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如何走過 第49章 論人格 (2)
    人所具有的天賦氣質決定了他受苦的種類,客觀環境受主觀傾向的影響,人們所採用的手段總是與他所易受的苦難相抗衡,因此有些客觀事件對人類有特殊意義,有些則不含什麼特殊意義,這要由天賦氣質來決定。聰明的人首先要努力爭取的莫過於避免痛苦和煩惱的自由以求得安靜和閒暇,減少與他人的接觸,享受平靜、節儉的生活。所以,智者在與他的同胞們相處了極短的一段時間後就會隱退,若他再有極高的智慧,更會選擇獨居。一個人內在具備得愈多,求之於他人的就會愈小,他人帶給自己的也愈少。所以,人的智慧愈高愈顯得不合群。當然,假如智慧的「量」可以替代「質」的話,那麼活在大世界裡才稱得上划算,但不幸的是,人世間的一百個傻子亦無法替代一位智者。更不幸的是,人世間傻子何其之多。

    那些經常受苦的人,他們一旦脫離了令人困乏的苦痛,便會馬上不顧一切地尋求娛樂消遣和社交,唯恐要自己獨處,與任何人都能一拍即合。唯因孤獨時,人須委身於己,他內在財富的多寡便暴露出來;愚笨的人,雖然在此身著華衣,也會為了自己卑下的性格而呻吟,這本是他無法脫棄的包袱,然而,對於才華橫溢之士而言,即使身處荒原,亦不會感到孤獨寂寞。色勒卡曾宣稱,愚蠢是生命的包袱,此話實為至理名言——確可與耶穌所說的話相媲美。

    腦——可以看做是有機體的寄生物,它就像是一個住在人體內等待接受養老金的人,而閒暇——個人的意識與個性自由活動的時刻,卻成為體內其餘各部門的產品,是它們辛苦勞累取得的成果。然而大多數的人在閒暇時刻裡能得到些什麼呢?除了感官享樂以及浪費以外,便只剩厭倦與無聊了。這樣度過閒暇時光真是沒有絲毫價值。

    亞里奧斯圖曾說,無知人的閒暇是多麼令人可悲啊!而如何享受閒暇實在是現代人的最大問題。常人只會想如何去「消磨」時光,而有才華的人卻懂得如何「利用」時光。世界上只有那些才智有限的人才易生厭倦,因為他們的才智並非是獨立的,它只是被當做一種施行意志力的工具,從而滿足自己的動機;如果他們沒有那些特殊的動機,那麼他們就是無慾無求的,才智也就此長期處於休息狀態,因為才智和意志都需要外物來發動。於是,閒暇的結果會造成不同能力的可怕停滯,那就是厭倦。為了消除這種可怕的後果,人們往往求助於僅可取一時之悅的瑣事,從各種無聊的瑣事當中尋求刺激以激發自己的意志,又因意志還要有才智的幫助才能達到目的,所以借此來喚醒停滯的才智。但這些人為的動機與那些真正的、自然的動機相比,就好像假錢和真錢對比一樣,假錢派不上真用場,只能在牌戲中玩玩。所以這種人一旦無事可做,他們寧可擺弄手指,抽雪茄,敲桌子,也懶得動腦筋,因為他們本無腦筋可動。

    所以如今世上社交界裡最主要的職務是玩牌,我覺得玩牌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是思想破產的象徵。因在玩牌的時候,人們不事思考,而一心想去贏別人手裡的錢。這是多麼愚蠢的人啊!但是為了保持公平,我們錄下了支持玩牌者的相關意見。他們以為玩牌可以作為進入社會和商界的事前準備工作,因為人們可以從玩牌過程中學到:如何巧妙地運用一些偶然形成但又不可逆轉的情況(例如玩家手中分到的牌),並且如何取得最好的效果;如何假裝,比如在情況惡劣時要擺出一副笑臉,這些都是人在步入社會時的必要手腕。但是,我認為,正因牌戲是教人如何利用伎倆與陰謀去贏取別人的東西,所以它是道德敗壞、不予提倡的。這種由牌桌上學來的東西,一旦紮下根,便會滲入到現實生活中,將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和平日所發生的事都視為牌戲,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每個人都無所不用其極。在商業界,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閒暇是存在於必然的花朵和果實,它能使人面對自己,所以只有內心擁有真實財富的人才真正懂得歡迎閒暇。然而,大部分人的閒暇又是什麼樣呢?一般人總是把閒暇看得一無是處,他們對閒暇顯得異常厭倦,好似沉重的負擔。這時他的個性便成為自己最大的負擔。

