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 第12章 輕鬆每一刻 (4)
    約瑟和幾個朋友談起「男女之大防」,對於孩子的精神來說,真是一種扭曲。本來到了青春時期,孩子會自然地意識到性的區別,對於異性有些神秘感是正常的。但是,傳統的教育卻把性當作罪惡,以為這樣就能擋住年輕人天性的自然發展。

    就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上了高中的女孩子對於青春期和第二性徵,還有一種恐懼感。束胸是普遍流行著的,和今天流行著的擴胸,到處是豐乳器的廣告,正成對照。

    這事看來好像非常遙遠,其實不然。約瑟說他的中國太太就告訴過他,她18歲的時候,還對男性有恐懼感。有一次,她坐到了一張木頭椅子上,感到那椅面有點溫暖的感覺。她想起來這是一個男教師剛剛坐過的。突然,她感到了恐怖,擔心就此懷孕,那該是如何的可羞。這事居然發生在大城市裡,真是不可思議。

    傳統的性別恐懼,他本以為早已成了過去。沒想到,就在不久以前,在德國,在一個日本留學生朋友家裡做客,他們家的女孩子一面在室內玩著溜冰鞋,一面鬧著要轉學。原因是,這個才9歲的女孩子,到一家德國小學裡讀書,第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女孩子的出現,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到一個學期,居然有一個德國男孩子宣稱他愛上了她。

    這在德國學校裡是常見的事,可在這個日本小女孩身上,她的反應不是像西方小女孩子那樣得意,而是十分憤怒。

    而那德國男孩卻坦然地找盡一切機會來對她表示親密。

    有一天,小女孩生病了,請了假沒有去上學,德國小男孩居然在班上大哭起來,說是沒有這個日本女孩子,他就不能繼續上課,他要回家。

    老師既沒有批評他,也沒有阻擋他。

    到了家,他哭著對母親說,他要和一個日本女孩子結婚。

    發生了這樣可笑的事,在日本,家長就是不引以為羞,也要引起深深的憂慮的。

    約瑟問日本小女孩的父母,那德國孩子的家長如何反應?

    朋友告訴約瑟:「那孩子的母親說,那很好啊。但是結婚要有禮服、婚紗、戒指,還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園,這要花很多很多的錢。可是你現在什麼也沒有,連玩具都是媽媽給你買的。你要和這位可愛的日本女孩子結婚,從現在起,就得努力學習,將來才有希望得到這一切。」

    那男孩子居然擦乾了眼淚,從此就十分用功起來。

    當時他朋友的女兒就在旁邊,她一直很緊張地阻止著父母親講述這個故事。但是故事太有趣了,父母親還是快速地講完了。

    約瑟非常有興致地問她對這個德國小男孩有什麼感覺?

    她把嘴一撇,說:「神經病!」

    約瑟並不覺得非常掃興,接著問她:「那男孩子的母親呢,她不是很開明嗎?」

    她更加不屑一顧地說:「更是個神經病!」

    大道理: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中,就會培養出來不同的觀念與行為。有時候,我們需要考慮一下我們的觀念是否永遠是正確的。

