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盧德分子遇到博客寫手
在1993年比爾·克林頓住進白宮時,美國只有近50個網站,而到他離任時,這一數目就達到了500多萬。1他在任期內的演講和談話中,經常會提到因特網以及它對美國和世界的影響。他的朋友霍華德·塔爾曼回憶說,在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早期,「他對電腦推動教育的影響十分感興趣。」1998年1月萊溫斯基事件曝光前,克林頓還在對民主黨籌資者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因特網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為迅速的交流方式」。2
新民主網絡總裁西蒙·羅森伯格認為,克林頓在近期的一次發言中闡述了他對因特網影響力的「高深」見解。他在發言中指出,博客正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政府部門的義務,他舉例說,比如中國在過去曾爆發SARS,如果中國政府對疫情加以隱瞞,那樣SARS就會蔓延到其他地方,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流行起來。而在當今的中國,積極的人們就會利用電話和網絡,對爆發的疫情進行迅速報道,促使政府立即採取行動。「克林頓講了一些我所聽到的有關全球現象的最不同反響的事情……他對此的見解勝過我的許多同事。」3
克林頓曾說,因特網比電話更為進步,更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他那個老愛搗鼓黑莓手機的朋友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克林頓是個盧德派,是個徹頭徹尾的電腦盲。對於他來說,離任後高科技上最大的挑戰就是學會如何使用手機。
克林頓密切關注一切政治消息和他妻子很有希望的總統競選。一次,YouTube視頻分享網站改變了它的使用方法,他在女兒切爾西的激發下燃起了對博客的興趣。但他用老方法看博客;他的助理把博客打印出來給他看。4
希拉裡在正式宣佈她競選總統提名前就開博公佈了這一消息。彼得·達歐是網絡拓展部部長。他在把注意力投向希拉裡的同時也明顯地注意到了比爾。2006年9月13日,他就邀請了十四位博主來到哈萊姆同這位前總統共進午餐。5
這些博主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政治立場都是中立偏左——其中一個說,他們管自己叫「激進的博客人」——而且,他們每個人都認為《通往「9.11」之路》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價值。博主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說,克林頓將為他們此行買單。6
克林頓深知「網根族」(網絡草根階層,大部分為左翼)對即將到來的2006年中期選舉的重要性,他也深知這些和自己坐在同一張桌子的人也支持著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如果比爾·克林頓有本事的話,在這兩個小時的午餐之後,他會使他們對自己大為改觀並支持希拉裡,或者至少讓希拉裡在競選總統提名時稍微容易些。簡·哈姆捨是一個從加利福利亞州的米爾谷(MillValley)走進紐約的電影製造商。她宣稱每天有六到八萬人訪問她的博客。她就指出「……雖然希拉裡·克林頓可能永遠也成為不了博主們的寵兒,但打開一個交流的渠道可能會大大減少來自自由黨博客圈過於公開的批評。」7
據說,這些博主們後來都愛上這位捲入三角政治的風雲人物。其中一位稱「克林頓無比真誠,他的精力如此充沛。」8傑羅林·梅裡特(左翼談話代表)以確信克林頓已經克服了自身中庸傾向的口吻說:「我們感覺備受鼓舞……克林頓也是。他感受到了……我們可以說他的價值觀念……也是我們的價值觀念。」他們無所不談,從伊拉克談到伊朗,再到刑事審判——梅裡特,他是美國丹佛市的一名刑事辯護律師,也是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中蒂莫西·麥克維的重要出庭辯護律師之一——最後還談到了健康保健。9
談話是從克林頓的發言開始的,但是後來他把它變成了熱烈的討論。一位博主說,開始的時候覺得很難去打斷前總統的談話,「但是不一會兒我們就全都融入進去了。」10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住了。「當克林頓回答我們其中某個人的問題時,」梅裡特說,「他幾乎是整個身子都轉過來面對著那個人。他總是直接與你進行眼神交流,肢體語言也非常生動。整個談話就像是在家庭聚餐。」
