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與復活:耶穌的故事 第2章 導言:基督教《新約》與耶穌其人 (2)
    《新約》的第五卷《使徒行傳》是初期基督教紀事文學的代表作,以宏大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記述了初期基督教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約於公元49年召開的耶路撒冷會議。同時亦刻畫某些重要人物,如司提反、彼得、保羅等,他們的生平事跡大都兼為教會史上的大事,比如保羅三次長途旅行傳道等。這部著作中既有栩栩如生的現實描寫,亦不乏神奇奧秘的浪漫想像。

    以保羅書信為代表的二十一卷使徒書信皆用書信文體寫成,最初都是使徒們相互往來的信件,行文大都符合希臘羅馬信件一般格式:開頭是寫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緊接著是問安語、對神的感謝和祈求,然後進入正文;最後,結尾處又有問安和祝頌的語詞。這批信件氣勢恢弘,論證雄辯,語詞有力,是古代論說文學的典範。

    《新約》的壓卷之作《啟示錄》是古猶太啟示文學的代表作。為了勉勵備受迫害的信徒持守信仰,作者以濃烈的色彩和奇幻的場景繪出即將到來的末日大災難和善惡大決戰,表明一切罪惡勢力必定失敗,基督教信仰終將勝利。

    概觀之,初期基督教的新約文學以崇尚精神、信仰、理想和情感的特質而激動人心。正是這種崇高的品質,使基督徒從形單影隻的傳道者逐漸遍及整個羅馬世界,在二百多年中赤手空拳地戰勝擁有強大武器的羅馬軍團;使羅馬皇帝於焦頭爛額中威風掃地,使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告別昨日輝煌而成為歷史遺產;也使掃蕩了羅馬國土的日耳曼諸蠻族甘願向耶穌基督叩首長揖,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教化,大步邁向由基督教一統天下的歐洲中世紀。

    福音書概覽

    被稱為「福音書」的四部傳記著作是基督教文化的基石。其中心議題是:耶穌是誰?他做了哪些事?有什麼主張?對實際生活有何影響?……現代讀者未必接受初期基督徒的信仰,但仍須瞭解他們對拿撒勒人耶穌的信念。若否,福音書中的許多材料就會顯得難以理解,或者至多是一些古代傳說的連綴和彙編。

    福音書中的耶穌故事最初是由其門徒在公開布道時講述的,那些門徒在耶穌生前的短暫生涯中一直追隨他布道,又於耶穌受難後聯繫其生前的各種事件對他加以解釋,向眾人施教;同時,他們也在每週一次的「掰餅」(theBreakingofBread)聚會上或「主的晚餐」(theLord』sSupper)上宣講,以便使信徒明白,他們為什麼聚會,正在做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四福音書就是這類耶穌故事的彙編,圍繞著一整套信念寫成,按照編年體的敘述框架編纂起來。

    最初的基督徒相信,耶穌以其生平、受難和復活將一部神人交往史帶進一個新階段;耶穌作為宇宙之主,目前正在上帝的右邊施行統治;他已派遣聖靈降臨,聖靈乃是他統治權能和榮耀的標誌;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其高潮乃是耶穌再臨,屆時,他將由上帝授權審判所有活人和死者;只要信奉耶穌,懺悔禱告,接受洗禮,所有人都能分享這個新時代的福樂,領受聖靈,使其罪過得以赦免。

    教會解經家認為,《舊約》中早已存在不少喻指耶穌的彌賽亞預言,它們能夠有力地支持上述信念。其中包括上帝的多次應許,最初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後來向出埃及之後的所有以色列人講論,示意耶穌就是新的大衛王,他將要像大衛一樣降生在猶太的伯利恆。古代先知以賽亞預言過「受苦的僕人」,他以一己苦難換來神對罪人的寬赦。基督徒相信,這預言所指的便是耶穌。而且,耶穌還是神秘的「人子」,必將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協同聖父進行最後的審判。

    早期信徒一遍遍地講述著諸如此類的耶穌故事,傳播著他的教誨,用以支持自己的信念。只是在稍晚的時候,那些片斷傳說和訓言才匯聚起來,成為傳世的四部巨著:《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多數學者同意,第一部福音書大約形成於耶穌辭世三十年以後,而四部福音書最終編成,已是耶穌受難七十年以後之事。

    依據文本研究,四部福音書似乎是為滿足不同基督教社團的需要分別編纂的:《馬太福音》由巴勒斯坦的猶太裔基督徒編纂,《馬可福音》由羅馬城的基督徒編纂,《路加福音》由地中海東部地區講希臘語的非猶太裔基督徒編纂,《約翰福音》由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裔基督徒編纂。這些信徒都急需認識耶穌,以便堅固其信仰,抵禦當地流行的各種異教傳說和異端邪說。

    福音書記載的耶穌生平

    四部福音書對耶穌的記載雖然各有側重,耶穌的基本面貌依然清晰明確。概觀之,他是上帝的兒子,是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取肉身降世成人的救世主。

