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維靈活
思維能力就像是一架裝備精良的儀器,它控制著你的語言邏輯。
——肯尼迪
前提第一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歐西德有這樣一場對話:
蘇格拉底:你說,你生平所做的事沒有「錯」的。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嗎?
歐西德:能,當然能。
蘇格拉底:虛偽是「對」,還是「錯」?
歐西德:錯。
蘇格拉底:偷盜呢?
歐西德:錯。
蘇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歐西德:錯。
蘇格拉底:氣敵人而侮辱敵人,是「對」還是「錯」?
歐西德:對。
蘇格拉底:假如有一位將軍見其軍隊士氣頹喪,不能作戰,他便欺騙士兵說:「救兵將到,勇往直前吧!」因而大獲全勝。這是「對」還是「錯」?
歐西德:對。
蘇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藥。母親騙他說:「藥味道很甜」。孩子吃了,性命得救,這是「對」還是「錯」?
歐西德:對。
蘇格拉底:你的朋友因患精神病,拿出事先準備的刀自殺,你把他的刀偷走了。這是「對」還是「錯」?
歐西德:對。
蘇格拉底:你說「錯」只可對敵,不可對友,為何現在又可對友了呢?
歐西德:我……回答不了了。
歐西德為什麼不能自圓其說了呢?因為任何一個判斷和見解的成立,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前提一改變,結論就會變得似是而非,莫衷一是了。人們日常說話,不大注意明確前提,這就使雙方的交談有礙、無效,甚至會發生嚴重的誤解和無謂的爭吵。因而,不論是說者,還是聽者,在交談中都要注意明確前提,把握潛在的語義和邏輯。
思維與語言是緊密地聯繫著的,語言所表達的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那麼,思維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嚴密,語言的表達也就不可能流暢清楚,很難想像,一個思維遲鈍而又混亂的人,能夠口若懸河又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弗吉尼亞中學是一所培養過兩位總統的著名中學,該校一位教師在同一位萍水相逢的外地人的短暫談話中,多次自我介紹說自己在弗吉尼亞中學工作,以期引起對方的注意。由於對方根本不知道「弗吉尼亞中學」在當地多麼熱門,所以也不能領會這句話所包含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因此,你要想讓別人清晰地瞭解你,就必須讓你所闡明的事情有清楚的前因後果,即讓它們具有歷史性和邏輯性。要做到這一點,你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避免表達含糊或有歧義。例如有兩個喬治老師,都要找學生湯姆,學生傑克通知湯姆:「喬治老師請你9點去他的辦公室。」這句話就存在歧義,沒有明確列出是哪個喬治老師。
其次,說話內容要有足夠的信息量。如果約翰問傑克:「那天我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對於這樣沒頭沒腦的話,傑克是難以回答的。因此,約翰必須在問話中具備具體的時間、地點等,他應問:「上星期五,我在加薩林街看見一個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最後,語言要有順序。在說服顧客購買你的東西的時候,你要首先明確自己的身份,然後一一列出自己欲出售的物品的優點,及該顧客應該購買它的理由。如果你說話顛三倒四、詞不達意,顧客會認為你肯定是在胡亂地應付他。
因此,前提非常重要,它可以決定你判斷的正誤。例如,大象是動物,動物有腿,因此,大象有腿;韋利·美斯是個和斯坦·茂斯爾一樣強的棒球手,斯坦·茂斯爾是個比大多數人都要強的棒球手。所以,韋利·美斯應是這些選手中最出色的。斯坦·茂斯爾應是這些選手中最出色的,尤其是在國內比賽更是如此。韋利·美斯是個比大多數人都要強的棒球手。
當B等於Y時,A等於Z;當A不等於Z時,E要麼等於Y,要麼等於Z,所以,當B等於Y時,E既不等於Y也不等於Z;當A等於Z時,Y或者Z等於E;當B不等於Y時,E既不等於Y也不等於Z……
在溝通、說服及演講中,你怎樣才能發揮得天衣無縫呢?那就是把握好你的前提,讓自己保持在主動的位置上,如果,你遺失了自己談話的前提,即使你高談闊論、論據有力,也有可能是為別人做嫁衣,像歐西德一樣最後把自己給裝進了套子裡。
找準方向
有這樣一幅畫面:你們是一支即將遠赴安第斯山科考探險的隊伍。當你們正準備離開營地的時候,忽然聽到一聲巨響——雪崩了!領隊轉過身對你和你的同伴們說:「你們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可我已經做這一行許多年了。我領導的團隊是上次雪崩中惟一倖存的一支登山隊。現在我們就要做同樣的事情了……」
設想一下,當這位領隊說這一番話的時候,你會做何反應呢?一定會超乎尋常地認真。為什麼?因為他正在做一件他的聽眾特別需要的事情。
講話者應該總是在捕捉聽眾的意願,聽眾也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感覺到台下的每個人都在思考你的問題,那麼就說明你的講話已經做到了這點。「為什麼我會關心這個演說?」在每位聽眾心裡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成功的演講者應該總是在尋找這樣的賣點去影響聽眾的思想,「我能夠滿足聽眾的哪些需求呢?」
聽眾最感興趣的話題通常有四類:性、健康、財富和他們自己,尤其是最後一項。人人都擁有願意相信對方的心理,但同時也有不敢相信對方的相反心理,人就在這兩種心理間徘徊。謹慎又頑固的人依據過去的經驗,不願相信的心理較佔上風,因而影響了他的行動。雖然如此,並非這種人就完全沒有相信他人的心理,而且可以說他們想讓對方相信的心理更強。
針對他們這種無意識的期待,應該為他們找出「如此作,會對已對人都有利」的理由。也就是說以他們所能瞭解的大道理,來觸發他們相信他人的心理,因而將眼光轉向。
推銷寶石或毛皮等高貴物品的推銷高手,對猶豫不決不知要購買與否的家庭主婦,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對她說:「如果你能更漂亮些的話,你丈夫一定會很高興。」東西固然很貴,可是這句話卻會使她覺得買這件物品並不是為她自己,而是為了使她先生高興。在這種大道理之下,她的心理就會轉向願意相信對方這邊來。
如果能再加上一句:「這種東西將來還可以高價出售,所以等於是家庭財產。」以家庭這個大名義迷惑主婦的心,到這時候她們幾乎都會購買了。當然,這種手法並不一定是推銷員的專利。
就以克倫威爾有名的「收刀」這件事為例吧!
