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之謎 第三章 家山何處
    引言

    為什麼琉球會被捲入近代世界政治風雲?

    佔領這裡,可以有力地控制中日韓和東南亞。

    在它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歷史上有哪些傳奇故事?

    三個黑色的C記錄著華人鄭氏支援琉球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如今,我們又要到何處追尋它神秘的身影?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瞭解琉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薩摩入侵

    上一講講到正當中琉之間你來我往,不亦樂乎,琉球王國為自己「萬國津梁」的身份沾沾自喜時,歷史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拐點,琉球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走入了一個「被時代」,就像我們這兩年所流行的「被就業」、「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走上了一條回不了家的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什麼打破了這塊神奇土地的寧靜呢?

    中國有句古話「人怕出名豬怕壯」。話還得從1609年3月4日說起,日本的江戶幕府德川家康早就覬覦著琉球王國的富庶,這一天,他下令由九州薩摩藩的島主島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裝侵略琉球。島津家久率領三千精兵,分乘一百艘兵船從山川港出發,於3月8日登陸奄美大島,開始了對琉球王國的征服。3月26日,他們打到了琉球王國的都城首裡。琉球方面出兵四千加以抵抗。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拿破侖都為這個國家感到驚詫,一個國家怎麼能沒有軍隊,怎麼能沒有警察,而又這麼安寧呢?即使這個國家有四千軍隊,哪經得住身經百戰、窮凶極惡、好勇鬥狠的島津家久的打擊呢?最終,面對著島津家久的精兵悍將,琉球毫無還手之力,首裡城被攻克。琉球國王尚寧也被迫出城求和,島津於4月5日佔領了首裡城。將首裡城的國王尚寧囚禁到了鹿兒島,企圖陰謀一舉吞併琉球王國。後來還是迫於大明王朝的壓力,另外也因為內部分贓不均,這一陰謀沒有得逞,但島津家久還是迫使尚寧王簽署條約,規定琉球王國要每年向薩摩藩輸糧八千石。琉球王國自己都沒有糧食,每年還要向他輸入八千石。日後,日本居然以此為借口說,每年琉球主動向他進貢糧食八千石,以此來證明這塊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日本領土。所以說,日本阻貢並不是一時興起,早有前科。日本之所以看中琉球3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不是肯定這塊土地能產生什麼,能產出什麼,而是這塊土地的軍事重要性。佔領這個地方,就可以有力地控制中日韓和東南亞的交通樞紐。更有甚者,它是後來日本侵略中國的前哨陣地。但在當時,一個小小的日本,還沒有辦法和能力打中國的算盤,所以它只能把這種想法深深地埋藏在心裡,不過時間似乎轉得很快,日本人認為的好機會很快就來臨了。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弱小的琉球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引來了惡鄰的覬覦,在歷史的洪流中無法自保。這個時候作為其宗主國的中國必須挺身而出,給予有效保護和道義支持。那麼,中國是怎樣幫助琉球的?

    琉球國徽見證中琉人民血脈相通

    1673年12月28日,大清王朝發生了一場內亂,這場動亂的頭頭共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平西王吳三桂,第二個是平南王尚可喜,第三個是靖南王耿精忠,這就是清朝歷史上的「三藩之亂」。「三藩之亂」發生後,中國很有可能分裂,日方見到自己的好機會來了,於是下令讓琉球王國集中全國各地所擁有的全部硫磺,送給叛亂中的耿精忠。儘管琉球受到日本挾制,但是仍然以種種借口阻止了日本人的企圖。最終,在1680年「三藩之亂」即將平定前夕,仁義的琉球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獎賞。這個獎賞的全文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1681年,康熙皇帝再度嘉獎琉球國王,以對他這種忠心不二的行為表示肯定。

    說到這兒,我們就要注意了。其實,在此期間,琉球還曾經幾次抵抗日本,這中間有一件事很令人鼓舞。最著名的一件事是華人支持琉球的事。說起當年日本侵略琉球,一個從1392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來到琉球的華裔,「閩人三十六姓」中的鄭氏後代,就曾經做出過一件英雄事跡。日本不是打首裡嗎?這個人率領全宗族的人抵抗,最後戰敗被俘,日本人殘酷地用油釜極刑想要把他烹煮了,遂架起大油鍋,一下子就把被俘的鄭氏給拖進了油鍋裡,在油鍋裡鄭氏還在掙扎,使盡吃奶的勁兒把兩個按住他的日本人也給摁到油鍋裡,最後,三個人同時進了油鍋。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琉球境內,琉球人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國徽。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知道,琉球的國徽的正中間是一個紅圓圈,紅圓圈內有三個黑色的C,象徵著三個人在油鍋裡被煎死的情景,三個黑色的C記錄著華人鄭氏支援琉球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這件事純粹中國內部事務,不勞日本人煩為過問。

