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 間奏 一個益州人在武昌 第三章 遠行與暗流
    四月二十四日,荀詡到任武昌的第七日。

    荀詡在太陽剛升至天頂的時候從敦睦館走出來,朝著城裡最繁華的朱雀區步行而去。他今天穿了一身不起眼的淺黃色短袍,並按照吳人的習慣將胸襟解開一半,兩邊朝襯裡各折過去一寸。這是因為江東天氣已經轉暖,將胸襟解開保持風氣暢通,人不容易出汗。他用一條束在腰間的布帶將袍子的下擺紮起來,這樣行走起來更加靈活。

    從一出門,荀詡就注意到敦睦館對面的槐樹下有兩個農夫裝束的人從地上站了起來,遠遠地在後面跟著。他知道這兩個人是東吳派來監視自己的,心中毫不驚訝,面色如常地繼續沿著大街緩步而行——針對敦睦館人員的監視這早就是一個雙方心照不宣的秘密。張觀甚至告訴他萬一在武昌城裡迷了路,還可以找這些形影不離的跟蹤者問路。

    張觀還告訴荀詡一件趣事:曾經有一次館內的一名書吏外出辦事,辦事地點與其中一名跟蹤者的家相鄰。那名不幸的跟蹤者在監視途中正好見到自己的老婆與別的男人偷情,一時沒控制住情緒衝進去捉姦,兩個人撕打起來,最後反而被那名書吏勸解並報了官。這件事一直讓吳國的情報機構面上無光。

    從宣陽門附近的敦睦館向南走到武昌內河的朱雀門一共有五里路,這段街道被稱為御苑路。這條路兩側多為東吳官署與駐軍營地;當苑路到達朱雀門以後,依著內河的走勢左右伸出兩個分支,形成長貞與衢塘兩個商業區與居民區。那裡是武昌最繁華的地區。

    荀詡順著苑路不緊不慢地走著,越靠近朱雀門街上就越繁華,行人商販以及過往的車馬也越來越多。那兩名跟蹤者仍舊不遠不近地跟在後面,每次荀詡一回頭,他們立刻就轉過臉朝兩側的店舖看去。

    「很拙劣。」荀詡暗自評價,同時覺得有些不耐煩,決定把這兩個討厭的傢伙甩掉。於是他加快了腳步,這讓跟蹤者有些驚慌,不由得也緊跟了上去,這一下讓他們的跟蹤徹底暴露。荀詡回過頭去,笑瞇瞇地衝他們揮了揮手,飛快地在前面路口向右轉去。

    兩名追蹤者大吃一驚,連忙追上去。他們看到荀詡的背影在一家織錦鋪前晾著的錦衣之間閃了一下就消失了,急忙粗暴地推開身邊的行人,邁開大步窮追不捨。恰好這時候一名吳國官員的隊伍從街道的另外一頭開了過來,整個隊伍長約六十步,兩名高舉五色木棍的儀仗兵走在前頭,兩側手持皮鞭的騎兵喝令行人讓開,官員的大轎子則在隊伍中間。

    武昌的苑路中央為青磚鋪就,是皇帝與官員出行時專用的馳道。道路兩旁種有槐樹,還有深兩三尺寬兩尺的兩排御溝以分隔兩側平民通道與馳道。荀詡算準時機,趕在官員隊伍通過街口之前的一瞬間飛快躍過御溝,衝到了街道對面,他靈活的裝束幫了大忙。跟蹤者發現了他,但是已經晚了,儀仗隊伍恰好開到了他們與荀詡之間。他們企圖也跳過御溝順著馳道衝過去,但立刻就被護衛的騎兵用鞭子抽了回來,疼得呲牙咧嘴。

