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揭秘紅樓夢 正文 第十七講 賈元春判詞之謎
    賈元春在前八十回裡面正式出場很少,只有省親的時候有她的一個重頭戲,然後她就是一個背景人物了。八十回以後,賈元春肯定是有戲的。因為在第五回的判詞裡面,預示了賈元春後來的命運。

    在紅學發展過程中,有一個說法,認為《紅樓夢》有四個不解之謎,這四個不解之謎是:賈元春判詞之謎、賈元春《恨無常》曲之謎、《紅樓夢》書名之謎和《紅樓夢》二十首絕句之謎。前三個謎指的是什麼,你一聽就明白,都是《紅樓夢》文本裡出現過的,第四個謎則需要略微解釋一下。這不是《紅樓夢》文本裡的,是《紅樓夢》手抄本流傳的過程裡,在乾隆朝中期,有個叫富察明義的人,他讀了以後,寫了二十首絕句,詩句裡透露出來,他所看到的手抄本似乎不止八十回,但八十回後也絕非高鶚所續,在詩中他道出了一些他所看到的八十回後的情節,但是他以詩的形式表達,又把自己的感慨糅合進去,意思就很朦朧,人們的理解就各不一樣,因此也就成了不解之謎。由於紅學界對這四個不解之謎爭論不休,難有定論,因此有人乾脆將它們稱之為「紅樓死結」。

    四個不解之謎裡,四個死結裡,兩個都與賈元春有關。可見《紅樓夢》第五回裡關於賈元春的判詞和《恨無常》曲,是難啃的硬骨頭。可是,這兩個謎非破解不可,這不僅關係到我們對賈元春這個人物的理解,也關係到我們對整部書的理解。我自己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也有所收穫,現在我就把自己啃下這兩塊硬骨頭以後,對這兩個謎的破解,以及打開這兩個死結的心得,竭誠地告訴大家,以供參考。

    先來看關於賈元春的判詞。賈元春在太虛幻境薄命司廚中的《金陵十二釵正冊》裡,處第二位,在她那一頁上,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畫弓當然是為了讓我們聯想到「宮」,香櫞當然是為了讓我們聯想到「元」,弓又是凶器,被掛在上面不是什麼吉兆;畫旁邊有一首歌詞,那就是關於賈元春的判詞,一共四句:「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短短的四句話,究竟在表達些什麼?在每句判詞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二十年來辨是非」,這是賈元春判詞的第一句。從字面看起來沒有什麼難解釋的,一個是一個年代,一個是做一件事,年頭就是二十年,做什麼事呢?「辨是非」。但是紅學界過去就覺得這句話很古怪,二十年是怎麼算的?從什麼時候算到什麼時候?有人說了,大概是說賈元春進宮二十年了。你想選秀女,按清朝規定,三年進行一次,備選女子在十四歲至十六歲之間最合適,有時也會略微降低一點年齡,那麼我們假設賈元春十三歲選上,她進宮二十年後,都三十三歲了,那就是一個中年婦女了。這個「二十年」意味著什麼呢?是表示說她在宮裡面待得久呢,還是想表示她在宮裡面待得還不夠長?說它幹嘛啊?「二十年」不好解釋。「辨是非」就更不好解釋了。過去有人怎麼解釋啊?說她二十年在皇宮裡面,不斷地去辨別皇帝的是非。這可能嗎?這有必要嗎?一個婦女好容易得到皇帝的寵愛,她會用二十年時間去辨皇帝的是非?在那個社會裡,皇帝只有是,沒有非,他怎麼著都是對的,除非他的權力被別人拿走了,他是個傀儡皇帝,否則,他掌大權的話,雖然有時候他也會聽取一下別人的意見,對於所謂「諍臣」,有時候還會加以表揚,但是他拍了板,那就是定論了,就得照辦,皇帝他本人,乃是非的終極標準。特別是當時宮廷裡面的妃嬪,皇帝是嚴禁她們干預朝政的。在清朝的康、雍、乾三朝,這一點皇帝把持得很緊,也沒有出現過后妃干預朝綱的事情。所以我認為,書裡寫賈元春用二十年的時間辨是非,不可能是去辨皇帝的是非。

    當然,有人堅持認為,「二十年來辨是非」,就是二十年裡不斷地分辨皇帝的是非,賈元春就那麼做,曹雪芹他就是那麼個意思。我也很尊重他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大家討論,才能夠去愈來愈接近那個真實的存在。討論是好事,大家記得《紅樓夢》裡寫「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賈寶玉怎麼說的呀?說「大家鼓舞起來,不要你謙我讓的。各有主意管自說出來大家平章」,咱們應該按賈寶玉的倡議去做。皇帝有沒有非?從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立場來看的話,不消說,你實行的是封建專制統治,是個大大的非;從當時農民起義者的角度來看的話,皇帝當然也絕對是大非,是個必須要推翻的壞東西。問題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小說裡面的賈元春這個角色,從賈元春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她不會去把自己的人生目的確定為去辨別皇帝的是非,小說裡面也沒有任何情節寫到她去辨別皇帝的是非,連這樣的暗示也沒有。所以咱們討論賈元春這個藝術形象,就很難解釋她究竟在分辨誰的什麼是非,而且用二十年時間去辨。

