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墉講為人處世 第15章 低調做人,高調處世 (2)
    作詩作文貴在崎嶇,為人處世則貴在平淡。如果把作文的崎嶇用在為人處世上,則陰陽顛倒、事倍功半。尤其是那些怪僻、自傲的做人方式,都是為人處世的「禍胎」,即使你才高八斗,你的孤傲、怪異也會使

    你斷送前途。

    劉墉先生說過:「這世界上一切的不平凡,都立在平凡的基礎上。如同多麼會飛、能飛多麼遠的鳥,都是生在陸地上,也會死在陸地上。」即使是聖人,如同孔子,也一樣由平凡人成長。

    唐代大詩人李白,可以說是「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但他在做人上的毛病卻是不少,主要是怪異孤傲。當時的他已是才華橫溢、官奉翰林、名滿一時,但他仍然恃才放蕩,整天醉眠長安街上。因其狂放不羈,整日「醉棗」一樣騎馬入朝,大臣也看不慣他,結果終於失寵,被流放夜郎,途中想起三國的禰衡,寫下了《望鸚鵡洲悲禰衡》的好詩。

    三國的禰衡,一生只與楊修、孔融交往,三人可稱得上是「至交好友」。當時孔融推薦他面見曹操,他卻袒胸裸背擊鼓罵曹,不僅激怒了曹操,還連累了孔融。聰明如曹操者,並沒有親自動手,而是借了黃祖的刀殺了他,孔融也因此被連累。

    類似如此恃才傲物的異行奇能千萬要不得,不僅會害己,而且會害人!一個人即使本事再大,也要融入社會,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所謂「忍」,不是甘願受他人擺佈,而是一種積蓄力量的方式。

    平淡中尋得真實

    人生就是行駛在歷史長河上的一葉扁舟,有時會遇上急流險灘,有時也會風平浪靜。我們應該在平靜中學會休息,學會適應,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向生命的極限發起衝擊。因為不願自己永遠被埋沒,所以必須不停地努力奮鬥。平淡只是一種心態,但我們永遠不可以使自己變得平庸。

    名人之所以出名,那是因為他堅持了別人所不能堅持的事情。錢鍾書創作的《圍城》說是「婦孺皆知」,也不為過分。然而,《圍城》熱的掀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被默存了三十年後,才重新被廣大讀者接受。三十年,人生三分之一的歷程,如若不是錢鍾書先生耐得住世俗的寂寞,獨守心中的那份執著,又怎會有後來的《宋詩選注》、《管錐編》等著作的誕生?

    其實,錢鍾書先生無論是在《圍城》火熱期間,還是在《圍城》被冷落期間,他都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平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是這份平淡,讓錢先生變得更加理性和睿智,從而使得他自己向著心中那座「文化崑崙」不懈地攀登。

    平淡不是一杯白開水,無色無味;也不是一杯烈性酒,又衝又辣;更不是一杯苦茶,又清又澀。平淡是剛開鍋倒入杯中的豆汁,顏色乳白,飄溢著淡淡的香味;平淡是乾旱許久的大地迎來及時雨,沒有冰雹的迅猛,只有霧氣的纏綿、藕斷絲連。

    很多事情,金錢也好、名利也好,凡事明白了平淡、從容的道理,也就少卻了許多自尋煩惱,我們應該在平淡中去發現新的希望,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淡讓你豁然開朗

    大千世界,平淡為本,平淡的日子,平淡的歲月;平淡的人,平淡的事,平淡的社會。平淡是有一份熱量發一份光亮,是盡力而為,是盡情而作;但不是甘於落後,不求上進。

    平淡是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平常心態。平淡是耐得住寂寞,甘於平凡,樂於普通,卻不是平庸、窩囊;平淡是夢想超凡脫俗,卻又不是一心去想出人頭地,或凌駕於他人之上。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其實,這也是一種甘於平淡的詮釋。有的時候,我們徒於追求虛榮的非本質性的東西,以致忽略了心底的那個真實的聲音。當現實與慾望相持不下時,煩惱與痛苦隨之而來。倘若我們的心間流淌著一條平淡的河流,我想應該有不少的憂愁會被慢慢地的沖淡。