令梅裡特印象深刻的是,克林頓似乎瞭解在場的每一個人並熟知他們的博客,而且他還知道很多人所從事的本行和每日營生。而這些人並沒有佩戴任何相關的姓名標籤。11
簡·哈姆捨說,談話主要是討論博客界裡如何爆發出對電影《通往「9.11」之路》的反對。「因此聚會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商談大家共同採取何種措施並加以實施。」這真是個激動人心的景象,哈姆捨說,因為「第一次一個大的政治家和博主們走到了一塊……我們是真的反感(電影《通往「9.11」之路》),但是我們的看法卻常常得不到那些大政客們的認同。我希望這位確實頗有點膽識的總統克林頓能站出來反對它」。
哈姆捨曾坦言從不看迷你短劇——「那聽起來像是耐力測試」。可在哈萊姆參加完聚會一周後,她就出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基斯·歐爾伯曼主持的「倒計時」節目中,在那兒她煞有介事地描述說,博主們和前總統有著親密的工作關係,她的話讓人聽起來感覺真像那麼回事兒。「在過去的兩周裡,我們和他一起成功地傳播了一些訊息……是關於電影《通往「9.11」之路》的……」12
迷你劇的影迷,比如洛杉磯脫口秀的主持人約翰·齊格勒,稱讚說博客讓迪士尼,即ABC的母公司,都大吃一驚,這甚至令紐約的學樂集團都不得不降低學術研究和出版水準。13「我們確實把學樂集團抨擊得厲害。」簡·哈姆捨認同地說。14
克林頓雖然老了些,但是西裝革履的時候還是風度翩翩的。「他相貌英俊,」傑羅林·梅裡特說,「只是略微瘦了些……臉上也多了些皺紋……他……看起來好像曾久病過一樣。」15簡·哈姆捨還曾對他做過美妙的猜想:「克林頓看上去應該很健康,強壯並且神采奕奕,他應該是個快樂的傢伙。」16
午餐設計得很有營養,有烘烤的雞肉和烤薯條,這是附近一個餐館置辦的。博主們享用甜點和茶水的時候,克林頓獨自品著健怡可樂。傑羅林·梅裡特還意外地注意到,克林頓用手來吃大塊的薯條棒,但他卻沒有動過他那份蔬菜。17
午餐結束的時候,大家商定不久後他們將再聚一次。不過博主們猜想,下次克林頓應該會邀請另外一批人。
在博主們離開前,有幾個博客作者慫恿這位前總統也去寫寫博客,並建議他在博客中用暱稱。梅裡特說,她懇求克林頓去她的網站上寫,克林頓也表示會考慮她的建議,不過至今還沒見他來寫。18另一位到場者說,克林頓既不用電腦也不發電子郵件,更不可能會寫博客了。金考公司的創始人保羅·奧法利說,他和克林頓一樣,都是把電子郵件打印出來看。19
比爾·克林頓很可能還會讓人把博客打印出來給他看。他的朋友們也說,他不太像是會去學如何使用電腦或發電子郵件。但他在任時的日記員賈尼斯·科爾尼回憶說,克林頓曾嘗試過使用電腦。「我親眼目睹我們這位偉大的人物在總統辦公室裡學著從……網上訂購東西。」(他當時是在訂購聖誕禮物。)20
阿爾·戈爾可能在推動因特網的誕生上沒起過多大作用,但他擔任副總統的時候確實已在使用因特網了。伊萊恩·卡瑪克說:「戈爾以前老愛因克林頓不會開電腦不會發電子郵件而取笑他。」21里昂·帕內塔解釋說,克林頓只是「更鍾情於電話」。22而克林頓的朋友諸如約翰·愛默生要找這位前總統的話,他們「一般就直接電郵多恩·班德,他們經常一同旅行……「(克林頓)喜歡一拿起電話就和人們交流,他喜歡使用手機。」23
一個月後,克林頓新交的博客朋友們盛讚他對「福克斯週日新聞」主播克裡斯·華萊士的激烈反擊——他們稱之為「反抗」。當華萊士暗示「9.11事件」的發生或多或少歸罪於克林頓在任期間的失職和打擊恐怖分子不力時,他那出離的憤怒、堅決不讓步的態度和激烈而犀利的語言,使他聽起來就像個寫博客的。
「當我們公佈你將做客我們週日福克斯新聞節目的時候,」華萊士說,「我收到了很多觀眾的電子郵件。而且我不得不說,我感到很驚訝。有很多人要我問你這樣一個問題:在你貴為總統的時候,你為什麼沒進一步把本·拉登和基地組織消滅掉呢?有一本新書叫《陰影籠罩下的高塔》,我猜你已經讀過了。書中講到,就在1993年你將軍隊撤出索馬裡的時候,本·拉登曾說:『我可算是見識到美國軍隊的脆弱、虛弱和懦弱啦!』後來就有了非洲大使館的爆炸事件和科爾號襲擊案……書中還說,在襲擊過後,本·拉登就將他的骨幹們分散到各地,因為他猜想會有反攻,但是後來卻沒見到(美方的)動靜。現在回顧起來事情確實是這樣吧。」
說到這兒,克林頓就火了:「所以你把福克斯的籌碼都壓在了這次作秀上,所以你就準備這些帶有點保守性的問題來抨擊我……至少我盡力了。這就是我和……那些正在抨擊我的右翼分子的不同。他們挖苦我的努力。他們本有八個月去做,但他們沒有做,而我做了。只是我做了,卻失敗了而已。」他還針對那個一臉驚訝的儒雅主播華萊士說:「看你臉上那假惺惺的笑,你以為自己有多聰明?」24
