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自己的成長經歷,除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讓母親常常情緒失控外,母親早期的家庭經歷也在支配著她的行為。長兄的墮落在母親心中的創傷讓她唯恐教育不夠嚴厲。母親至今仍確信只有這樣的嚴厲管教才能將孩子的惡習徹底改掉。很可惜事與願違,這樣帶著個人情緒的規矩,不僅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而且往往還達不到改變孩子行為的目的。首先是因為當一個孩子在極度的恐懼中,他是沒有任何學習能力的。除了產生極度的恐懼或仇恨,根本無法去理性地思考自己行為和規矩之間的關係。其次,即使這樣的暴力會讓孩子的一些行為得到收斂,但是一味地壓抑在將來可以爆發難以想像的破壞力。這樣的結果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所描述的情形很相似。很不幸,我的人生經歷也證實了這一點。母親這樣嚴厲的教育並沒有讓我真正遠離賭博,相反我的人生差一點就墮落在賭博裡。
我20幾歲時突然迷上麻將,而且常常通宵達旦。僅僅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我當時陷得有多深。那個時候我不需要看,144張麻將牌只要一摸就知道是哪一張。甚至連梅蘭竹菊、春夏秋冬這八張花都能摸清楚。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浪費了多少寶貴的青春歲月啊。那時候吃完晚飯,我的身體就彷彿不屬於自己。兩條腿好像被人控制了一樣就出去四處找人。一旦四個牌技相當的人在方城前坐下時,莫名的興奮和快感就隨之而來。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這樣的情形約有兩三年之久。回想當時的墮落,我覺得和小時候母親的嚴厲責打很有關係。其實,自己在小時候玩煙盒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個行為和賭博之間有什麼聯繫。但是母親一再強調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讓賭博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其次,嚴厲的責打只是讓我害怕母親,而不是對賭博的危害有清醒的認識。相反,在潛意識裡面對這樣的行為更加好奇。當後來我有所謂的自由時,內心就很容易有一種衝動去嘗試。這種被長久壓抑的興奮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一旦意識到母親已經管不了自己的時候,這樣的墮落在我身上似乎是早就注定的。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情形仍有後怕。
母親另一個痛恨的行為是抽煙。我小時候曾經因偷了父親的一根煙抽而被母親痛打。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自己完全是出於好奇,甚至潛意識裡是尋找一種成熟的感覺。但是在母親眼裡我就彷彿成了一個十足的小流氓,必須嚴懲。和賭博一樣,在我20幾歲的時候,當我自己有錢有自由時,我開始抽煙,並迅速染上了煙癮,有時候一天會抽上整整一包。我記得剛開始抽煙的時候覺得氣味苦澀難忍,但是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同樣,我認為這樣的莫名興奮和早期母親對我的過分懲罰有關。
感謝上帝,當自己真正明白賭博和抽煙的危害時,我都能很幸運地得以掙脫。回想整個過程,我覺得早期一味地非理性地對孩子進行粗暴懲罰,有時候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我也一直在回想,如果我是母親,除了要克制情緒,還應該怎樣在玩煙盒和抽煙兩件事上做規矩。在玩煙盒的問題上,規矩固然要做,我會盡努力去找到一件能替代玩煙盒的事情。否則,在那個環境裡要讓孩子克制自己真的很不容易。這種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會讓父母在教育前願意先進入孩子的世界,從孩子現有的能力出發制訂可行的計劃。當發現孩子後來又被動地參與玩煙盒時,我會看到孩子已經付出的努力,並對此先加以肯定,然後再提出要求。如果這樣,孩子不僅能明白規矩,更重要的是能從規矩中感受到父母的愛。
長大後我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在小時候偷著抽過煙。這說明這樣的好奇心不僅強烈而且普遍。有些父母在別的事情上比較寬容,看到孩子抽煙常常不會輕易饒恕。和我母親一樣,他們一看到孩子抽煙就覺得他離流氓不遠了。其實這樣的行為其背後的動機並沒有那麼可怕,只是好奇。管教當然是需要的,不然由好奇也可以發展到墮落。但是沒有必要以大人自己的恐懼去歪曲孩子好奇的動機,更不要過分地上綱上線。
我在雜誌上曾經看到過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對這種問題的處理,深受啟發。有一天心理學家回到家,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偷著抽煙,心理學家很認真地問瑟瑟發抖的孩子:「味道怎麼樣?」孩子滿嘴苦澀,搖搖頭,這位父親點燃一支雪茄,對孩子說:「還是嘗嘗這個。」小傢伙將信將疑地接過來抽了一口,隨即是一陣強烈的咳嗽,孩子開始嘔吐,這時父親過去輕輕拍拍孩子的背,等孩子緩過氣後,這位父親說了一句:「孩子,不要再抽煙了。」這位父親把握了孩子真正的動機,從認知上用過分滿足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感受所好奇的煙味。用直接的體驗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從道德上過分解釋抽煙的行為。當時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非常佩服這位心理學家。但是,現在看來這位父親還需要有一個根本的轉變,那就是自己先戒煙。否則再好的教育也只是流於形式。
由於自己小時候的一些痛苦經歷,我現在更多地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動機出發來理解他們的行為,在此基礎上思考應該做的規矩。如果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也更容易去反思我們做父母自己的行為。十多年前,我十歲的外甥揚揚也遭受了類似我小時候的委屈,後來我把這個過程整理成一個教育案例在報紙上刊登。題目是《謊言背後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