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到綿竹郊外時,儼然來到戰場後方:路邊帳篷綿延,體育場和市政府廣場上面寫著「救災」字樣的藍色帳篷組成藍色的海洋,旗幟飄飛,橫幅標語拉滿路邊,穿著迷彩服的軍人一隊隊穿梭於帳篷間,公路上有大量的軍車奔馳,路邊停靠著許多大型機械,各色人等行色匆匆,一輛輛救護車呼嘯著駛進急救點,淒厲的鳴叫聲不絕於耳……
綿竹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引導人員為我們指引了一處安營紮寨的地方。來不及對周邊環境作更多的觀察,我們一行人就被分成兩個小組展開行動,一組做後備工作,一組由陳猛指揮直接開赴震中地帶投入工作。我們自貢市院的法醫和視聽技術人員都被排在行動組,進入重災區漢旺鎮。
夜裡寫日記 從下面經過時心總是揪得緊緊的
漢旺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鎮,轄區內常住人口6萬,流動人口2.5萬,震前高樓林立,物阜民豐,經濟繁榮。
從綿竹往北行駛約14公里,綿延的大山橫亙於眼前,山下一座城鎮的輪廓逐漸清晰,這就是漢旺鎮。遠山斑駁陸離,近處支離破碎,四處殘垣斷壁,陳腐的氣味撲面而來,穿著迷彩服的軍人艱難地在瓦礫間搜尋,大型挖掘機在垃圾山似的廢墟中不停地工作,車駛過處黃色的塵埃隨風飛揚,我們急忙戴上口罩。我們的兩輛警車在搖搖欲墜的殘樓間,在垮塌成垃圾的瓦礫間顛簸前行,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將車停靠在一條乾涸的河床邊,下車步行。鎮中有些地方建築物雖未倒塌,但搖搖欲墜、殘破不堪,從下面經過時心總是揪得緊緊的。
空氣中充滿了悲傷
到了鎮中心,漢旺鎮政府的牌子依然掛在尚未倒下的門柱上,但裡面的建築全部倒伏,據說還有幾十人埋在裡面。再前行百餘米,估計是以前最繁華的鎮中心,帶隊者停了下來,向我們作了詳細的要求:對於兩邊挖出來的屍體,家屬能辨認的,只作登記,不作屍檢;沒有家屬辨認的,需要記錄其身高、胖瘦、體表標誌,然後切取一段2至3厘米的肋軟骨用95%的乙醇固定,以備將來與死難者親屬對照,確認其身份。視聽技術人員則同時對死者進行拍照,按步驟對應每一個標本編號存檔。作為法醫,我們對於這些要求一聽就明白,於是我們一行人分成兩個組展開工作。
解放軍戰士不懈地挖掘,用雙手搬開大大小小的磚頭和石塊似的水泥碎塊,兩台大型機械不停地工作,不時有遇難者屍體從廢墟中被發現。戰士們把這些屍體抬到路邊,有人專門噴灑消毒粉劑,然後我們便為死者清洗面部,以便家屬辨認,視聽技術人員拍照。無家屬辨認的屍體,我們就從屍體肋部取下一塊軟骨放進預先備好的固定液瓶裡編號保存。挖出的屍體大多數都已變形,有的肢體殘缺,腐爛嚴重,操作者不得不戴上防毒口罩。
據當地人指點,前面是通往山裡的路,兩側以前各有一家麻將館,腐臭氣味從路兩邊的廢墟裡散發出來,估計裡面還埋著百餘具屍體,空氣中充滿了悲傷。挖掘現場的戰士們已經連續高強度工作了兩三天,還有的甚至工作了四五天,許多人已經沒有力氣了。
只是有人嘀咕了句:「又震了」
夜色降臨,我們第一批上去的人員撤了出來。回到營地,四頂寫著「救災」字樣的藍色帳篷已經分佈在草坪上。留守的同志們像迎接英雄般圍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我們進入重災區的情況。
