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給你一些建議,首先,要時刻注意你所處的環境及對社會的變化;其次,及時,細心觀察市場動向;並把所有這些都記在你的腦子裡,進行系統的整理;然後發揮你的想像力與思考力,去分析這些新出現的狀況,要有遠見,從全局去思考問題;最後要相信你的預感。
在做所有這些工作的時候,你還應做到主動出擊,信息與機會是個會主動來叩擊你的門的,而且成功人士都善於用積極的心態去思考、去行動,而庸庸碌碌的人則常常用消極的心態去思考。總是找借口拖延,限制行動,最後總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
六分析無邊界
無人能限制我們的能力,只要我們不自己限制自己。
——普希金
一、聚合分析
整個分析過程中,有了上述的方法還是不夠的,仍然需要一個相對長時間的磨合過程,在這段過程中,分析時盡量做到以下幾個分析過程:
首先是「對像選取」,就是從數量無窮多的對象中選出一個或幾個對像進行分析;與選取相對應的是擯棄;
其次是「屬性抽像」,就是從選取的每一對像所具有的無窮多的屬性中,抽取出一種或幾種屬性,經過分析,形成觀念和認識。與抽像相對應的是全像;
再次是「動態截取」。就是把無限流變的時間長河截取一小段,把其中的事物加以凝固化來進行分析;即捨棄其過去和未來,而只分析它的當前。
總的來說,即是一個層層深入的過程,亦即需要聚合分析。聚合分析是在大量佔有信息的基礎上,將對像作為發展、變化、運動的多層次的構成進行分析。
英國醫學家哈維曾對血液循環系統作過分析。他先後在40多種不同的動物身上進行血液運行的細緻觀察。他首先發現:右心室和左心室總是同時進行收縮而又同時舒張;接著又發現:心膈膜也有它自己的血管系統;更重要的是,當他把狗的左心室割去時,根本看不到有血液從右心室通過隔膜流出來。根據這些觀察,哈維得出一個結論:左心室的血液不是直接從右心室流過來的。哈維的教師法布利撒斯有個發現問題:動物靜脈管裡每隔一定距離,總有幾片像活瓣的東西。在些基礎上哈維又發現了這些活瓣的同向規律並由此得出結論:它們的作用在於讓血液流回心臟,而阻止備註倒流。哈維通過對上述各部分的分析,得出一個結論:血液是沿著一條封閉線路循環流動的。這一發現,為動物生理學奠定了基礎。
試舉一個例子:如果走進大廳,看見桌子上擺著兩個匣子:一個圓匣子,一個方匣子。圓匣子上寫著一句話:「申請表不在此匣中」,方匣子上寫著一句話:「這兩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話」。
如果你想獲得會員的資格,那麼你是從圓匣子中,還是從方匣子中去取申請表呢?
