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啟迪 第7章 笑如春風 (3)
    奧裡森感到自己好像進了一個龐大的分檢器,在被不斷地篩選著。下面分別看到的是他未來的伴侶操持家務的能力,一個門上是「愛織毛衣、會做衣服、擅長烹調」,另一個門上則是「愛打撲克、喜歡旅遊、需要保姆」。當然愛織毛衣的姑娘又贏得了奧裡森的心。

    他推開了把手,豈料又遇到兩個門。這一次,令人高興的是,「愛情」介紹所把各位候選人的內在品質也都分了類,兩個門分別介紹了她們的精神修養和道德狀態:「忠誠、多情、缺乏經驗」和「有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

    奧裡森確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夠應付全家的生活,於是,便邁進了第一個房間。裡面,右側的門上寫著「疼愛自己的丈夫」,左側寫的是「需要丈夫隨時陪伴她」。當然奧裡森需要一個疼愛他的妻子。下面的兩個門對奧裡森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抉擇:上面分別寫的是「有遺產,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憑工資吃飯」。

    理所當然,奧裡森選擇了前者。

    奧裡森推開了那扇門,天啊……已經上了馬路啦!那位身穿淺藍色制服的門衛向奧裡森走來。他什麼話也沒有說,彬彬有禮地遞給他一個玫瑰色的信封。奧裡森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您已經『挑花了眼』。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應當客觀地認識自己。」

    大啟迪:追求絕對的完美是不現實的,過分追求完美也是痛苦的。要相信完美是相對的,重要的是用我們自己的努力來彌補。我們的生活伴侶不可能完美無缺,但我們的愛可以改變一切。

    距離的美麗

    距離是一種美,不善於把握適當的距離是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的。

    ——歌德

    柴可夫斯基和梅剋夫人是一對相互愛慕而又從來未見過面的戀人。梅剋夫人是一位酷愛音樂、有一群兒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獨、最失落的時候,不僅給了他經濟上的援助,而且在心靈上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樂殿堂裡一步步走向頂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都是為這位夫人而作。

    他們從未見過面的原因並非他們二人相距遙遠,相反他們的居住地有時僅一片草地之隔。他們之所以永不見面,是因為他們怕心中的那種朦朧的美和愛,在一見面後被某種太現實、太物質化的東西所代替。

    不過,不可避免的相見也發生過。那是一個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剋夫人本來已安排了他們的日程:一個外出,另一個一定留在家裡。但是有一次,他們終於在計算上出了差錯,兩個人同時都出來了,他們的馬車沿著大街漸漸靠近。當兩駕馬車相互擦過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無意中抬起頭,看到了梅剋夫人的眼睛。他們彼此凝視了好幾秒鐘,柴可夫斯基一言不發地欠了欠身子,梅剋夫人也同樣回欠了一下,就命令馬車伕繼續趕路了。柴可夫斯一回到家就寫了一封信給梅剋夫人:「原諒我的粗心大意吧!維拉蕾托夫娜!我愛你勝過其他任何一個人,我珍惜你勝過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在他們的一生中,這是他們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大啟迪:純粹精神上的愛太超凡脫俗了,但把握好距離的尺度卻真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我們要明白距離是一種美,不善於把握好適當的距離是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的。

    心中的枷鎖

    人與人的信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彼此間可以不保留任何秘密。

    ——克羅克

    星期日的那一天,大衛的兒子與同學去玩,大衛一個人來到兒子的房間,發現兒子的書桌上很亂,就走過去想整理一下。此時,大衛突然靈機一動,就打開兒子的抽屜,發現了一個藍色的日記本。

    兒子的日記本第一頁上寫道:「自打我上初中以後,我的心裡十分的空虛與孤獨,父母除了關心我在學校的表現外,就是把我關在屋裡學習,每天當我伏在桌前,永不停地寫那永遠做不完的該死的作業時,我特別的痛苦,我多麼想能像其他同學那樣能有時間到外面去打打籃球,去輕鬆地活動一下啊……」

    讀完兒子的日記,大衛內心感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他原以為自己的心靈與兒子貼得很近,可萬萬沒有料到兒子並沒有把大衛當作朋友。

    傍晚,兒子回到家裡,又關上房門獨處,用晚餐的時候,兒子突然問:「爸,你倆誰動我的東西了!」

    大衛假裝糊塗地說:「沒有啊。」見大衛的態度如此堅定,兒子什麼也沒說,就滿臉不悅地走開了。

    過了兩天以後,乘著兒子不在家,大衛又偷偷溜進他的房間,企圖從日記裡洞察他內心的秘密,令大衛驚訝的是,抽屜上不知何時安了一把鎖,頓時,大衛的大腦一片空白,大衛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

