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影響力價值百萬 第三章 方圓地做人產生影響力
    做人離不開方圓之道。所謂“圓”,即表現於夕卜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謂“方”,即深積於心中的氣度和態度。古人常說“內方外圓”。正是說出了此中道理。顯然,這種內夕卜結合之道,是做人的大智慧、大學問,非一般小打小鬧之人生游戲。人生的巧妙正在於合“內方”與“外圓”為一,即內心剛直,夕卜表柔和,不張揚自己,不誇大自己,而是追求心中“咬定”的目標。

    第一節做人體現在細節上

    做人不應忽略小事,小事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做人原則。畢竟在人的一生中,需要自己表現原則的關鍵時刻並不多。做人做得怎麼樣是可以從平時的小事上看出來的,那些平時在小事上就撒謊成性、推三阻四的人,怎麼能指望他在關鍵的時刻表現出很高的原則性來呢?僅以公司員工為例,來看看做人的原則會表現在哪些小事上。

    早晨時間一定要抓緊。因為如果你踩著上班鈴聲踏進辦公室,手裡抓著沒來得及吃的早點,在眾人注視下坐在辦公桌前,不管這一天你工作干得多有成效,你的成績也會在他人心中大打折扣。因此,絕對不要踩著上班鈴聲踏進辦公室,應該在上班之前就把一切事情都准備妥當,在工作的時候就專心地工作,不要還為要吃早點而分心。

    不要想著當所有人的好朋友。有些人希望在工作中結識更多的朋友,以此來獲得認同和認可,進而獲得升遷,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業績。殊不知別人最看重的是個人業績。一個員工只有業績突出,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

    不要動不動找領導要答案。確實有一些問題必須由上層主管來決斷,可是事無巨細都向領導請示,領導會認為員工缺乏辦事能力,久而久之便會對員工失去信心,這樣的員工是很難得到提升的。員工絕對不要過分依賴領導,將所有的決策都交給領導,由領導做出決定。員工應該主動地為領導分擔工作。

    交代事情一定要清楚。如果某個員工主持一個會議,傳達上級指示,結果散會後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那麼他純粹是浪費別人的時間。平時在工作中與上司和同事交流時也要用確切的語言,表達清楚對某件事的認可或看法。

    第二節做人不要自我設限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往一個玻璃杯裡放進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復幾遍,結果還是一樣。根據測試,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高的400倍。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裡,不過這次在杯上加了一個玻璃蓋,“崩”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雖然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又過了一陣子,這只跳蚤再也沒有撞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

    這時,實驗者把蓋子輕輕拿掉,跳蚤還是在原來的這個高度繼續地跳。幾天以後,實驗者發現這只跳蚤跳起來還是那個高度。雖然沒有蓋子,但它已經跳不出這個玻璃杯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過著“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屢屢去嘗試,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他們便開始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是千方百計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准,即使原有的障礙都不在了,就像上面的“玻璃蓋”被取掉,但他們早已經被撞怕了,或者已習慣了,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人們往往因為害怕追求成功,而甘願繼續失敗者的生活。

    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要給自己設限。每天都大聲地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

    第三節勤奮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人必須勤奮工作,這是做人的一項基本要求。

    一位智者說:“一個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只要踏踏實實,堅持不懈,也要比反復無常、淺嘗輒止的天才更值得尊敬與贊揚。”

    貝托多?德?喬瓦尼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代美術家、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大師多那太羅的學生,同時,他又是人類雕塑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米開朗琪羅的老師。米開朗琪羅投到貝托多門下的時候,雖然還只是一個14歲的毛頭小伙子,但他在藝術上的巨大天賦已經顯著地呈現了出來。貝托多是一名出色的教師,他敏銳地意識到,像米開朗琪羅這樣天賦稟異的人,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天賦反而會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障礙。貝托多堅信,只有借助勤奮,才能使米開朗琪羅的天賦得以充分地發揮。因此,在教育米開朗琪羅的過程中,貝托多著力培養他全身心投入藝術的精神。

    但是,年輕貪玩的米開朗琪羅總是背著老師賣弄他的雕塑天賦。一天,貝托多來到工作室,發現米開朗琪羅正在津津有味地把玩著一個小雕塑——那是米開朗琪羅為了好玩,花費了數天時間才雕刻成的一個極其精巧的小玩意。雕塑盡管刀功精細,卻絲毫不具備任何藝術價值,只是被米開朗琪羅用來炫耀他的雕塑技巧罷了。貝托多立即拿來一把鐵錘,怒氣沖沖地來到米開朗琪羅的面前,一把奪下小雕塑,把它砸成了碎片,並說了一句讓米開朗琪羅受用終身的話:“你要記住:天賦是廉價的,勤奮才是無價的!”