「我覺得,」其中一個博主說,「克林頓絕對看了博客……我感覺他對博客的閱讀讓他的反駁直擊要害。『真夠勁。』」曾有博客說,為福克斯新聞效力的華萊士會讓所有左翼的博客變成讓觀眾憤怒並譴責的對象。25
一些細心觀察克林頓的人說,克林頓為華萊士的採訪做了充分的準備。他預先就想好了他這慷慨激昂的演說。「顯而易見,他等那個問題已經很久了。」里昂·帕內塔說。26
也有人說,克林頓是真的被這個問題惹火了。他原本被告知的是,只在克林頓全球倡議(CGI)大會閉幕時錄製對他的採訪,而且焦點鎖定的也是這位非常成功的嘉賓本身——集資75億美元。因此,他覺得是華萊士把這個問題強加給他。桑迪·伯格說,這根本就不是在提問,而是「質問,實際是在說『怎麼能失敗呢?』……克林頓只是覺得不能坐受其辱。」27
克林頓是越來越不能忍受主流媒體乃至電視主持人們對他的苛刻。近兩年裡,尤其是他做完心臟搭橋手術後,記者們更多的是問他一些無關緊要的簡單問題,彷彿一個稍微尖銳點兒的問題就會讓他血壓上升而引髮冠心病或中風。克林頓想要的是明星般的禮遇和阿諛逢迎的記者——就像當天,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基斯·歐爾伯曼就在採訪開始時遞給克林頓一張清單,說:「我這兒至少有八所學校等著你來演講呢。」28
保守黨的評論員想借此挫挫克林頓的銳氣。約翰·保德哈萊茲就稱之為「巴伯的大發雷霆……小屏幕上十足討厭的勃然大怒。」29還有些人說到,上一回克林頓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上發出責難,還是在他試圖遮蓋他和莫妮卡·萊溫斯基之間醜聞的時候。斯萊德·戈頓更將克林頓的狂怒歸結於他一貫的「極度反感任何形式的批評」。30
然而,人們對於這次交鋒的評價顯然還是褒大於貶。它鼓舞了克林頓的朋友和同僚們的士氣——羅伯特·托裡切利說,「這是今年注入民主黨內的第一劑興奮劑」,為不到七周後的中期選舉增加了底氣。31而共和黨智囊斯科特·裡德認為,這成為了民主黨在九月奪得眾參兩院的決定因素。「這是個草擬好的早有準備的事情……克林頓得讓民主黨行動起來。」32
在伊萊恩·卡瑪克看來,克林頓反擊的正是時候。「我唯一不滿的就是,他原本就該一直這樣做,才不該去親吻老布什的臉。他早就該讓他們嘗嘗厲害了。」33
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很多人都一致認為,華萊士和克林頓根本沒法比。康拉德·布萊克乾脆將他們之間的對決比做是「讓花栗鼠去對付泰國貓」。34
而湯姆·基恩則認為,克林頓所有的怒火都是源於他最在乎的事情——甚至比希拉裡即將成為總統還要重要,儘管兩者也是緊密相連——那就是他的一塊心病。「我覺得,他現在有個極度敏感的問題,也就是他的這塊心病……他根本就不想再聽到有人提及莫妮卡。」35
「他現在就像個拉消防車的老馬,他一聽到那個鈴聲,就立馬跑過去。」保羅·格林伯格如此形容克林頓和他每次的競選活動。36
在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迫在眉睫之際,克林頓似乎走到哪裡都受歡迎。而他撇在身後的是2002年的債務——臭名昭著——和2004年的——聲名狼藉加身體不佳。有一位顧問開玩笑地說,2006年比爾·克林頓同時為幾個候選人競選,而他們都要贏。37
這一年,克林頓是從他的夥伴——國會議員拉姆·依曼紐爾那兒得到他的行軍令的。拉姆目前是伊利諾斯州的議員和眾議院民主黨競選委員會主席,他想要成為眾議院議長或美國總統。當這個狂熱自負的伊曼紐爾說民主黨會贏得那決定議院歸屬的15個席位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他。不過克林頓相信他,伊曼紐爾說他每天都和克林頓交談,如果說到克林頓在白宮裡最親近的人,那就是他了。38於是,不斷地有參加競選的候選人打電話給伊曼紐爾,他們花言巧語地說如果克林頓肯支持他們的競選,他們會為克林頓拉選票,但伊曼紐爾都斷然拒絕了。他和克林頓一樣,都是政治博弈裡的老手。伊曼紐爾甚至會仔細盤算選區政界裡最微小的細節,這顯出他比大部分政敵都要高明,因此,他經常會打敗那些對手。39
伊萊恩·卡瑪克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講師和阿爾·戈爾的高級政策顧問。她堅持認為某些民主黨人非常討厭克林頓,卻又不得不小心應付他。她斷言,克林頓也許會經常出席一些入場費昂貴的籌款活動,但絕不會出現在全國新聞報道的競爭激烈的露天集會現場。「原因是……他在那些還沒決定選票的選民中不受歡迎。也只有民主黨還算喜歡他,但僅憑民主黨你是沒法在大選中獲勝的。」