    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你乖乖地給我滾出去,不然的話,我可告訴你,我手下的軍隊可不是吃素的。

    中國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日本對琉球的威脅,不僅沒有因為遭到抗爭而停止,反而變本加厲,甚至還把爭端延伸到了本屬中國領土的台灣島上,製造了琉球亡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這一事件是什麼?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

    牡丹社事件及《北京專條》

    雖然在中琉雙方的通力合作之下,日本人的陰謀暫時沒有得逞。但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小日本一計不成,再施一計,終於到了1871年,日本人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第二次機會。

    話說1871年12月,有兩艘琉球王國的船隻在海上遇到颶風,你說怪了,12月還有颱風,結果這兩艘船隻就漂到台灣東海岸,其中一艘遇救,被安全送到台灣府,另一艘在台灣南部的琅嶠,也就是現在台灣恆春下邊的北瑤灣觸礁沉沒。船員上岸後,與當地牡丹社的高山族居民發生了衝突,結果54名琉球漁民被誤殺,這就是歷史上的「牡丹社事件」。

    有人說,這件事算啥?清朝屬國琉球王國和清朝福建省台灣府屬下的牡丹社的成員發生衝突,純屬中國內部事務。我們覺得這是中國內部事務,可愛沒事鬧事的日本人不覺得。當然,日本人當時一點兒也不知道這件事,一年半以後他們終於知道。於是,日本就派使臣福島種臣到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抗議,抗議他們國家所屬的琉球藩屬下的居民在中國遭到了非人道的行為。清政府派出兩名代表,總理衙門大臣一個叫毛昶熙,一個叫董恂,嚴正聲明:

    「蕃」民之殺琉民,既聞其事,害貴國人則未之聞,夫二島俱屬我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

    就是說這件事純屬中國內部事務,不勞日本人煩為過問。又說道:

    殺人者皆屬「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窮治。日本之「蝦夷」,美國之「紅藩」,皆不服王化,此亦萬國之所時有。

    說到這裡,諸位要注意他們說的這句話,「殺人者皆屬『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窮治」。意思是,殺人的都屬於我們中國境內沒有進化好的居民,他們管少數民族叫沒進化好的居民為「生番」。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就跟我們中國過去稱少數民族為「夷蠻戎狄」一樣。你們日本也有「蝦夷」(指北海道的愛摩人),美國也有「紅藩」(指印第安人),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未進化好的人。可日本人不這樣認為,日本人聽了喜上心來。「生番」沒有進化,我才不那樣理解呢,那就是不歸中國管。就於1874年2月6日擬定了一份《台灣「蕃」地征伐要略》,強詞奪理地宣稱:

    台灣「土蕃」部落,為清國政府政權所不及之地。……是以報復殺害我藩屬琉球人民之罪,為日本帝國政府之義務,而征「蕃」之公理,亦可於此中獲得主要根據。

    清國如以琉球曾對該國遣使納貢為由,發揮兩屬之說,以遑顧不理,不應酬其議論為佳。蓋控制琉球之實權在我帝國,阻止琉球遣使納貢之非禮,可列為征伐台灣以後之任務,目前不可與清政府徒事辯論。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台灣這個部落是清廷政權達不到的地方,所以採取對他們殺害我們藩屬的琉球人民的報復行為是我們的義務,是合情合理的。另外還補充說,清政府要是以琉球對他們朝貢為理由說琉球是兩國共屬的,那咱們就置之不理,不管,當沒聽見。我們下一步就要阻止琉球向清朝朝貢,但這是征伐台灣以後的事,目前先放一放。當務之急,就是先認定台灣不是中國領土,那我們日本人可以侵佔了,所以1874年悍然入侵台灣,因為他們認為台灣不歸中國管。面對日本的武裝侵略,清政府豈能善罷甘休,聽之任之,當即決定派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帶兵輪前去台灣巡閱。到台灣以後,沈葆楨做了兩個工作,一方面拿著中文版的《台灣府志》,向日本政府單方面命名的「台灣番地事務總督」、原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當場抗議。另外,李鴻節與新任的日本駐華公使柳原前光交涉,下面有他倆當時的一段對話。

    ……

    問:你們如何說台灣生番不是中國地方?

