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官的「聰明」當然是打引號的,不過他和思考哲學的公雞一樣都遵守了一種推理規則,這叫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所謂歸納,就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全類一般性結論的推理。這種邏輯推理最早是16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系統地提出來的。他將自己的書起名為《新工具》,用來與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相對應。正像亞里士多德的追隨者們將演繹看成惟一的思維工具一樣,弗蘭西斯·培根及其追隨者們卻走入另一極端,將歸納看成惟一重要的思維工具。
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汽車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駛中,極少的事故出在時速大於150千米的高速行駛中。這是否就意味著高速行駛比較安全?事情決不是這樣。統計資料往往不能表明因果關係。之所以極少的事故是出在時速大於150千米的高速行駛中,這是因為多數人是以中等速度駕車行駛的。這個例子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布裡格斯的辯解是錯誤的。因為絕大多數人是在95歲以前死去,這樣一來,當然是每年極少有人是在95歲或超過這個年齡死去。布裡格斯作為保險公司職員,他只向95歲以上的老人兜售人壽保險,理所當然地要受到經理訓斥。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謬誤多得很。我們還可以舉幾個例子。
有一個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傑出的數學家是大兒子。這是否意味著頭生子比以後出生的兒子數學才能高一些?不能下這個結論。這只能反映出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多數的兒子是頭生子。一個調查統計資料表明:腳大的孩子拼音能力要比腳小的孩子好,這是否能說明一個人腳的大小是他的拼音能力的量度呢?不是的,這實際上是因為腳大的孩子年齡也大些,年齡大的孩子當然要比年幼的孩子拼音拼得好一些。
四、誤認因果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個現象之間具有著因果關係,那麼,「因」總要在「果」之前發生、存在;「果」總要在「因」之後。「先因後果」這正是因果關係所具有的順序性特徵。
但是,反過來,兩個現象一先一後相繼發生,未必具有因果關係。僅依表面的先後順序來分析確定因果,往往要犯「誤認因果」的錯誤。
某人先發燒,後腹瀉,發燒未必是腹瀉的原因,它們可能都是「果」,是病菌感染所造成的。
下雨時,我們總是先看見閃,後聽見雷,閃並不是雷的「因」,它們都是雲層放電的「果」,只是光速快於聲速,閃先到達而已。
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笑話:
在一列火車上,有人給珍妮和瑪麗每人一隻香蕉。她們從未見過香蕉,擺弄了半天,還是珍妮先開口吃起來,正在這時,火車駛進隧道,車廂內突然漆黑一片。珍妮忙大喊起來:「瑪麗,快別咬香蕉,一吃香蕉會什麼也看不見的。」
吃香蕉在先,火車變暗在後,雖是相繼發生,但兩者並無因果聯繫。幼稚的珍妮犯了「誤認因果」的錯誤。
僅依偶然發生的一次事實便確認為因果關係,所犯錯誤較為容易消除,因為它很難得到再次證實但誤認的「因果」關係再次被某一事實「證實」時,就會使人們更加確信無疑,錯誤也就因此而更難於消除。
古代俄羅斯有一種信念:天空出現血紅色,將發生災難。1811年,一個直徑為100多萬千米的大彗星從俄羅斯上空飛掠而過,天空變成一片火紅。不久拿破倫的大軍便踐踏了俄國大地。這一事實,使人們更加篤信天色變紅與劫難發生有著必然的因果聯繫。
五、成見
成見,是概括的極端形式。概括是將人、事或思想按其基本特性歸納分類。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多數籃球運動員都是高個子;醫生在掛牌行醫前要學習很長時間。這些都是正確的概括。而一些則超越了正確的範圍,我們稱之為過分概括,例如,認為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不友好,運動員學習都不好等。