    從此以後,老師的這句話就貫穿了米開朗琪羅人生的每一天,他的每一項工作就成為他一個個勤奮工作的寫照。

    1508年,米開朗琪羅接受了為西斯廷教堂的天頂描繪十二使徒形象的工作。這項工程量之大是前人難以想象的——教堂的天頂長40米、寬14米。

    米開朗琪羅把自己鎖在教堂裡,這一關就是近4年,除了研磨顏料的人及教皇偶爾進入外,不放任何人進去。在陰暗的燈光下,米開朗琪羅背躺在建築架上,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了全部500多平方米的整體壁畫。

    一位法國作家寫道:“我見過米開朗琪羅,他60歲的時候身體已不是那麼強壯了,但他仍然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刻刀,弄得石頭的碎屑四處飛濺,他一刻鍾干得活比三個棒小伙一小時干得都多。沒有親眼見過的人簡直難以置信,他工作起來真是精力充沛、生龍活虎。”

    受人尊敬的天才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他們除了全身心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進行忘我的工作以外,與常人並無兩樣。

    縱觀世界上留存下來的每一項輝煌業績與傑出成就,無一例外都得益於勤奮的工作,不管是文藝作品還是商業成就,不管是藝術家還是成功商人。

    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也創造輝煌的業績嗎?你想要成為有影響力的、受人尊敬的人嗎?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應該勤奮工作了!

    第四節做人要懂得戒貪制欲

    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其本身都有一個度,超過這個度,就走向反面。無論是個人和家庭的事情,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戒與制都是最佳的調節劑。事實證明,人世間的恩怨煩惱,甚至悲劇,無一不是由於缺乏戒與制而造成的。無論人或物,只有在戒與制的情況下,方能呈現最佳狀態。因此,必須學會戒與制。

    韓非子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自古以來,有多少人被貪念之火焚毀、被欲望之水淹滅啊!官場世事,反復無常,是非曲直,顛來倒去。那些只知道追逐名利、被貪欲蒙蔽了雙眼的“癡兒”們,怎麼能理解世事的盛衰難料呢?他們一旦手中有了權力,便瘋狂聚斂錢財,一味沉湎女色,可結果樂極生悲,千百錠金銀買來的卻是一紙招供的文書,鋃鐺入獄。

    我們經常從各種媒體曝光中得知那些一個又一個春風得意的高官突然落馬,淪為階下囚,談起獲罪原由,無非“貪、欲”二字。以成克傑為例,他在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期間,伙同情婦總計收受賄賂款物合計人民幣4000多萬元。以平常人的心理,實在難以理解他聚斂那麼多錢財到底有何用?

    當然,人的欲望與生俱來,揮之難去。關鍵問題在於,人應該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控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處理得好,欲望會成為前進的動力;處理不好,欲望就會讓人利令智昏。

    孔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生活中誘惑人的東西總是很多,如果“不知足”,就易生貪念,總是“欲得”,就必然成為貪婪的魔鬼,最終落入孔子所說的“禍咎”之地,使得自己身敗名裂。所以,我們要記住“知足者常樂,貪婪者常悲”這個道理。“貪、欲”是一切禍害的根源,所以,戒貪制欲是修身做人的第一要則,這對於那些手中握有一定權力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其實,那些違法犯罪的貪官們也並非一開始就貪得無厭,他們也是在一點一點嘗到“甜頭”之後,才變得貪財如命,一發不可收。所以,戒貪制欲不能只重一時,而要時時刻刻在腦子裡繃緊這根弦。

    朱熹說:“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貪泉之水飲不得,它能讓聰明變愚昧,仁慈變殘酷;它能讓人墜入深淵,命喪黃泉。為了不讓幸福離我們遠去,還是秉承一顆平常心吧,這樣才能做到戒貪制欲。