    等官員的隊伍走過馳道以後,街道對面的荀詡已經消失了。兩個跟蹤者面面相覷,站在原地愣了一陣,然後悻悻地轉身離開。

    「這不太正常……」

    躲藏在對面酒家二樓的荀詡居高臨下地望著他們離去,覺得不可思議。在雙方都瞭解彼此存在的前提下,跟蹤者的目的不再是秘密追蹤目標,而是明白無誤地緊貼著目標,阻止目標進行任何情報交易或者秘密活動。換句話說,這類跟蹤者不會在意自己被發現與否,他們工作的重點就是緊跟目標,時刻給予其壓力。

    而眼前這兩名跟蹤者卻在短暫的失利後就撤退了,這實在不正常。按照常理,他們應該立刻向街道的兩頭跑去以確認目標沒有跟丟,或者呼喚後援小組進入這一側街邊的店舖尋找目標蹤跡。

    是他們不夠專業,還是……

    荀詡一邊想著一邊走下酒樓,從後門溜了出去。他看看周圍沒有可疑的人,輕車熟路地繼續朝前走去。在過去的幾天裡,他已經將武昌的地圖記得滾瓜爛熟,自己也實地走過幾趟,現在根本無需嚮導就可以行動自如。

    他穿過兩條小巷,回到了苑路主街之上,並向右邊的「衢塘」區轉去,和許多平民擠在一堆。一路上各式各樣的店舖很多,荀詡繞有興趣地不時駐足觀望,有時候還與賣東西的小商販交談幾句,看起來他似乎真的只是來逛街罷了。他路過一家銅鏡鋪,鋪子老闆為了招徠生意,用絲線將幾面三尺多寬的銅鏡懸在鋪子外面當幌子,明晃晃的格外醒目。荀詡似乎對這些銅鏡十分有興趣,他停下腳步湊近這幾面銅鏡看了一陣,忽然笑了。

    通過銅鏡,荀詡不需回頭就能發現後面人群中隱藏著另外一個追蹤者。這名追蹤者不知道荀詡正利用銅鏡看著他,視線毫不忌諱地盯著荀詡的背影。

    很明顯這是東吳情報機構的一個小花招。跟蹤者使用了雙重跟蹤,首先派兩名並不專業的追蹤者去跟蹤目標;當他們被故意甩掉以後,目標就會放鬆警惕,放心地直接前往目的地,往往忽略到他其實還處於被另外一組秘密跟蹤者的監視之下。

    「這不過是吳人的一些小伎倆。」張觀這樣評價說,這樣的花樣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一個專業的情報人員不會因為甩脫了一兩個追蹤者就掉以輕心。

    荀詡離開銅鏡鋪,繼續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閒逛,不知不覺中沿著苑路逛到了武昌河的一處渡口。

    江東以水鄉而著稱,除了長江以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大小河流縱橫,武昌城區也被一條寬闊的水道貫穿其間,這條叫武昌內河的水道上只有幾座浮橋,所以大部分平民還是靠擺渡在河兩岸穿行。

    荀詡走到渡口的時候,等船的人已經聚集了二十多名,都擠在岸邊望著從對面徐徐劃過來的舢板。荀詡用餘光瞟了一眼後面,看到那名跟蹤者也如影隨至,躲在擁擠的人群裡。

    這時候舢板快要靠岸了,渡口的船夫拿了一頂草帽開始挨個收錢。荀詡從懷裡摸出一枚大泉銅錢扔到草帽裡,船夫道了聲謝,掏出一個用白蘿蔔刻成的印章在他手腕上印了一個「水」字,並告訴他在上岸之前不要擦掉,以備查驗。追蹤者見他買了船票,也趕緊掏出錢來如法炮製。

    舢板搖搖晃晃地靠了岸,岸上的人將一條木踏板橫在船與碼頭之間。舢板上的乘客轟轟沿著踏板下了船,甚至有性急的人直接從船邊跳到岸上,然後揚長而去。當乘客全部都下完以後,船夫揮手示意等船的人可以上去了。一時間人聲鼎沸、雞飛鴨叫,兩名船夫用竹竿擺在踏板兩側,以免有人被擠下水去。

