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3年2月的一天,在美國的宋子文終於接到了蔣介石的訪台邀請函。
面對來函,接受不接受邀請、去不去台灣?已是68歲高齡的宋子文睡不著覺了。
五年前,他去香港並在港停留時,說實在的他很想轉道順便赴台看看,那裡雖有政敵,也有朋友。人與動物的最大的區別是感情。可是當年那場記者招待會在港等於白開,他搖動的橄欖枝,台灣當局竟沒有一絲反應。如今五年過去了,他宋子文也沒有當初那個慾望了。蔣介石又發出邀請,豈不是強人所難嗎?
宋子文手拿邀請函,召開家庭會,徵求家人的意見。
大女兒羅烈特首先站出來反對:「爸爸,你在野時,蔣介石把你當狗看。你想去台灣時,他又不發邀請。我看這次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二女兒瑪麗珍也附和:「前天我看了一份報紙,說台灣正要反攻大陸,戰備火藥味很濃。我主要是怕爸爸去台灣當他們的炮灰。」
張樂怡瞪了女兒說:「你就不講一些好聽的話!」
女兒不服氣地說:「爸爸讓徵求意見,我要不說又不好,說了你還瞪眼。叫我也不知道怎樣做人了?」
這時,宋子文道:「女兒知道疼爸爸,爸爸不會做炮灰的。爸爸命大,就是炮彈當年落在我的防護所上也愣是不爆炸,你們說為什麼?這叫基督保佑。」
三女兒卡德琳是宋子文最喜歡的小女兒,比起兩個姐姐來,最能看父親的眼色行事,她很少受到宋子文的批評。遇到爸爸高興的時候,她就喊著叫著跑來了,因此宋子文稱她「小喜鵲」。這時卡德琳卻站起來說話了,顯然她的觀點是不同於兩個姐姐的,也許她受「爸爸不會做炮灰」的啟示,測想爸爸是想去而又猶豫。便道:「爸爸年老了,不走動走動怕機會不多了。姑父那邊有邀請,去散散心未必不是好事。再說爸爸曾有去台灣看朋友的想法,這次順便也捎帶吧。」
「小喜鵲說的有道理。」宋子文點點頭,接著又點將了,「夫人,你也談談吧?」
張樂怡理了理頭髮道:「我嗎?孩子們說的都有道理,都是為你好。我就隨你個人的意見了,你說去咱們就去,不去就不去。」
「容我再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你們。」宋子文作了總結。
經過兩天的考慮,宋子文還是接受了邀請。是故土的深情在吸引著他。
葉落歸根嘛?不歸根,踏一踏自己的國土也是高興的。這便是宋子文晚年的心態。
就這樣,宋子文在太太張樂怡的陪同下,乘機飛到了台北,開始為期半個月的訪問和鄉情的聚餐。
在台灣,他同蔣介石進行會晤,對世界局勢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老蔣「反攻大陸」的計劃很感興趣。大概這中間包含了宋子文「葉落歸根」的個人因素。
自從1960年6月1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到台北訪問,雙方達成「長期友好」的協議後,蔣介石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大陸的反攻和宣傳,時不時對大陸沿海地區發動空襲,並經常向大陸投放「游擊隊」和宣傳單,其中大部分是在廣東省。他們潛入沿海鄉村,試圖建立基層的反共組織,但始終沒有重大突破和作為。
北京也時常發佈國民黨特務被處死的消息。國民黨當局經常宣佈「游擊隊」的成功,但有時也承認失敗。例如1963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情報機關承認,中共在各次小規模衝突中共打死國民黨「游擊隊」172人。幾天後,北京又宣佈五名國民黨特務被處死,另有十名被關押在廣州和廣東其他城市的監獄裡。
當蔣介石樂陶陶地談論他的「反攻大陸」計劃時,宋子文插言道:「來前,我女兒還提示,不要我當共產黨的炮灰!」
蔣介石笑了:「當炮灰的應是共產黨。現在那邊是天災人禍。地裡不打糧,喊空賣空,蘇聯又逼債,時機成熟。」
宋子文一個勁地點頭。
可是宋子文卻不說拿錢支持,蔣介石也不便張口。會談雖熱烈並無收穫。蔣介石要求宋子文訪台的真正目的並未達到。
國民黨統治集團敗落台灣後,這是宋子文第一次來台,亦是最後一次來台。
此後宋子文在美國的日子應該說是安穩的。
晚年的宋子文,吃喝已經不愁,只有親情、鄉情、友情,加上由繁忙的政務走上寂寞的孤獨,常常在困惑著他。在他看來,那些在官場上混跡的人一個都不能結交,都是些狼心狗肺的、無情無義的禽獸,包括他的姐夫孔祥熙。近墨者黑,其大姐宋靄齡也都變壞了。在親人中,只有宋子良、宋子安和宋美齡還與他保持著熱線電話。
小弟宋子安是媽媽去世時就吩咐他和姐姐要照顧好的,因為他還沒成家。可是宋子安在1950年以後就被哈佛大學列入「下落不明的人」。實際上,他在舊金山,是那裡資金雄厚的廣州銀行董事長。
1969年2月下旬,噩耗突然傳來——宋子安在香港病逝。
宋子文很吃驚,想不到小弟竟「走」到了他的頭裡。
親情驅使著宋子文,赴港為小弟宋子安送葬。
在出席小弟宋子安的送葬會上,宋子文收到了二姐宋慶齡從北京發來的唁電。宋子文老淚縱橫:二姐,你為何不來啊?緊接著,宋子文為盼二姐來港,又與北京回復了一封電函,不知什麼原因,直到宋子文離開香港時,也沒回音。
帶著這種遺憾,宋子文回到了美國長島那個雖豪華卻令他孤獨的高級別墅。
宋子安去世兩年後的1971年4月。這年宋子文已經77歲高壽了。他的生日還沒過,一塊不祥之雲卻籠罩到他的頭上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4月24日晚,他與太太張樂怡高興地應邀去舊金山老朋友愛道華·尤家裡做客。
這天,宋子文十分開心。一大早,他就提醒太太晚上有人請客,別誤了點。因為晚年的宋子文把友情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
這晚,老朋友愛道華·尤著實做了一桌全部符合宋子文口味的中國菜。也許朋友的好心,最後倒成了宋子文的最後晚餐。
