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教育研究還是商業管理,都提出過不同的反思模式。根據這些理論,在這裡我提出對過去經歷的四步反思模式。
第一步:回憶發生了什麼?
第二步: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第三步:這件事情對我和父母產生什麼影響?
第四步:既然這樣,我該怎麼做?
第一步:回憶發生了什麼?
要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影響的事件,特別是自己還耿耿於懷的事情來回憶。在回憶時,盡可能把發生的事件客觀詳細地描述出來。不要急著加入過多的個人解釋。回憶的內容包括:這事件在什麼時候發生?在哪裡發生?我做了什麼?父母做了什麼?當時我的感受是什麼?當時父母的感受是什麼?雖然這些童年往事常常伴隨著情緒,但還是要盡量做到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如果是一個人自己做反思,我建議把回憶寫下來,這樣比較容易理性。
第二步: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是對事件的分析和解釋。這一步的反思內容包括:為什麼自己會做那些事情?為什麼父母會這樣處理?這件事情的發生和當時的環境有什麼關係?需要指出的是,在解釋父母為什麼這樣做時要從父母他們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個人特點去理解。不要停留在一些簡單表面的答案上。例如:不要把父母的打罵行為簡單地解釋為他們個性粗暴。應該進一步從他們的成長過程和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來解釋。
第三步:這件事情對我和父母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這一步反思過程中,首先想想為什麼我還會記住這件事情,回憶這件事情對自己和父母有什麼影響。然後我們就需要用規矩和愛的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例如,父母這次做規矩是否真正改掉了我的某一行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從規矩和愛的角度(或其他理論)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簡單地說,我們用兩條標準來反思父母對我們的教育:規矩中是否體現愛,愛裡面是否帶有理性和規矩。
第四步:既然這樣,我該怎麼做?
這一步反思是通過前三步認真的反思,為自己現在或將來要為人父母的教育行為提供幫助。有意識地把自己做父母的教育行為和過去的經歷建立聯繫。首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重複父母的教育模式,並思考這樣的重複是否是建立在理性的反思之上?其次,用規矩和愛的模式來思考如果現在讓自己來處理,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為什麼?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步的反思應該跳出事情本身,思考一下這樣的行為和平時的規矩和愛的執行有什麼關係,把平時過程和當時的事情建立聯繫。
做這樣的反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理性。其次需要理論的指導。所謂理性就是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地反思所經歷的童年。需要指出的是,反思的目的不是去指責父母,而是幫助自己深刻認識這樣的經歷,能比自己的父母做得更好。即使因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問題讓自己有些痛苦的經歷,也要帶著理解和寬容看待父母的行為。父母是常人,他們也會受到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影響,也會受到當時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不管自己的父母有多少錯誤,能夠這樣把我們健康養大,我們就應該感恩。《弟子規》中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即使父母有對我們過分嚴格的時候,我們仍然要去理解、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當然理性的反思不是我們心平氣和就可以了。我們還要有一個理論模式來幫助指導我們把各種的父母教養行為理出一個頭緒。規矩和愛就是這個可以幫助我們反思的理論模式。30年前,我進入大學學習心理學,從那時開始這樣的反思。有時候甚至不是自己要刻意回憶過去,而是不自覺地去把一些理論和早期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聯繫起來。這樣的反思不僅幫助我理解父母,也使自己對規矩和愛的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反思。一方面用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探索如何用愛和規矩的模式來做這樣的理性反思。另一方面也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中國傳統的嚴厲教育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