    荀詡首先登上船去,後面的人越湧越多,逐漸把他擠到了舢板邊緣。那名跟蹤者也擠上了船,和他隔了大約有七、八個人。整條舢板上都擁擠不堪,他沒辦法再靠近一點。

    船夫見人上得差不多了,讓岸邊的人拿掉踏板,然後將舢板頂部用一根細鐵鏈與橫貫河流兩岸的粗鐵鏈相連——這是為了防止舢板被水流衝開太遠——大手一撐竹篙,舢板緩緩地離開了岸邊,朝著對面開去。

    就在舢板離開渡口三四尺的時候,荀詡突然從船邊一下子跳回到了岸上。

    這一變故讓所有人都嚇了一跳,那個追蹤者先是一愣,然後氣急敗壞地推開人群,但為時已晚。這時舢板離開渡口已經有將近兩丈的距離,他怎麼也不可能再跳回渡口。

    舢板不能立即回頭,於是這個可憐的追蹤者只能無可奈何地望著站在渡口的荀詡慢慢遠去……

    甩脫這三名追蹤者花了荀詡半個時辰。他看看天色,時候已經不早了,便返身離開渡口快步朝著預定的接頭地點走去。

    他真正的目的地是武昌城內東湖旁的青龍場。這是東湖湖畔一個寬闊的校場,今天在這裡有一個很大的集市,武昌平民和附近郡縣的人都紛紛趕來湊熱鬧。荀詡抵達的時候,集市已經開始半天了,到處人聲鼎沸,吆喝聲、叫喊聲、騾馬響鼻聲、小孩哭鬧聲響成一片。西側擺滿了小商販的雜貨攤,既有海南諸國的雜香、細葛、明珠,也有產自幽燕的人參、皮毛;東側是各式各樣的小吃,中間則有許多人聚在一起看西域藝人的雜耍,並不時發出驚歎聲。

    荀詡走到賣小吃的地方看了一圈環境,逕直走到了一家賣銀耳湯圓的攤子前。這家攤子生意很興隆,外面一字排開七八張方桌都坐滿了客人,個個捧著熱氣騰騰的湯圓吃得正歡。荀詡問老闆也要了一碗,老闆應和一聲,下了十幾個生湯圓下鍋,煮了一小會兒,用漏勺攪了攪,然後撈起來盛到一個粗瓷大碗裡,又澆了一勺糖蜜水上去。

    碗很燙,荀詡用兩個袖口夾住碗走到一張木桌前說了聲「借光」,隨手拉了一張胡床坐下,慢慢吹碗裡的熱氣。

    「你來了?」

    一個聲音忽然從他背後傳來,荀詡下意識地回頭去看,聲音又低聲喝道:「不要轉過頭來!」

    荀詡把頭扭回去,若無其事地繼續吹著碗裡的熱氣。

    「張觀為什麼沒來?」

    「他另有任務,我是新到任的司聞曹功曹。從今天起我負責與你聯絡。」

    荀詡回答。現在坐在他背後的這個人是敦睦館在東吳官署內部發展的一名內線,經常為他們提供含金量很高的情報,以供蜀漢對吳決策的參考之用。更為難得的是,這名內線不是為了金錢而工作,他是個狂熱的漢室支持者,因此可靠程度很高。