答案是從圓匣子中取申請表。這道題似乎簡單,但在瞭解了必要的信息之後,分析過程卻要經歷下列5個步驟:
第一步:設方匣子上寫的話(「這兩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話」)是真的,推出圓匣子上的話(「申請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
第二步:從「申請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推出申請表就在圓匣子中;
第三步:設方匣子上的話(「這兩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話」)是假的,推出圓匣子上的話也是假的;
第四步:同第二步;
第五步:如果方匣子上的話是真的,那麼申請表在圓匣子中;如果方匣子上的話是假的,那麼申請表也在圓匣子中。
或者方匣子上的話是真的,或者方匣子上的話是假的。總之,申請表在圓匣子中。
或許有些讀者略一思考就能得出正確答案,然而,上述的5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
舉這個例子主要是為了說明這種聚合分析具有程序性與嚴密性。它通常是一步一步往下推的,少了一步,思維的鏈條就銜接不起來;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須符合邏輯的規律與規則。
另外,有效的分析也離不開邏輯推理原在,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地理學家伍德沃德發現,有一種植物在有些地方長得很好,在另一些地方長得不好,經過研究後,他發現這種植物生長良好的地方,土壤中有較豐富的銅離子,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他把這種植物進行人工栽培,控制土壤中銅離子的含量,這種植物只有在銅離子達到相當含量的情況下,才能正常生長,銅離子濃度過低,則生產不好,甚至死亡,經過這一次研究,伍德沃德把這種草還稱為銅草,作為地下含銅貧富的指示劑。他到處尋找銅草的蹤跡,有一次,他預言贊比亞某個地方有豐富的銅礦,經過地質探查,果然是一個儲存量極其巨大的銅礦,這就是贊比亞銅礦,它是世界有名的銅礦之一,這給伍德沃德帶來極大的榮譽和財富。
在這個例子中,伍德沃德遵循了嚴密的邏輯推理原則:
第一,發現銅草只能在銅離子豐富的土壤中生存;
第二,在某處發現銅草茂盛;
第三,推斷某處有豐富的銅礦。
邏輯思維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否則會導致錯誤的結果,這對於商家來說,往往是滅頂之災。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羅伯特·戈伊朱埃塔宣佈了一項驚人的決定。在世界商業史上,還從來沒有哪一個商業決策能像可口可樂公司的決策那樣引起如此巨大的震驚、騷動和爭論。
戈伊朱埃塔說:「即使是最好的也可以做得更好」他宣佈:經過99年的發展,可口可樂公司決定放棄它那一成不變的傳統配方,因為現在的消費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軟飲料,為了迎合這一市場需求的變化,可口可樂公司決定要更改配方調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樂。
經過廣泛的調查和鋪天蓋地的廣告,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樂上市了,上市第一天,有1.5億人以上品嚐了它,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新產品會在面世當天擁有這麼多買主。
但風雲突變,「新可樂」上市4小時之內,可口可樂公司接到650個抗議電話,5月中旬,公司每天接到的批評電話多達5000個,而且雪片般飛來無數的抗議信,可口可樂公司不得不開闢83條熱線,僱傭了更多的公司人員來處理這些抱怨和批評。銷量持續下降!抗議繼續高漲!到6月底,可口可樂公司坐不住了,7月11日,戈伊朱埃塔率領可口可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站在可口可樂標誌下向公眾道歉,並宣佈立即恢復傳統配方的可口可樂的生產。
在這場災難中,可口可樂公司是挺過來了,但是其思維錯誤卻值得探討。
戈伊朱埃塔作出生產「新可樂」停產老可樂的決定的推理過程如下:
第一,消費者更偏愛甜的軟飲料;
第二,老可樂不夠甜,導致老可樂可能競爭不過新可樂;
第三,停止老可樂,生產新可樂。
戈伊朱埃塔在這裡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就是推理規則錯誤,在第二點裡,他認為老可樂不夠甜,所以競爭不過百事可樂,其實一個擁有99年歷史且廣為傳播的產品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商品了,它應該形成了某種文化,成為某種象徵,這種文化內涵和象徵價值是深眠於顧客內心深處的,必須有外界刺激才能表現。戈伊朱埃塔忽略了可口可樂作為美國文化的象徵的力量。
