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太空漫遊 序 結束漫遊
    給秋琳、塔瑪拉和瑪琳達——

    在這個比我們那時代好多世紀裡,希望你們都能快樂。

    「永不解釋,永不道歉」或許是給政客、好萊塢名流與企業大亨最好忠告,不過一個作者應該更體諒他讀者一些。所以,雖然我並不打算為任何事情道歉,但「太空漫遊」四部曲身世複雜,或許需要稍加解釋一番。

    這一切都始於1948年聖誕節——沒錯,1948年!——我寫一篇4000字短篇小說,參加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舉辦競賽。《前哨》(TheSentinel)描述是月球上發現一座小型金字塔,那是某個外星文明置放,用意是等待行星生活物種——人類興起。直到那時為止,這暗示是我們實在太原始,因而引不起人家興趣1。

    BBC拒絕我卑微努力,直到幾乎三年後,這個故事才收錄進惟一一期《十篇故事集》(10StoryFantasy)雜誌,1951年春首度付梓。就像無價之寶《科學小說百科全書》(EncyclopediaofScienceFiction)中挖苦批評一樣,這本雜誌「讓人記得惟一原因,是算術很爛(因為裡面一共有30篇故事)」。

    《前哨》在這種過度狀態中超過十年光陰,直到庫柏力克在1964年春天跟我聯絡,問我有沒有什麼好點子可以用來拍那部「天下聞名」(也就是說,還不存在)「科學電影佳作」。在我們許多回合腦力激盪過程中(全都記錄於《2001:失落世界》一書),我們發現月球上耐心守候者可以當做故事好開頭。結果它成就不只如此,因為在製作過程中,這個金字塔演化成現在眾所周知黑色巨石板——「第谷石板」。

    要想全盤解「太空漫遊」四部曲,就一定要記住,庫柏力克和我開始計劃當初名為《太陽系征服史》(HowtheSolarSystemWasWon)故事時,太空時代不過只有七歲大,離開球旅行得最遠人,也不過只離開球100多公里。肯尼迪總統雖然宣佈美國打算「在這十年裡」(1970年底以前)登上月球,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那一定還是像個遙遠夢想。1965年,冷死人12月29日那天,電影在南倫敦2開拍。當時,我們連靠近球這一面月球表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還有人擔心,第一個出現航天員陷入一層如滑石粉般月塵時,脫口而出第一句話會是:「救命啊!」大體而言,我們猜得還蠻準:不過我們月球景觀比真實月球更崎嶇不平——因為月球表面經過億億萬萬年來流星塵吹襲,早就被撫平。也就只有這一點,透露出《2001》其實是在「前阿波羅時代」製作。

    我們想像在2001年就會有那些巨大太空站、繞軌希爾頓飯店,還有到木星去探索任務,這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很荒唐。但現在或許很難理解,因為在1960年代當時,就曾認真計劃建立永久月球基、並且登陸火星——完成時間是1990年!說實話,當時在CBS攝影棚中、就在阿波羅十一號發射之後,我聽到美國副總統阿格紐(SpiroAgnew)興奮宣佈:「現在我們一定要去火星!」

    結果,他沒進監獄算他運氣。那件醜聞、加上越南與水門事件,不過是那些過度樂觀情勢未曾實現理由之一。

    當《2001:太空漫遊》電影與小說在1968年問世時,我還沒想到續集可能。但到1979年,真有木星任務,我們也頭一次能細看這顆巨大行星與其無比驚人衛星家族。

    航海家號太空探測器3(當然並未載人、但它傳回來照片,使得當時即使是在最強力望遠鏡中也不過是個光點世界,呈現出真實——也出人意表面貌。木衛一伊奧(Io)上不斷噴發硫磺火山、木衛四卡利斯托(Callisto)被撞擊得坑坑洞洞表面、木衛三甘尼米(Ganymede)如等高線般詭異表景觀——簡直就像發現一個全新太陽系一樣。前往探索誘惑簡直無法抵擋,因此,《2010:太空漫遊》也同樣給我機會,去看看當戴維·鮑曼在那謎一般旅館房間中醒來後發生什麼事。

    1981年,當我開始寫這本新書時候,冷戰還在進行,而我覺得描述一場美蘇聯合任務,會讓自己身陷險境——當然也冒著被批評危險。藉由將這本小說獻給諾貝爾獎得主薩哈羅夫(AndreiSakharov,當時還在流放中)與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AlexeiLeonov),我也強調自己對於未來合作期許。當我在「星村」告訴列昂諾夫那艘船要以他命名時,他一派熱情洋溢說「那保證是艘好船!」