    這個人很謹慎,與荀詡交換了數個暗號,才對他完全放心。兩個人就這麼背對著背,各自對著自己的湯圓交談起來。從遠處望去,就好像是兩個毫不相干的人。

    「最近有消息麼?」

    「最近吳國內部發生了一些事件,遲些時候這些事件會通過公開渠道公佈,不過現階段卻只限於在江東官署內部流傳。」那個人一邊說著,一邊有條不紊地用筷子撥弄著湯圓。

    「這些事件是什麼?」

    「他們發現了黃龍。」

    「黃龍?」

    「是的,在四月六日的時候,夏口有人宣稱發現了黃龍;四月八日,在武昌有人宣稱看到了鳳凰。這兩起目擊事件都被當做正式記錄載入檔案,並匯報給孫權。」

    「這聽起來很荒謬。」

    「是,不過每件荒謬的事情背後總有一個原因,這兩起事件很可能出自孫權本人或其親信大臣的授意。事實上從年初開始,一直就有類似事件發生,頻度很大。」

    荀詡沒吱聲,他嚥下一個湯圓,表情變得嚴肅起來。

    「還有,從三月中旬開始,流入武昌的奢侈品和建材數量明顯增加了。上等織物從月平均三百匹上升到五百匹;珍珠與翡翠數量從二十件上升到四十件;棗木、檀木以及銅料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且這些物資全部都是由與孫氏家族關係密切的大商號出面訂購的……就在前天夜裡,有兩頭黑色公牛從會稽運抵了武昌,被秘密送入宮城內廄。」

    「看起來似乎他們在醞釀什麼大行動。」

    「你們敦睦館一點也沒得到消息嗎?」

    「至少從合法渠道一點也沒得到。」

    「唔,按照協議,漢與吳兩國在進行重大行動前應該知會對方的。現在既然他們隱瞞著你們,顯然是有什麼與蜀國有關的事了。」

    「吳人就是喜歡搞些自作聰明的小動作……」荀詡這幾天已經有了深刻體會。

    「現在正式的通知還沒有傳達到我這裡,說明那件事保密級別還是很高……不過各級官員都接到通知要求暫時不要離開武昌。」

    「瞭解了,那麼陸遜等軍方將領動向如何?」

    「陸遜本人已經動身來武昌,不過一部分駐屯柴桑的水軍開始向巫、秭歸等蜀吳邊境地區調動。」

    「真的是『小』動作呢……」荀詡一邊感慨一邊吃下最後一個湯圓。

    談話結束了,荀詡又問老闆要了一碗湯圓,狼吞虎嚥地吃掉。當他拍拍肚子滿意地站起身來時,發現背後的人已經消失不見。從頭到尾荀詡都恪守諾言沒有轉過頭去看,所以他現在無從知道那個人究竟是已經離開了,還是仍舊留在人群的某個角落注視著自己。

    在荀詡返回敦睦館的途中,他很「巧合」地碰到了薛瑩,後者一直在敦睦館旁邊守候,一看到荀詡立刻就迎上去了。荀詡見他過來,先發制人地打了個招呼:「喲,薛大人,別來無恙?」

    薛瑩也露出微笑,不過看上去多少有些僵硬:「荀大人好雅興吶,今日在武昌城中遊玩的如何?」

    「還好還好,只是沿著河邊轉了轉,看了幾處景色。」

    「呵呵,聽說荀大人你本來想過河去逛逛,後來又變卦了?」薛瑩瞇起眼睛,顯然他已經得到了部下的報告。

    「您知道的,我這個人經常是臨到最後還會突然改主意;若是有什麼給您帶來不方便的,還請多原諒。」荀詡一本正經地說,兩個人互相對視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薛瑩謹慎地伸出一個指頭在荀詡面前晃了晃,別有深意地說道:「荀大人,這武昌城有趣之處的確很多,不過若是自己隨便亂走,可是會迷路的喲,到時候會出什麼事就不是你我所能控制的了。」

    荀詡拍拍身上的塵土,用一種略帶嘲諷的口氣反問:「不知道薛大人是以朋友的身份還是以秘府中書郎的身份來給我這麼個忠告的?」

    「兩者都是。」

    面對這個寓意無窮的答案,荀詡只是簡單地點了點頭。

    「那麼,祝您在武昌城內玩得愉快。」薛瑩的臉上卻看不出一絲「祝福」的表情。

    兩個人的交談到此為止,薛瑩拱手告辭,誰也沒有把話挑明。既然是盟友關係,那麼表面上的友好姿態還是要作一下的。荀詡知道只要沒什麼把柄落在薛瑩手裡,後者不敢對有外交官身份的他怎麼樣——任何對蜀漢敦睦使及其幕僚的不敬都是對蜀漢政府的不敬。

