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性的秘密:徐兆壽性文化隨筆 第84章 戀愛與愛情是一回事嗎
    這本來是一回事,但現在它不是一回事了。早在2004年5月份討論我的《生於1980》這部小說時,就有一個女大學生對大家說:“我們80年代人是幸運的,但也是極為不幸的。我們有了談戀愛的權利,但同時也失去了愛情。”

    當時大家很詫異,她說:“比如我吧,我現在已經談了好幾個男朋友,現在仍然在談,但我不知道我們之間有沒有愛情。”

    我相信她是真誠的。同樣,有一位香港的男大學生曾經向我咨詢過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讀大二第一學期,從大學開始,我已經換了五個女朋友。我的條件很好,我的女友也很漂亮,但是,我每次和一個女友發生性關系後,我就不再愛她了,然後去尋找新的女友。老師,我是不是有病了?

    他們是真的害怕了。他們是不是有病了呢?我對那位男生的回答非常肯定:是的,你得了一種花心病,你的病在於你的道德的先天缺失。

    他不理解我的話,我便給他解釋。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經歷的痛苦與磨難是很少的,你也很少去思考過道德的問題,而你想要的東西都是信手得來。家庭的優越帶來的是你心靈上的平庸。是的,是平庸使你的內心從來不起波瀾,所以你沒有自我對話的習慣。這種成長史只能養成你欲望的極度膨脹和喜新厭舊的性情。你將成為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求之不得的生活,但你卻感到了痛苦與迷茫。這是你的生命意識驚醒了。這陣痛對於你來說來得雖然太遲,但總算來了。祝賀你,你的心靈開始向你靠近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過去你的心靈沒有跟你在一起?是的,過去是一種無意識的生活,那種生活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行屍走肉,因為你從來沒有擁有過自我。你擁有的不過是你的欲望而已,那些喜悅,那些愛,都只是一種欲望滿足之後的自然感受而已。只有你親身體會到這喜悅與愛是你必須的,是你深思熟慮後想要的,你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與愛,你才會珍惜,珍惜才會產生道德。道德是愛的圍牆,你沒有圍牆。也就是說,你根本還不懂得愛。

    他非常詫異,反問我:我怎麼會不懂得愛,我明明愛著。

    我笑道:那不是真正的愛,那只是一種滿足的習慣。這就是你為什麼從來都沒有獲得過愛情的原因。

    他更詫異:我明明已經談過好幾個女朋友了,都跟她們發生了關系。

    我說:有些人一生與無數的女人發生過關系,但他可能始終沒有獲得過愛情,比如那些皇帝;有些人一生可能只談過一次戀愛,就獲得了一生的愛情,如梁祝。愛情與戀愛的次數和發生性關系是無關的。

    他似乎理解了一些。我們的談話很艱難。我始終想引導他走入內心,而他根本就不知道怎樣走入內心。我曾經對我的學生們講文學時說,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過的都是外部生活,即所謂的物質生活,而只有少數人過著內心生活,即精神生活。如果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衡量,絕大多數的人才是正常的,而少數人是不幸的。這種方法是荒謬的,只可惜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在用。一個人只有走入內心,才有可能獲得真諦。這個大學生的問題就在於,他的富裕的家庭造就的是他一直都過著一種外部的繁華覆蓋的華麗生活,他沒有學會過一種內心生活,所以他對道德一無所知,對內心視若無睹。

    他的悲哀還在於,他把生活從來都當成一種物質的,他根本就沒有體驗過精神與物質的較量,所以當他與女友發生性關系後,他們的關系也就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他根本就沒有參與過愛。他以為是愛的東西只是他的欲望而已,愛只是性而已,最後他明白了,愛與性是不同的。

    實際上,這悲哀何止於他一個人。這是時代的通病。我們這個時代對於道德的口誅筆伐已達到極點。人們對道德的蔑視也是歷史罕見。人們把欲望等同於人性,而把欲望之道看成人道主義。凡是與欲望相左的,都會被看成是非人性。很少有人把道德當成人性的建築來看,於是,道德不再去干涉人性的事,而人性也就為所欲為,一副花花腸子。

    實際上,在那些道德完滿的人那裡,道德是最高的人性,道德是引導欲望的聖體。在那些人那裡,道德也並非人性的敵人,相反,它是人性的花朵和果實。當道德僅僅限於外部世界的生活原則時,它便成了人性的敵人,但真正的道德是內在的,是由內而外的。道德生長於內心豐富的土壤裡。那些反對道德的人,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走進自己的內心和整個世界的內心,是因為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欲望太多。