    唐伯虎寫過一首打油詩:“爭名爭利幾時休,早起遲睡不自由。騎著毛驢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人是欲望無涯的動物,但人又是具有一定自我節制能力的動物。節制欲望,必須知足。事能知足心常愜。知足欲淡,雖凡亦仙。世界上哪裡有什麼神仙?知足就是神仙。佛家說,樂土就在覺悟中,就是叫你知足。人千萬不要在名利面前患得患失,否則將永遠和煩惱相伴。

    第五節做人需以和為貴

    “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一個影響深遠的理念,這種理念滲透在人們心中,表現在各個領域。

    “和”是一條經世致用的原則。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為貴”。兵家有個理論叫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條經驗:“家和萬事興。”經商者有個信條:“和氣生財。”治國者講究和平。由此可見,謀“和”是人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和”是賢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們周圍可以找到許多以和為貴的凡人,在歷史上,謀“和”,求寬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無不在表明人們“以和為貴”,不要以鄰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對頭之間不再冤冤相報,化干戈為玉帛。

    日本人也很重視“和”,甚至有的企業家把它當做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但中國人主張的“和”與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拋卻自己的主張,眾口一詞,服從團體的意見,最終達成一致的看法。這種意思比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沒有自己的意見,盲目附和別人的態度,人雲亦雲。孔子說:“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與周圍的人相互協調,“和則生物,同則不濟”。“以和為貴”是治國者的方略,因為它蘊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國者都希望國內太平,永無紛爭;國家之間“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林語堂認為“和平”是人類的一種卓越認識,中國人尤其酷愛和平,不愛挑起戰爭,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受“和為貴”理念的浸潤和熏陶,使得人們從小就養成一種以和為貴的人生理想,他們不嗜戰爭,一名尋常中國兒童能知一般歐洲白發政治家所未知之理,這就是不管戰爭是為國家還是為個人都會使人殘肢斷體、喪失生命。

    “以和為貴”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但同時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和危害,空氣污染、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來整合人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的行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在今天仍是一條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復雜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種種不和。不和就會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會導致摩擦,摩擦導致矛盾,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爭斗。特別是當人們之間有利益沖突時,斗爭就難免了,而且斗爭的方式也舉不勝舉。有明爭也有暗斗,然而,不管是哪種相斗方式,都會傷害彼此間的和氣,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做人應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們都抱成一團,講求一團和氣,無原則立場地妥協和謙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團結進取的、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工作上的互幫互助的氛圍和對人對己寬容大度的氣量。“和”是成就大業的良好環境,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標。一個和睦的家庭,會令人感到溫暖;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會使人感到舒暢;一個和平的環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設;一個祥和的氣氛,讓社會充滿了溫暖。

    第六節做人需記中庸之道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因為這一思想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而遭受人們的口誅筆伐。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並不是“奸猾”,置仁義於不顧、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謂中庸呢?孔子認為“中庸”即為“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應付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從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制,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面看似愚拙,實際上卻是一種智慧,—種明亮。

    孔子對“中庸”的評價甚高,他認為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過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這就是說:聰明的人過於聰明,認為它不值得去實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面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為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導向容易使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東西。而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又容易使人們往往簡單地理解矛盾的兩個方面。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期望達到頂峰,人人在我腳下才好,而對空虛、失敗、貧窮等,則唯恐降臨自己身上。這樣,他們處高位不覺得滿足,處低位反而一蹶不振。這兩個極端都不會使人安寧和快樂,並且,對位高者而言,他們難以守成,很快會轉入低下;而對位低者而言,他們欲速不達。結果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處在不安與失意之中。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並加以踐行的“中庸”智慧。

    第七節做人不妨吃點小虧

    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

    有一天,兩只小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兩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橋面太窄,誰也無法通過,而這兩只山羊誰也不肯退讓。結果,兩只山羊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雙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終雙雙跌落橋下並被河水吞沒了。

    這則寓言很簡單,但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面看來,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會兩敗俱傷,倒不如稍作退讓,免去麻煩。

