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8日)
說白蘭度,怎麼著都得想起白蘭地,但慢慢地我也覺得這種讓人心境狂野的酒很配得上他。我看他的電影應該不算少,他的代表作我幾乎都看過了,像《慾望號街車》、《碼頭風
雲》、《薩巴達傳》,然後是那部不成功的,由我最崇拜的藝術家卓別林執導的《香港女伯爵》,那是卓別林最後一部作品,意義重大,白蘭度實在不能勝任。《巴黎最後的探戈》我也買了,還沒有看,據說白蘭度在其中的表演爐火純青,真實感人,讓人難分這是在講白蘭度自己,還是在演別人。
接著就是無敵電影———偉大的《教父》!!演得真是沒法說!太精彩了!然後是雄心勃勃的《現代啟示錄》!能起這樣氣質不凡的名字的人,除了偉大的科波拉,還能有誰!白蘭度在這裡的表現,我已經沒能力評價了,《教父》裡的表演我還能形容,可《現代啟示錄》裡的嫻熟,只能是一句:他什麼都沒表演!因為喜歡白蘭度的電影,我搜刮音像店,連白蘭度當配角的電影我都買了,比如由白蘭度和他的表演接班人———羅伯特·德尼羅以及新一代演藝明星愛德華·諾頓聯袂出演的《大買賣》。我的一個新目標是《超人》。
大概因為白蘭度本身就有痞子一般的氣質,叛逆狂野的心態,演起《慾望號街車》裡的斯坦利簡直收放自如,毫不費力。然後是《碼頭風雲》,那是他演技的一次出色展示,但我看那部電影時還很小,可能看五十年代以前的電影太多了,看多了舞台話劇一般的電影表演———比如卓別林的———我覺得白蘭度的表演太讓我不適應了,我相信,從白蘭度開始,電影表演才開始漸漸成熟。《薩巴達傳》也是,他演起電影太輕鬆,我總覺得他與電影中的人物有著心有靈犀的感應,好像他只不過在展現自己的生活。後來我覺得,這應該與他選擇劇本有關,他很能找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天分的劇本,也應該感謝他的好運氣,他總是碰到好導演,先是卡贊,與他拍了《慾望號街車》和《碼頭風雲》、《薩巴達傳》,接著是和科波拉的兩次合作。
有人把白蘭度比喻成獅子,我承認,他年輕時是頭好勝的獅子,先是跑到費雯麗那兒狂吼一番,接著又成了萬獅奔騰中的首領,最後壓抑自己的獸性,躲到碼頭當工人。可還遠遠沒有完,在躲了幾十年之後,他又跑出來,朝天嘶叫了一番,似乎在呼嘯,告訴大家,他又回來了,這回,他成為老練奸詐的老獅子,而且歷經磨練,已經是一副飽經風霜的樣子。
他玩世不恭的痞子態度卻包含了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高雅風度,我總相信,他的演藝歷程就是他慢慢向觀眾剝開自己心靈窗戶的包裹的過程,他曾說過:「人無時無刻不在表演。」他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他的每一次表演都有他的自傳成分。直到《現代啟示錄》,白蘭度在我的眼中,他已經不是在表演,他喃喃地向觀眾傾訴著自己的心聲。在每一部電影中,白蘭度都是一副懶散的、無精打采的樣子,而且越往後的電影越展示出了這一面,這個大概就是他的風格與他的標誌,但是他不適合演喜劇片,依我看,《香港女伯爵》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被他搞砸了,哎!可惜了!
白蘭度說過:「我呆在好萊塢的惟一原因是我沒有足夠的勇氣拒絕金錢。」我真誠地相信他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對電影的追求和別人不一樣,甚至我相信他不幹電影也能很成功,因為他太不像演員了,實在是與眾不同。他悲觀、憂鬱,表面是粗野的,內心卻是脆弱的,他溫文爾雅,整日只能以幾公斤的冰激凌排解心中的痛苦。他沒有明星一樣的虛榮,不然他怎麼能從五十年代中期他的高峰期間自《碼頭風雲》起就與世隔絕,沉默寡言,到了《教父》成功復出後,他也沒有再大的發展,一直到現在都很少見到他的人影。
他真正活躍影壇的時間是從1950年到1954年,之後一直到1973年,期間都沒有什麼反應,然後從1973年到1979年,其實也沒有什麼作品,他真正活躍的時間不過七八年,可他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電影明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