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絲裡隱藏的秘密
「腎其華在發,發又為血之所餘,血盛則發潤,血虧則發枯」,這句話說的是中醫所講的腎與血、發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頭髮的生長、脫落、潤澤、枯槁,都與人的腎及氣血有關係。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老李在小樹林裡下象棋。中午時分,他的十六七歲的孫女小燕出來叫他吃午飯,見到小燕我先是一愣:她年齡這麼小,可頭髮稀疏並呈現枯黃色,其中還夾雜著許多白髮。於是我問她頭髮這樣有多長時間了,她告訴我有兩三年了,頭髮白得很明顯時就去染染,可是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原樣。看著同學烏黑的秀髮,她真羨慕,唉,她自己真為頭髮感到自卑。
老李看著我的表情,好像知道我有話要說,繼而說他知道我喜歡看些中醫方面的書,也常聽我說些養生方面的知識,於是讓我看他孫女這頭髮是怎麼回事。聽他這麼一說,我心想我多年積累的知識終於派上了用場,那麼,就聽我說說髮絲裡的秘密吧。
其實,頭髮能反映人的健康狀況,通過觀察頭髮的細微變化可以察知疾病。在正常的情況下,所有頭髮並不都是同步生長,頭髮和人體其他器官一樣,在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大約有90%以上的頭髮在生長,不足10%的頭髮在自然脫落。一個人的頭髮有10萬根左右,一根頭髮的壽命大約3—4年,每天每根頭髮生長的速度為0.3—0.4毫米。「腎其華在發,發又為血之所餘,血盛則發潤,血虧則發枯」,這句話說的是中醫所講的腎與血、發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頭髮的生長、脫落、潤澤、枯槁,都與人的腎及氣血有關係。
根據髮絲辨疾病
灰白髮:許多人到了中年,以往烏黑亮麗的頭髮往往會出現不少白髮,甚至有的剛20歲出頭的青年小伙和妙齡少女在某個早晨,也會驚訝地發現自己頭上無故增添了幾根白髮,這種現象常屬營養不良,常見於甲狀腺機能失調等。
黃褐色或淡黃色:甲狀腺功能低下、高度營養不良、重度缺鐵性貧血和大病初癒等,導致機體內黑色素減少,致使烏黑頭髮的基本物質缺乏,黑髮逐漸變為黃褐色或淡黃色。但是,經常燙髮、用鹼水或洗衣粉洗髮,也會使頭髮受損發黃。
少女頭髮黃:可能是缺鈣。青春期人體對鈣的需要量特別多,而青少年常年在室內學習較少見陽光,沒有紫外線的照射,吃再多的鈣質,也不會長成骨骼,這是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
頭髮稀疏萎黃:多見於小兒發育先天不足,還可伴有坐、站、行、說話、牙齒等「五遲」現象。
枯黃發:大多屬於腎氣不足,精血虧損,常見於肝膽系統疾病。
女性脫髮:頭髮的脫落,對於女性來說,除個別與遺傳因素有關外,大多數非正常脫髮發生在產後,從懷孕、產後到哺乳都會使女性氣血不足,從而導致頭髮大量脫落。
男性脫髮:受到脫髮困擾的患者中,男性佔大多數。精血同源,男子脫髮多與腎精有關,若過早出現禿頂,多是精神壓力過大所致。
老年脫髮:老年人脫髮大多屬正常生理發展規律,但若太嚴重,就可能是氣血虧虛所致,通常傾向於補肝腎。
進入中老年期後,人的頭髮就慢慢開始變白了,這是由於肝血不足、腎氣變虛造成的。青壯年甚至少年長白髮俗稱「少白頭」,主要是由於血熱內蘊、多憂慮、精神緊張所致。
老李聽我說完後,他很吃驚,感歎頭髮的學問如此之深。他接著問怎麼預防這些疾病。
不可或缺的護髮方法
說起預防,真是小菜一碟!只要做到以下幾點,保證讓你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
按壓穴位: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放鬆腳部,然後用手按壓湧泉穴和太溪穴各3分鐘,務必產生酸脹或麻的感覺。若想省事,還可以用大腳趾頂另一隻腳的穴位。按壓這兩個穴位可以補腎,從而起到護髮的作用。