    於是有人說:“人情反復,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確實,這種做法明為退,實為進,是一種比較圓熟的做法,一條道路本就狹窄,再加上擁擠更是無處下腳,若是自己退∼步讓人先走,那麼自己也就相當於有了兩步的余地,可以輕松走路。兩相對照,自然是應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做法。

    有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思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歷證明,以一個普通高中畢業生的身份再去求職。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人員。這對他來說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絲不苟。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絕不是一般的程序員。這時他亮出學士文憑,老板就給他換了個更高的職位。

    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文憑,老板見後又提升了他。

    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此時他才拿出博士文憑。此時,老板對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人不怕被別人看低,而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尋找機會全面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會逐漸地高大起來。可被人看高了,剛開始讓人覺得你多麼的了不起,對你寄予種種厚望,可你隨後的表現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結果是被人越來越看不起。

    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德國就有向東侵略的傾向。很多人主張組織軍隊與德國交戰,而列寧卻不同意這樣做,專門派人去德國進行和談,簽訂了對蘇維埃不利的條約。

    這是一種妥協,這種行動並不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立場不堅定,而是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不得不這樣做。否則,新生的革命政權就會很快被推翻。可見,妥協不一定意味著放棄努力和宣布失敗。積極意義上的妥協是為了伺機行事,出奇制勝,列寧說過:“退一步是為了進二步。”

    小華是一名化妝品公司的推銷員,小華的公司幾次想與另一家化妝品公司合作都未如願。經過小華的不懈努力,該公司終於答應與小華的公司合作!但有一個要求:要在其化妝品廣告詞中加上該公司的名字。

    小華公司的老總卻不同意,認為這是花錢替別人打廣告,協商又陷入僵局,合作公司限小華的公司兩天內回話。

    小華聽到這個消息,直接找到老總,讓他趕緊答應,否則會錯失良機。老總不樂意地說:“我堅決不妥協,他們這是以強欺弱。”

    小華認為把產品和一個著名的品牌綁在一起是有利的,經他的勸說,老總終於同意了合作的條件。事情像小華預料的一樣,公司的業績蒸蒸日上,銷售額直線上升,小華也因此被提升為業務總經理。

    實際上,妥協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冷靜中窺視時機,然後准確出擊。

    程先生擁有一家三星級的賓館,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名名氣很大的導演,導演准備在他的賓館開一個新聞發布會。程先生爽快地同意了,可在租金上不能與對方達成協議。程先生要價4萬元,導演只答應出2萬元,雙方爭執不下。朋友勸程先生:“你怎麼這麼傻,你只看到了2萬,2萬背後的錢可不止這個數,他們都是名人,平時請都請不來。”

    程先生還是不妥協,堅持要4萬元,還對朋友說:“你看你介紹的人,這麼苛刻。”朋友生氣地說:“我沒有你這個目光如豆的朋友。”說完,朋友拋開程先生,自己走了。程先生旁邊一家四星級賓館的總經理聽到這個消息,及時找到導演,說他願意把賓館大廳租給導演,而且要價不超過1.5萬元。

    於是,導演便租了這家四星級賓館。開新聞發布會那幾天除了許多記者、演員外,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影迷,十幾層的大樓無一空室。而且因為明星的光臨,這家四星級賓館的名聲大噪。

    程先生看到這一幕後,後悔得不得了,但一切都晚了,他只能譴責自己目光短淺。

    《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妥協從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表象是以對方利益為重,真相是為自己的利益開道。以小步的退卻換取大踏步地前進,何樂而不為呢?

    第八節圓通不能圓滑

    做人做事必須圓通,只有圓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則和價值標准,這是“方”,“無方則不立”。但是,只有方,沒有圓,為人處世只是死守著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之處,過於直率,不講惰面,過於拘泥於禮儀法度,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把握,則會流於僵硬和刻板。比如,鄭人買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場買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腳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場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碼。賣鞋的告訴他為什麼不用腳試一試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不信自己的腳。還有刻舟求劍的故事等,就是指這種做人拘泥於已有的條條框框,刻板,僵化,不知變通。做人,要學會圓通,但不能圓滑。

    圓通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持經達權。這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復雜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圓滑這兩個字,人們一般是不太喜歡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圓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誠實、不負責任,油滑、狡詐、滑頭滑腦。圓滑的人外圓內也圓,為變通而變通,失去原則。有圓無方失之於圓滑。離經而叛道,表面上看是對人一團和氣,實際上已喪失了原則立場。