成見比過分概括的問題還嚴重。成見是對人或事物所抱的一種固定不變的看法,從而影響和阻礙了我們更加理智、冷靜地分析問題。佛爾特·裡普曼所說:「成見是先入為主的觀點,包含著個人的偏愛,與擔心、慾望、強烈的願望、驕傲和希望緊密相關。除非我們拋棄成見,否則,我們就會不經研究就認為某人很壞,甚至還永遠認為這個人很壞。我們看到了虔誠而慈悲的教父、刻板的英國人、豪放不羈的波希米亞人、懶惰的印度人、狡猾的東方人、夢幻的斯拉夫人、激動的愛爾蘭人、貪婪的猶太人和100%的德國人……這些判斷中沒有絲毫的公正、仁慈和真實,因為這些結論都是未經分析論證得出的。」
最常見的成見是種族、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成見,如對黑人、原教旨主義教徒和意大利人的成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成見,如對同性戀者、牧師、退學學生、男女平等主義者、大男子主義、紐約城、單身酒吧、母親甚至於上帝都有成見。
成見就像在人腦中建立了一個美妙整齊的思維倉庫,每類事情都有各自的空間,沒有分析、比較、選擇、斟酌、揀選,只是儲存。每件事情都預先判定,因此,成見妨礙了人們思維的能動活動,將生命的無窮變化;將我們周圍無數的人和事都框進預先劃好的空間中。
努力克服成見非常重要,因為它使你的觀點有失偏頗。
六、自欺欺人
安妮非常喜歡湯姆,於是,她就經常變著花樣地給湯姆送東西,並給他各種方式的關心。同伴們每次跟安妮開玩笑都把她和湯姆當成一對情侶,她們經常說:「嗨,安妮,你家湯姆……」其實,湯姆並不喜歡安妮,她自己也知道。但久而久之,安妮更願意沉浸在這個虛幻的情侶關係中,她不想承認這只是玩笑,而相信事實就是如此——她喜歡人們把他們當作情侶。
安妮的這種行為就是自欺欺人習慣的一種表現,這種習慣對於我們大家都有誘惑力。是「對人類分析干擾最大的習慣之一」,K.A.波特說這是「故意忘卻與現在觀點不符的過去的看法。」
我的一個同事總是以讓學生回答「想一下你高中時感到最不滿意的男孩或女孩,用兩句話解釋你對他或她不滿的原因」這個問題作為課程的開始。他看了許多的答卷,發現大多數學生都這麼寫道:「他是可怕的傢伙……」或「那女孩缺乏……」。10個中只有一兩個說:「我嫉妒(或不成熟)。」換句話說,種種不滿都是來自他人的缺點,而不是自身的缺點。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因曠課、不交作業或沒參加考試而降級的學生,指責老師們偏心或有成見。
身體有重病——如癌症症狀的人有時候欺騙自己道:「沒那麼嚴重,不用看醫生。」許多離婚者對婚姻破碎的原因諱莫如深;大多數有煙癮的人騙自己說抽煙是因為自身需要而不是逃避不愉快的經歷或挫折的手段,直到因抽煙過多而出現記憶減退、無精打采、思維混亂等嚴重症狀時,仍自慰說「沒什麼事。」
另外,許多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客觀的分析,他們欺騙別人說他們知識淵博,慢慢地就自以為學識很豐富。
優秀的分析者必須能誠實地判斷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獲取信息後還要對其進行公正地評價。只有學會忠實於自己才能做到這點。
*測試題:
1.殘酷的法令
從前有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不允許任何人進入自己的領地。在界河的橋頭上,有全副武裝的哨兵把守,他們的任務是審問每個過路的行人:「幹什麼去?」如果行人的回答是謊話,哨兵就立刻把他抓起來,就地絞死。如果行人說了真話,那麼他也毫無生還的希望——哨兵立即把他投到河裡淹死。這個心腸毒辣的統治者的法令,就是如此殘酷無情。因此毫不奇怪,沒有一個人敢走近他的領地一步。儘管如此,有一天還是來了一個農民,他平靜地向禁區守衛森嚴的橋上走去。「幹什麼去?」哨兵嚴厲地命令他站住,問道,準備處死這個冒冒失失闖入禁地的莽漢。但他的回答卻使哨兵左右為難,無法下手。這位機智的農民是怎樣回答哨兵提出的問題的呢?
2.他們分別來自什麼地方
5位遊客分別來自巴黎、新德里、芝加哥、紐約和巴西利亞。請根據下述的談話內容,分別確認他們分別來自哪個城市?
A:我曾去過北美洲,但還沒有去過南美洲。下個月,我準備到巴黎去旅遊。
B:去年我曾在芝加哥旅遊過,下個月我也到巴黎去旅遊。
C:去年我到過芝加哥,它是我去美國旅遊的第一站。
D:我從未去過芝加哥。我第一次出國旅遊。下個月我將去歐洲或南美洲旅遊。
E:……
3.生死決鬥
這是一場生死決鬥。3位槍手分別站在三角形的3個頂點位置:其中神槍手曾經贏過比今天在場的槍手更厲害的人;獵人也是個好槍手,3槍中必定能命中兩槍;槍法數阿爾貝最差,只能保證3槍中命中1槍。兩位好槍手都是講義氣的騎士。現在3人都準備足夠多的彈藥,要輪流射擊:阿爾貝先開槍,神槍手最後。如果你是阿爾貝,你怎麼樣才能獲得最大的贏機?
