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腦超能分析力 第14章 神奇的分析魔法 (1)
    問題並不可怕,只要掌握了分析的魔法,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簡化法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非常簡單;有的卻非常複雜,讓人們無從下手去解決。其實有的問題看似複雜,但是我們只要仔細去分析它們,有些問題是可以被簡化的,簡化之後就會找到解決的突破口。

    有A、B兩個考察團,各乘一輛大客車到野外考察。每輛車上坐的都是100人,他們結伴而行。行至途中,停車休息。兩個團的人都紛紛下車,彼此相互交談起來。停車時間雖然不長,但很多人都由生變熟,成了朋友。休息後再上車時,有人就換了車——登上了對方的車。行了一陣,再次休息,隊員們又有人換了車。大家坐定後,組織者看到各車仍是100人。請問,此時哪輛車上外單位的人多?

    這題看來很亂,很複雜,但如果用簡化方法去分析,就會發現它並不複雜。兩次混合後,各車仍是100人。那就是說,A到B上去多少人,就會把B上同樣多的人擠到A上來。無論A與B怎樣混合,交換多少次,只要總保持各是100人,那麼各車所「混」進來的另一車的人就總是相等的。「A、B各是100人」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抓住了它,問題就簡單了。

    懂了這個道理,下面的撲克謎也就不難識破了。

    彼德表演撲克遊戲,他兩手分別握著20張紅桃和20張黑桃。把兩副撲克牌混在一起之後,又洗了幾次,最後,又把牌分成兩份——每份20張,分別握在兩手之中。彼德問人們:兩隻手的牌相比,哪只手裡摻進不同花的牌多?很多人由於找不出依據,只好隨便說一個答案,左手或右手,無論怎樣猜也不對。其實,兩手摻進不同花的牌一樣多。

    這種簡化的方法適用於對比較難把握的事物進行分析思考,這樣更能顯示其優越性。

    簡單的小問題應該是最容易解決的。愛因斯坦將他的問題簡化。他先發展出他的特殊相對論(SpecialTheoryofRelativity)。它之所以特殊,在於其適用簡單的事例。更精確的名稱應該是簡單相對論(SimpleTheoryofRelativity)。愛因斯坦鑽研較簡單的問題,讓他得以發展出更廣泛的理論構想與工具。

    許多人不願意將問題簡化,因為那似乎在自欺欺人。其實不然,如果你想設法破除讓你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成規,而簡化問題就是一個重要的步驟。

    將所有使解決問題變得困難重重的包袱拋除——消除先決條件、尚未完成的解決之道、累贅的字句,這樣你才能找到突破口。愛因斯坦曾在一次演講中說:「物理的定律應該簡單,如果不簡單我就會對它們沒有興趣。」

    在分析訓練中,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要區分分析模式的簡單與複雜和分析訓練題的簡單與複雜之間的關係。初學者——尤其是有一定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初學者對簡單的分析訓練題一般不感興趣,有些人甚至認為讓他們進行這種簡單的訓練是對其智能的侮辱。在他們看來,只有複雜的問題才能與其頭腦相配,簡單的訓練題無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其實他們錯在沒有搞清楚分析訓練題的簡單與複雜並不是訓練的關鍵,關鍵在於大腦的分析模式是複雜的還是簡單的。對於一個分析模式簡單的人而言,問題的信息內涵即使再豐富他也看不到,他的分析活動只會止於一個簡單的層面上。