    歷史上對耶穌記載不詳,曾有人懷疑是否實有其人。公元一世紀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弗斯在《猶太古代史》中曾稱,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雅各是「那被稱為基督的耶穌的兄弟」;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在《編年史》中寫道:「那個使他們有基督徒稱號的人,基督,已在提庇留時期,為巡撫彼拉多所殺。」這些資料間接說明,歷史上確曾有過耶穌其人。

    有關耶穌的生平事跡主要記載在《新約》尤其在四部福音書中。福音書稱,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聖靈懷孕,並得知她要生的兒子就是人們素常盼望的彌賽亞。當時正值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即羅馬第一位皇帝屋大維,公元前27至公元14年在位)下令猶太人報名上冊之際,馬利亞便隨著丈夫木匠約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到猶太的伯利恆去註冊登記,耶穌降生在伯利恆客店的馬棚裡。降生八天後,他就按猶太人的規矩行了割禮,取名「耶穌」,意謂「主是拯救」。

    後世把耶穌的誕生年定為公歷的紀元(據聖經學者推論,耶穌降生當在公元前6至前4年之間,因為據考證希律王死於公元前4年),而耶穌的誕辰日今稱「聖誕節」。

    據福音書記載,耶穌幼年聰明好學,「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成年後他到施洗者約翰那裡受洗,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愛子」。接著,他在曠野四十天,經受撒旦的試探,拒絕了各種誘惑而選擇完成上帝賦予的「救贖世人」的使命。

    此後耶穌開始宣傳天國(即上帝之國)的福音,先在猶太地區南部,又在巴勒斯坦北方的加利利地區傳道。他宣講上帝的國近了,勸人們悔改,相信福音。他傳道時召選了十二個門徒,最初的也是比較親近的是彼得、雅各、約翰。他們多數是漁民。除十二門徒外,耶穌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人一行地去各地宣傳福音。

    耶穌的言論與行動觸犯了猶太教中占統治地位的大祭司、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利益,以致與上層當權者發生嚴重衝突。耶穌不同意法利賽人關於恪守安息日的煩瑣教條,斥責上層社會的民族偏見和等級歧視,主張上帝是愛,人們應該彼此相愛。他將猶太教的律法歸結為「盡心、盡性、盡意地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兩條,認為這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猶太教當權者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對耶穌極端仇視,千方百計置他於死地。逾越節前夕,耶穌被門徒之一加略人猶大出賣,繼而被猶太教大祭司的差役拘捕,交給羅馬帝國派駐猶太地區的巡撫彼拉多,並迫使他同意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又有「人子耶穌」之稱。「人子」(SonofMan)在《舊約》中出現過若干次,在《新約》中出現了四十多次。一般來說,「人子」就是「人」,但後來漸漸用以特稱由天而降的救主「彌賽亞」。

    耶穌經常自稱為人子,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是人,例如在《馬可福音》第十章第四十五節中,他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做多]人的贖價。」二是說明自己就是在末日審判時出現的「彌賽亞」,如稱「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馬可福音》14:62)。

    耶穌的生平事跡激發西方歷代美術家產生無窮無盡的靈感,繪製出一幅幅長久流傳的美術佳作。縱觀一部「耶穌生平繪畫史」,可以發現,許多畫家都曾以古喻今,借鑒福音書中的人物和事件,用畫筆說出他們對當時社會問題的理解和主張。他們不但再現了耶穌當年的事跡,有時也將自己內心的至高典範、理想化的同時代人的形象和自身形象勾勒出來,以致其作品成為特定年代歷史風雲的藝術象徵。這一事實表明,以耶穌為題材的繪畫能夠超越紀元前後的巴勒斯坦社會,在相去甚遠的時代、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揭示耶穌生平的實際意義和永恆價值。這本書便在講述耶穌故事之際,伴以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耶穌事跡繪畫名作數百幅。

    這本書中的耶穌故事系據《中文和合譯本》、《現代中文譯本》、《聖經新譯本》、《當代聖經》等多種聖經中文譯本編譯而成,解讀文字吸收了國內外學者的諸多研究成果,謹向原著譯者深致謝忱。書中膚淺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各路方家不吝賜教。

    ##第一編耶穌的誕生與少年時代

    基督教的傳說始於一個神奇的人物耶穌,耶穌的傳說始於他的神奇誕生。

    傳福音者約翰說,耶穌本是太初即與上帝同體的「道」,他的誕生乃是「道成肉身」:「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道成了肉身,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道」如何成了「肉身」?傳福音者馬太和路加以形象化的筆觸做出生動的描繪:處女馬利亞感受聖靈懷孕,在伯利恆的馬棚裡生下耶穌;耶穌初生之際就遭遇希律王迫害,被父母帶到埃及避難,直到希律王死後才回到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穌自幼就聰慧過人,深得上帝和人的喜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