4.稱茶
一個茶葉盒裡裝著1100克茶葉,現在需要從中分出1000克來。要用天平來稱,但沒有砝碼,只有兩個小包,一個重300克,另一個重650克。應當怎樣稱呢?
5.寬鬆的法律
在某個國家裡有這樣一個習俗,每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在一個小匣子裡放著兩張紙簽,一張上寫著「生」,另一張上寫著「死」。如果犯人抽出的是第一張「生」簽,那他就獲得了赦免;如果他倒霉,抽出的是寫著「死」的紙簽,判決就立即執行。
有個人住在這個國家,他有幾個仇人。仇人們設計誣陷他,最後竟使法庭判處這個無辜的人死刑。仇人們又想徹底堵死這個人的最後一條生路。在行刑的前一天夜裡,他們從小匣子裡偷出了寫著「生」的簽,換上一張寫著「死」的簽。這樣,不論犯人抽哪一張,他都難免一死。仇人們就這樣算計定了,自以為萬無一失。但是這個人也有幾個朋友,他們知道了仇人們的陰謀,就設法悄悄地潛入監獄,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被判刑的人,現在匣子裡兩張簽都是「死」。朋友們勸他去向法庭申訴,揭發仇人們偽造紙簽的罪行,並且應當堅決要求當場查驗匣子裡的簽。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死囚要求朋友們嚴守秘密,一定要把仇人所搞的手腳原封不動地保護好,並且讓大家放心,到時候他必將獲救。朋友們都認為他一定是發瘋了。第二天早上,關於仇人們的陰謀,犯人對法官隻字未提,他毫不猶豫地抽了一張簽,——於是他獲得了自由。原來似乎已經陷入絕境,他究竟怎樣使自己倖免於難呢?
答案:
1.哨兵問:「幹什麼去?」農民的回答是這樣的:「我來就是要在這個絞架上吊死。」這句話使哨兵束手無策。應當怎樣處置這個農民呢?絞死?但是那樣就意味著,農民說的是真話,而對於說真話的人根據命令不能絞死他,而要把他淹死。但是淹死他也不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結果是農民說了謊,而對說謊的人法令規定應處以絞刑。
2.1、A到過北美洲,從未到過南美洲,而且準備到巴黎去旅遊,這說明A既不是芝加哥人和紐約人,也不是巴西利亞人和巴黎人,所以是新德里人;
2、B、C去過芝加哥,但沒有去過芝加哥,所以E是芝加哥人;
3、D既沒有到過芝加哥,有沒有到過歐洲和南美洲,因而肯定是紐約人;
4、B準備去巴黎,說明他不是巴黎人,而是巴西利亞人;
5、最後剩下C是巴黎人。
3.阿爾貝應該首先放空槍。他不能先社稷於神槍手,因為如果命中了神槍手,獵人就會在一兩槍之內把他斃命。也不能先射擊獵人,萬一命中,神槍手就會一槍將他斃命。如果先射獵人而未射中,神槍手就會一槍結果了獵人,那時,神槍手就會有很大的優勢對付阿爾貝。如果射中了神槍手,獵人戰勝阿爾貝的概率就是6/7,而阿爾貝的獲勝概率則是1/7。
如果先發空槍,阿爾貝下一回要對付的就是其中一個人了。假設獵人存活,阿爾貝的獲勝概率是3/7;如果獵人沒有打中神槍手,神槍手就會一槍將他斃命,那時,阿爾貝獲勝的概率是1/3。
阿爾貝先放空槍,他的獲勝概率會提高到25/63(約40%),而獵人、神槍手的獲勝概率則分別是38%和22%。
4.在天平的兩個秤盤裡各放上一個包,把茶葉添到放著300克包的那個秤盤裡,使天平兩頭平衡。把稱出的350克茶葉倒在一邊,然後用重650克的包從剩下的茶裡稱出650克來。兩下一合,正好1000克。
5.抽籤的時候犯人是這樣做的:他從小匣子裡抽出了一張簽,然後沒等任何人看清就吞了下去。法官要想查明毀掉的簽上究竟寫的是什麼,就必須從匣子裡取出剩下的那張簽——上面寫著「死」。因法官對陰謀一無所知,於是他就斷定,毀掉的紙條上寫著「生」。仇人們本來要使無辜的犯人必死無疑,結果事與願違,幫助犯人逃脫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