    63.莫忘致謝

    依琳娜、莎拉和德魯還小的時候,每當他們要向人家致謝,就口述感謝詞句,由他們的母親貝德福德筆記。但是到孩子長大一些,有能力自己寫謝柬了,卻必須三催四請才肯動筆。

    貝德福德會問:「你寫了信給爺爺,謝謝他送你那本書沒有?」或問:「陶樂思阿姨送了你那件毛線衫,你可向她道謝?」他們的回應總是含糊其辭,或聳聳肩膀。

    有一年,貝德福德在聖誕節過後催促了幾天,兒女們竟一直毫無反應,她大為氣腦,便宣佈:「謝柬寫妥投寄之前,誰也不准玩新玩具或穿新衣。」

    但他們依舊拖延,還出言抱怨。

    貝德福德忽然靈機一動,說:「大家上車。」

    「要去哪裡?」莎拉問,覺得好奇怪。

    「去買聖誕禮物。」

    「聖誕節已經過去了。」她反駁。

    「不要囉嗦!」貝德福德斬釘截鐵地說。

    待孩子都上了車,貝德福德說:「我要讓你們知道,人家為了送你們禮物,要花多少時間。」

    貝德福德對德魯說:「麻煩你記下我們離家的時間。」

    來到鎮裡,德魯記下抵達的時刻。3個孩子隨貝德福德走進一家商店,幫她選購禮物送給她的姊妹。然後貝德福德他們回家。

    3個孩子一下車便向雪橇走過去。貝德福德說:「不許玩,還要包禮物。」

    孩子們垂頭喪氣地回到屋裡。

    「德魯,記下到家的時間沒有?」

    德魯點點頭。

    「好,請你記錄包禮物的時間。」

    孩子包禮物時,貝德福德替他們沖泡可可,終於最後一個蝴蝶結也繫好了。

    「一共花了多少時間?」貝德福德問德魯。

    他說:「到鎮上去,用了28分鐘,買禮物花了15分鐘,回家用了38分鐘。」

    「包這幾個盒子用了多少時間?」依琳娜問。

    「你們倆都是兩分鐘包一個。」德魯說。

    「把禮物拿去郵寄,要花多少時間?」貝德福德問。

    德魯計算了一下,答道:「一來一去56分鐘,加上在郵局排隊的時間,要71分鐘。」

    「那麼,送別人一件禮物總共花多少時間?」

    德魯又計算了一陣,「2小時34分鐘。」

    貝德福德在每個孩子的可可杯旁放一頁信紙、一個信封和一支筆。

    「現在請寫謝柬。寫明禮物是什麼,說已經拿來用了,用得很開心。」

    他們沉默構思,接著響起了筆尖在紙面上的聲音。

    「花了我們3分鐘。」德魯一面說一面把信封封好。

    「人家選購一件情意濃厚的禮物,然後郵寄給你,所花時間也許超過兩個半小時,我要你們花3分鐘時間道謝,這難道是過分要求嗎?」貝德福德問。

    3人低頭望著桌面,搖搖頭。

    「你們最好現在就養成這習慣。早晚你們要為很多事情寫謝柬的。」

    大道理:向人道謝雖然只是一個形式,但它卻能反映一個人珍惜情誼的本質,不要忽略任何情感的表達,因為它是能體現內心的。

    64.特殊禮物

    麗絲的兒子比爾上一年級了,一個星期後,他就帶回家一個新聞:他在遊戲場上跟班上惟一的黑人孩子羅傑在一塊玩。

    麗絲忍住氣,不動聲色地說:

    「好呀。要過多久才會有別的孩子跟他一塊玩呢?」

    「噢,我要永遠跟他一塊玩下去。」比爾回答。

    又過了一個星期,麗絲得知比爾要羅傑與他同桌。

    除非你像麗絲一樣,也生長在一個白人至上的國家裡,否則你不會明白這將意味著什麼。

    一天,麗絲去找比爾的班主任老師,她用疲倦而略帶嘲弄的眼光迎接麗絲。

    「噢,我猜你也是想為您的孩子找個新同桌吧。」她說,「您能稍等一會兒嗎?我正要接待另一個孩子的母親。」

    麗絲抬頭看見一位年齡與麗絲相仿的婦女。當麗絲認出她就是羅傑的母親時,麗絲的心跳猛然加快了。她矜持沉靜,端莊穩重,但仍然掩飾不住她向班主任老師問話中透出的不安:

    「羅傑表現怎麼樣?我想他跟別的孩子還處得來吧?如果不是這樣,請您照直告訴我。」

    她猶疑了一下,又接著問老師:

    「他給您添什麼麻煩了嗎?我是說,因為他老是調換座位。」

    麗絲可以感覺到她內心可怕的緊張,因為她明白問題的答案。麗絲真佩服這位老師,只聽她語言溫和地回答:

    「不,羅傑沒給我添麻煩。在開頭幾周裡我要把所有的孩子的座位都調換一遍,好讓他們每個人都有個正好合適的同桌。」

    麗絲作了自我介紹,並且說麗絲的兒子將是羅傑的新同桌,麗絲希望他們倆要好。即便是在當時,麗絲也知道這不過是幾句表面的應酬話,並不是內心深處的願望。但麗絲可以看出,這話給她幫了忙。

