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朱光潛講美學 第3章 美之存在 (2)
    含蓄之美在詩詞中的體現有如下的情形:

    眷眷深情,自然流露。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首句明寫地點,次句暗寫環境、時間,特定的氛圍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場作了鋪墊。「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此二句交代人物,寫她們正閒坐談論天寶遺事。看似冷靜的字裡行間其實隱藏著深情:美麗的宮女由於長期被天子幽禁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中,成日寂寞無聊地對著宮花出神,花開花落,年復一年,想自己則早已紅顏憔悴,往事怎堪回首?然而除了說說玄宗遺事又別無話題,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淒絕?「寥落」、「寂寞」、「閒坐」,既是描寫當時的情景,又寄托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絕句,內涵如此豐富,難怪古人評之:「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容齋隨筆》)

    化物為情,情景交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金陵野錄》),古詩詞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佳作不在少數,如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首句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堪為千古絕唱。「一片孤城萬仞山」,次句寫高山反襯下的孤城,透視出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羌笛何須怨楊柳」,引入羌笛之聲,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尋味。「春風不度玉門關」,明寫邊遠苦寒,暗含著無限鄉思離情,可謂「語絕而意不絕」,「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姜齋詩話》),用王夫之的這句話評《涼州詞》是再恰當不過了。

    背面敷粉,無跡可尋。說得通俗點,就是從側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寫到精彩處,往往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境。如《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已暗寓自傷老大之情。「鄉音無改鬢毛衰」,具體寫自己「老大」之態,以不變的鄉音襯托變化了的鬢毛,為下文作了鋪墊。「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富於戲劇性的場面描寫裡含蓄著難言的深情。在兒童淡淡的一笑一問之間,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內心卻不能不產生無限感慨:數十年漂泊生涯經歷過怎樣的風霜雪雨?如今年邁衰頹回歸故里,面對這反主為賓的場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怎能一個愁字了得」?這「笑」的背後豈不是「一把辛酸淚」?詩篇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弦外之音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全詩雖寫哀傷之情,卻以歡樂場面入手,雖寫自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特別是後兩句,如此貼切自然,確有「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之妙。

    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巧用雙關、象徵等手法來寫,更為別緻。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暗喻後文相思情。「春來發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覺親切。「願君多採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妙用雙關,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徵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托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諷詠時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煙霧茫茫,迷濛冷寂的水上夜色,連用二「籠」字,意味深長。「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寫景又點題,後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國恨」此句是曲筆,因為誰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國恨而沉醉在這樂曲(因荒淫而亡國的陳後主所作)聲中的是那班貴族官僚。「隔江猶唱《後庭花》」,微妙地把歷史、現實和未來連成一線,表現出詩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涼和無限的感慨,堪稱發人深省之作。

    以小見大,言微旨遠。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內容,寫眼前景物

    煙籠寒水月籠紗」,首句描寫又較注重細節的描寫。如《烏衣巷》往的朱雀橋,今天又荒涼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徵衰敗,「野」字增添了荒涼景象。「烏衣巷口夕陽斜」,夕陽西下,再點上一「斜」字,何此慘淡?「舊時王謝堂前燕」,把「燕子」想像成歷史的見證人,似乎信手

    朱雀橋邊野草花」,寫昔日人來人拈來,卻足以使人想起烏衣巷昔日的繁榮。「飛入尋常百姓家」尋常」突出了今日與往日之不同,寄托著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全詩落筆於眼前的「野草花」、「夕陽」、「堂前燕」等細小景物,卻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主旨:封建權貴勢傾一時,終究逃不脫衰亡的命運。

    化實為虛,虛實相生。如《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於一問一答中已覺不得歸之苦。「巴山夜雨漲秋池」,寫眼前秋雨,羈旅之愁更充溢在字裡行間。「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馳騁想像,獨闢蹊徑,不再訴苦寫愁,卻寫心中美願,可謂出人意料。全詩先寫客中實景,後以「何當」化實為虛,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又想像今夜的苦將增添相聚的樂,內含蓄永,餘韻無窮,不愧為絕句中的精品。

    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所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剛開了頭又煞了尾」。如《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此二句表面上是在與李龜年的交往過程,流露的卻是對開元盛世的無限眷戀和鬱積心頭的滄桑之感。「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動亂時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襯;「落花時節」是寫當時實景,又別有寄托,使人讀來不禁思緒萬千:世運的衰敗,社會的動盪,詩人的漂泊,人世的艱辛……都不知不覺地在腦中閃過。按理說兩位老藝人幾度風雨後相逢,當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收筆,在無言中包含著「痛定思痛」、「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悲涼,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關於詩詞中的含蓄之美,我們可以結合描寫楊玉環和唐明皇愛情的詞來具體體味:

    香霧迷濛,祥雲掩擁,

    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

    卻笑他,紅塵碧海,

    幾許恩愛苗,多少癡情種,

    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

    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全篇對兩人的纏綿無限描述得可謂含蓄深情且又淋漓盡致,雖沒有平鋪直敘,但「香霧迷濛,祥雲掩擁,蓬萊仙島清虛洞,瓊花玉樹露華濃」一句以景傳情,試想,香霧祥雲繚繞,二人同上蓬萊仙島,看瓊花玉樹露華正濃,兩人許下生死誓言,過去的日子留下多少夢幻般的回憶,好一對人世間的神仙眷侶!

    接下來,「卻笑他,紅塵碧海」一句筆鋒一轉,詞作整體格調發生變化。「幾許恩愛苗,多少癡情種,離合悲歡,枉作相思夢。」一對恩愛的人兒別離了,無論曾經多麼癡情,卻也只能把情意深藏,那萬般無奈的相思夢境,留給讀者多少惆悵的想像啊!

    因為,「參不透,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

    「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古代詩人深得含蓄婉曲之妙,我們在閱讀時理當反覆咀嚼,品出這「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又有中國第一首愛情詩歌——《詩經》第一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雖不說一個情字,但無限情意全在其中。

    直白的敘情述意固然使人一目瞭然,但含蓄的美卻更加引人入勝!

    美是什麼

    美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現實事物必須先有某些產生美的客觀條件,而這些條件必須與人的階級意識、世界觀、生活經驗這些主觀因素相結合,才能產生美。

    ——《談美》

    以上介紹了許多,是不是有人要問:美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來說美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它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正式提出與探討,始於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和詭辯派學者希庇阿斯別開生面的對話,正式提出與探討了「美是什麼」的問題。在對話中,他區分了「美本身」(「什麼是美」)和「美的事物」(「什麼東西是美的」)。一些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麼是美」的問題時,只是列舉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馬」、「美的豎琴」、「美的湯罐」之類,而沒有涉及「美本身」。他認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不是恰當、有用、有益等價值,不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等等。但撥亂卻未反正,關於「美本身」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結論,最後他只好宣佈:「美是難的。」

    柏拉圖所說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還有美的事物,那麼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它具有了美本身;「美本身」是使這無數美的事物成為美的事物的根據。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