    有許多人自恃閱歷豐富、知識淵博,常常看不起一些小問題或簡單的問題,在他們看來,解決這些問題太容易了,簡直就像讓大學生計算1+1=?那麼可笑。情況真的像他們所想像的那樣嗎?還是因為他們的分析模式太簡單,錯誤地理解了問題的實質?為什麼兒童不理解1+1=1呢?為什麼二進制的計算法則規定1+1=10呢?如果一個大學生對問題的思維水平仍停留在小學生的層次上,那麼即使讓他去解決複雜的問題,他也只會以一種簡單的思維模式機械照搬複雜的教條去處理,愛迪生和他的助手測量燈泡容積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阿普頓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高才生,對和他一起工作但沒有大學文憑的愛迪生有點瞧不起。有一次,愛迪生讓他測算一隻梨形燈泡的容積。於是,他拿起燈泡,測出了它的直徑高度,然後加以計算。但是燈泡不具有規則形狀,它像球形,又不是球形;像圓柱體,又不完全是圓柱體。計算很複雜,即使是近似處理,也很煩瑣。他畫了草圖,在好幾張白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和算式,也沒算出來。正忙於實驗的愛迪生等了很長時間,也不見阿普頓報告結果,他走過來一看,便忍不住笑出了聲,說道:「你還是換種方法算吧!」只見愛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來一大杯水。輕輕地往阿普頓剛才反覆測算的燈泡裡倒滿了水,然後把水倒進量筒,幾秒鐘就量出了水的體積,當然也就等於算出了玻璃燈泡的容積。這時羞紅了臉的阿普頓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條地縫鑽下去。從此,他對愛迪生敬佩有加。

    同樣是測量燈泡容積,分析模式簡單的助手只想到套用書本上現成的公式和計算法則,煩瑣地進行推算,而沒有具體地分析面對的問題,而分析模式複雜的愛迪生卻能迅速地找到一個簡便的方法。這就是複雜分析模式與簡單分析模式分析處理問題的不同之處。前者能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分析問題(即使是簡單的小問題),尋找最佳的解決辦法;後者只能從一個角度、一個層次去看問題,其分析活動的複雜程度並不是取決於其分析模式,而是由問題的複雜性決定的。如果用這樣的簡單分析模式去分析解決複雜問題,那就像用一台低檔次電腦處理複雜信息一樣,結果只有兩種:或是死機,或是將複雜信息簡單化分析處理,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

    分析訓練中簡單的問題並不是用來解決的,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答案,而是為了雕琢分析模式使之複雜化,即培養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的分析習慣。當然,使分析模式複雜化並不意味著將問題的處理煩瑣化,去無事生非。恰恰相反,培養複雜的分析模式是為了使頭腦有足夠的「內存」,當遇到複雜問題時能簡便快捷地予以有效處理。所以,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或學者從不輕視小問題、簡單的問題,反而認為只有能由小見大,能從簡單中看到複雜,才算是具備一流的敏銳頭腦。下面來具體談談如何使複雜的問題得到簡化。

    1.簡化

    在分析訓練中經常用到簡化的方法。所謂簡化,是指首先把問題化成僅僅保留主要觀點的簡單形式。然後審查在極限情況下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對所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其次,利用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關係來反駁所得到的結果,並且所得到的結果應當符合極限情況。最後檢查所得到的結果是否滿足審美的要求。

    數學家歐拉解決「七橋問題」就是一個成功簡化問題的範例。

    「七橋問題」是18世紀提出的一個數學問題。在德國哥尼斯堡(又譯柯尼斯堡),有一條布勒爾河,該河有兩條支流,在城中心匯合成一條大河,河中間是島區。河上有7座橋,哥尼斯堡的一個大學生在傍晚散步時,總想一次走過7座橋,而每座橋只走一次。可是試來試去總是辦不到。於是便寫信給歐拉,請他解決這個問題。

    歐拉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仔細分析。他想,既然島與半島都是橋樑的連接地點,兩岸陸地也是橋樑通往的地方,那麼不妨把4處地點縮小成4個點,並把7座橋簡化為7條線。經過如此這般的抽像,歐拉就把一個有著形象因素干擾的難題轉換為「一筆畫問題」:能否一筆畫出該圖而每一點只通過一次。簡言之就是,能否不重複地一筆畫出該圖。歐拉用已知的點、線、奇數、偶數等相關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證明了不能由一筆畫成。

    這種轉換雖然並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卻簡化了問題,使之更加易於用數學方法予以解答。

