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財長宋子文 第12章 寧漢分裂 (1)
    倘若說「天下為公」是孫中山先生的胸襟,倒不如說是他一生不泯的孜孜追求和偉大人格的體現。

    孫中山逝世後,雖說是對革命的巨大損失,但他那不死的英靈和遺囑,鼓舞著千千萬萬個後來人去繼承、去實踐、去攀登。宋子文揩乾淚水,努力使廣州革命政府理財的成功,無疑給後來革命者又加了一把火。這把「火」不是別的,而是用億萬金錢變成的槍支、大炮和石油,以及源源不斷的軍餉供給,使大炮昂起了頭,鐵軍邁起了步。

    戰爭的勝負在於正義,在於人心向背——這些北伐軍倒不缺,缺的就是彈藥、槍支和軍餉。倘若有了這些,北伐軍還有什麼強敵不可戰勝?北伐軍在國人的支持下,高舉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旗幟,以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之勢,又鳴炮北進了。1926年下半年,革命軍一舉攻克重鎮武漢,佔領長江流域。

    武漢,當年辛亥革命的第一聲槍響從這裡發出,改朝換代從這裡起步。革命雖有挫折,今天革命軍又重新攻佔,豈不是大喜大慶的日子。

    軍民們走向街頭,歡慶這一勝利的節日。

    久違了,革命軍!人們熱淚盈眶。

    武漢三鎮,聞雞起舞;大江兩岸,鑼鼓喧天。同時,他們又翹首南方,企盼革命政府的北移,跨過長江天塹,去奪取全國更大的勝利,實現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天下大同」。

    形勢是決定政策的依據。

    1926年11月,廣州總統府。

    國民黨中央一次緊急會議在這裡召開。

    中央充分考慮民意,考慮革命中心北移的現實,考慮前線的需要和形勢的發展,決定遷都到這個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重鎮——武漢。

    決議無一人反對,充分表明中央政府的核心統一。

    遷都方案已定,人員分兩批撤退。

    對此,宋慶齡是十分高興的。她從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又看到了丈夫未竟的遺志得以實現的希望。一散會,她便高高興興地來到宋子文辦公室,宋子文正在收拾文件。

    「你這個財政部長看來要走到我們後頭了?」

    宋子文正正眼鏡道:「我可沒有你們利落。你們先走一步,我會隨後跟上。」

    「好吧,我在武漢迎接大弟。」

    「二姐,你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做的?」宋子文道。

    「我走後,子安、子良兩位弟弟,你要照顧好。他們要回上海的話,順便給母親捎點禮物。」

    「什麼禮物?」

    「我給媽咪買了一條頭巾。」

    「二姐,你的心真細!」宋子文似對母親有些愧疚,「我隨你去拿吧?」

    「不,你正忙。我讓小王給你捎來。」宋慶齡揮揮手。

    隨後,宋慶齡、孫科、陳友仁、徐謙、蔣作賓、鮑羅廷等人離粵北上,作為先遣隊,為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北遷武漢做準備。

    一周後,宋子文處理完公務,送走兩個弟弟,同汪精衛等一起也來到武漢,與先遣隊接上了頭。至此,遷都已全部就緒。

    這時,前線吃緊。

    在江西北伐的蔣介石來電,要求商談有關軍事、財政等事。中央便派宋子文和孫科前往。12月8日,宋子文又馬不停蹄來到風景秀麗的廬山,開始與蔣介石的會談。使宋子文吃驚的是,小妹宋美齡也在這裡。

    「小妹,你怎麼也來了?」

    「興哥哥來,不興小妹來這裡玩?」

    「媽咪怎麼樣?身體好嗎?」

    「只能報告一周前的情況,她很好,老嘮叨大哥。」宋美齡說完莞爾一笑。

    「還是那麼調皮。」宋子文又道,「大姐還在上海?」

    「不,她也來了。現在九江。」

    使宋子文意外的是,他和孫科二人與蔣介石的會談並不順利。一開始,蔣介石便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子,談的不是軍事、財政,而是遷都問題。有些話很難聽,不是商量而是質問。他似乎感到一場暴風雨就要來了……

    廬山的景是美的,廬山的霧是大的,大得使他看不出廬山的景色,而不識廬山真面目了。雖說第一次上廬山,廬山卻給他留下了不泯的記憶。難怪他在後來回憶說:「也許是廬山的霧太大,蔣介石給我的印象是高度錯位。」

    是山的因素還是霧的原因,宋子文也說不清楚。

    宋子文在廬山停留了三天,第四天便踏上了回武漢的路途。一路上蔣介石那盛氣凌人的模樣,以及大姐帶小妹去廬山的蹊蹺,反覆在他頭腦中顯現。這究竟是為什麼?斗大的問號不時地在質問著他。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看來老蔣與大姐間有種氣味相投的東西。老蔣的野心他已看得清楚,反對遷都無非是想獨立,分庭抗禮,而大姐的野心,也許還有一層親情的遮蓋,沒有被他看得出來。

