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6玄武門之變(下)
其實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伏這事並不嚴密,總有些風聲會走露出去,雖然禁軍將領何常早被李世民買通了,但總有幾個禁軍的心還是向著李建成,一方面東宮,齊王(李元吉,巢王是死後封的,我錯了。)府的士兵聽說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中伏,一方面也是奉了李元吉的意思。若在朝上失利,實在不行逼宮!早在李建成、李元吉走後不久便跟了上來
所以一邊是東宮,齊王府另一邊是秦王府,雙方直接在這玄武門面前打了個照面,不過不得不說還是李世民一方的勇將多些,八十餘騎兵一陣風似的帶著已經清醒了的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屍首進了玄武門。沒等東宮屬將馮立、薛萬徹帶著那兩千精兵衝過來,張公謹就獨自一人關閉了玄武門。這樣馮立、薛萬徹帶著兵就無法進入玄武門。
本來若是沒人出去,這兩方還打不起來。給馮立、薛萬徹再大的膽子也不敢帶兵攻擊皇城,只能在這皇城腳下列隊注視著李世民的軍隊。
掌管著宿衛軍的雲麾將軍敬君弘本就是李世民的人,宿衛軍的營地又離玄武門不遠,見李世民被圍,敬君弘實在是有些急躁。絲毫不顧親近「事情未見分曉,姑且慢慢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等到兵力集合起來,結成陣列再出戰,也是為時不晚」的勸解,帶著中郎將呂世衡大聲呼喊著奔向前去,對於這種人,勇氣和衷心都不差,只是確實急躁了些,然而在戰場上最要不得的就是這種急躁。
雙雙都被薛萬徹砍下馬來,宿衛軍見主將已死,便和李世民的黑甲騎兵合兵一處,一心一意的守起玄武門來,可憐敬君弘一腔熱血全部噴到了薛萬徹身上,見了血的薛萬徹那裡還管的上不攻擊皇宮,性子一起敲著鼓,呼喝著指揮著軍士們想玄武門攻去。
玄武門前打得火熱,而李淵則是和幾個重臣在海池划著船,說著自己這三個兒子之間互相爭權奪利的事。這邊沒等發出一句感慨,尉遲恭滿身鮮血,身披鎧甲,手握長矛徑直走到李淵所在的地方。
李淵見到滿身血跡的尉遲恭十分的震驚,要知道宮中除了特定的幾位將軍其他人是禁止進入皇宮的,況且進入皇宮必須要整潔,不能持兵器。不過李淵還是鎮定的出聲問道:「尉遲將軍,今日作亂者何人?卿來此何為?」
尉遲恭本來就對李淵不太感冒,淡然的回答道:「由於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便派我擔任警衛。」
聽到尉遲敬德說出這話,李淵既不感到震驚,又不感到奇怪,也知道現在和尉遲敬德說話是徒勞的,轉身對著裴寂等人說道:「誰也沒想到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不過事情已經發生,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幾個重臣聽到這話不由得面面相覷,既然李建成,李元吉都死了,也知道這情形是秦王一家獨大了,那還能怎麼辦?直接貶低他們抬高秦王就可以了,本就都抱著這個心思,私下裡一對照,果然相差都不太多。陳叔達對著李淵說道:「李建成與李元吉原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反隋的謀議,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邪惡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的功績佈滿天下,我國疆域以內的人們都誠心歸向於他。如果陛下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政務交託給他,就不會再發生事端了。」
李淵聽到這話看著眾人想了想,語氣中平淡卻又帶著一絲感傷的說:「好吧,也只能如此,這也正是朕曾經的心願啊。」說完也不再說話,靜靜的那麼坐著,彷彿天塌下來也不能讓他再動一下。
雖然這皇宮內還算和平,可在玄武門前宿衛軍和秦王府的兵馬與東宮和齊王府的親信交戰還沒有停止,雖然李淵不願開口,可尉遲敬德卻不得不請求李淵頒布一份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見李淵點頭應了下來。尉遲敬德也不等敕令下達,急忙跑回玄武門,隨手剁下李建成,李元吉的頭顱,遠遠的展示給薛萬徹。
薛萬徹等將見李建成、李元吉真的死了,也知道再戰下去沒有任何的必要了,紛紛撥馬逃命去了,一時間東宮齊王府的軍隊沒人指揮,慢慢的混亂潰散,恰在此時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由東上閣門出來宣佈敕令,玄武門前的眾士兵才安定下來。然而在另一邊黃門侍郎裴矩前往東宮開導各個將士,將士們便都棄職散開。這場血的殺戮總算告一段落。
玄武門的大小事情已經做完,李世民卻在太極殿門口躊躇不前,他知道,進了這太極殿就能見到李淵,可又覺得他自己,真的很對不起自己的兄弟,也不好去見自己的父親,正猶豫著,耳邊傳來一句輕聲:「殿下,陛下叫你進去。」
李世民跟著小耗子進了太極殿,卻見李淵坐在龍椅上向他擺著手,李世民見此快步走了過去,被李淵撫著額頭說道:「世民啊,這幾天,我幾乎出現了曾母誤聽曾參殺人而丟開織具逃走的疑惑,但是,朕不怪你,因為你將是個好皇帝。看到那個玉璽了沒?」李淵指到:「兩個月後,那個玉璽就是你的了。哎!仙師說的對啊,元吉活不了一年,可朕怎麼知道,建成,元吉都沒活過一年,哎!」李淵哽咽著在小耗子的攙扶下走了。留下李世民一人站在龍椅前呆立。
李世民也流著淚,目送自己的父皇一步一步離著這龍椅遠去,恍然間看見龍案上有兩份奏章,其一上寫到「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另一份卻只是薄薄的一頁紙,上面寫道「武德九年六月,真龍出水,大唐當興」署名確是大唐武德八年百年道人。
————————————————————————————————————————————————————————————————
本打算2點鐘就上傳的,只是一來剛剛下火車,需要收拾,二來,我那破筆記本罷工了,徹底打不開了。所以只能用家裡的台式碼上一章。這一章就是第一卷初至初唐的最後一章,從下章開始,進入新的一卷。
另:書評區有人糾結「木鳶」不過我看了實在是想樂,第一「木鳶」是墨子所做,古書中有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後來由墨子的徒弟魯班研製成能夠飛三天才會下落的木鳶,這裡所提及的木鳶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風箏。至於火折子確實是在南北朝發明的,不過一直作為一種引火用具所使用,用的時候還需要去吹,都做幅度比較大。所以請諸位朋友秀高端的時候請先查好了再說,同樣也非常感謝nee2011提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