英國統治者克倫威爾認為如果農民和騎士不予以區分的話,以下犯上的風氣將永遠無法消失,戰亂也將無法平定,那麼統治者階層就無法確立其地位了。所以為了使農與兵分離便有了收刀行動。
可是當時農民不受統治的話,很可能會引發一場大戰。於是他說:「我將把沒收下來的所有武器熔化,製成建立耶穌像用的鋼鐵,你們將獲得上帝保佑。而且你們若都能專心於耕作,國土將更安全,人民也將更快樂。」
猜疑心強、行動慎重的農民,本來是反對這次行動的,可是聽到是「為了全體人民」這種大道理,也就放棄了原來的想法,心境上也趨向於願意相信對方這邊,最後終於屈服於克倫威爾的說服之下了。
所以,無論是演講、說服、還是溝通,取得勝利的秘訣都是統一的,具有針對性,讓對方感覺到你所論及的問題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沒有哪個傻瓜不願意接受對自己有利的東西。
麥凱琴女士在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就能充分地說明這個問題:
她講話的主題是新型社團的發展問題,以及一個社團怎樣才能發展、繁榮以及為所有的成員謀利益。她選了一個令聽眾感興趣的話題,人們因為這個話題對她格外感興趣。
可是,她卻從一開始就離題萬里、不知所云,而且自己絲毫沒有察覺。在一共45分鐘的演講中,她總共用了75次「你們知道」。但即便如此,因為她的主題迎合了聽眾的需要,關乎他們的利益,所以還是得到了熱烈的掌聲。
這就是講話主題必須滿足聽眾需要的重要性。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即使你的演講本身不夠精彩,結果可能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如果你的話題無關痛癢,即使再精彩的論述,其結果也多半會事倍功半。
事實上,有很多演講的失敗就是因為演講沒有針對聽眾的利益需求,演講者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代替聽眾的想法,這樣你的演講就不能抓住聽眾的心,也就肯定了你的演講是失敗的。
敏銳出擊
在人際交往中,你經常會需要應急,它是人的智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戰勝困難、解脫窘迫最突出的表現。有時候,你的巧妙的語言不僅會化解尷尬,而且還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應邀出席一次宴會,恰巧和一位漂亮的女士坐在一起。這位漂亮的女士以戲謔的口吻問道:「達爾文先生,聽說您斷言,人類是由猴子變來的,我也是屬於您的斷言之列嗎?」
達爾文望了她一眼,彬彬有禮地回答道:「那當然嘍!不過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變來的,而是由長得非常迷人的猴子變來的。」
面對這位女士的提問,要是達爾文進行科學論證,肯定三天三夜也講不完,而且她不但沒有興趣聽,而且聽了也不會滿意的。這時,達爾文的一句睿智而幽默的話「由長得非常迷人的猴子變化而來的」成了令人喜歡的擋箭牌。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說呢?你說出的答案可能會令人感到很尷尬,你會長久地沉陷於這種失敗的感覺中,甚至怨恨自己的無能。久而久之你就會把你的信心喪失殆盡。
也許,你在日常的交往中失敗也就算了,但是在能夠改變你前途的時候,比如競選、面試等,你怎樣來應對比較尖銳的提問呢,這裡還涉及一個客觀評價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你的成敗就決定於你的言辭表達上。
試想一下,如果面對下面這樣的情況你能否像肯尼迪那樣應對自如嗎?
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過程中,肯尼迪的年輕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個不利條件,眾議院發言人薩姆·雷伯恩就是攻擊肯尼迪乳臭未乾的幾個民主黨領導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問題拋到一邊,說:「薩姆·雷伯恩可能認為我年輕,不過對一位已經78歲的人來說,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輕。」
可是,這個問題始終糾纏著肯尼迪。哈里·杜魯門在一次全國性演講中向肯尼迪挑戰說:「我們需要的是一位極其成熟的人。」
而肯尼迪用機智、靈敏的語言回敬了杜魯門的挑戰。他說:「如果年齡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標準的話,那麼美國將放棄對44歲以下所有人的信任。這種排斥可能阻止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華盛頓指揮獨立戰爭中的美國軍隊、麥迪遜成為起草憲法的先驅、哥倫布去發現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