補血養腎: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腎主骨,其滑在發」,主張多吃補血養腎的食品,如雞肉、瘦牛肉、瘦豬肉、兔肉、魚、穀類、豆類、乾果類、動物肝、心、腎、奶類、蛋類、蔬菜以及紅棗、柿子、桑椹、紫葡萄等食物,這樣可以補充人體色素、增加頭髮的色澤。
少吃甜食:甜食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有礙頭髮生長。糖類分解時所產生的高熱能,會使汗腺、皮脂腺分泌旺盛,使皮下脂肪堆積,阻礙營養吸收。但是,必要時可用蜂蜜取代糖類。
少吃油膩食品:肥肉含動物性脂肪,會令皮下的脂肪增厚;皮脂腺分泌過盛,導致皮脂外溢,影響毛囊功能而使頭髮易脫落。此外,脂肪在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酸性物質,影響血液酸鹼值,不利於頭髮生長。
不吃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如蔥、蒜、辣椒、胡椒、芥末、咖哩等刺激性食物,使頭髮失去滋潤而焦枯易落。尤其是對於肝腎陰虧,體質偏熱的人士,會加速脫髮。
不吸煙不喝酒:香煙會使頭皮微血管的循環功能受到影響。另外酒能釀濕生熱,妨礙皮脂腺的正常分秘,令頭髮脫落。即使是喝啤酒及葡萄酒也要適量,脫髮者應避免喝酒。
放鬆精神:平時應放鬆精神,保持心情愉快。注意減輕壓力,避免過度緊張、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耳朵不只是用來聽聲音的
耳朵是與人體的經脈和穴位密切相連的,所以人體有病時,可由耳朵發出信號,如腎氣衰退會出現耳鳴。耳朵的形態、色澤和紋路的變化都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可以說,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體病歷。
去年五一,我與幾個老同學聚會,我們在一起正要舉杯同飲時,突然老同學「猴子」(上學時我們給他取的綽號,他本人姓侯)腹痛得厲害,於是我告訴他找到耳垂處最痛點,然後用力按揉。他找到最痛點後忍著疼痛按揉了一會,結果腹痛就消失了,然後他接著按了一會,已經安然無恙了。之後,猴子很驚訝,非要我說說耳朵的秘密。
其實,耳朵是與人體的經脈和穴位密切相連的,所以人體有病時,可由耳朵發出信號,如腎氣衰退會出現耳鳴。耳朵的形態、色澤和紋路的變化都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可以說,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體病歷。所以,絕對不可小視耳朵。
中醫認為:「耳主貫聰而通心竅,為心之司,為腎之候也。」通俗一點說就是,耳朵與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關。《黃帝內經》中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等記載,並認為耳與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清代張振鋆的《釐正按摩要術》中也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說法。現代生物全息理論也發現了耳朵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係,並確認了八十多種內外科疾病與耳朵的變化有關係,再次印證了中醫的神奇。
關於具體的耳診,很多中醫書籍都有記載。有一點,我特別有體會,那就是耳垂上的紋路。耳垂上的紋路是判斷冠心病的有效指標。如果沒有紋路,就說明心臟很好;如果耳垂上出現了紋路,就說明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紋路越清晰說明病情越嚴重。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耳垂上出現了縱向或斜著的紋路,就應該注意了。
猴子聽了耳朵的秘密後很是吃驚,我說更神奇的還在後面呢!
