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美學研究對西方美學的引進和學習,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從首次引進西方美學理論開始,近百年來,中國美學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西碰撞激烈,古今溝通頻仍。
無論是「五四」前後的中西文化異同優劣之爭,還是近些年對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討論,都離不開「中西」、「古今」這兩個核心問題。實際上,「中與西」、「古與今」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交叉重疊的。許多「古與今」的差異和對立,其實主要是由「中與西」的矛盾衝突所造成的。中國美學史上諸多關於「古與今」的爭辯,都和「中與西」的論戰密切相關,甚至不少「古與今」的問題都可以歸並到「中與西」問題的大框架之中。就此而言,如何把握中西矛盾的衝突和轉化,可謂是近百年來中國美學發展乃至整個文化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對於如何處理中西美學關係的問題,長期以來眾多美學家從各自的學術觀點和立場出發,做了積極的探討和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初步大討論到80年代的美學熱,再到今天美學研究的深化,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上,我國美學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為主流的當代美學理論體系。在這樣一個艱難探索的過程中,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可謂功不可沒。他在長期對西方美學理論進行系統把握和全面研究的基
盤古沒有開天地前,宇宙一片混沌,那是最初的原始狀態,可就是這最初的狀態卻孕育了勃勃生機,以致開天闢地,以致繁衍生靈,從此宇宙不再寂寞。多麼偉大的原始之美啊!你能說這最初簡單的狀態不是後來所有生機的根源嗎?答案一定是——不!
作為流傳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傳統讀物,《三字經》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它曾被列為蒙館(一種民辦學校,是古代幼童接受早期教育的地方)教學用的課本。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就其影響力之大、流傳性之廣而言,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與《三字經》相媲美。它是中國古代傳統蒙學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三字經》的第一段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影響,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孔子說,「性本善」中的「性」,指的是人人皆有、人人相同的心,也可以說是大家之真心、大家之天性。而「善」在人們的言論中則往往是和「真」美」同時出現的,這充分說明了它們之間具有某種聯繫。
「人在初生之時,心智未開,這一時期,內在是別樣美的。每個人的性情都是沒受外界污染過的一片淨土,這種幾乎沒有任何慾念的美恐怕就是朱光潛先生描述下的那種無為之美吧。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夠看出人的本來面目。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閱歷,會受到各樣的影響,性情也會隨之變得多種多樣,或真誠,或善良,或狡詐,或邪惡。惡也好,善也好,嬰孩時代的本性都早已不再,此時,是看不出人生初始時那點本真的東西的。要瞭解人性,請於人之初時著眼。
一切學問皆具性靈。美學也是同樣。它是一門廣博而又神秘的學問,不單單是理論的知識,更是指導我們生活,滌蕩人類心靈的一股神奇力量。要瞭解美的本質便要從它的初始開始。發現美,感受美,被美所吸引,因此,便渴望走進它,研究它的本性、產生與發展。這,自然也要從美之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