這晚,高興的宋子文又說又笑,又吃又喝,一連品了十幾道菜。宋子文讚不絕口,大有食胃不飽之意。
陪他吃飯的太太張樂怡也感到驚奇,知夫莫如妻,因為她清楚丈夫的飯量。
直到最後一道菜「清燉龜魚」上來時,按一般常規,宋子文是不吃龜肉的,只能喝點湯,沒想他又夾了一塊肉。殊不知就是這一塊肉,使他嗆得回不過氣來,面露驚恐之色,立時倒在地上。沒容送醫院搶救,便命歸黃泉。
此後,屍體解剖證明,那塊龜肉卡在了他的氣管裡,因其年事已高,心臟太弱,不能經受住這突如其來的襲擊。
宋子文的猝然去世,驚動了所有的親朋好友。
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獲此消息後,立即授意與宋子文有關係的美籍華人盡快邀請其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這三位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前來紐約參加宋子文的葬禮。按尼克松的說法,這一方面可在人道主義上成全宋氏三姐妹再次相逢,實際也在外交上為其盡快叩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門找到捷徑。因為尼克松知道,只有通過中美兩國高層領導人之間的接觸,才能談得上改善兩國關係並建立外交關係。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女士便是他最盼望會晤的首要人選。
電報發到北京宋慶齡那裡,二姐很快做出奔喪的回音。
而台灣的宋美齡則以中共將派宋慶齡赴美為由,拒不參加哥哥宋子文的喪禮,只是由蔣介石頒發了一塊題有「勳猷永念」四字的匾額。
為實現這一目的,尼克松於1971年4月26日特地向台北宋美齡發了唁電。這唁電不僅使宋美齡感到意外,就連已經對美國不抱什麼希望的蔣介石也為之振奮,他要宋美齡借參加宋子文葬禮之機再次施展其「夫人外交」的才能。然而,當宋美齡的專機剛飛到美國夏威夷上空時,卻收到了蔣介石「暫不飛紐約」的急電,憑多年的經驗,宋美齡預感到一定發生了什麼變故。她很快就在當天的《紐約日報》上發現了秘密:宋子文葬禮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女士將於近期飛往紐約。三天後,蔣介石看出了美國急於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的用意,同時又害怕出席這次葬禮是上了中共的「統戰圈套」,便又電告宋美齡勿去紐約。宋美齡為了蔣介石而又一次做出了犧牲,放棄了三姐妹再次相逢的一次良機,又返回了台北。後來宋慶齡因短期內無法解決包機問題而未能成行,致使尼克松早日會晤中國高層領導人的計劃完全落了空。
儘管尼克松總統為宋氏三姐妹在美國相逢做出了努力,然而宋氏三姐妹終於未能相逢,這不能不說是世紀之憾!
5月1日,宋子文的追思禮拜在紐約市中心的教堂舉行。宋子文的太太張樂怡和三個女兒,以及宋子良、顧維鈞、台灣駐美「大使」劉鍇等數百人參加。
大姐宋靄齡因丈夫去世時宋子文不到場而拒絕出席葬禮。
美國的尼克松總統雖有治國的氣魄,而沒有促成宋氏三姊妹團圓的本事,無言自羞,亦憤怒地宣佈不出席葬禮。
由於該到的人物不到,致使宋子文的葬禮過於簡單和匆忙。
一生不甘寂寞的人終於寂寞了。
一生不甘人後的人終於人後了。
從宋子文葬禮上,不難看出中國「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間以及家庭內部的深刻矛盾。正是由於這些矛盾,國民黨統治的崩潰才是必然!
悲哉,一代「王朝」!
哀哉,一代家族!
本書徵引參考書目、資料附錄:
埃米莉·哈恩著《宋氏家族》,新華出版社,1985年9月版。
王松、蔣仕民、饒方虎著《宋子文傳》,武漢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唐漢著《四大家族》,金城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
宋平著《蔣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王俯民著《蔣介石詳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5月。
李理、夏潮著《一代梟雄蔣介石》,金城出版社,1994年9月。
於醒民、唐繼元《宋氏家族第一人》,北方文藝出版社,1986年11月。
龍流編譯《宋美齡傳》,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6月。
楊耀建著《宋氏姊妹在重慶》,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劉巨才著《一代風流宋美齡》,團結出版社,1990年12月。
楊者聖《未加冕的女王宋靄齡》,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布賴恩·克羅澤著《蔣介石》。
《美國外交關係文件》1945年第7卷。
謝小嶺《西安事變前國共兩黨會談的片斷回憶》。
《中國事務》第6卷(1934年6月15日)
《全國銀行年鑒》
《中國近代工業資料》第3冊。
張郁蘭《中國銀行業發展史》。
《經濟統計月志》(1937年9月)第4卷。
《統制棉業告國人書》卷10。
宋子文《考察西北經過》。
經委會《西北建設計劃》
上海《時事新報》1935年6月8日。
《國民週報》卷10第25期。
《民國檔案》1986年第2期。
《晨報》1927年4月23日。
《申報》。
《國民政府公報》1926年第51號。
《廣東財政紀實》1934年第一期。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3編。
《中蘇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