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性失眠:可維持數年之久,有些人面對壓力(甚至僅僅為正常壓力)時,就會失眠,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頭痛一樣,已經形成了一種應對壓力的習慣性模式。通常需要醫生和心理專家共同來解決。但是有些人卻常年服用安眠藥。但是,安眠藥時間久了,會產生心理依賴的。有這樣一個例子:
茅盾的兒子韋韜、兒媳陳小曼在《父親茅盾的晚年》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爸爸服用安眠藥已有二十年的歷史,每晚要服三四種安眠藥,夜間醒來加服一次或兩次,常導致第二天早晨頭暈腿軟。我們勸爸爸少吃安眠藥,爸爸不聽,反而說我們不理解失眠的痛苦。韋韜認為爸爸堅持服用那麼多安眠藥有心理因素,悄悄把藥換成維生素片,覺得同樣能起到安眠的作用。這樣過了兩個星期,爸爸的失眠並沒有加重。一天,韋韜又和爸爸談起少吃安眠藥的好處,說常服安眠藥的人有一種心理作用,總覺得安眠藥吃得少就睡不好,其實不然。爸爸不同意。為了說服爸爸,韋韜就說:你最近吃的安眠藥裡有的是維生素片,可是你的睡眠並無變化,可見這一部分藥可以減掉。爸爸大動肝火,不許兒子再管他的事,從此再也不讓小阿姨為他准備藥了。
讓自己輕松告別失眠
拍打穴位:每晚睡前先洗腳,然後端坐在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腳湧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腳湧泉穴120次,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脹痛為宜;然後雙手同時按摩兩側的安眠穴3—5分鍾。
臥位氣功法:取右側臥位,枕頭適中,全身輕松自然,雙目閉合,舌尖頂上顎,意守丹田。由鼻孔慢慢吸氣,使整個腹部膨脹,再從鼻孔徐徐呼出,至全腹收縮。連續堅持2周,一般失眠即愈。
注意飲食:中醫學認為,人的生長發育由腎主管,衰老與失眠是腎精虛弱的一種表現。動脈硬化、血流不暢,往往又會產生淤血,因此除鎮靜安神之外,補腎填精活血是治療老年人失眠的主要方法。平時可吃些首烏、桑椹、杜仲、枸杞子、黃精、玉竹、地黃、山萸肉、黃芪、菟絲子、丹參、當歸、川芎、元胡等。
提高睡眠質量——生活習慣很重要
上床之前,應確保自己的情緒平穩,人處在放松的狀態之中。睡下之前,可做一些有助於放松自己大腦的活動。如果睡前想看一會兒電視,或聽一會兒音樂,最好不要躺在床上看,同時避免將音量放得太大。如果有睡前看書的習慣,燈光則不要調得很亮。
就寢和起床時間要有規律,這樣有利於身體內部的生物鍾為睡覺和起床做好准備。臥室的溫度不宜太高,室內的布置應以溫馨為主調。如果床頭放有夜光鬧鍾,則應將其置於視野之外。
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盡量消除睡眠前的焦慮。上床後,如果輾轉反側睡不著超過15分鍾時,可以下床,做些有助於放松的事情,如讀書。睡不著時,如果硬堅持躺在床上,只能使自己為不能很快入睡而備感著急,不利於入睡。
鍛煉身體很重要,但要注意選擇鍛煉的時間。理想的鍛煉時間為早晨。晚上鍛煉反而會導致失眠,因為鍛煉可導致體內的能量增加。
晚飯不要吃得太多。對於那些不容易入睡的人,下午和晚上最好不要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煙酒之類的東西也容易影響正常的睡眠。
失眠的人會有所體會,睡眠不夠或不好,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缺覺也會損害人的記憶能力,同時造成憂郁,並使人的抵抗力下降,易於生病。當失眠的情況不斷惡化,持續一個月以上時,應去醫院進行檢查。
長壽路上不可忽視的習慣
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通常遵循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髒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通常遵循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髒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要想擁有健康,我們就要堅持“治未病”的原則。
養生需要做到“八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很注意養生保健,但有些人在生活習慣上卻存在一些誤區,像下面這些“亡羊補牢”的做法,不是尤未為晚而是為時已晚了,這已經對身體健康造成了影響。所以,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每天都要做到以下“八不要”。
不要餓了才吃:生活中許多人不是按時就餐,且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吃早餐,其理由之一就是“不餓”。其實,食物在胃內僅停留4—5小時,感到饑餓時胃早已排空。胃黏膜這時會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飲食規律、營養均衡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不要渴了才喝:平時不喝水、口渴時才飲水的人相當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忙人”。他們不了解渴了是體內缺水的反應,這時再補充水分為時已晚。水對人體代謝比食物還重要,生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成年人每天需飲水1500毫升左右。晨間或餐前1小時喝1杯水大有益處,既可洗滌胃腸,又有助於消化,促進食欲。據調查研究,有經常飲水習慣的人,便秘、尿路結石的患病率明顯低於不常飲水的人。
不要累了才歇:許多人誤以為累了是應該休息的信號,其實是身體相當疲勞的“自我感覺”,這時才休息已為時過晚。過度疲勞容易積勞成疾,降低人體免疫力,使疾病乘虛而入。不論是腦力還是體力勞動者,在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後,都要適當的休息或調整。
不要困了才睡:困倦是大腦相當疲勞的表現,不應該等到這時才去睡覺。按時就寢不僅可以保護大腦,還能提高睡眠質量,減少失眠。人的一生約有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保證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才能維持睡眠中樞生物鍾的正常運轉。
不要急了才排:很多人只在便意明顯時才去廁所,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內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新吸收,可導致“自身中毒”。因此,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尤以晨間為好,以減少痔瘡、便秘、大腸癌的發病機會。