    荀詡忽然想到,敦睦館在武昌的情報活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何以這一次會讓薛瑩這種級別的官員親自來交涉呢?聯想到「那個人」的話,他心中的猜想又篤定了幾分。

    回到敦睦館,他徑直去了張觀的署室。張觀正在和郤正商談一項關於要求東吳開放荊州南部四郡作為兩國自由貿易區的聲明草案,他見荀詡回來了,將毛筆擱下,問一切是否順利。

    「接收情報很順利,不過情報本身就很糟糕了。」荀詡一邊說著,一邊隨手將門關上。張觀和郤正見他說得嚴重,連忙中斷手頭的工作,正襟危坐。郤正還想讓外面僕役給荀詡端杯茶過來,剛拿起喚鈴就被荀詡用眼神制止住——他今天已經喝了兩碗湯圓了。

    「這一次的情報是什麼?」張觀習慣性地把兩隻手抄在袖子裡,沉穩地問。

    荀詡將得來的情報複述了一遍,聽完以後張觀和郤正對視了一眼,表情都陰沉了下來,看來他們大概都意識到了其中的暗示。隔了半天,張觀才緩緩開口:「荀功曹,以你的判斷,這意味著什麼?」

    「我想……孫權大概是打算稱帝了吧。」

    屋子裡的另外兩人聽到他的話,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為了確認,張觀把詢問的目光轉向郤正。後者引經據典地解釋說歷代皇帝登基的時候,都會宣稱在各地發現了黃龍、鳳凰等祥瑞之物,這是為了論證帝位合法性的輿論準備;而黑色公牛顯然是用來祭天而用的「玄牡」,是登基儀式上必備的祭牲。

    「就是說,它們同時出現在武昌,不可能意味著其他任何事情?」張觀皺起眉頭。

    「從古禮制來講,正是如此。」郤正嚴肅地點了點頭,不過他又提出一個疑問,「這一次會不會又是虛驚?孫權想稱帝又不是一年兩年了,幾乎每年都有臣子上表勸進——包括今年年初——但每一次孫權都不置可否。」

    荀詡搖了搖頭,用指頭敲了敲案面:「可這一次孫權並沒有將這些事情立刻公開,也沒有知會我們,顯然是做賊心虛;何況從這幾個月運入武昌的物資來看,稱帝甚至都已經到籌備登基大典的實質進程了——而我們卻對此一無所知——我看江東是鐵了心要造成一個既成事實給我們。」

    屋子裡一下子陷入了不安的寂靜,孫權稱帝並不可怕,那只是個虛名,可怕的是由此引發的一連串政治大地震。

    蜀漢和東吳雖然屬於對等的盟友關係,但從理論上來說,這個聯盟是在「興復漢室」的框架之下進行合作的:蜀漢號稱繼承漢室正統,而東吳不過是漢室下的一個割據勢力,比蜀漢低了一格;這一點吳國雖然有所不滿,但也沒有明確反對過。如果現在孫權稱帝的話,那麼就等於否認了漢室的合法統治資格,從一個漢朝的地方割據勢力升格為一個正式的國家,這無異於狠狠地抽了蜀漢一個耳光。

    從蜀漢的角度來看,孫權稱帝實質上就和曹魏一樣是篡奪漢位、僭稱皇帝的非法舉動,是一次無法容忍的叛亂行為。孫權這種挑逗政治底線的行為極有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第二次大規模軍事衝突,從而讓蜀吳聯盟徹底崩潰。事實上,東吳水軍向巫、秭歸等蜀吳邊境地區的移動,表明吳國已經開始備戰了。

    一想到這裡,屋子裡的三個人面色都有些蒼白,這種事可不是小小的敦睦館所能解決的。

    「這件事牽涉太大了,我們不能只憑一條情報管道就貿然相信,需要交叉確認……」張觀嚥了嚥口水,面色嚴峻地強調:「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件事搞清楚並盡快通知成都。」