有人向卡瑪克指出,雖然她特意提到那些候選者來離間他們和克林頓的關係,但克林頓確實是在為他們的競選而努力。不過她反駁說,克林頓才不是為這些候選者做電視宣傳,「他就跟那個有毒的迪克·切尼一樣……把我們潛在的選民都趕跑了。」40
以上恐怕只是卡瑪克一廂情願的想法,她仍然將布什的八年連任歸咎於克林頓。在選季的高峰期,記者約翰·布羅德和安妮·科恩布拉特曾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分析報告中寫到:「巴伯回來了……他在競選中依然保持風格。」他們不僅稱克林頓駁斥克裡斯·華萊士的那篇慷慨激昂的演說確實振奮了民主黨,還將克林頓描繪成「掌控一切的戰略家和發言人」。在選舉前一天,他們還稍帶誇張地說他在16個州露了40多次面。41
這年11月,克林頓和他的那些博主新朋友一樣,支持內德·拉蒙特競選康涅狄格州的參議員。這位反戰的民主黨人在民主黨參議員的初選中戰勝了該州經驗老道的強硬派人物喬·立伯曼。但立伯曼轉而用獨立候選人的身份繼續參加競選,成為拉蒙特九月裡的頭號勁敵。而在初選中,克林頓在向希拉裡細心咨詢後,公然與激進派和博主們相悖,支持了立伯曼。
克林頓和立伯曼的友好關係還要追溯到他在耶魯大學學法律的時候,當時他支持的是立伯曼早期對康涅狄格州議員的競選。然而,1998年9月,立伯曼卻在參議院公開指責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不正當關係。為此,有人管立伯曼叫正統的猶太教徒,是「參議院的良知」,而其他人則覺得他惺惺作態,愛責罵別人。42
時任參議員的鮑勃·克裡認為,立伯曼在參議院的那番說教是為了解救克林頓,讓他免於彈劾,通過對總統進行一個小小的責罰來化解群眾的責難。克裡說:「總統本人在向我們公開致歉的時候,內容就和喬·立伯曼說的差不多。」43可是,克林頓的一位好友、前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史蒂夫·格羅斯曼卻說,這個公開指責「深深地」傷害了克林頓總統。44
在民主黨參議員初選競爭白熱化的時候,立伯曼意識到他麻煩大了,就在參議院裡和希拉裡套近乎,問她能不能讓比爾參與進來幫他競選。眾人猜測,克林頓之所以會答應主要是因為他可能覺得這對希拉裡會有很大的幫助。喬納森·阿爾特說,克林頓意識到「立伯曼獲勝會有利於希拉裡,因為那些轉向反對立伯曼的勢力就不太會去抑制希拉裡了」。45克林頓的一個朋友也說,他根本就不喜歡立伯曼,但是他必須為他打開方便之門,因為他不想惹惱猶太人、親以色列或中庸的選民,希拉裡還需要他們的支持。46
作為模範民主黨人,克林頓一派人解釋說,在參議員的初選階段,他們會支持現任的議員立伯曼。但他們同時也挑明說,大選的時候他們就只支持在初選中勝出的那位。而事實是,克林頓在初選中盡量避免鬧僵,使得立伯曼有機會在11月獲勝。在克林頓的幫助下,立伯曼從原來的人氣指數僅十個百分點上升到差點取勝,之後還取得合法的獨立候選人的身份繼續參加競選。托尼·科爾賀說,立伯曼不該「再埋怨克林頓」,因為克林頓助了他一臂之力,明顯地幫他縮小了與對手之間的差距,並且克林頓還給了他第二次參選的機會。47(在2007年底,立伯曼如法炮製地支持了約翰·麥凱恩贏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克林頓在弗吉尼亞州參議員競選中,初選時為立伯曼活動,後來大選時又支持吉姆·韋伯。這一系列活動都突顯了他獨有的性格特徵:在克林頓的世界裡,一涉及政治,就好比是涉及了他的生命,他是非常務實的。他不記仇,「沒有報復心,這才讓他能夠跌倒了又站起來」,他的一個朋友如是說。48他的另一個朋友則將克林頓描繪成「向敵人獻慇勤」的男人。49
羅德·布拉戈耶維奇原為國會議員,現任伊利諾斯州州長。他記得在克林頓遭彈劾後曾在白宮與其有一面之緣,當時在場的還有彈劾案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共和黨國會議員詹姆斯·羅根。布拉戈耶維奇描述說,是在「小儲藏室裡……(克林頓)走進來和我們待了一會兒」。他回憶說,克林頓和羅根很友好地說著話。當時布拉戈耶維奇怔住了,那站著的可是計劃推翻克林頓的「主謀」之一,可是「和尼克松不一樣,克林頓不去和他的敵人糾纏,更不會抱著這些怨恨讓他們把自己給毀了。」50(羅根在他的換屆選舉中敗北。)
有一次,克林頓大笑著對一個記者說:「有人說我當總統時,根本不知道該去記恨誰。」51
在弗吉尼亞州的參議員競選——在任的共和黨人喬治·艾倫對壘授勳的越戰海軍老兵吉姆·韋伯——是比爾·克林頓務實主義的一個尤為顯著的例子。韋伯是一個易怒的前共和黨人,他對克林頓的風流韻事毫無興趣,但卻無法容忍克林頓在關於征軍法案的問題上撒謊。如果說喬·立伯曼對克林頓的指責是緣於老朋友對他誤入歧途的痛惜的話,那麼吉姆·韋伯的強烈譴責則是實實在在的貶損。