    晚上,兒子回到家後,大衛鼓足勇氣對兒子說:「兒子,爸爸犯子一個錯誤,你能原諒我嗎?」

    兒子沉思片刻說:「不就是偷看日記的事嘛,我不想再談這件事。」

    「如果你原諒爸爸,就請你打開鎖,別把爸爸當賊似的。」

    兒子氣呼呼地對大衛說:「這是鎖,交給你,這回你滿意了吧?」

    若干天以後,當大衛無意中再一次來到兒子的房間時,一心想走進兒子內心世界的大衛,又鬼使神差般地欲看兒子的日記,大衛驚訝地發現,兒子的抽屜雖然沒有上鎖,可那日記本不知何時已無影無蹤了。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大衛說:「老爸,你是不是很失落?」

    「這話怎講?」

    「因為我把日記扔了,並發誓,不會再寫日記了。」

    大衛驚愕地醒悟到:兒子心裡有了一把鎖。

    大啟迪:雖然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但是他們之間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誰也不應該侵入另一方的秘密生活,任何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

    耳環

    家庭的愛是一種溫馨的愛,這種愛總在成員之間游弋。

    ——休謨

    當時蘇珊娜10歲,母親34歲。蘇珊娜想的是海邊有幢房子,母親想的是鑽石耳環。蘇珊娜憧憬家裡僕人如雲,手托銀盤,以巧克力、奶油糖、冰淇淋侍候他們。母親並不知道怎樣放膽做大夢。她想的是一副每隻大約有半克拉鑽石的小耳環。

    母親的夢先實現了。第二年她生日,父親就買了耳環給她。父親是警察局督察,身材魁梧,人很聰明。蘇珊娜記得他不喜歡別的男人對母親多望一眼。

    只有盛裝外出,母親才戴上那副耳環。家境不寬裕的時候,她說只要有耳環,不必添新裝。不大景氣的那幾年,情況很壞。他們雖然還不至於挨餓,可是市政府發給父親的薪水,其中一部分是債券。耳環沒有了,蘇珊娜好久都不知道。耳環原來被母親當了。

    蘇珊娜長大以後,母親給蘇珊娜看一張當票,說總要贖回來的。她擔心忘記去付利息。有一年,她果然忘掉,耳環就此沒有了。

    母親倒沒有抱怨。就戴著那些一夾就行的耳環,是便宜貨。蘇珊娜也就忘記母親的夢想了。他們兄妹三人都結了婚,生了孩子。歲月催人,日曆一張張撕掉,好像落在草坪上的枯葉一樣。

    這時蘇珊娜想起母親的夢想,不覺整整過了42年。她已經76歲了,瘦瘦小小的,無復當年丰采。她說手杖是她最好的伴侶,走到哪兒都少不了。有時孫子重孫的名字也會弄錯。

    四年前,蘇珊娜把兩老接到海濱去,蘇珊娜的房子在沙丘上,不很大,是幢小房子,就在防波堤後面。沒有僕役,咖啡罐裡倒有奶油糖,母親說:「地方不錯。真挺不錯。」

    蘇珊娜送母親一隻小絲絨盒子。她手顫抖抖地接了,笑自己緊張。

    「約翰,」她喊爸爸,「來幫個忙,我手笨。」

    爸爸打開盒子,告訴她耳環很漂亮。「真漂亮。」他說。

    母親吻蘇珊娜,摩挲她的頭髮。她本來就喜歡哭。她把耳環戴好,說:「你們看看,我樣子怎麼樣?」

    他們說,真漂亮。但母親自己看不見。她已經瞎了。

    大啟迪:金銀首飾是很貴重的物品,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和珍愛它。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比金銀更重的東西也還有很多,比如親情。沒有了溫暖的親情,茫茫人海中,人會冷得發抖。而沒有了父母的愛,就算是擁有了所有的財富,你依舊感覺一貧如洗。

    愛的一課

    人們必須明白生存的意義:生命是快樂而非痛苦。

    ——柏拉圖

    拉麗萊晚年因戰禍而家破人亡,賣掉了大房子,只留下處於舊地產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這件事發生時,拉麗萊正帶著老家人,在伊豆山溫泉旅行。有個17歲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殺,被警察救起。他是個美國黑人與日本人的混血兒,憤世嫉俗,末路窮途。

    拉麗萊到警察局要求和青年見面,「孩子,」她說時,青年扭過頭去,不理她,拉麗萊用安詳而柔和的語調說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來是要為這個世界做些除了你沒人能辦到的事嗎?」