    「希望只是一場虛驚。」郤正低聲嘀咕,但三個人心裡都清楚這種幾率實在太小了。

    接下來,整個敦睦館緊急動員,開始動用所有的關係來確認。但這一行動從一開始就碰了釘子,薛瑩大概是嗅出了味道,派遣了幾十個人在敦睦館周圍監視。每一個從館內出來的人都會立刻被四到五名跟蹤者盯梢,他們也不躲藏,就大剌剌地跟在背後。這個時候已經接近天黑,街上的行人變少,再想擺脫他們相當困難。

    這樣一來,敦睦館在武昌的暗線就無法使用了。無奈的張觀只能親自出馬,去拜訪幾名平時關係不錯的吳國高級官員,希望從他們的嘴裡撬出點東西來。他先後去了左將軍諸葛瑾、西曹掾闞澤、丞相顧雍和輔義中郎將張溫的宅邸,但闞澤與張溫面對張觀的問題含糊其辭;諸葛瑾不肯做正面回答,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吳國對於吳漢聯盟是非常重視的,並相信兩國的良好合作是推翻偽魏統治的基石」;至於顧雍則乾脆稱病閉門不出。

    這些高級官員的曖昧態度,反而從另外一個側面證實了孫權稱帝的可能性。

    敦睦館一直忙碌到了四月二十五日凌晨,館內的工作人員與外面的監視者都疲憊不堪。經過一系列公開與非公開、合法與不合法的接觸與會談,張觀、郤正和荀詡終於判斷孫權稱帝的幾率超過九成。

    「事不宜遲,荀功曹,你立刻和郤正起草一份報告,爭取在今天中午之前送去牛津,讓那裡的外交郵船即時啟程前往江州。」

    張觀一夜沒睡,眼睛有些發紅。昨天整夜他都在武昌城內不停地見各式各樣的人,不停地說話。他吩咐完荀詡,叫人拿來一條熱毛巾擦擦臉,和著溫水吞了一粒醒神丸,然後又匆忙地離開了敦睦館。他要前往武昌內城,希望能夠在今天見到吳主孫權,並得到他的解釋。

    荀詡在這個時候忽然很想念狐忠。如果狐忠在的話,他睿智的思維和犀利的目光一定可以將這些含糊不清的散碎情報統合成一份清晰簡潔的報告。可惜狐忠現在還在漢中,所以這份工作不得不讓荀詡自己來完成。荀詡並不喜歡文書工作,他所擅長的是帶領一群部下親自在外面跑來跑去。

    所幸文字的修飾工作由郤正來承擔。荀詡發現這個年輕人雖然情報分析能力一般,但對於文學修辭卻十分在行。他能把荀詡乾枯乏味的文風變成四駢六驪的駢文,這樣報告看起來就好看多了。

    報告中除了匯報「孫權稱帝」以外,還要針對當前情況進行分析,這也算是蜀漢情報部門的一項慣例。荀詡一邊在寫,一邊心裡想諸葛丞相不知道會如何處理這起外交事件。雖然東吳稱帝是件令蜀漢極沒面子的事,但事實上蜀漢卻又不能不忍,因為當前的國際局勢不容許蜀漢在兩條漫長的戰線同時開戰,這會令蜀漢的經濟徹底崩潰——何況北伐戰略還需要東吳在南線進行戰略配合。一貫務實的諸葛丞相不會只因一個名分而貿然採取實質軍事行動。東吳突破了蜀漢的政治底線,卻停留在國家利益底線之上,這就是孫權在利用這個政治空隙玩的小動作。

    「吳人的小動作……哼。」荀詡想到這裡,輕蔑地從鼻子裡哼出一聲,提筆將自己的這些想法也寫入報告中。負責修飾的郤正拿過他的文稿來看過一遍,表情十分驚訝。郤正抖抖稿紙,語氣像是在質問荀詡:「荀大人,你怎麼可以這麼寫?我國怎麼會和這樣的反逆之徒繼續做盟友?名既不正,言則不順。他們根本就是僭越!」