    答:系中國政教不到之地,此次發兵前去,也有憑據。

    問:你有什麼憑據?

    未答。

    ……

    答:台灣生番如無主之人一樣,不與中國相干。

    問:生番豈算得一國嗎?

    答:算不得一國,只是野蠻。

    問:在我台灣一方島,怎不是我地方?

    答:貴國既知生番歷年殺了許多人,為何不辦?

    問:查辦凶首,有難易遲早,你怎知道我不辦?且生番所殺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何須日本多事?

    答:琉球國王曾有人到日本訴冤。

    問:琉球是我屬國,為何不到中國告訴?

    答:當初未換和約時,本國薩(山司)馬諸侯就打算動兵的。

    無論你怎麼狡辯,口舌如簧,清政府嚴正聲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你得乖乖地給我滾出去,不然的話,我可告訴你,我手下的軍隊可不是吃素的。

    面對清廷這種強硬的姿態,西鄉從道理屈詞窮,但是他聲明日本退可以,你得給我補償。這消息傳到總理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領袖李鴻章委曲求全,覺得把台灣收回來是真的,就別論是非曲直了,談吧。

    日本阻貢事件

    經過談判,1874年11月31日,中日雙方在北京簽訂了《北京專條》。這個《北京專條》很可恨,規定:日本此次出兵,系「台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得給撫恤銀兩10萬兩,日本在台修路、建房等件費用、中國籌補銀兩40萬兩。聽明白沒有,這50萬兩白銀原本有10萬兩應該是給琉球54個死難者家屬的,現在變成給「日本國」的;而且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所開銷軍事費用咱還得賠錢給它,本來是日本先侵略琉球,後侵佔台灣,這都應該公然譴責,而李鴻章治下的總理衙門居然不以為不是,人家居然是「保民義舉」,你說這話是怎麼說的。這為日後日本吞併琉球留下了口實。日本反應很快,日本內務相大久保利通便馬上正式提出了一個吞併琉球的計劃,其中有一部分是這樣說的:

    琉球兩屬狀態,自中世紀以來,因襲已久,難於遽加改革,以致因循至於今日。今者中國承認我征蕃為義舉,並撫恤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兩國分界仍未判然。今以琉球難民之故,我曾費財巨萬,喪亡多人,以事保護,其藩王理宜速自來朝,表明謝恩之誠,然至今尚未聞有其事,其故蓋在畏憚中國。今如以朝命徵召藩王,如其不至,勢非加以切責不可。是以姑且緩圖,可先召其重臣,諭以征藩事由及出使中國始末,並使令藩王宜自奮發,來朝覲謝恩,且斷絕其與中國之關係。在那霸設置鎮台分營,自刑法、教育以下以至凡百制度,逐漸改革,以舉其屬我版圖之實效。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清政府不是承認我是「保民義舉」了嗎?我因為琉球難民的事,花了那麼多錢,死了那麼多人,琉球應該來表示表示才對啊,怎麼到現在也沒個動靜,可能是害怕中國的原因。你不是不來嗎?我就下令讓你來。於是,日本就把琉球三城司池城安規叫到東京,大久保利通對他說:

    維新以來,與外國交涉等事,統依國際公法,然而琉球藩尚成兩屬形式,今日若不改革,則將受中國干涉,又將成為異日糾紛之因素。是以我政府思慮及此,在那霸設鎮台分營,以保護琉球人民。

    大久保利通說,你們現在是兩屬,你們得改革,否則又要受到中國的干涉。我們思前想後,為了你們的和平穩定、繁榮富強,我們得在那霸設立兵營,保護你們。可是,琉球的池城安規不是三歲小孩,不是你說兩句好話就能哄住的,他心裡明白得很,琉球雖為中日「兩屬」,但還是一個自主之國,所以就拒絕了。

    大久保利通一看,這個哄不行,直接來硬的吧。

    有人說,並沒有得到公平、公正解決的「牡丹社事件」,是台灣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關鍵點,它對於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發展、清政府對台灣的管理,尤其是琉球的未來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事件發生後,對於琉球王國的命運歸屬問題,清政府提出了怎樣的策略呢?

