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我省遭受颱風「雲娜」肆虐的台州、溫州災民陸續搬入新居,這不啻為冬天裡的一股暖流。在春節來臨之際,黨和政府給各地災民送上新年「大禮包」,溫暖著每一顆災民的心,也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家園,是溫馨的代名詞,是幸福的棲息地。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帶給人們的更是信心與希望、溫暖與力量。當走進台州、溫州等地受災點,看到鱗次櫛比的新房,看到災民寫滿幸福的笑臉,看到災區重現的勃勃生機,我們分明感受到的是一道生命的暖色。在這裡,新家園的一草一木,新房上的一磚一瓦,似乎都承載著、凝結著、傳遞著這樣的字眼:感恩、平安、快樂、和諧。也許,災區老人發出的感慨就是最好的告白:「幾十年一遇的天災,要是在舊社會,我們不是凍死就是餓死。還是共產黨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去年14號颱風「雲娜」在我省沿海登陸後,給台州、溫州等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成為我們無法抹去的記憶。自那時起,迅速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便成了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的頭樁大事,並且作出承諾:讓災民在春節前住上新房。「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短短幾個月,災民喜入新居,諾言變作現實,苦澀化為甜蜜,這是一種責任的驅使,一項使命的落實;這是「以人為本,科學決策;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頑強拚搏,敢於勝利」的「抗台精神」的延續;這是那股面對風雨、重建家園熱潮的昇華。為了這一諾言,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多次考察災區,現場指導,帶頭捐款捐物;為了這一諾言,各級黨委、政府苦心志、費思量,為災後重建籌集人力、物力、財力……
如果說,8年前的千里海塘是構築「海上長城」,從去年開始的農民危房舊房改造是構建「生命防線」,那麼,災區重建則是一個「溫馨工程」。溫馨的背後,閃耀著一抹科學與理性的亮色。如何讓重建的家園更為安全,提高抗災能力,在今後面臨自然災害時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們欣喜地看到,結合正在開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災後重建工作引入了村莊安全、農房安全的長效建設管理機制;省建設部門對農村房屋建築的抗災能力開展普查和調研,全面摸清農村房屋的「健康」狀況,免費為受災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台州、溫州等地注重從政策扶持、重建規劃和建房質量等方面入手,在選擇災民新建農居點時充分考慮其合理性,避開易發地質災害、易受洪水沖擊和強風口等地區;經過颱風「雲娜」的洗禮,越來越多的農民抗災防患意識也與日俱增,悄然改變過去求高求大、「看風水不看風向」的建房習俗。
當「和諧」、「安全感」、「幸福指數」成為大眾流行語中的高頻詞彙之時,當建設「平安浙江」成為莊嚴的承諾更是生動的實踐之際,作為建設「平安浙江」的一項具體內容,災後重建工作量中保質、好中有快的事實,再次高聲傳遞這樣的信息:改革開放20幾年,我們綜合實力增強了,浙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解決好「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把關乎群眾利益的好事辦好,把關係百姓福祉的實事辦實。
2005.2.5《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