「一提到軍事,我對克林頓就尊敬不起來,」韋伯說,「每次我看到他向海軍致禮,我就異常氣憤。我覺得克林頓一點也不關心軍隊裡的事情。」韋伯甚至將克林頓就任總統稱做是「當今時代最大的腐敗」。52
2000年,韋伯作為裡根政府的海軍部長,起先答應支持在任的民主黨人查克·羅勃,後來又轉去支持喬治·艾倫。那一年,羅勃輸給了艾倫。羅勃究其原因時說:「顯而易見,韋伯氣得快發瘋了,因為他覺得是比爾·克林頓徹底地毀掉了自己的(韋伯的)軍隊……而我又沒有做點什麼去阻止克林頓毀滅他心愛的軍隊,那是韋伯當時最為關心的事情。」532000年,韋伯還支持布什戰勝了戈爾成為美國總統。
憤世嫉俗的人稱,比爾·克林頓會做任何事情——甚至支持一個直言不諱批評過他的人——以實現一個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因為那樣會有利於希拉裡。其他人,比如克林頓的前法律顧問蘭尼·布魯爾,認為這就是巔峰狀態的克林頓。「我覺得他很在意相關政策,而且我覺得(他認為)吉姆·韋伯的當選……也許比喬治·艾倫對國家更有好處。他深吸一口氣,然後做出許多人都不會做的事情,即去支持某個曾極其苛刻地批評過他的人。」54
「倘若我只支持那些從沒批評過我的人,我就沒有支持的人了。」這是克林頓在支持韋伯競選時,接受《紐波特紐斯*每日新聞》採訪時所說的話。
2006年在弗吉尼亞州韋伯最終能贏得參議院的競選,民主黨最終能得到參議院乃至白宮,這一切多多少少和喬治·艾倫有點關係。艾倫在一次競選集會上用帶有歧視意味的「獼猴」一詞稱呼一位年輕的美國印第安人,但他幸好有克林頓的支持才沒遭受重創。
在這個選季裡,羅勃夫婦——查克和琳達——在家為吉姆·韋伯舉行了一個競選募捐會。會上克林頓將狀態發揮到了最佳。查克·羅勃說,他對著濟濟一堂近450人做了一場演講,讓觀眾們「完全沉醉其中」了。
羅勃還說,如果說克林頓這「一貫辭藻華麗」的演講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他在開始的十分鐘裡提都沒提韋伯。羅勃不禁擔憂起來,於是他就趁中間停頓的空隙小聲地對克林頓說,「無論怎樣,『你得為吉姆說點好話。』」「然後(克林頓)就圍繞著韋伯說起來,並給予了他所有的讚賞。真是太出色了。」
克林頓無疑是表演巨星,而吉姆·韋伯似乎也並不介意,羅勃在極力推崇克林頓的政治信念並稱他很高明的同時,說他「偶爾有一點冷淡,一點也不像一個有才華的機智的演說家。」(羅勃說)克林頓在演講中,「有的放矢地說:『我知道你們為誰而來』,當時靜得可以聽見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募捐會結束的時候,羅勃都沒法讓克林頓離開。「我希望他能來遲點;我不希望他待了一個多小時還不走,而聚會已經過了原定的時間。人們帶來的每張照片他都要去簽名。我試圖讓他離開,」羅勃說,「因為他的車隊堵住了我們的車道,其他客人都出不去。」在離開前,克林頓還要和羅勃這位伊拉克問題研究小組成員談談戰爭。兩個老朋友就站在門廊裡聊起來,羅勃說,「(克林頓)以他貫有的周到的全面的思維,說到了整個中東地區……克林頓對於他考慮到的要做的事情,有著非常縝密的認識……這可真是頗具代表性地扼要重述了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狀況的關鍵各方,他的講述涵蓋了所有的細微差別和內在動力等因素。」55
比爾·克林頓的務實主義還時不時地延伸到了記者那兒。
「說到克林頓,」喬納森·阿爾特說,「他不是一個真的記仇者,除非你確實是個沒辦法和解的敵人。」1999年秋天,在總統的豪華轎車裡,阿爾特穩穩實實地降身到了總統的敵人行列中。「當我問他是否做精神治療時,他變得很不耐煩……『我難以相信你會問這樣的問題。』」然後克林頓沒道別就走出了車門。
阿爾特實際上很喜歡克林頓,他不願看到他們之間自1984年加裡·哈特競選時就建立的友好關係就此結束。阿爾特回憶說,2000年克林頓舉辦了在任的最後一次聖誕舞會,舞會上「我見到傑克·西沃特時說:『你知道,連那些花邊小報都可以進去採訪克林頓。我為什麼不能?』」
「就因為我問他『總統閣下,你瘋了嗎?』」
2001年秋,克林頓的星光漸漸暗淡了,他對待敵人也稍微變溫和了,此時,阿爾特才得以為一個關注克林頓回憶錄計劃的專欄去採訪他。阿爾特說:「他的代理商羅伯特·巴內特氣瘋了,因為按照合同克林頓不可以對外談有關回憶錄的事情,而他卻無意中和我談了起來……我沒有欺騙讀者。不過出於幫他們忙,讓它看起來像是我並沒有和克林頓談過一樣,實際上我有。」這還使得阿爾特有機會讓這次採訪上了《新聞週刊》的封面故事。
在阿爾特接受化療期間,克林頓給他寫過慰問短柬,而且克林頓在做心臟手術時,阿爾特也對他深表同情。阿爾特說,2006年3月,「我正在卡瑪特商店裡……他給我打電話,說他很喜歡我寫伊萊·西格爾的那段文字——伊萊是美國義工團的創建者,於上月辭世。」56