    在平淡中去尋找希望。追求激情的燃燒是生命的本性,然而甘於平平淡淡也是人的一種本性,並且是一種更為強大的本性。因為生命要想在此情景下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就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使生命成為一個奮鬥的歷程。

    甘於平淡是種哲學心態,我們要戰勝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不要氣餒,時刻鼓勵自己。無論環境,還是工作、人際關係,都要靠自己去調整心態適應它。在平凡的地方,同樣有不凡的人,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或許周圍人的學歷不如你,但經驗就是老師,放低自己,融入其中,向經驗學習。

    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都不必刻意追求什麼,更不必在意別人的言語,需要擁有的就是一顆平淡的心——就像錢鍾書先生那樣甘於平淡般地默存著,淡然地微笑著面對一切。當我們坦然地走出結果的喜憂低谷時,才不至於作繭自縛,才會向著心中那座理想的山峰遙望、攀爬、超越!

    「意外」要小心

    在我們四周,到處都可能發現自己的貴人,他們不一定是直接提拔你的尊長……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人,也不要輕視自己,因為那平凡人可能是你的貴人,你也可能作為別人的貴人!

    ——《貴人哪裡來》

    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經歷了大量的失敗和挫折,不是因為他們說得不好、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缺乏了一種精神、一種狀態,那就是時刻謹慎小心的狀態。劉墉先生說「許多意外都是因為出意外的人不小心,譬如馬路上有個『人孔蓋』沒蓋好,就可能有人不小心摔了下去。你可以說是那個摔下去的人不小心,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如果那『人孔蓋』能夠被小心地蓋好,不是就不會有意外發生了嗎?」

    謹言慎行,反觀自省

    謹言慎行,不僅要在行為上體現,還要上升到意識形態。荀子認為「公生明,偏生暗。」這就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必須謹慎自己的私心。子思在《中庸》第一章裡就教人:「君子應謹慎自己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自己有所聽不到的東西。看不見的善於隱蔽,不明顯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須慎防。」

    劉墉先生說:「愈是在習慣的地方,愈容易疏忽;愈在熟悉的地方,愈要謹慎。」「闖空門的常從按錯鈴開始,做假賬的總由寫錯字出發。」謹言慎行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態度,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重要學問。所謂「三思而後行」,就是告訴我們只有做事小心謹慎、勤於思考,才會少犯錯誤;反之,不經深思熟慮便輕率行事,常常會招致挫折和失敗。所以,在採取行動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權衡利弊得失,分清輕重緩急,做到心中有數。

    唐代有個宰相名叫陸贄,以駢文巨匠、清廉正派聞名於世。他凡禮皆拒,一概不受的為人處世態度,讓當朝的德宗皇帝認為他「謹慎太過」,便暗地派人給他送去「密旨」,大致意思是「饋贈一概拒絕,辦事恐有不便,重禮可以不收,薄禮收也無妨」。然而陸贄仍堅守自己的信條。他認為「賄道一開,小心及大」。可見,陸贄的「謹慎太過」不無道理。

    劉墉先生說過:「我們要總為他人著想,別因為自己的『不小心』,造成別人的『不小心』和永久的『傷心』。」古兵法中也有所謂「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沒」的箴言。人做事應謹言慎行、明辨是非,因為稍不留神就會引來禍患,

    尤其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不要以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就可以原諒自己,不要覺得初生牛犢,就可以不怕虎,做事眼高手低,盛氣凌人。有時過失成禍並非闖禍人的本意,而是由於經驗不足,言行不慎,實在是令人可惜。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千里長堤雖然看似十分牢固,卻經常由於一個個小小的蟻穴而崩潰。這說明事情的發展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在隱患微小時,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會留下無窮的後患,所以要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防止不利的因素釀成災難。

