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沒有終止符:非正常離世作家非常檔案 第8章 陳子龍(中國·明) (1)
    傳略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松江華亭人。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崇禎十年進士。選紹興推官。東陽諸生許都者,副使達道孫也。家富,任俠好施,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思得一當。子龍嘗薦諸上官,不用,東陽令以私憾之。適義烏奸人假中貴名招兵事發,都葬母山中,會者萬人。或告監司王雄曰:「都反矣。」雄遽遣使收捕,都遂反。旬日間聚眾數萬,連陷東陽、義烏、浦江,遂逼郡城,既而引去。巡撫董象恆坐事逮,代者未至,巡按御史左光先以撫標兵,命子龍為監軍討之,稍有俘獲。而游擊蔣若來破其犯郡之兵,都乃率余卒三千保南砦。雄欲撫賊,語子龍曰:「賊聚糧據險,官軍不能仰攻,非曠日不克。我兵萬人,止五日糧,奈何?」子龍曰:「都,舊識也,請往察之。」乃單騎入都營,責數其罪,諭令歸降,待以不死。遂挾都見雄。復挾都走山中,散遣其眾,而以二百人降。光先與東陽令善,竟斬都等六十餘人於江滸。子龍爭,不能得。以定亂功,擢兵科給事中。

    命甫下而京師陷,乃事福王於南京。其年六月,言防江之策莫過水師,海舟議不可緩,請專委兵部主事何剛訓練,從之。太僕少卿馬紹愉奉使陛見,語及陳新甲主款事。王曰:「如此,新甲當恤。」廷臣無應者,獨少詹事陳盟曰可。因命予恤,且追罪嘗劾新甲者。廷臣懲劉孔昭殿上相爭事,不敢言。子龍與同官李清交章力諫,事獲已。未幾未幾,列上防守要策,請召還故尚書鄭三俊,都御史易應昌、房可壯、孫晉,並可之。又言:「中使四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持之而去,閭井騷然。明旨未經有司,中使私自搜采,甚非法紀。」乃命禁訛傳誑惑者。子龍又言:「中興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復舊物。今入國門再旬矣,人情洩沓,無異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內,臣不知其所終。其始皆起於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令皆因循遵養,臣甚為之寒心也。」亦不聽。明年二月乞終養去。子龍與同邑夏允彝皆負重名,允彝死,子龍念祖母年九十,不忍割,遁為僧。尋以受魯王部院職銜,結太湖兵,欲舉事。事露被獲,乘間投水死。

    ——《明史》列傳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主要作品有《安雅堂稿》、《陳忠裕公全集》、《江蘺檻》和《湘真閣存稿》等。

    投水殉節——陳子龍之死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緊接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潰敗。陳子龍正準備北上時,聽到崇禎死訊。不久後,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監國,不久後稱帝,即史上之弘光政權。陳子龍在黃道周的推薦下,以崇禎時授的兵科給事中職務在弘光朝廷任職。兵科給事中雖然只是七品,但是可以直議國防要務,陳子龍在朝50多天,上書30多次,提出大量有價值的建議,但是弘光帝沉溺酒色,無心復國,只求偏安。陳子龍對朝政失望至極,同時由於自己的直言觸犯了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受到排擠,因此藉故辭職回鄉。次年清軍在漢奸將領協助下,迅速南下。弘光朝覆滅,福王喪命。

    辭職後,陳子龍避地泖濱。有舊友陳洪範時已降清,派人招撫他和夏允彝,夏允彝抗辭答之,陳子龍則避而不見。又有故明參將洪恩炳,與陳子龍「素執弟子禮」,亦降清,自稱「安撫使」路過松江求見,陳子龍亦拒之門外,矢志堅持抗清立場。閏六月,江南各郡「競起兵為恢復計」,組織義軍,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清運動。松江府籍的故明官員也同樣在城內募兵抗清。這時,陳子龍與徐孚遠及陳湖義士集眾千餘人駐紮陳湖,伺機起兵。夏允彝致書聯絡吳淞副總兵吳志葵、參將魯之璵率水師三千自吳淞入泖湖,總兵官黃蜚率船千艘、水師二萬人由無錫到此會合。

    是月初十日,陳子龍設明太祖像誓師起義,原明兩廣總督沈猶龍稱總督兵部尚書,陳子龍稱監軍左給事中,軍號「振武」。陳子龍所集義兵,雖有千餘之眾,但「餉無所辦」,且多泖濱漁人,不知紀律,未嘗作戰,甚不堪用,與吳志葵水師進攻蘇州失敗。黃蜚不聽陳子龍的勸阻,將二萬水師移營黃浦江,因沿途水道狹隘,不利旋轉,單行數十里,首尾不相應,僅支撐兩月,亦被清軍擊敗。八月三日,松江城陷,沈猶龍等皆陣亡。陳子龍在城西遇清兵,得逃脫,攜家走昆山。夏允彝投水死。繼而,陳子龍避難青浦縣金澤,最後隱姓埋名入嘉善縣陶莊水月庵,托為禪僧,取名信衷,字瓢粟,號穎川明逸。在此,他與庵僧衍門同研佛學,並自撰《年譜》。

    弘光元年六月,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閏六月,唐王朱聿鍵稱號於福州。魯王命陳子龍為兵部尚書,節制七省軍漕;唐王授其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

    五月,陳子龍監臨吳易義師。陳子龍見其「輕敵,幕客皆輕薄之士,諸將唯事剽掠而已,師眾不整」,「軍紀日弛」,遂與之斷絕關係。至秋天,吳易被清軍殺害,義軍失敗。此時陳子龍因為匡復大業不成,經常沉憂吒歎,至廢寢興。及聞浙東、福州失守,「志不欲生,孤筇單帕,混跡緇流」。泣然曰:「茫茫天地將安之乎,唯有營葬大母歸死先壟耳。」即於七月遣家歸里,十一月,殯葬祖母於廣富林。並作長書《報夏考公書》焚夏允彝墓前,「述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負夏公」。南明昭宗永歷二年(1647)初,在廣富林家居時,念生平知友如夏允彝輩一時零落殆盡,周立勳之死亦已數年,而喪未舉,慨然曰:「我死,誰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三月,會葬夏允彝,陳子龍賦詩《會葬夏瑗公》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詞,此系其絕筆。

    提督吳勝兆,遼東人,跟著清軍來到江南。1647年4月,吳勝兆因受排擠,密謀策劃反正,他的部下戴之俊是陳子龍的舊識,積極支持吳勝兆起兵,私訪陳子龍,一再請求陳子龍寫信聯絡南明舟山守將黃斌卿率舟師為外應。

    據陳子龍學生王沄後來記載,陳子龍認為:黃等「虛聲寡信,事必不濟」,沒有答應戴的要求,並說:「海舶往來,不乏信使,你等好自為之,我決不阻攔。」戴即離去,「自是不復相聞矣」。

    但是,據陳子龍生前友人宋征輿記載,陳子龍當時慨然應允,親手寫信聯繫黃斌卿,積極參與起義。

    兩種說法中,以宋的說法更為可靠,因為王沄續寫陳子龍年譜時,為不給陳子龍遺孀和後代招來麻煩,所以故意在描述中否認陳子龍參與起義。而宋征輿回憶時未曾考慮這一點,因此直言不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