    當彼得·海姆斯(PeterHymas)於1983年拍出絕佳電影版時,我還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因為他竟然能用航海家號拍到真正木星衛星近攝影像(其中某些經過原始出處「噴射推進實驗室」計算機處理)。然而,當時我們還期待雄心萬丈伽利略任務能傳回更佳影像,因為它將在為期數月任務中詳細探查所有主要衛星。對於這片新疆界認識,過去僅來自於短暫飛掠,這次將能大大拓展——而我也再沒有借口不寫《2061:太空漫遊》。

    唉——到木星途中,卻發生悲劇。原本打算於1986年自航天飛機上發射伽利略號——但挑戰者號災難排除那項選擇,同時我們很快就清楚看出,想要得到關於伊奧、歐羅巴、甘尼米與卡利斯托新信息,至少還要再等十年。

    我決定不再等,而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系(1985年),更提供一個令人無法抗拒主題。2061年,彗星將再度出現,那將是《2061:太空漫遊》大好時機,不過我並不確定自己幾時才寫得出來。我向出版社請求預付一筆頗卑微預付款。這裡面有太多感傷,所以容我引用《2061:太空漫遊》中獻詞:

    本書為紀念特怪特派總編輯朱迪-琳·裡,

    她以一塊錢買下本書版權,

    ——但搞不清楚花這個錢值不值得。

    這一系列四本科學小說,寫於科技(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與政治發展最令人屏息30年間,顯然很難毫無矛盾。但就像我為《2061》所寫引言,「正如《2010:太空漫遊》不是《2001:太空漫遊》續篇,本書也不是《2010:太空漫遊》續篇。這幾本書應該說是同一主題變奏曲,裡面有許多相同人物和情節,但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宇宙裡。」如果你想看看不同媒體優秀模擬作品,就聽聽安魯·韋伯與拉赫曼尼諾夫對同樣一小段帕格尼尼音符詮釋吧。

    所以這部《3001:太空漫遊》拋去前輩許多元素,但發展出其他——我希望也是更重要——而細節也更棒元素。早期幾部書讀者,若對這樣改頭換面覺得困惑難解,我希望能勸他們不要寄憤怒抨擊投書給我,就讓我借用某位美國總統頗親切評語吧:「別傻,這是小說嘛!」

    而這也全都是我自己創作,如果你還沒發現話。不過我更享受與簡特瑞·李(GentryLee)、麥可·庫布-麥道威(MichaelKube-McDowell),還有已故麥克·麥奎(MikeMcQuay)合作——如果將來我還有什麼大得自己無法掌握計劃,一定會毫不猶豫去找這一行最棒槍手——但這一本《3001:太空漫遊》必須是一項獨力完成工作。

    所以每一個字都是我自己心血:呃,幾乎每個字。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在科倫坡電話號碼簿上找到「席瑞格納納山潘達摩爾西教授」(見本書第三十五章)這個名字;希望這個名字目前主人不反對我借用。另外我也從《牛津英語辭典》中借幾個字詞。而你們可知道——讓我又驚又喜是,我發現他們從我書裡引用超過66處,用以解釋某些字詞意義與用法!

    親愛《牛津英語大辭典》,如果你在這幾頁裡發現什麼可用例證,再一次——別客氣,儘管用。

    很抱歉,我在這篇文章中小小吹噓一番(大概有十項吧!)。但它們引人注目原因似乎太重要,因而無法忽略。最後,對於許多我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還有穆斯林朋友們,我要跟你們保證,不論「機會」賜與你們宗教為何,宗教對你們心靈平靜(還有一如目前西方醫藥科學心不甘情不願承認,身體平靜)所作出貢獻,我是真心誠意覺得高興。

    神智不清但快樂,或許要比神智清楚但不快樂要好,但最好還是神智清楚又快樂吧。

    我們後代子孫是否能達到這項目標,將是未來最大挑戰。事實上,這說不定還會決定我們是否有未來。

    註釋:

    1在太陽系中搜尋外星產品,應該是絕對合理科學分支(「球外考古學」?)可惜,由於有人宣稱早已發現這類證據,因而使得這門科學備受質疑——而且還遭到NASA可以打擊!竟然有人相信這些鬼話,那才真是不可思議:要說航天總署刻意假造ET製造物品,好解決他們預算問題,那還比較有可能!(交給你,NASA大老闆……)

    2位於謝柏頓(Shepperton)。在威爾斯(H.G.Wells)經典作品《世界大戰》(WaroftheWorlds)中,火星人曾經在頗具戲劇張力一幕中摧毀雪柏頓。

    3這艘宇宙飛船也運用《2001》書中發現號飛近木星時利用所謂「彈弓」,也就是「重力輔助」操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