比爾·克林頓的娛樂方式也很傳統,只需一支筆和一張舊《紐約時報》。他並不是專業選手級別的字謎遊戲玩家,但卻高出平均水平很多。倘若他沒有那麼多事情要做的話,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很有希望的字謎遊戲選手。
他對字謎的癡迷以及他同猜謎愛好者們長期的接觸是他同意在電影《文字遊戲》中露面的推動力——當然,他的朋友哈維·韋恩斯坦是電影幕後投資方,也促使他參與進來——這是一部短小卻深受歡迎的紀錄片,裡面講述的是熱愛字謎的人們的故事。影片的導演、攝影師及剪輯是帕特裡克·克雷登,他的妻子克裡斯廷·奧瑪雷是製片人。故事鎖定的是威爾·肖茲,《紐約時報》的字謎編輯及全國公共電台(NPR)週末版週日檔的常邀嘉賓。
2005年3月,當克雷登在美國年度字謎遊戲錦標賽(AmericanCrosswordPuzzleTournament)現場拍片時,作為錦標賽總指揮的肖茲給了克雷登和奧瑪雷一張愛好字謎的名人名單,其中比爾·克林頓名列榜首,在列的還有年紀輕輕卻大受歡迎的電影製作者喬恩·斯圖爾特。
參加2005年字謎遊戲錦標賽的選手中有一位是克林頓的好友——來自小石城的維克多·弗萊明法官。他答應參演該片,並說服克林頓也參與進來。對於初次拍攝紀錄片的電影製作者來說,能拍到克林頓,電影就算成功了。克雷登說:「有克林頓加盟我們的電影,就提升了整個電影的定位。出乎意料的是,影片遠遠超出了講述備受推崇的人物(威爾·肖茲)的故事。」
2005年7月上旬,克雷登和奧瑪雷得以預約克林頓在他哈萊姆的辦公室接受採訪。(後來由於克林頓在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肯尼邦克港的家裡多逗留了一天,這次採訪被推遲到7月中旬。)克雷登說,這次採訪還讓他們見到了喬恩·斯圖爾特。「我們實在沒法和喬恩·斯圖爾特的人達成共識……對克林頓做的採訪定下來了以後,我們打算飛往紐約,在動身前我們給喬恩·斯圖爾特的人打了最後一次電話。『比爾·克林頓會做這個採訪?好,幾分鐘後我們給你答覆。』後來,他們就打過來說:『喬恩很樂意接受採訪。』」
採訪克林頓定於7月14日下午六點半,但克雷登他們提前三個小時就到了採訪現場,以確保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萬無一失。
隨著時間的流逝,克雷登越來越焦急,克林頓的一個助手提醒克雷登說:「他一天的行程排得很滿,很有可能會來得遲一點。」到八點的時候,克雷登真的焦慮起來了。他回憶說,到八點一刻時,「房間裡有人叫起來:『他們來了,他們走過來了。』突然間,房間裡的每個人……就都站正了。不一會兒,兩名特工走進房間……他們什麼也沒對我們說……只是打量著房間四周,並迅速地掃了一眼我們的裝備,然後靜靜地背著手站在那兒。緊接著,又有人說:『看,他們到走廊了』……門開了,又走進了八個人,手裡拿著書、寫字夾板和……掌上電腦……最後進來的才是克林頓總統。」
克雷登遞給克林頓一張有字謎的《紐約時報》。字謎是由企業聯合組織字謎設計者蒙爾·雷金格設計,威爾·肖茲出版,刊登在5月31日星期二的《紐約時報》上。(星期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星期一的字謎最為簡單,隨著一周的行進會逐漸變難,因此,星期二的字謎沒有星期六的那麼具有挑戰性。)字謎的主題是「文字遊戲」(Wordplay),也就是那部電影的名字。
而他們是如何知道這份星期二《紐約時報》上的字謎克林頓沒有猜過呢?克雷登解釋說:「克林頓一向只猜星期五和星期六的字謎,可能還有星期天的。因為一周開始的字謎實在太過於簡單,他不會去猜。」
克雷登告訴克林頓:「我想你只需假裝我們不在這兒,像你平常做的那樣,打開報紙猜字謎就可以了。」克林頓「開始猜字謎,同時攝像也開始了。他用筆做字謎遊戲。」克林頓在做字謎的時候,談到他最近在一本醫學雜誌上看到猜字謎能預防老年癡呆和失智症。「你知道,我是沒法變年輕了,所以我的生活已經到了一個我應盡一切努力來避免此類狀況發生的時候了。」
克雷登估計克林頓猜這個字謎花了六七分鐘——他們並沒有計時——而且除了中途修改了一個字母之外全部都是正確的。「完成之後,他看著字謎說:『哦,這很有趣。』」
攝像機挪開後,克林頓和我們每個人握手。「您介意耽擱一小會兒和我們拍張照嗎?」克雷登問他。「來吧!」克林頓回答說。「他像一隻巨大的母鷹站在那兒,張開了雙臂,我們幾乎是撲進了他的懷抱,而他把我們大家緊緊地拉近後拍了一張照片。」