    這句話現在我又把它分成兩截,咱們先來討論「二十年」。《紅樓夢》裡面「二十年」這個字樣可是多次出現的喲,您回憶一下。《紅樓夢》裡面經常出現一些年代語言,比如說在第五回,警幻仙姑碰到寧榮二公,寧榮二公在囑托她的話裡,就有一個年代概念,他們說,「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流傳,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在這裡寧榮二公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百年」,就是說他們這個家族的榮華富貴流傳到故事發生的那一刻,也就是賈寶玉在寧國府、在秦可卿的臥室裡面午睡的時候,已經是有一百年了。這個數字和清朝確立他們的政權,又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這些朝代的那個年數大體相合,和生活當中的曹家,從他們當年在關外被八旗兵俘虜,淪為正白旗的包衣到當時的那個年數也是大體相合的。這也就再次說明,《紅樓夢》是具有自敘性、自傳性、家族史這種特點的小說。

    大家印象更深刻的應該是第七回的焦大醉罵。咱們在前幾講裡面,引用分析了焦大他所罵的一些話,下面咱們再引用一句。焦大醉罵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說,「二十年頭裡的焦大太爺眼裡有誰?」「二十年頭裡」,這就又出現一個「二十年」。焦大所指的「二十年頭裡」應該是什麼時候呢?小說它是一個虛擬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當中,如果是一個焦大的生活原型在那個時候罵,他所說的那二十年,「二十年頭裡」,大體是什麼時候?在前幾講裡,我已經分析了《紅樓夢》文本的時代背景,雖然作者託言「無朝代年紀可考」,實際上脂硯齋就指出「大有考證」,我就已經考證出來,第一回至第十六回,應該大體上是雍正時期,更具體地說,是在雍正朝晚期,也就差不多是雍正暴死之前。雍正,大家知道,他當皇帝當了十三年,是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份突然死亡的。在雍正朝最後,說「二十年頭裡」,那麼減去雍正朝的年頭,所指的就是康熙朝。「二十年頭裡的焦大太爺眼裡有誰」,這句話就證明,小說裡面的賈家在二十多年前,他們的狀態比小說裡面寫到秦鍾到他們那兒去做客,然後讓焦大把他送回家的時候要強得多。那個時候,焦大作為一個老僕是非常風光的,非常神氣的,誰也惹不起的。考慮到《紅樓夢》它是一部帶有自敘性、自傳性、家族史特色的小說,我們就回過頭來,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去看一看,會發現確實是,前面我多次講到,在康熙朝的時候,曹家是最風光的。

    我上一講已經跟大家說了,第十六回實際上講的是雍正暴亡和乾隆登基的情況,整個故事發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小說節奏加快,說「老爺又往東宮去了」,然後就寫到賈元春不但「才選鳳藻宮」,而且得到皇帝的特許,還可以回家省親了,於是賈府開始為省親做準備了,這對賈氏宗族是一件天大的事,大家都很喜悅。這個時候,家裡面的老僕人趙嬤嬤,還有王熙鳳,她們就開始議論省親的事情。這個時候,王熙鳳的話裡面也有一些年代數字,比如王熙鳳說了,「可恨我小幾歲年紀,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沒見世面了。說起當年太祖皇帝訪舜巡的故事,比一部書還熱鬧。」王熙鳳在這兒用了一個很概括的時間概念,「二三十年」。從雍正朝晚期,往前推二三十年,就恰恰是康熙皇帝南巡的那個時間段。康熙他是在康熙二十三年首次南巡,最後一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然後他是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時候去世的。雍正他只當了十三年皇帝,你從雍正十三年往前推二三十年,大體就是康熙後幾次南巡的那個時間。所以曹雪芹寫王熙鳳這樣講,他也是有真實生活為依托的。曹雪芹寫這些人物,說這些話,不是憑空的藝術創造、藝術想像,當然寫小說可以完全脫離生活真實去憑空想像,世界上有那樣的小說,但是《紅樓夢》不屬於那種類型。