    常言道:智者,以別人慘痛的教訓來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價去喚醒別人。「所以我們可以說每個不小心造成的災禍當中,都可能有另外一些不小心;如果大家都能小心一點,為別人著想,那不小心就能減到最低。」因此,抱有陸贄「謹慎太過」的態度,慎防「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築好思想道德防線也是非常重要的。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是不守信,就不知道他能做些什麼。由此可知,「守信」是一個人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不守信,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誠信,反映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品德修養,將會影響一個小圈子,所以滲透著大學問,須用心揣摩,身體力行。講誠信,要做到說過的話要承認,許下的諾言要兌現,不失約爽行,不踐踏約定,言行一致,有始有終,也就是「言必信,行必果」。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母親就對兒子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

    來殺豬給你吃。」等妻子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去殺豬。

    妻子連忙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於是,曾子就把豬殺了煮肉給孩子吃。

    說話算數,言行一致,歷來是世人所遵循的信條,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在為人處世上,都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人求之事,記在腦中,人托之物,放在心上,說話負責到底,辦事有始有終。

    一個人如果給別人留下一個「說話不算數」的印象,恐怕你的人氣指數就要大跌了。如果是不能承諾的事,那麼一開始就不要信口雌黃,既然已經說了,那就要努力去做到。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信賴、上司的賞識。

    給自己留條退路

    劉墉先生在《進路與退路》中說過:「對已知的環境,做進一步想;對未知的環境,做退一步想。在人生的旅途上,前進固然可喜,後退也未嘗可悲,最重要的是,在前進時要知道自制,免得只能進而不能退;後退時則要知道自保,使得退卻重整之後,能再向前行!」我常常見到一些只尋進路,不想退路的笨蛋,他們根本做不到「知進知退」。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火雞和一頭公牛在聊天。「我非常想到那棵樹頂上去,」火雞歎口氣道,「但是我沒有那份力氣。」

    「這樣啊,那你為什麼不吃點我的糞便呢?」公牛答道,「那裡面充滿了營養。」

    火雞吃了一團牛糞,發現它真的使自己有力氣到達樹的第一個分叉處。第二天,在吃了更多的牛糞以後,火雞到達了樹的第二個分叉處。最終,兩星期後,火雞非常驕傲地站在了樹的頂端。

    但不幸的是,沒多久,它就被一個農夫盯上了,並且農夫非常利索地就將火雞射了下來。

    故事寓意就是,牛糞(狗屎運)也許能使你抵達頂峰,但它不能使你永遠待在那兒。劉墉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是充滿競爭的,我們誰都不能因為自己一次幸運,就把幸運當成習慣,因為幸運並不總是留在我們身邊。我們必須時刻告誡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

    大凡古來有卓識遠見的英雄,在功成名就之後,都會選擇拂袖而去,歸隱田野,避免使自己陷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禍。這一成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越國大夫范蠡在當俘虜時,勸勾踐忍辱投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去做,最後終於大敗吳國。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范蠡。但范蠡看到歷代宮廷的殘酷傾軋,覺得勾踐是一個只能與其同患難而不可共享樂的人,於是就拒絕了官職,過隱居生活去了。

    范蠡臨走時還給另一名大臣——文種,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飛鳥射盡了,弓箭就會藏起來,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獵狗也會被主人殺掉燒熟吃掉的。」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忠告,最後果然被勾踐殺掉。

    後來,「兔死狗烹」就用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立過功的人拋棄或殺掉。劉墉先生說:「老師開出書單是一回事,你選擇哪些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講,一個人無論做學問或闖事業,會不會選擇、會不會取捨是成功的關鍵。」也就是說「懂得割捨,才能成功」。而文種正因為有太多的割捨不下,所以才沒得善終。

    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就要知進退,適時退後一步,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保幾分風骨,只有這樣,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才能進退有序,游刃有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