    進一步說來,所需很少,輸入愈少的國土愈是富足;所以具備足夠內在財富的人向外界尋求的幫助也就很少,甚至是一無所求,這種人是何其幸福啊!輸入的代價是巨大的,它顯示了該國尚不能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甚至可能引發危險,肇生麻煩。總而言之,它是比不上本國自產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向外界及他人索求太多。我們要知道每個人能為他人所做的事情本就有限,到頭來,任何人都是孤立存在的,重要的是,知道那孤立的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這個道理便是歌德於《詩與真理》一書中的第三章中所闡明的,也就是說,在任何事情當中,到最後,人必須而且只能求助的還是自己。葛史密斯在《旅遊者》中有這樣的話:「行行復行行,能覓原為己。」

    人所能作為與成就的最高極限是不會超過自己。人們愈能達到這一點,愈能發現自己就是一切快樂的原動力,就愈能使自己感到幸福。這便是亞里士多德所得出的偉大真理:「幸福即自足。」所有其他的幸福來源,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它們都如過眼雲煙,隨機緣而定;也都經常難以把握,所以即使是在極得意的情況下,這種幸福之源也可能輕易消失,這本是人生在所難免的事情。當人老年邁時,這些幸福的源泉也就必然耗盡:這個時候所謂的才智、愛情、愛馬狂、旅行欲,甚至社交能力統統捨棄了我們;那可怕的死亡更要奪走我們的親朋好友。這樣的時刻來臨時,自己是唯一純粹和持久的幸福源泉。

    在充斥著悲慘與痛苦的世界之中,我們究竟能得到什麼呢?到最後,我們每個人除了自己外原來都是一場空啊!一旦想逃脫悲慘與痛苦,往往又難免落入「厭倦」的魔掌中。何況在這個世界裡,又常常是小人得志、愚聲震天。每人的命運是殘酷的,而全人類又原是可憫的。世界既是如此,所以只有有著豐富內在的人才是幸福的,就好比聖誕節時,我們在一間溫暖明亮而又充滿歡歌笑語的屋子裡一樣;那些缺乏內在生命的人,其悲慘與痛苦就好比置身於暮冬深夜的冰天雪地裡。所以,世上命好之人,無疑地,是指那些既有天賦才情又有著豐富個性的人,他們的生活雖然不一定是燦爛輝煌的,但一定是最幸福的。

    19歲的瑞典皇后克莉絲蒂娜在很年輕時,除了聽別人的議論外,她對笛卡兒的瞭解僅通過一篇短文,因為那時笛卡兒已經在荷蘭獨居了二十年;她有感地說道:「我認為笛卡兒先生是最幸福的人,他的隱居生涯實在令人羨慕。」當然,也要有有利的環境作保證才能令笛卡兒得其所願,從而成為自己生命與幸福的主宰;從《聖職》一書我們讀到的智慧只有對於那些具有豐厚遺產的人才是好的,對生活在光明之中的人才是有利的,被自然與命運賦予了智慧的人,必急於謹慎地打開自己內在的幸福源泉,這樣就需要他具有充足的獨立自主和閒暇。要想獲得獨立自主和閒暇,人必須自願地節制慾望,隨時修身養性。更要有不受世俗喜好及外界的束縛影響的定力,唯其如此,人就不致為了功名利祿,或是為了博取同胞們的喜愛和歡呼而犧牲自己,使自己屈就於世俗低下的趣味和慾望;智慧之人是決不會如此的,他必然會聽從於荷瑞思的訓示。在寫給馬塞納思的書信中,荷瑞思說道:「世上最大的傻子,他們為了外在而犧牲內在,為了光彩、壯觀、地位、頭銜及榮譽而付出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閒暇和自己的獨立空間。」歌德不幸這樣做了,而我卻僥倖沒有這樣。