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相關的知識背景,掌握邏輯推理規則,並具有較強的抽像能力。邏輯思維是創造的源泉之一,古希臘的幾何學,本來是從埃及尼羅河經常氾濫,淹沒田園,必須反覆大量土地的需要中發源,但直到它傳人古希臘,才獲得輝煌發展,形成一門科學,希臘人成功的奧秘,就在於善於運用邏輯推理,他們抽像地提出了「點」、「線」、「面」、「角」等概念,並進而引發了能計算一系列具體問題的運算公式,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的幾何學體系,邏輯思維的創造性力量在這裡顯現無疑。
二、真理的牽引
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檢驗真偽不僅是教育成就的基礎,而且是最持久的娛樂形式之一——競賽表演的主題。因此,對「真理」有如此之多的混亂概念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即使是在知識界以外,我們也常常可以聽到有關「真理」的各種說法,例如,「人人有自己的真理,」「一個人的真理是另一個人的謬論,」「真理是相對的」,「真理是不斷變化的」,如此等等。這些見解對思維有著不良影響。
如果每個人都只有自己獨特的真理,那麼,人們的各種見解、觀點和意見就沒有對錯之分了。不同見解也就彼此彼此了。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任何研究的論點又從何而來呢?為什麼考古學家還要搞實地挖掘和考察呢?為什麼還要研究中東緊張局勢的歷史淵源?為什麼要研究癌症療法?有什麼必要去探索太空奧秘呢?如果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之間無所謂對錯,如果真理不是獨立於個人觀點的,那麼上面提到的研究活動便沒有意義。
讓我們提出一個雖然普通但很有意思的問題:美國最有名的大街是哪個?假如真理是完全相對的,任何一個答案都與其他答案一樣。有人說是「馬普爾大街」,有人說是「羅斯福大街」,還有人說是「格羅夫大街」,如此等等。認為「百老匯大街」最有名的人肯定不少。假如每一種答案同樣是正確的,就不會有多少人對問題感興趣。但是,社會進步有賴於人們的好奇心和興趣,有賴於人們對正確答案的追求,有賴於獲得真理的渴望。
真理是對事物的正確描述,是對現實的貼切解釋。它區別於人們的願望、信念或主觀判斷。從另一角度看,用哈佛大學哲學教授斯科福勒的話說,真理就是「注定被所有研究者最終同意的」觀點。這裡,「最終」一詞很重要。調查研究也可能產生錯誤的答案,而且其影響可能持續多年甚至幾個世紀。《戴金頭盔的人》是17世紀出版的著名小說,再版次數很多。過去,這本書一直被認為是倫勃朗的作品。雖然藝術家們長久以來一直宣稱這部作品屬於倫勃朗,但真理並沒有改變。
在不同年代,在許多地方,往往有些很奇怪的想法被廣泛接受。例如,英國過去有許多人認為馬鬃落入水中就會變成蛇(連莎士比亞也相信這個傳聞)。其實,這些人之所以受蒙騙,顯然是因為水面上的折射光線使人感到水中的物體在運動。
與此相似,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小昆蟲能長成大昆蟲,比如,小蒼蠅變成大蒼蠅,小蜜蜂變成大馬蜂,小蛾子變成大蛾子等等。醫學發展史上,曾有過許多稀奇古怪的療法,例如,把碗扣在頭上,沿著碗邊將頭髮剪下來燒掉,可治頭痛;將煙葉嚼碎,把汗液塗在耳朵上,可治耳痛;將一隻活生生的小雞砍成兩半,放在病人的胸前,可治肺炎等等。
今天看來,我們對這類想法只是付之一笑,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的發笑說明了一個事實,即:真理是不能人造的。如果真理能被創造出來,科學家們還怎麼檢驗理論的真偽?一套理論的創建,實際上只是為一系列觀點的成立提供說明。因此,每一種理論的可接受性是一樣的。常識告訴我們,有些理論要比其他理論更精確、更貼切,這是沒問題的。但應當注意,對理論的成立與否作檢驗,必須在理論本身之外進行。
如果說人們不能創造真理,他們能做些什麼呢?他們能努力領悟真理,盡可能忠實地表達真理。他們有時做得比較成功,有時則失敗。小說家韋爾斯對這方面的困難和挑戰打了一個比喻:「我們的頭腦像是笨拙的鉗子,絲毫無法損傷真理。」
真理會不會改變?不會。有時,真理似乎是可以改變的,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其實不然。例如,有人在1981年11月初偶然發現,太平洋深海處有一種從未見過的魚。有人可能認為,過去這種魚不存在是真理。現在發現了這種魚,真理就改變了。這種觀點實在是荒謬。它似乎讓我們相信海裡沒有那種魚,而潛水員又看到了那種魚。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種魚早就存在,只是過去我們不知道,換句話說,無論是發現之前還是之後,真理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對它的瞭解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