克林頓繼續支持著年輕的電影製作者們,他甚至為他們出面與那些他們想拍攝的其他知名政客接洽。1996年的大選那天,《紐約時報》刊登了被某些人認為是最好的一則字謎。刊登在報紙中央的謎面的主要部分是「明日報紙的大字標題」(headlineintomorrow』snewspaper),猜兩個單詞,每個單詞七個字母。最鮮明的答案是「克林頓當選」(ClintonElected)。據克雷登說,當時《紐約時報》「都快讓電話給打爆了:『你們怎麼敢這樣登?』『你憑什麼說他就會贏?』」——不太明顯的答案是「鮑勃多爾當選」(BobDoleElected)——這個答案對一些人,如克林頓來說,就很明顯了。他知道多爾喜歡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管自己叫「BobDole」,把這當做一個單詞。
克雷登和奧瑪雷就參演影片和多爾早早就定了合同,但是多爾的人卻否認,對外解釋說多爾不是一個典型的字謎迷。
後來,克林頓給多爾打電話,說服他接受了採訪。當克雷登走進多爾辦公室時,多爾沒打招呼就說:「好傢伙,你們有個相當厲害的先遣人員啊!」57
喜愛字謎的人稱克林頓為——他是古往今來唯一一位喜歡字謎的總統58——大猜謎家。59
裡吉爾說,克林頓有著「那種很適合玩字謎遊戲的大腦。我們管它叫海綿腦袋……不管是有用的知識,還是無用的知識,他都吸收,他記住了即使不是所有也是大部分他讀到的東西,幾乎可以和你聊任何話題。」60
在克林頓還是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時,阿肯色州最高法院的法官喬治·羅斯·史密斯就燃起了這個孩子對字謎的興趣。這位法官設計字謎,他的一些字謎被刊登在週日版的《紐約時報》上。61
維克多·弗萊明說,他女兒週末會在切爾西那兒過夜,早晨他去總統府接她的時候,「比爾·克林頓可能就在猜字謎,而我會坐下來和他一起猜。」有一次他還差一個字母就可以猜出週六的字謎。弗萊明在一旁看著,很快就猜出了那個字母。「謎面是『早夏(earlysummers)』,他只有兩個字母沒填進去,而答案是『算盤(abacus)』。」1995年11月的一天,弗萊明攜妻子和女兒到白宮做客。午餐過後,比爾、維克多及其妻子一邊看正在舉行的大學足球賽,一邊猜週六版《紐約時報》的字謎。希拉裡既不是字謎迷也不是足球迷,所以待在別的地方,忙她的《舉全村之力》一書。突然,電話響了,打電話的人告訴克林頓總統,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遇刺了。掛斷電話後,克林頓開始向弗萊明描述拉賓對他以及對整個世界是多麼重要。大約三十分鐘後,又來了一通電話,只聽他對著電話說:「我明白了。」然後他對弗萊明說:「是的,電話只是進一步告訴我,拉賓死了。」他放下字謎,站起來說:「現在我不得不去工作了。」62
2006年10月上旬,前參議員喬治·麥戈文邀請克林頓為坐落在他的故鄉南達科塔州米切爾區衛斯理大學的喬治與埃利諾·麥戈文圖書館及領導力與公共服務研究中心的落成典禮致辭。麥戈文認為這所大學是「有點衛理公會教派意味的大學」,在這裡他邂逅了現在的妻子,獲得了碩士學位,還教了幾年歷史。克林頓婉言拒絕了麥戈文的邀請,因為維克多·弗萊明的女兒正好那天在小石城結婚,克林頓的女兒切爾西是女儐相。
麥戈文八十四歲,他和克林頓的友誼始於1972年。他懇切地邀請克林頓。「我直接把電話打到了他在紐約的辦公室,並且告訴他,他的到來對我來說將是多麼的重要。」克林頓想了一會兒後給他回了電話,說如果他們能提供一架私人飛機把他載到那兒並載回小石城的話,他會去。之後,克林頓為公共福利事業無償地做了這次演講。
蔚藍色的天空下,五千多人坐在綠茵地上。麥戈文在向他們介紹這位前總統時,一語雙關地說:「我知道,作為一名衛理公會教徒並不能赦免你們的罪,但確實能讓你們從中獲得樂趣。」克林頓由衷地稱讚道:「我和一名衛理公會教徒結婚已有三十一年了;我瞭解約翰·衛斯理的每一次舉動。」他讚揚了衛斯理教徒們對倫敦的窮人、挖煤工人和廠礦工人的關心,緊接著他說:「我讀了很多有關衛斯理的書,而且我想約翰·衛斯理會為喬治·麥戈文感到驕傲。」
麥戈文說:「再沒有比熟悉約翰·衛斯理的生平並將之聯繫到我為減少人類挨餓而做的努力之類的言語更能打動觀眾了——他的講話博得了全場喝彩。」
在克林頓和麥戈文為喬治和埃裡諾·麥戈文的真人大小銅像揭幕之後,克林頓看到了站在警戒線外的群眾。麥戈文說:「他徑直把手伸到警戒線外,與每一個他能夠到的人握手……而當我們讓他進了還有近兩百人聚集的圖書館之後,他不想離開了。他的特工和其他工作人員一直試著催他到小石城去,可他還是在和人們聊天。」63
埃裡諾·麥戈文罹患心臟病,那天沒能到場,並在那之後不久就過世了。
克林頓終於回到小石城伊麗莎白·弗萊明的婚禮現場,看見新娘父親的時候,他走過去,伸出胳膊摟著他,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說:「夥計,我們在那個字謎電影裡的形象還真不錯!」64
註釋
1.RickBoxer,Interviewwithauthor,July20,2006.