    為何聖人都追求完美?是因為他們知道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有一種關系存在,他們想用內心的力量去打通外部世界,使之和諧。

    戀愛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時髦的詞匯了,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我在上課的時候問那些還沒有談戀愛的學生:你們為什麼不談戀愛?他們的回答很微妙:不談戀愛不是不想談戀愛。

    我問他們為什麼想談戀愛?大部分人認為,大學生到了這個年齡,身心都已經發育成熟,是到該談戀愛的時候了。他們還列舉了很多原因。但也有同學認為,並非所有的大學生都身心發育成熟了。我對他的這個說法較有興趣,便進一步問了下去。他說,有很多人還不知道責任為何物,還根本不知道戀愛為何物?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什麼是家庭?只有把這些都弄清楚了,我們才成熟了,才有了戀愛的資本。

    他的這個說法我較贊同,但實際上它只是適合於一部分人。更多的人是在戀愛的得與失中體會這一切的。一個從高一開始談戀愛,直到現在已經談了7年的男大學生最後站了起來,他說:我認為大學生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愛情與婚姻等同了起來,我認為,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愛情可以不計後果,但婚姻不行,婚姻是非常實際的。

    他滔滔不絕地說了很久。我笑道:你既然認為愛情與婚姻不能等同,那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他苦笑著說,我們中間出了很多問題,我們還不會處理,我對我們的愛情一直存在一種不信任感。

    很顯然,這份愛情對他來說是沉重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在於不懂得愛,也就是說,還不懂得處理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關系。

    我在課堂的最後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大家的談論中的確有一個誤區,那就是都認為愛情對於青春是公平的,如同吃飯一樣可以按時按點地進行,其實,這就是你們所說的戀愛,這並非愛情。戀愛與愛情是有距離的。愛情並非只是青春的專利,愛情也是個個體事情,並非公共事件,即不可以用年齡來劃分。有些人可能在少年時就經歷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愛情,有些人是在青年,還有些人可能是在中年,甚至還有一部分可能是在晚年。歌德、梁實秋等很多人都是在晚年獲得愛情的,那樣癡狂。前不久,楊振寧博士也在80多歲時獲得了一份愛情。人們都紛紛議論,說他早已沒有了性能力,怎麼能這樣?那個女的肯定是有所圖。我的學生也問我,我說,人們進入了一個誤區,都以為愛等於性,而性又等於性能力,實際上,性可以是一種物質存在,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存在。人的性意識從人有意識時就有了,到生命結束時才會結束。我寧願相信楊振寧博士獲得了愛情。愛情對於一個人就像命運,他根本不知道何時會獲得。當他獲得的時候,也就是他的生命重新開始的時候,是他對生命重新有一種領悟的時候。

    我對我的學生說:你們並非身心成熟的時候才有了戀愛的渴望,而是早在心靈孤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戀愛的沖動。是道德、習俗、規矩限制了你們。身體發育成熟時,你們為什麼那樣渴望愛情?是因為你們的身體需要愛情,這便是性。人在青春期時,人的身體是最強壯的,所以人的精神需求也是猛烈的。身心是交融在一起的,靈與欲是共體。這個時候的愛情便自然地與性要結合在一起。我們常人所認識的愛情也就是這種愛情。但為什麼我們想戀愛卻不能獲得戀愛呢?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有些人說,還沒有遇到那個生命中的人;有些人說,時機未到,等等。人們在這種談話中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自我的問題。為什麼別人能獲得愛而你卻沒有?難道僅僅是因為條件不成熟?難道僅僅是因為沒有遇到生命中那個讓你感動的人?我想不會。每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或多或少地暗戀過,也就是說遇到過那個人,但為什麼不能真正地相遇?

    這是個有關心靈的問題,是有關愛的本質的問題。

    我一再地強調,愛並非天生就會的,愛是需要學習的。為什麼有些人一生都不能獲得愛?為什麼有些人卻一生都在愛著,不僅愛著個體,還愛著整個人類?

    關於愛的學習,其實不過是探究人的本質而已。讓我們回到人本身吧!愛是這樣一種由內而外的感受:它是有關自由與道德、存在與價值的一次踐約。實現愛,就是實現人本身。所以要知道愛,首先要探知人的秘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