按揉耳朵助健康
按摩耳廓:以掌心前後摩擦耳廓正反面各10餘次,這樣可以對全身起到保健作用,能疏通經絡、振奮臟腑。然後,用拇、食指上下摩擦耳輪部10餘次,可緩解上班族常見的頸、肩、腰、腿痛,以及頭痛、頭暈。
上下提拉耳朵: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頂端10餘次,此法對情緒急躁或身有病痛的人有鎮靜、止痛、退熱、清腦的功效,再用拇指、食指夾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並摩擦耳垂10餘次,可防治頭暈、眼花、近視、耳鳴、痤瘡、黃褐斑等症,是美容要法。
揉捏耳屏: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屏,使它有脹痛感,可防頭痛、頭暈、失眠等腦血管、腦神經病症。
按摩耳前根部:以食指指腹按摩耳前根部,可防治感冒、鼻炎、咽炎、心慌、頭痛、頭昏等。
摩擦耳背溝: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溝使之生熱,可降血壓、清腦、明目。
插入耳孔:以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壓摩擦生熱,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
說到這裡,老同學「瘤子」(他本人姓劉,所以我們都稱他為「瘤子」)說他每當感冒後耳朵就堵得厲害,我告訴他這是風邪所致,不必服藥,每天依次按揉雙側風池穴、耳門穴各3分鐘,一周之後耳朵就會恢復正常。
這時老同學「八戒」(他姓朱,因為愛挑食,總是說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所以我們叫他八戒)說人老不添好處了,他時常感覺耳朵裡嗡嗡作響、聽力下降,我告訴他這多半是腎氣虧虛,只要每天堅持按揉兩側的太溪穴、耳門穴3—5分鐘,一周後耳朵就沒事了。
他們聽後都很高興,說方法這麼簡單,一定會堅持按摩的。
耳朵保健促健康
時下有很多人打耳洞,不僅是愛美的女士,男士打耳洞也成為一種流行。研究發現,佩戴耳環對治療和預防視力減退有一定的作用。人的耳朵與人體經絡、臟腑都有內在聯繫,在耳部有各臟器的反應點和代表區,又稱耳穴。當戴耳環時,就能起到疏通經脈,調整氣血,助精氣上行於目,可對耳部眼穴自然進行長期的溫和刺激,從而起到預防眼病的作用。但是我認為,打耳洞也是有講究的。打耳洞時,使用器械一定要嚴格消毒,穿耳後開始幾周應經常用消毒水清洗耳環,這樣才可預防耳環病,如耳朵紅腫、破傷風等。有很多愛美女士在耳朵上不僅打一個耳洞,然而,在耳朵上過多穿孔,有可能導致耳鳴,甚至造成軟骨炎,使耳朵萎縮。所以為了你的健康,我建議最好不要在耳朵上打三個以上的耳洞。
另外,耳朵所賦予的功能主要是聽覺,保護好聽力,要從點滴做起。
不要挖耳垢:我常告訴我的朋友,最好的耳朵保養之道就是:不要管它,不要用棉花棒去清耳朵,不要用耳挖子去挖耳垢。因為耳垢經常挖得很乾淨,可能使外耳道的皮膚缺少油脂,而會幹燥覺得搔癢。有時表皮經過掏挖而受傷,可能引起細菌或黴菌的續發性感染;用棉花棒清耳朵時,反而可能會將耳垢往內推,進而堵塞耳朵,影響聽力。事實上,人體的構造是非常奇妙的,耳朵本身就有自我清潔保護的功能,根本不勞你費心。外耳道持續不斷地有耳垢分泌,而耳垢也會自然地慢慢排出外耳道。況且耳垢其實對外耳道有保護作用,除了有抑菌作用外,它也可以防止一些小蟲誤闖入外耳道中。
洗澡、游泳時防止水流入耳內:在洗澡或游泳時,可佩戴防水耳塞。在沒佩戴水耳塞的情況下游泳,如果覺得耳朵濕濕時,可將毛巾擰乾後,擦拭外耳道的開口即可。因為大部分的情況都只是外耳道的開口有些濕而已。
掌握擤鼻方法:應左右鼻腔一個一個地擤,切勿將左右鼻孔同時捏閉擤鼻,因為鼻腔後部與中耳腔有一管腔(咽鼓管)相通,擤鼻不當可將鼻腔分泌物驅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面部出現痘痘——從內臟找原因
從我們中醫學角度來看,痤瘡多因體熱盛,或食肥膩食物,或因情緒不良致肺經熱盛,或脾胃濕熱,久則灼傷陰液致陰虛火旺,從而導致血熱毒盛,濕熱淤積於面而成。
暑假期間,我一直送我小孫子去上英語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的劉主任40多歲,可她臉上常年有數不清的痘痘(也就是痤瘡)。聽孫子說,他們劉主任總是去美容院去做美容,此外還經常到醫院買一些祛痘的藥,可她臉上的痘痘始終是有增無減。一天,我故意提前20分鐘去接孫子回家,借此機會與劉主任談談孫子的學習情況。談話之餘,我問起了她是否為她臉上的痘痘而去看過中醫,她說如今西醫這麼方便,所以從來沒有看過中醫。我說我利用中醫的方法給她看看痘痘,她笑了笑,臉上顯示出幾分懷疑。我告訴她,臉上長痘痘,應從內臟找原因。僅憑這幾個字,她好像感覺到我言之有理,於是示意讓我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