不要胖了才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日逐增加。導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是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而這幾種誘因完全可以在體重超標之前加以預防,如控制飲食,防止暴飲暴食,調整飲食,加強體育鍛煉。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理想的減肥藥,因此,減肥不如防止肥胖。飯後百步走,可以減少脂肪。
不要病了才治:疾病應該以防為主,等疾病上身,已經對身體造成危害。疾病到來時都是有信號的,比如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疾病的前奏。平時應該加強鍛煉,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感到身體的亞健康,就要引起注意,要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不要老了才養: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養生知識不可少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下面我介紹了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供大家參考。
堅持幾個“多”與“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踐行“八字”訣: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裡,長此以往,給身體造成很大傷害。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煉身體。
每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復做幾十次。搓胃經、大腸經,氣血運通。堅持干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裡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氣要長,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
保持“三通”: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心氣要通、胃腸要通。
堅持勤動腦: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托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游《渭南集》裡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後寫的。不要以為60歲就到晚年了,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要養成勤動腦的習慣。
養生觀念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的人,流感、咽炎、傷風和其他的毛病不是從他身邊繞過去,就是很快痊愈,不會變得復雜和復發。相反,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的人,則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降低了對季節病的抵抗力。所以我認為,要想養生,就首先要明確養生的觀念。
良性暗示:良性暗示也叫積極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種,能夠對人的心理、行為、情緒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言語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現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腦中都有反映,對人體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為了使良性暗示達到預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時候要注意兩點,即:克服浮躁心理、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種平心靜氣潛泳移默化的心理運動,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在充滿變幻和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使良性暗示取得實效,必須默默地、靜靜地、緩緩地、天長日久地進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清心寡欲:清心寡欲包括了健康長壽必須具備的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這就是需要有良好的心境和適度的生活秩序。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思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認為去除五難則可以延年益壽。清心寡欲雖為長壽秘訣,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卻不容易,但做到生活有節,克己貪欲,淡薄個人名利這幾點還是可行的。
心理保健:要保持情緒平衡、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凡事期待值不要過高,要樂觀豁達,以維持身心健康。性格是個性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不斷受到社會生活和教育的影響以及在自身實踐的鍛煉下,長期形成的。中年人性格雖較成熟,但仍存在著明顯的可塑性。要克服和改造虛榮、嫉妒、孤僻、狹窄固執等不良個性,堅持和鞏固堅毅、自信、果斷、踏實、活潑開朗等良好性格,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體的保證。中年人由於超負荷的工作及家庭負擔,特別要注意提高自我保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