    拉麗萊反覆地說了好幾次,青年突然回過頭來,說道:「你說的是像我這樣一個黑人?連父母都沒有的孩子?」

    拉麗萊不慌不忙地回答:「對,正因為你膚色是黑人,正因為你沒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事情。」

    男孩冷笑道:「哼,當然啦!你想我會相信這一套?」

    「跟我來,我讓你自己瞧。」她說。

    「老糊塗……」男孩嘴硬腿不硬,還是跟著走了出來,他當然不願意留在警察局,但可也別無去處。

    拉麗萊把他帶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園裡打雜。雖然生活清苦,她對男孩卻關懷備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麼倔強了。

    為了讓他培植些有用的東西,拉麗萊給了他一些生長迅速的羅卜種。10天後蘿蔔發芽生葉,男孩得意地吹著口哨。蘿蔔熟了,拉麗萊把蘿蔔醃得可口,給男孩吃。

    後來男孩用竹子自製了一支橫笛,吹奏自娛,拉麗萊聽了也很愉快,讚道:「除了你還沒有人為我吹過笛子,喬治,真好聽。」

    男孩似乎漸漸有了生氣,拉麗萊便把他送到高中唸書。在求學那四年,他繼續在茶室園內種菜,也幫拉麗萊做點零活。

    高中畢業,喬治白天在地下鐵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夜校深造。畢業後,在盲入學校任教。

    「現在,我已想念真有別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的事情了。」喬治對拉麗萊說。

    「你瞧,對吧?」拉麗萊說,「只有真正瞭解別人痛苦的人,才能為別人做美妙的事。」

    喬治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拉麗萊說:「盡量讓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著的快樂,等到你從他們臉上看到感激的光輝,那時候,即使像我們這樣,對生活不滿而又厭倦了的人,也會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義。」

    大啟迪:永遠都不要放棄心中的愛,對別人也對自己。這不是真理,真理會讓很多人感覺沉重。這是一個真理,沉重的是我們已經難於適應真理。這是愛的一課,對於喬治,還有我們。

    花店的傳統

    讓愛流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更美麗。

    ——海德格爾

    這是一個兩口之家,母親莎娜是一家雜誌社的編輯,經營著那些美麗的文字和自己的心情,女兒麗達16歲,是一所重點高中的學生,不幸患有風濕性心臟病。

    高二那年的春天,麗達忽然提出要利用課餘時間到街上為行人畫像,說是為了檢驗自己的素描水平。莎娜自然不同意,不想麗達更倔強,索性拎了小凳子,背起畫板,一甩門走了。

    天色已經昏暗了,麗達才回來,滿臉的汗水掩飾不住滿臉的興奮,匆匆地扒了幾口飯便睡了。夜裡,莎娜聽到麗達的呻吟聲,心便緊緊的。於是,在這座城市的街頭,便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一位十六七歲的嬌弱的女孩手持畫具,坐在小凳上期待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一位40多歲的母親低著頭,卻高高地為女兒撐著一把遮陽擋雨的傘,母女二人的前面放著那個小紙板。

    一個星期後,小儲藏罐只裝了5.5美元,而麗達卻病倒了,且再也沒能醒過來。

    不久,母親節到了。滿街的鮮花與燦爛的笑臉,如同炭火一樣地燒著莎娜的眼。莎娜逃也似地衝回了家,抱著麗達的照片嚎啕起來。

    黃昏時分,門鈴響了。進來的是一個陌生的女孩,她手拿一大束芳香的康乃馨。莎娜愣了,問女孩是不是走錯了門,女孩甜甜地笑著,把鮮花送進莎娜懷裡,說了句「節日快樂」就輕輕為莎娜掩上了門。

    歲月如梭,又一個母親節到了,莎娜惆悵地想:再也不會有鮮花了,麗達在另一個世界裡飛翔呢!

    黃昏時,門鈴又「丁零零」響起來,又是一束鮮花,又是一聲祝福,不同的是送花的人換成了一個男孩。

    以後的許多年,母親節那天,莎娜都會收到鮮花和問候,那份芳香滋潤了莎娜孤寂的光陰,莎娜漸漸地從哀傷中掙脫出來,又恢復了以往的開朗和自信。

    但是,莎娜卻不知道,自從麗達拿著那微薄的用畫像掙來的5.5美元,在一家花店為莎娜訂花以後,母親節送花給她已經成了這家花店的傳統,雖然花店幾易其主,傳統卻沒有改變。

    大啟迪:一束鮮花和一個年輕的生命,究竟哪一個更加珍貴?答案是一樣珍貴。因為那鮮花之中,綻放著生生不息的無盡親情。它讓我們的心靈跳動得更加有力,也讓那花店裡的人們看到了另一種財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