2.Howard·Tullman,Interviewwithauthor,June26,2006;「PresidentClintonRemarksatDNCDinner,CorcoranGalleryofArt,」FederalNewsService,January2,1998.
3.SimonRosenberg,Interviewwithauthor,January26,2007.
4.DaveJohnson,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6,2006;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LeonPanetta,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7,2006;HowardKurtz,「Loneliness,LiesandVideotape,」WP,September18,2006.
5.CountdownwithKeithOlbermann,MSNBG,September20,2006;DaveJohnson,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6,2006;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
6.DaveJohnson,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6,2006;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
7.JaneHamsher,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8,2006.
8.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9.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
10.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11.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
12.JaneHamsher,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8,2006;CountdownwithKeithOlbermann,MSNBC,September20,2006.
13.JohnZiegler,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2,2006.
14.JaneHamsher,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8,2006.
15.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
16.JaneHamsher,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8,2006.
17.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18.JeralynMerrit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7,2006.
19.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PaulOrfalea,Interviewwithauthor,February28,2007.
20.JanisKearney,Interviewswithauthor,June2,2006,September15,2006.
21.ElaineKamarck,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0,2006;LeonPanetta,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7,2006.
22.LeonPanetta,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7,2006.
23.JohnEmerson,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20,2006.
24.InterviewwithBillClinton,FoxNewsSundaywithChrisWallace,September24,2006.
25.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26.LeonPanetta,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7,2006.
27.SandyBerger,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3,2006;JakeSiewert,Interviewwithauthor,January15,2007.
28.StephenRodrick,「LimbaughforLefties,」NYmagzine,April16,2007.
29.MarkSilva,「Mr.November?DemocratsCountonClintonforLate-InningCampaignMagic,」CT,September28,2006.
30.SladeGorton,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5,2006.
31.RobertTorricelli,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6,2006.
32.ScottReed,Interviewwithauthor,December1,2006.
33.ElaineKamarck,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0,2006.
34.ConradBlack,Interviewwithauthor,December14,2006.
35.ThomasKean,Interviewwithauthor,January22,2007.
36.PaulGreenberg,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4,2006.
37.DonFowler,Interviewwithauthor,February14,2007;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38.RahmEmanuel,Interviewwithauthor,July21,2006.
39.NaftaliBendavid,「TheHouseThatRahmBuilt,」CT,November12,2006.
40.ElaineKamarck,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10,2006.
41.JohnM.BroderandAnneE.Kornblut,「ARescueBidforHisPartyandHisReputation,Too,」NYT,October6,2006.
42.LouWelsbach,Interviewwithauthor,July11,2006.
43.BobKerrey,Interviewwithauthor,July24,2006;EdwardWalsh,「PragmaticCentristinDebttoJFK;LivingReligion,HoningAmbition,」WP,June15,2003.
44.SteveGrossman,Interviewwithauthor,August4,2006.
45.JonathanAlter,Interviewwithauthor,August10,2006.
46.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PeterHart,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7,2006.
47.TonyCoelho,Interviewwithauthor,September5,2006.
48.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49.Interview;sourcewishestoremainanonymous.
50.RodBlagojevich(earlierinterviewforChicagomagazineprofile,November2003).
51.BethanyMcLean,「ThePowerofPhilanthropy,」Fortune,September18,2006.
52.HowardKurtz,「FallingApart?」WP,November30,2006;PaulMirengoff,「PaulMirengoffProvidesaQuickHistoryLessonontheVirginian,」DailyPress,October20,2006.
53.CharlesRobh,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23,2006.
54.LannyBreuer,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30,2006.
55.CharlesRobb,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23,2006.
56.JonathanAlter,Interviewswithauthor,July7,2006,August10,2006.
57.PatrickCreadon,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31,2006.
58.WillShortz,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30,2006.
59.MerlReagle,Interviewwithauthor,October31,2006.
60.Ibid.
61.VictorFleming,Interviewwithauthor,November2,2006.
62.Ibid.
63.GeorgeMcGovern,Interviewwithauthor,November1.2006.
64.VictorFleming,Interviewwithauthor,November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