    圓滑是一種“泛性”。這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做人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之中:既可以表現在他的政治行為之中,也可以表現在人的工作行為之中,還可以表現在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細小事務之中;有成熟意義上的圓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義上的圓滑,如為了占小便宜之類的圓滑。

    圓滑的人在回答問題時,不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而是含糊,模稜兩可,似是而非。比如:“請問要喝咖啡,還是紅茶?”圓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紅茶”,而是這樣回答:“隨便”或“哪樣都可以”。林語堂先生把這種表現稱之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伙子,興沖沖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少年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僅僅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

    在對某些問題的判斷和看法上,圓滑的人常以“很難說”或“不一定”之類的話來搪塞。每一句話都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說了等於沒說。在遇到什麼重大的事或難辦的事時,圓滑的人更是一般不會輕易表態。往往只在有了“定論”之後才發表他的“智者的高見”,事後諸葛亮的“妙語”比誰說得都好聽。

    圓滑的人一般都是“隨風倒”的人。像牆頭上的草,善辨風向,見風就轉舵。這類人,沒有是非標准,“風向”對他們來說是唯一判別的標准,誰上台就說誰的好,誰下台又開始說誰的不好。有人形容圓滑的人是: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圓滑的人,情感世界復雜多變。待人接物顯得非常“熱情”,充滿“溢美”之詞,然而只要你仔細地觀察,這類“熱情”中不乏虛偽的成分。這類人,當面淨說好話,可一轉臉就變成罵娘的話。這類人,懷揣一種骯髒的心理,設置一些圈套讓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裡鑽。甚至坑了人家還要讓他說一句感激的話。

    滿腦子圓滑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相當圓滑,連帶看什麼人都覺得丑陋、卑鄙。圓滑者可鄙,我們提倡做一個圓通而不圓滑之人。

    第九節方圓才是正道

    聰明人除非萬不得已,從不得罪人。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世界藏龍臥虎,即使是貌似軟弱的人,都可能有著驚人的力量。而且,有的時候你明明得罪了他,他卻一聲不吭,並且裝出很可憐的樣子,在你不小心的時候,暗地裡給你捅刀子,讓你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古人送給這種人一句非常貼切的評價:外圓內方。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借機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裡馬。匈奴的將領都說東胡欺人太甚,國寶決不能輕易送給他們。匈奴冒頓單於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嘛。”匈奴的將領都不服氣,冒頓卻若無其事。東胡見匈奴軟弱可欺,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眾將見東胡得寸進尺,個個義憤填膺,冒頓卻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捨不得一個女子與鄰國失和嘛!”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料定匈奴軟弱,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裡。不久之後,東胡看中了與匈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茫荒原,這荒原屬於匈奴的領土。東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贈。匈奴眾將認為冒頓一再忍讓,這荒原又是杳無人煙之地,恐怕只得答應割讓了。誰知冒頓此次突然說道:“千裡荒原,杳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匈奴將士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當。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所以毫無准備。倉促應戰,哪裡是匈奴的對手。戰爭的結局是東胡被滅,東胡王被殺於亂軍之中。

    其實,冒頓的這一手實際上就是“綿裡藏針”。試想,冒頓如果一點實力都沒有,匈奴早晚得讓東胡給吞並掉。但如果一味強硬,不但迷惑不了對手,更激不起屬下的士氣,那麼這一仗的輸贏也就難說了。可見,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方”,方方正正,有稜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面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而不利。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癡迷。”確實,在強大的對手高壓下,在面臨危機的時候,采取藏巧於拙、裝糊塗,扮作“怯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雖然面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而裝傻扮呆。這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保全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誠與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人生在世只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而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讓,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一個人是否有影響力,有一個關鍵的前提與表現:他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個人際關系都不順暢的人他去影響誰呢?又何談影響力呢?所以,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也就是一個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人。那麼良好的人際關系又從何而來呢?這當然就要看你是否會做人了。

    如何做人也是有學問的,方圓之道就是最好的做人學問,當我們掌握了做人的方圓之道,那麼我們的影響力自然也就會增強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