    在此我所要堅持的真理在於人類的幸福主要植根於內在,這一點是和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可馬罕氏的倫理學》中的某些仔細觀察相互印證的,亞氏認為,幸福預設了某種活動和某些能力的運用,沒有了這些,幸福就不復存在。在註解逍遙學派的哲學時,斯多巴斯對亞里士多德的人類幸福在於能自主發揮各種天賦才能直至極限的主張作了如下解釋:「能夠有力而又成功地從事你的一切工作,那才是幸福。」所謂有力,就是「精通」任何事情。人類天生就有與周圍困難作鬥爭的力量,一旦困難消失了,搏鬥也便就此停止,從此,這些力量無用武之地,力量反而變成了生命的一種負擔;此時,為了免受厭倦帶來的痛苦,人還需再次發動自己的力量,同時運用這些力量。「厭倦」的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有錢的上層階級人士。古時的盧克利特斯曾在詩裡描述陷於「厭倦」的富人那可憐悲慘的畫面,他於詩中所描寫的仍可見於當今的每個大都市中——那裡的富人很少待在家裡,因為那兒會令他們深感厭煩,但在外面他們也不好受,所以不得不再次回到家裡;或者想健步如飛地奔赴郊外,彷彿他在那兒的別墅著火了一般;但是到了郊外,他卻又馬上厭煩起來,不是匆匆入睡以便使自己於夢中忘懷一切,就是再忙著起程返回都市。

    像上面這種人的年輕時代,多半是體力與生命力過剩,肉體及心靈不能對稱,無法長期保持體力和生命力;到了晚年,他們不是一點兒心靈力都不具備了,就是欠缺了培植心靈力的工具,以致自己陷入悲慘淒涼的境地中。意志,是唯一不會枯竭的力量,也是每個人應該永遠具備的一種力量;為了保持意志的高度活力,他們寧願從事各種各樣的高賭注危險遊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一般情況下,人若發覺自己終日無所事事,必然會為那閒置的精力尋找一種合適的娛樂,諸如下棋、保齡球、賽馬、打獵、詩詞、繪畫、音樂、牌戲、刻印、哲學或其他方面的嗜好,對於每種娛樂他都不甚精通,僅僅只是喜歡罷了。我們可以將此種嗜好規則地分成三類,它們分別代表三種基本力量,即合成人類生理組織的三個要素;不管它指向的目的為何,我們都是可以研究這些力量的本身,如何發現三種幸福的源泉,以及每人依其剩餘精力種類選擇其一,使自己獲得快樂。

    第一類是通過滿足「生命力」得到快樂,生命力的代表有食、飲、消化、休息及睡眠;在世界上的某一部分,這種基本快樂是很典型的,幾乎每個人都要得到這種快樂。第二類是滿足「體力」得到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從散步、奔跑、舞蹈、角力、騎馬、擊劍以及類似的田徑等運動中得到,有時甚至可以在軍旅生涯戰爭年代消耗過剩的體力。第三類是滿足「怡情」得到的快樂,諸如在音樂、學習、閱讀、沉思、發明、觀察、思考、感受、對於詩與文化的體會以及自哲學等中得到的快樂。關於這些快樂的價值、持續性以及相對效用的久暫仍有很多,我們只能到此為止,其餘留待讀者去思索。

    但這一點卻是大家公認的:即我們所運用的力量越高貴,所獲得的快樂也就越大;因為快樂的獲得涉及了自身力量的使用,而一連串的快樂順利地不斷顯現是組成人類幸福的主要因素,越是高貴的力量所帶來快樂的再現性就越高。所以獲得的幸福即是穩定。就這一點而言,滿足「怡情」而得的快樂地位,當然要比其他兩種根本快樂高;前兩類快樂同時為獸類所擁有,甚至獸類具有更多這樣的快樂;只有充足的「怡情」方面的快樂才是人類所獨有的,這也是人與獸類的不同之處。我們的精神力是怡情展現出來的各種樣態,因此,充足的怡情使我們可以獲得某種與精神相關的快樂,即「睿智的快樂」是也,怡情越佔優勢,此類快樂就越大。

    一般人平日所熱切關心的事是那些會刺激他們的意志,也就是與個人利害息息相關的事情。然而,經常性地刺激意志並不是一件純粹的樂事,其中必定夾雜著苦痛。就牌戲這個普遍流行於「上流社會」的玩意兒來說,它便是提供刺激的一種方式。因為它牽扯的利害關係很小,所以不致產生真實、長久的苦痛,只有短暫的微疼存在,「牌戲」對意志而言,實際上只是一種搔癢的工具罷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那些有著強大睿智的人可以完全不涉及意志,他們熱切關心一些「純知識」的事物,這種關心是這種人必有的品格,它為他們排除痛苦的干擾,讓他們生活在彷彿仙境般的寧靜國度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