    1875年,也就是在中日《北京專條》簽署後第二年,琉球國王接到了一份來自日本大正宮的神秘文件,就是這位大久保利通發的。

    一、為對中國朝貢而派遣使節及慶賀清帝即位等慣例,一概廢止。

    二、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概歸設在廈門的日本領事館管轄。

    三、從來每當藩王更迭之際,由中國派來官船,受中國冊封,著以為例,今後概予廢止。

    四、今藩王來朝,對政治釐革及興建的方法,加以研究後決定。

    五、琉球與中國今後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處分。

    這份神秘文件讓琉球國上上下下非常驚恐不安。這份神秘文件還寫了什麼呢?它寫道:嗣後禁止向中國朝貢、受清朝冊封,須奉行明治年號,實行日本禮儀、刑法等。也就是說,日本警告琉球,以後你必須斷絕跟中國清朝的一切外交關係,你是我治下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專門派了內務大臣松田道之前往琉球,並且以促進改革政治為名,逼迫琉球與中國斷絕一切關係,但當即遭到拒絕。不肯善罷甘休的日本政府,馬上派兵控制琉球所有要害部門。面對日本的這種強盜行為,琉球君臣進行了堅決抵制。當時,琉球國王尚泰生病了,不過一聽到這消息,他立馬就精神了,不是好了,而是氣的,就是生病了我也得抗議,下面的大臣們也都堅決聲稱「與中國不可絕及藩政改革不可行」。那個池城安規去找大久保利通,這次會面不是被叫去的,他就跟這個大久說:

    琉球藩久荷中國恩誼,今不能無故背棄。天朝若與中國交涉,如得中國承認,則當奉命。

    意思就是,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是多少年的了,人家對我們是有恩的,我們祖宗十八代都受過的,你突然叫我們絕交這事不合情理,要不你們跟中國談談,要是中國同意,我們奉命就是了。結果這大久說不談。接著,日本拘捕了琉球國王尚泰及其他王室成員並押赴東京,還實施了一項海外護照制度,規定凡是琉球人渡海到中國去,必須請求發日本護照。這樣,日本就成功地控制了琉球王國的內政外交,並強制琉球採用日本年號。

    不久,日本在琉球又成功地設置了它的警察制度、監察制度。此時的琉球也不願意自己亡國滅種,所以在監獄中的琉球國王尚泰於1876年10月秘密派遣他的妹夫、擔任琉球王國紫巾官的向德宏以及琉球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三人乘坐一條小船,秘密前往北京。我們前面講到,琉球國要派人出來,得等到冬至,可是這次尚泰派人來中國,並不是冬至,早一天不行的。所以這條小船歷經磨難,直到第二年陰曆二月二十九日,才來到福建,見到了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了琉球國王尚泰在獄中的陳情書,乞求清政府出面與日本交涉。面對這個突發事件,又是這種大事,丁日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左右為難。一方面擔心「琉球地瘠民貧,孤懸一島,本非邊塞扼要之地,無捍御邊陲之益,有鄰邦釀釁之憂」,又認為「若拒之過甚,轉恐泰西各國謂我不能庇護屬邦,益啟群島以攜貳之漸」。也就是認為,琉球遠在海外,對我們不是很重要的地方,但要是不幫的話,其他藩屬國就會認為我們不保護自己的屬國,就會生二心,影響很不好。為難也得處理,你不能不處理。怎麼辦?丁日昌上報朝廷,建議讓新任駐日公使何如璋來處理。

    於前往日本之便,將琉球向隸藩屬,該國不應阻貢,與之剴切理論,並邀集泰西駐日諸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

    當時,何如璋被清廷任命為首任駐日公使,正要赴日本上任。丁日昌就說,他正好要到日本去,就讓他跟日本方面協商這件事吧。朝廷看了丁日昌的匯報,覺得可行,於同年5月14日派令駐日公使何如璋處理此事。

    何如璋是個非常有頭腦、非常沉穩的人。他沒有急著說怎麼辦,而是先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詳細調查。其中還對日本國內外的形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做到對琉球問題心中有數了。他認為當時的「日本國小而貧,自防不暇,何暇謀人」,且國內危機四伏,「時勢艱危,圖自守耳」,「其今日固不敢因此開釁也」。因此,他寫信給李鴻章說,對待琉球問題我們要「爭」。

    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行及朝鮮。否則,以我所難行,日事要求,聽之,何以為國?拒之,是讓一琉球,邊釁究不能免。欲尋嫌隙,不患無端,日人苟橫,奚必借此?又況琉球迫近台灣,我苟棄之……台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為台灣計,今日爭之患猶紓,今日棄之患更深也。則雖謂因此生釁,尚不得不爭,況揆之時勢決未必然乎?