    2.分解

    在進行分析時常常需要把一些複雜的問題進行分解。分解問題是指把一個母問題分為幾個子問題,或者把一個整體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問題或局部問題,或者把一個復合系統問題分成若干個子系統問題,然後分別予以解決。如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分解為恆星的起源問題、行星的起源問題以及衛星(如月球)的起源問題等等。

    問題的分解包括目標的分解、方法(手段和途徑等)的分解。下面這個例子有助於理解這一點。

    曾兩度榮獲世界馬拉松冠軍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在談到他取勝的秘訣時說:每次比賽前,他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達到第一個目標之後,他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很長的賽程,就被他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他並不懂這個道理,而是把目標定在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結果他跑十幾千米時就疲勞不堪了。

    山本田一這種分段實現大目標的方法,實質上就是一種問題分解,雖然它比較簡單,但也是一個分析式的分解,並分段實施解決的活動。其基本思路可供其他類型的問題分解借鑒。

    對問題進行分解時,要注意諸局部問題之和或諸子系統問題之和並不等於整體問題或系統問題。換言之,解決了各個局部問題(或子系統問題)並不等於一定是有效地解決了整體問題(或系統問題)。比如生態問題、全球經濟問題不僅要求局部地有效解決,也需要整體地有效解決。這裡主要原因在於局部問題之間有時是不協調的,甚至是嚴重對立的。有時兩個子系統問題各自的最佳解決方案不僅相互對立、相互衝突,而且會妨礙甚至危及其他子系統。

    3.化歸

    化歸的方法同樣可以運用於分析力的鍛煉。化歸,又稱化約,它是解決複雜問題的一種方法。它要求盡量把一個複雜問題化歸為以前解決的問題(或與之非常類似的問題),然後分析和說明採用哪些步驟可以從早先的解法導致對新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在解決技術問題過程中經常使用。

    比如,在19世紀末,如果要教一名工人造汽車,那麼最簡單的方法也許就是教他如何改造一輛馬車——去掉車轅,加上一個馬達和變速器。

    化歸的第二層意思是指把複雜問題化歸為各種要素。通過對每一個要素的內容、特點和意義進行分析,然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前一種化歸主要是在問題的亞層次或在問題層次上尋求類比和方法移植;後一種化歸則主要是在要素層次上尋求類比和借鑒方法。後一種方法適用於分析基本問題和深層問題。

    列舉法

    列舉法就是將事物的特點一一列舉出來,然後再進行分析,找出其缺點或特性,使問題最終得到完美答案。這一過程都是本著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目的進行的。在此,筆者將詳細介紹兩種列舉法。

    1.缺點列舉法

    缺點是人們所厭惡和極力避免的,在發現缺點後需要對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對缺點分析可能會找到新的增長點。

    從前,日本有個叫鬼塚八郎的人聽朋友說:「今後體育大發展,運動鞋是不可缺少的。」於是,他決定加入生產運動鞋這一行業。他想,要在運動鞋製造業中打開局面,一定要做出其他廠家沒有的新型運動鞋。然而,他一無研究人員,二又缺乏資金,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去研製新產品。但是他想:任何商品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如果能抓住哪怕是針眼大的小缺點進行改革,也能研製出新的商品來。所以,他選了一種籃球運動鞋來進行研究。他先訪問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聽他們談目前籃球鞋存在的缺點。幾乎所有的籃球運動員都說:「現在的球鞋容易打滑,停步不穩,影響投籃的準確性。」他便和運動員一起打籃球,親身體驗這一缺點,然後就開始圍繞籃球運動鞋容易打滑這一缺點進行革新。有一天他在吃魷魚時,忽然看到魷魚的觸足上長著一個個吸盤,他想,如果把運動鞋底做成吸盤狀,不就可以防止打滑嗎?他就把運動鞋原來的平底改成凹底。試驗結果證明:這種凹底籃球鞋比平底的在停步時要穩得多。鬼塚發明的這種新型的凹底籃球鞋問世了,並逐漸排擠了其他廠家生產的平底籃球鞋,成為獨樹一幟的新產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