    「那郤令使,您覺得我國該如何處對?」荀詡反問。

    「當然是立刻與偽吳斷交,詔告天下去斥責他們的這種行為,以彰顯我國的正義立場。」

    「喂,你這樣是不行的……」荀詡搖搖頭,心裡暗想這個書獃子只讀死書,對國際間政治的見解太膚淺了——不,不是膚淺,而是太理想化。若是真的凡事都依先哲之言去治國,怕是蜀國早就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了。諸葛丞相雖外尊儒術,骨子裡可還是個腳踏實地的法家門徒呢。

    聽到荀詡的話,郤正的眼睛睜得大大的:「怎麼會不行?難道讓我們繼續與這個背叛了理想的國家來往?」

    「我們的首要敵人是曹魏,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不然我國兩線作戰,國內怎麼受得了。」

    「秉承正義,立足正統,順應天命的漢室又怎麼會敗?」

    郤正說得正氣凜然,荀詡只好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聲明這只是他的個人意見,同時心裡給郤正貼上一個「迂腐書生」的標籤。

    報告趕在了中午之前完成,除了荀詡的分析,郤正還自己附上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見解,中心意思只有一句話:「交之無宜,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

    郤正寫完最後一句,在落款處蓋好敦睦使的印章。荀詡立刻將這份報告捲好,外面用絹裹住,拿蠟封入口,然後用一個鐫刻著「漢御郵封」的銅環籀在了文書卷軸上。這是外交公文專用封,帶有這個銅封的文書都被視為御覽文書,傳遞過程中禁止被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拆閱檢查,視同皇帝本人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荀詡將套好的文書攥在手裡,對郤正說:「你在這裡等張大人回來,我親自去把文書送出去。」郤正「唔」了一聲,顯然對剛才的爭論還存有芥蒂。荀詡沒時間理他,吩咐僕役備好馬匹,然後匆匆走出了敦睦館。報告越早送出去越好,哪怕只早一天抵達成都,都會對外交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他到門口的時候,僕役已經牽了一匹馬過來,並插上了「敦睦使」的旗子。荀詡理也不理在一旁的監視者,雙腿一夾馬肚朝著牛津飛馳而去。

    因為有敦睦使旗,一路上暢通無阻,很快荀詡就趕到了牛津外交專用碼頭。他翻身下馬,急步朝著碼頭走去,走到一半他心中忽然一沉,因為遠處的牛津碼頭泊位上空無一船。按照常理,這裡應該十二個時辰都有外交快船值班才對。

    荀詡心急火燎地來到碼頭大門,叫醒正在打盹的看守軍士:「我是漢敦睦館的主簿,現在有一封緊急文書需要送出去,本館的專用快船呢?」

    士兵揉揉惺忪的睡眼,回答說:「對不起,所有的船今天都被送去檢修了。」

    「所有的船?」

    「是的,今天早上運走的。」

    「那什麼時候能送回來?」

    「不知道,怎麼也得兩三天吧。」士兵看荀詡急得滿頭大汗,好心地寬慰道,「修船就是這麼麻煩了,平時我軍檢修船隻也得花這麼多時間。」

    荀詡心裡清楚,這絕對是薛瑩幹的好事。他不敢攔截御覽文書,於是就在運載工具上做文章,故意挑選在今天檢修全部船隻。

    對於東吳來說,將這份文書攔截住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蜀漢在孫權正式稱帝之前得到消息,並搶先一步反應,會在外交上佔據更大主動。這也是為什麼孫權要對稱帝一事保密,不肯事先照會蜀漢。「稱帝前照會」與「稱帝后照會」在外交涵義上是不同的。前者意味著這一舉動徵求過了——儘管只是象徵性地徵求——盟友的意見,並得到了充分理解,這也暗示盟友在這一問題上的影響力;而後者則意味著稱帝是東吳的內政,其他國家只要接受既成事實就可以了。

    所以照會時機的選擇事關東吳的自尊心,而對蜀漢封鎖消息卻又暴露出了他們的自卑心態。用荀詡的話說就是:「又是一個小動作。」

    不過這個小動作現在卻把荀詡難住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