    羅傑兩次邀請比爾到他家去,麗絲都找借口回絕了。後來就發生了那件使麗絲永遠負疚的事情。

    麗絲生日那天,比爾放學回家,帶回一隻髒兮兮的折成方塊形的紙盒。打開一看,裡面有3朵花,一張用蠟筆寫著「生日快樂」的卡片和2枚鎳幣。

    「這是羅傑送的。」比爾說,「這是他的牛奶錢。我說今天您過生日,他非叫我把這帶給您不可。他說您是他的朋友。因為全班就您一位媽媽沒有強迫他再調換一個同桌。」

    大道理:客忍是溝通的第一原則,也因為有這種精神,才能保持所有人類思想的精華。

    65.讚揚的魅力

    百老匯的一位喜劇演員有一次做了個夢:自己在一個座無虛席的劇院給成千的觀眾表演——講笑話、唱歌,可全場竟沒有一個人發出會意的笑聲和掌聲。

    「即使一個星期能賺上10萬美元,」他說,「這種生活也如同下地獄一般。」

    事實上,不只演員需要鼓掌。如果沒有讚揚和鼓勵,任何人都會喪失自信。可以這樣說:我們大家都有一種雙重需要,即被別人稱讚和去稱讚別人。

    讚揚人也是一種藝術,不但需要合適的方式加以表達,而且還要有洞察力和創造性。

    一位舉止優雅的婦女對一位朋友說:「你今天晚上的演講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地想,你當一名律師該會是多麼出色。」

    這位朋友聽了這意想不到的評語後,像小學生似的紅了臉。

    正如安德烈·毛雷斯曾經說過的:「當我談論一名將軍的功勞時,他並沒有感謝我。但當一位女士提到他眼睛裡的光彩時,他卻表露出無限的感激。」

    沒有人不會被真心誠意的讚賞所觸動。耶魯大學著名的教授威廉·萊昂·弗爾帕斯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年夏天又悶又熱,他走進擁擠的列車餐車去吃午飯,在服務員遞給他菜單的時候,他說:「今天那些在爐子邊燒菜的小伙子一定是夠受的了。」

    那位服務員聽了後吃驚地看著他說:「上這兒來的人不是抱怨這裡的食物,便是指責這裡的服務,要不就是因為車廂裡悶熱大發牢騷。19年來,你是第一位對我們表示同情的人。」

    弗爾帕斯得出結論說:「人們所需要的,是一點作為人所應享有的被關注。」

    大道理:讚美他人的哲學,不是外交官或慈善家專用的,任何人都可以運用,且隨時隨地可以運用,其效果非常驚人。

    66.說不行永遠不行

    裡維倫德·鮑勃·理查德是一個成功者。他曾在奧運會上得過冠軍。

    理查德得冠軍的秘密是:決定試一試,並且馬上行動。早在幼年,他就懂得:要實現某種目標,首先必須這樣想,其次必須這樣做。

    理查德13歲時下決心當一名傑出運動員。他選擇了撐竿跳高,訓練時間超過了1萬小時,他從1萬小時的訓練中悟出了一個「秘密」:你希望做什麼——你決定做什麼——決定你能夠做到什麼。

    但是,你或許提出疑問,「理查德身體健康,四肢發達,天賦良好,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不對,任何確立了生活目標的人只有不懈地努力工作才會成功。

    讓我們看一看一位身體不像理查德那樣健壯的運動員吧。這位叫登普西的運動員生下來時右腳只有一半,右手變形,可是從小他的父母就幫助他樹立起這樣的信念:「我是能夠做事的,我會有成就的。」

    他和其他孩子一樣參加了童子軍,他不顧殘疾堅持和他們一起參加行程10英里的野營活動。長大後,他決定去打橄欖球。經過不斷的練習,他掌握了打球的技術。於是,他申請加人新奧爾良的職業橄欖球隊。教練勸他不要參加,而他堅持要求,教練不得不讓他當候補射手。

    起先,他們只不過想讓他試一試,可沒想到,他的球藝競絲毫不比健康球員遜色。他可以把球踢進50米外的球門裡,他們就讓他在各種表演賽中出場。他越踢越好,一場共得了99分。

    一場關鍵性的比賽真正考驗了他。當時新奧爾良隊落後1分,比賽只剩下最後幾秒鐘了,可全體隊員還沒過45.72米線,正巧對方犯規,教練換上了湯姆·登普西踢任意球,登普西一記猛射,球從57米外直飛球門,中了!結果新奧爾良隊以19比17獲勝。

    看來,登普西和理查德的認識是正確的:人能夠做到他們想做而努力去做的事。而說不行的人卻永遠不行。

    大道理:大多數人的志氣和才能都深藏潛伏著,必須要外界的東西予以激發,志氣一旦被激發,如果再加以繼續的關注和教育,就能發揚光大,否則終將萎縮而消失。志氣和才能又如光一樣,你如果不小心呵護它,它就會被風刮滅而讓黑暗佔領你的空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