但阿里巴巴顯然更願意說的是,它所創造的國際化大集市的出現,給更多人創造了機會。如果考慮到互聯網的因素,理論上,一個無論是身處何地的中國商人,無論他的企業多小,只要產品足夠出色,他都有機會把它賣給世界。而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台電腦和加入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這可能需要花上幾萬元錢,而這是大部分中國廠商都具備的條件。

    因此,在免費幫助了中國中小型企業1年以後,阿里巴巴認為它有理由也有能力收費。

    如果以上是我們所說的中國供應商的社會意義的話,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說說中國供應商對阿里巴巴的意義。

    2000年是阿里巴巴取得營業收入的一年,當時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項目從5個縮減為3個,分別是企業信息化、網頁製作和中國供應商三項,中國供應商從這三項中自然地脫穎而出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