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裡禪外悟人生 第6章 執象而求 (2)
    *對於當時居住於山林中之出家人,是否能勤修「戒」「定」「慧」,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李叔同在一九二七年春寫給蔡元培等人的信中提出:「對於服務社會之一派,應如何盡力提倡?此是新派;對於山林辦道之一派,應如何盡力保護?此是舊派,但此振必不可廢;對於既不能服務於社會又不能辦道山林之一派應如何處置?對於應赴一派(即專作經懺者)應如何嚴加取締?對於子孫之寺院(即出家剃髮之處)應如何處置?對於受戒之時應如何嚴加限制?如是等種種問題,皆乞仁者仔細斟酌,妥為辦理。俾佛門興盛,佛法昌明,則幸甚矣!」  

    3.佛法宗派大概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瞭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捨宗

    依俱捨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福建安海金墩宗詞所做講演。

    *律宗:全稱為「南山律宗」,因其創立者唐代高僧道宣久居終南山而得名,又簡稱為「南山宗」以至「律宗」。弘一大師於二十年代起發願深研南山律,三十年代發願重興南山律教,編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等律學著作。一九三三年春,弘一大師於廈門泉州創立「南山律學苑」講授律學,並撰書一聯:「南山律學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編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人間。」表達了其弘揚律學的決心。

    4.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瞭解。即能瞭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復能深修禪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今復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言;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慳貪;九、嗔恚;十、邪見。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瞭

    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恆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 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 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 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 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 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 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 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 不慳貪:常懷捨心

    九、 不嗔恚:恆生慈憫

    十、 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今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

    《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願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

    5.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巖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為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為第三次欲來未果。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因大眾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飢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飢。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 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 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