    實際這時的宋氏家庭內部已經出現了第二次分裂的跡象。如果說宋氏家庭的第一次分裂緣起於一場婚姻危機的話,那麼,第二次分裂則完全是一場政治危機。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源是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右派集團,正在發動一場背叛孫中山遺訓的反革命政變。反對遷都即是借口,其實質是要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果然,在宋子文回武漢不久,蔣介石看到武漢的革命形勢已經脫離了自己所能掌握的程度,便著手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抗。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寧漢分裂」。

    隨著蔣介石的野心昭示,這種分裂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宋氏家庭中來。應該說,宋家大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也是宋靄齡的個性和處境所決定的。作為女人,歷史已注定她當不上總統夫人,她忌妒二妹宋慶齡已到了發瘋的地步。這是宋氏兩姐妹在政治上所以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於是,宋靄齡不惜拋棄姐妹親情,轉而投向名聲不好的蔣介石的懷抱,把未來形勢的「寶」押在蔣介石身上,大有政治賭博之嫌,可見她的實用主義之足。而蔣介石也自知名聲不佳,自立政府被人稱「偽」,但他制變機先,深知「得天下必須得宋家」的奧秘,這也是他的高人之處。因此,先發制人,先人一步,把宋靄齡爭取到南京政府一邊來。這不能不說是他轉敗為勝的一招。這時再說起「寧、漢」兩個政府,說起「蔣、汪」之爭,其實變成了宋氏姐妹自身之爭。

    這是蔣介石的一種變戲法。於是兩府都標榜是孫中山的嫡系傳人,是國民黨的正統政府,並不惜開動一切宣傳機器,揭露、指責與攻擊對方。但是,不能不承認南京政府仍處於下風,因為孫夫人宋慶齡堅定地站在武漢一邊,武漢完全有理由和根據宣佈南京是「偽府」,蔣介石是「獨夫民賊」,這也是蔣介石的一大心病。

    再說孫夫人雖說不是漢府的首腦,但在黨內地位來說無人能比,不僅蔣介石難以望其項背,就連汪精衛也難以與其爭鋒。因為只有她才可以說是孫中山的忠實革命伴侶和親密戰友,是孫先生的革命政策的堅決捍衛者、保衛者,乃至繼承人。因此,蔣介石欲自立南京政府以來,一直在做爭取孫夫人宋慶齡的工作,包括拉攏宋靄齡上船,也是這個目的。然則,宋慶齡對南京政府的不承認和對蔣介石的絕斷態度,又使他很清楚孫夫人絕不是一個苟同的人,這使他對宋慶齡感到既恨又怕。

    應該說,在武漢政府除了宋慶齡以外,宋氏家庭的另一個重要成員宋子文也是蔣介石爭取拉攏的對象。宋子文雖不像宋慶齡那樣顯赫、在政治上居於重心,然而卻掌握著武漢國民政府的財政大權。又由於他與江浙財團的業務關係,在財政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爭取到了宋子文,也就是爭取到了江浙財團的支持,這在南京政府來說,也是成敗的關鍵。遺憾的是,這個宋子文,在蔣介石眼裡一向自視清高,也跟在武漢國民政府的後面跑,並不把蔣介石放在眼裡。

    古人言,降龍先擒首。雖然宋氏家庭的兩名重要成員都與南京對抗,但是蔣介石還是首先俘獲了宋氏家庭的大阿姐宋靄齡。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他很早就發現這位孔夫人在黨內雖沒有位置,但在家庭大事上卻是一人說了算。往往社會的問題不好解決,拿到家庭上解決便會迎刃而解。同時她對時局還有諸多見解,竟往往與自己不謀而合。於是,蔣介石在率軍北伐途中到達南昌的時候,就曾經秘密差人到上海送信,邀請宋靄齡到九江會面,磋商要事,以便爭取她的助力。宋靄齡接信後,當即搭乘中國銀行的船趕到九江。但是,宋靄齡並沒有下船,而是著人把蔣介石請到船上,與蔣介石做了24小時的長談。事後,她又把小妹宋美齡請到廬山陪蔣介石玩了幾日。只有這次被宋子文撞到了。宋子文縱有三個腦袋也不會想到大姐做手腳。

    關於蔣介石和宋靄齡的九江會晤的具體內容,只有天知地知了。但是有一個人倒是記住了這次談話的內容,她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的第三夫人陳潔如,也是這次會晤的直接受害人。在近年來披露的陳潔如回憶錄《我做了七年蔣介石夫人》一書中,陳潔如回憶說:

    蔣介石與宋靄齡會晤後,宋逕自回到上海,蔣介石則回到他們當時在南昌的臨時住所袁宅,並一五一十地將經過情形全部告訴了陳。蔣介石說,在這次談話中,兩個人以討論當前的政治時局為突破口,漸漸深入,談到即將形成的兩個政府、談到可能遇到困難時,蔣介石則向宋靄齡攤牌,請求宋靄齡對他給以緊急救援,如果成功,天下平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