    何如璋琉球三策

    何如璋經過慎密思考後,堅定了立場,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派兵船責問琉球,征其貢使,暗示日本我一定要爭,簡單說「必爭」;中策是先據理力爭,如果不聽,再約琉球武力對抗日本,簡單說就是「必救」;下策就是完全採用外交談判和它評理。上、中、下三策,何如璋自己完全是傾向於上、中兩策,至於下策,他認為僅憑口舌難讓日本心服口服,到嘴的肥肉讓它吐出來是不可能的。對於具體方案,何如璋又提出三種。

    如果前兩種策略實在不成,非得要走下策的時候,何如璋提出三步走方案,第一種方案:退一步,維護琉球與中國次一層面的關係,「或貢而不封」,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我不封你為琉球王國了;或「封而不貢」,你不用來,我年年封你為琉球王國。以維繫中琉之間的名分。第二種方案是,若封貢關係也難以維持,則以「存球祀」為目標。邀請各國公使約定,共同照會日本政府,告訴它這琉球永為日本外藩,日本永遠不能滅掉琉球。第三種方案,如果這一點也做不到,那就要根據外國前朝慣例。將兩屬的琉球,既臣服於中國、也臣服於日本的琉球,割交給一方日本。但是割交給你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給我,或者你對我中國賠償金錢。賠償金錢不是本意,目的還是讓日本理屈詞窮,讓它賠到賠不起為止,它就把這個還給中國了。

    何如璋覺得對琉球必須要爭,為什麼要提出這三個方案?他也是觀察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認為當時中國還比較強大,日本內部有很多矛盾,跟中國公開較量,此時的日本還不敢,所以提出這個政策。

    琉球自古是一個獨立之國,中琉間數百年的宗藩關係載於史冊。

    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

    琉球曾經作為一個八百多年歷史的古國,也慢慢淹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歷史的發展往往不是一個人就能決定的,何如璋提出的「琉球三策」能否徹底解決琉球問題?琉球能夠自我救贖嗎?

    李鴻章看了何如璋的具體方案後,覺得何如璋分析得很有道理,而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中策小題大作,就按下策吧。就直接執行下策,為什麼呢?李認為無論琉球是否還能恢復與中國的這種封貢關係,只要力爭日本不再發動侵略,不要打了南邊,再打北邊中國的屬國朝鮮就行了。如果日本不聽,那我們再找列強一起向小日本提出抗議。他認為這樣「能發能收」。

    於是,何如璋奉命與日本交涉。從公元1878年,也就是光緒四年7月到11月何如璋與日本進行了近五個月的談判。簡單說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先委婉地告訴日本,我們中國要力爭琉球,不放棄留下轉彎的機會。第二,萬一不行再公開、正式地據理力爭。當時的日本剛開始搞明治維新沒幾年,這跟西方好的沒有學,學了點壞的,壞什麼呢?它的那個主持外交事務的外務卿,現在叫外相,整個外交部放假休息,根本找不到人,直到八九月間暑假結束,何如璋才找到日本外相寺島宗則,實行其第一個步驟。八月初七,首度造訪,婉轉表達了中國要商量琉球事務的意願,指出琉球向為中國屬國,希望日本自己退出佔領的中國土地,恢復中國與琉球之間的朝貢關係。這個寺島宗則說不對呀,這琉球歸我們日本幾百年了,以前給你們中國點東西,向你們中國進貢,沒有干涉它就不對。現在我擔心琉球會被他國吞併,故而我收回了它的外交權,琉球是日本屬地。會談無果而終,但是,何如璋說我們要通過會談的方式繼續商議。寺島宗則同意。此後何如璋與這個寺島宗則還有一次會談,雙方約定擇日再次會談,但是仍然沒有什麼結果。這樣,何如璋的第一步棋失算了。只能執行第二步棋了。

    9月12日,何如璋與副使張斯桂共同署名,向日本外務省寄去了一封措辭強硬的照會。照會說琉球自古是一個獨立之國,中琉間數百年的宗藩關係載於史冊。日本此舉,既違背了《中日修好條規》,也有違國際法精神。希望日本方面讓琉球國體、政體一切「率循舊章」,並不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朝貢。以下是節錄的部分原文:

    查琉球國為中國洋面一小島,地勢狹小,物產澆薄,貪之無可貪,並之無可並。孤懸海中,從古至今,自成一國。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臣服中國,封王進貢,列為藩屬;惟國中政令許其自治,至今不改。我大清憐其弱小,優待有加;琉球事我,尤為恭順。定例二年一貢,從無間斷。所有一切典禮,載在《大清會典》、《禮部則例》及歷屆冊封琉球使所著《中山傳信錄》等書,即球人所作《中山史略》、《球陽志》,並貴國人近刻《琉球志》,皆明載之。又琉球國於我咸豐年間,曾與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荷蘭國立約,約中皆用我年號歷朔文字,是琉球為服屬我朝之國,歐美各國無不知之。

    這段是梳理琉球的歷史。接著,何如璋又稱:

    今忽聞貴國禁止琉球進貢我國,我政府聞之,以為日本堂堂大國,諒不肯背鄰交,欺弱國,為此不信不義無情無理之事。本大臣駐此數月,查問情事,竊念我兩國自立《修好條規》以來,倍敦和誼,條規中第一條即言「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互有侵越」,自應遵守不渝,此貴國之所知也。今若欺陵琉球,擅改舊章,將何以對我國?且何以對與琉球有約之國?琉球雖小,其服事我朝之心,上下如一,亦斷斷難以屈從。

    10月27日,一個多月之後,日本外相寺島宗則復函,抓住「日本堂堂大國,諒不肯背鄰交,欺弱國,為此不信不義無情無理之事」數句斥責之語大做文章,借口何如璋的照會「言辭激烈」,非要何如璋做出解釋,實則是迴避「琉球歸屬」的實質問題。後又說琉球幾百年來先歸日本管理,你中國政府什麼意思?你這個中國大臣學過沒學過歷史,你胡說什麼呢?我堂堂日本國管理我們日本國內所屬琉球之私人事務跟你中國清朝政府又有何干係?於是,斷然加以拒絕。你什麼意思嘛?你公然干涉我們日本國內政,你這樣就不好了。11月6日,何如璋回信解釋,我們前兩次都說過了,中國政府向來對這琉球怎麼樣,關係是十分密切,琉球是中國的藩屬,琉球對中國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我之所以給你寫信,是因為咱們談不攏才書面照會,目的就是為了「厚待鄰交」,你這種強詞奪理,讓我感到非常驚詫,咱們《中日修好條約》不是這麼規定的,你侵略我們中國所屬的藩屬國,你也沒有告訴我一聲,你什麼意思。這樣雙方你來我往,毫無結果,就變成了唇槍舌劍。

    日本將琉球改名為沖繩

    正當雙方交涉之際,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佈,將琉球王國改稱為沖繩縣,任命鍋島直彬為第一任沖繩縣令。至此,日本正式吞併了琉球。同時它把琉球王宮內外所有漢文的詔令、詔書、公文和賬冊統統銷毀,以掩蓋它侵佔琉球的事實。

    琉球請援

    轉眼到了1879年10月,一天三名衣衫襤褸的海外客匍匐在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門外痛哭不已,引起眾多過路人的圍觀。他們是誰呢?原來日本吞併琉球的消息傳到中國,身在中國的尚泰王的妹夫向德宏等三個人,剃髮化妝,衝破艱難險阻,來到總理衙門給李鴻章上書請願。在請願書中,向德宏有感於國仇家恨,寫道:「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一連幾天,向德宏等三人一直在這裡,向母邦求援,希望母邦「盡逐日國屬鬼」。但是清政府能怎麼辦呢?此時,俄國正在侵略中國的新疆,日本正在中國的福建頻頻製造事端,海防、塞防誰更重要?清廷沒有了辦法。在這種情況之下,1880年一天的黃昏,林世功再度以絕食上書清廷,請求中國政府,母邦,你幫幫子邦吧!無果之後,林世功遺下了一紙絕命書而去。在這紙絕命書上寫下了這樣的兩首詩。

    其一:

    古來忠孝幾人全,

    憂國思家已五年。

    一死猶期存社稷,

    高堂專賴弟兄賢。

    其二:

    廿年定省半違親,

    自認乾坤一罪人。

    老淚憶兒雙白髮,

    又聞噩耗更傷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