由於初來乍到,不敢大意,晚上每頂帳篷都要有一人值班,經過一天一夜的奔波工作,大家都非常疲倦,但是我當晚還要值夜班。也許是太累的緣故,大家剛躺下一會兒,就聽呼嚕聲四起。可是我們值班人員絲毫不敢打盹,我和黃法醫負責上半夜的安全。到了凌晨1時許,忽然狂風大作,帳篷的門簾被吹得橫了起來,隨之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幸好剛發了雨衣雨靴,也不管是誰的,便隨手抓來穿上,然後把放在帳篷外的東西往裡扔,扔完又從外面把各個帳篷的門窗摀住,做完這些才感到寒風刺骨。
就在下雨的同時,又發生了一次震感很強的餘震,因為都住在帳篷裡,大家覺得很踏實,只是有人嘀咕了句:「又震了。」
澳大利亞廚師赴
綿陽做救災志願者
人物檔案:
RainBow
澳大利亞主廚。
此前,他在北京和上海度假。地震後在綿陽火炬廣場報名成了志願者,被安排在廣場對面的倉庫裡搬運抗震物資。
「我只想幫助中國人!我不接受任何商業形式的採訪和拍照,但坐下來聊天可以。當志願者就是來幹活的,少說話,多做事。」
——RainBow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志願者紛紛奔赴四川各地。這其中,有一名特殊的志願者,叫RainBow。
我只想幫助中國人
昨日中午,在綿陽市的15路公交車上,一個在火車站上車的老外吸引了全車人的注意,他的手裡舉著一張紙牌,上面用中文寫著「綿陽北川汶川青川」。一路上,他的嘴裡一直不停地嘟囔著「北川」這兩個字。乘客和司機用好奇的目光盯著他,大部分人都意識到他可能要去上述地點,但在座的大部分並不懂英文的人都不具備足夠的勇氣站起來面對這個老外。
魏鳳靈和崔稀雅操著蹩腳的英語上前,小心翼翼地和這個老外對話,這個老外中文僅會說「你好」「謝謝兄弟」。艱難交流中,她們終於明白這個叫RainBow的澳大利亞人,是想到汶川災區去幫忙。「我只想幫助中國人!」
喝酸辣湯吃饅頭
前往北川的道路已經封鎖了,RainBow要求深入一線災區的要求沒有得到允許,他顯得很失望。但他的情緒並未低落,在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所在的火炬廣場,他報名成為了一名志願者,並被安排在廣場對面的一個倉庫裡搬運抗震物資。團市委的工作人員臨時在志願者隊伍中為他找了一名翻譯。
僅僅半天時間,這名淳樸而又樂觀的澳洲人就與現場所有志願者打成了一片,他會對每個人友好微笑。語言,並不能成為互助的障礙,這個身材高大、粗手大腳的澳洲人,用自己的行動和體力證明了自己對災民的感情。
我們到達倉庫的時候是傍晚6時左右,所有的志願者都停下手中的活在吃飯。RainBow端著一隻湯碗,斜坐在草地上,吃一口饅頭,喝一口酸辣湯,沒有辣出一滴汗,讓我們感到驚奇。翻譯告訴我們,RainBow在澳大利亞是個廚師,並且是個很少下廚的主廚,類似於中國企業的高管。在澳洲,他不止一次吃過中餐,對中國的辣椒並不陌生。
幹活賣力反感拍照
RainBow穿著深藍色的牛仔布衣褲,腳上蹬著一雙在北方城市都很少見的舊式黑布鞋,頭上裹著一塊紫色的頭巾,長長的黃褐色的鬍子用橡皮筋紮在下巴下。
聽說我們是來採訪的,RainBow拒絕了。他通過翻譯告訴我們,他不接受任何商業形式的採訪和拍照,「但坐下來聊天可以。」現場一些略懂英文的志願者也告訴我們,RainBow比較反感拍照。而對於他來說,當志願者就是來幹活的,「少說話,多做事。」在很多志願者眼中,僅僅幹了一個中午搬運的RainBow比很多人都賣力,「他和我們一起搬礦泉水、扛大米,你絲毫看不出他是一個與(地震)這件事毫不相干的外國人。」
(來源:《信息時報》作者:胡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