    我個人的研究證實,《紅樓夢》裡面所講出來的這些年代數字,都是與康、雍、乾三朝裡政局的情況、曹家的興衰對榫的,都是能夠落到實處的,能夠找到生活的原型事件、原生狀態的。書裡有一個年代數字的表述,我特別重視,是在第四十七回,賈母有一個表述,她說:「我進了這門子,做重孫子媳婦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孫子媳婦了,連頭帶尾五十四年,憑什麼大驚大險、千奇百怪的事,也經了些。」這個數字就忽然精確到個位,前面你看都是一些「百年」「二十年」「二三十年」那樣的概括性數字,這次曹雪芹寫賈母說話,她不說「五十」,也不說「五十五」,她說「五十四」,這個我想不是偶然的,不是曹雪芹寫到這兒,興之所至,隨便寫上去的。前面我講到過,賈母這個人物是有生活原型的,這個生活原型是可以非常準確地加以確認的。賈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一個妹妹,她嫁給了曹寅,李煦在給康熙的奏折裡有「臣妹曹寅之妻李氏」這樣非常清晰的表述。李氏在小說當中化為了賈母這個藝術形象。你查一查曹家的歷史,賈母說這個話是在第四十七回,我在上幾講裡已經給你論證了《紅樓夢》裡的背景時序是怎樣的,這裡不再重複,根據我的判斷,這一回寫的應該是乾隆元年的事情。從乾隆元年回溯五十四年,是哪一年呢?是康熙二十一年,那一年曹璽還活著,任江寧織造。曹璽是曹寅的父親,曹寅當時在京城,他是治儀正或兼佐領職。當時曹寅是二十五歲的樣子,賈母原型的年紀應該大體和曹寅相當。她就在那個時候過門了,嫁到曹家,嫁給曹寅,從那個時候算到乾隆元年,就正好是五十四年。她說「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孫子媳婦了」,這一點有人可能會提出意見,說秦可卿已經死掉了呀。但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秦可卿死掉以後,賈蓉續娶了,小說後面幾次提到有一個賈蓉之妻,而且在第五十八回裡面寫到老太妃薨逝後,「賈母、邢、王、尤、許婆媳祖孫等皆每日入朝隨祭」,這句話裡排在最後的一位,應該就是賈蓉之妻。這裡點出了她的姓氏,她姓許,只是這個人在前八十回裡面沒有任何故事而已,徹底成為一個背景上的影子了。後來高鶚續書,通行本上,又把賈蓉續娶的妻子說成姓胡。所以賈母說這個話的時候,她所說的「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孫子媳婦了」,那個重孫子媳婦當然已經不是指曾讓她認為是「第一個得意之人」的秦可卿,她指的應該是許氏。她說五十四年前自己的身份是重孫子媳婦,意味著當時她嫁過去的時候,上面可能還有一個太婆婆;從那一年,過了五十四年之後,她也有了重孫子媳婦。而且賈母說這五十四年是不平靜的,她經歷了很多大驚大險、千奇百怪的事,這也正符合歷史上曹家的情況。曹寅娶了李氏以後,一直到最後去世,那真是大驚大險多極了。

    我說這麼多,什麼目的呢?就是告訴你「二十年來辨是非」的這個「二十」,不會是一個隨便寫下的數字,而是和我剛才說的那些數字一樣,也是可以相應地加以推算的一個數字。「二十年來」怎麼個算法呢?我個人認為,不是說賈元春已經進宮了二十年,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賈元春為了一件事情,她可以說是辛苦了二十年。為一件什麼事情呢?現在我們所讀到的判詞,在多數的版本上都叫做「二十年來辨是非」,實際上在古本《紅樓夢》裡面,不完全是這樣的寫法,起碼有兩個古本裡面,它寫的是「二十年來辨是誰」,這很值得我們思考。很可能這樣的古本裡邊的這個句子,更接近於曹雪芹的原筆原意。她二十年來,一直在判斷有一個人究竟是誰,這個人絕不是皇帝,皇帝是誰還用她去判斷嗎?她所判斷的,就是小說裡面的秦可卿。因為,我們從這個小說所敘述的賈家的情況來看,賈元春不可能年齡非常大。如果賈元春年齡非常大,王夫人生不下她來,小說裡的王夫人也無非是一個五十幾歲或者接近六十歲的婦女。賈元春,她的生活原型我們在上一講裡面也說了,應該是曹家曹的一個女兒,或者是曹的一個女兒,總之,她應該是曹雪芹的一個親姐姐或者堂姐姐。這個人應該是在選秀女的時候,有機會被選中了,又由於他們曹家的背景不是特別好,雖然屬於上三旗裡的正白旗,但屬於正白旗裡面的包衣世家的後代,皇帝寵信你家,可以讓你家男人做官,但是論身份、血統,她不能和那些正宗的滿族家庭的女子相比。所以她一開始,我在上一兩講裡面已經分析了,可能並不能直接地進到皇帝的那個宮裡面去,她可能會被分配到皇帝下面的太子或者是其他阿哥的那些居所去,供那些人使役,她是從下到上,從低到高,一步步地完成了她人生的旅程。

    賈元春,大體而言,她應該比秦可卿稍微大一點,也無非是大個四五歲的樣子。在她四五歲記事的時候,她就發現他們家族裡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女性,比她略小。這個女孩子被說成是一個小官吏抱養的,然後就被送到寧國府裡,開頭可能是童養媳的身份,因為那個時候她年齡還很小,就在寧國府裡面長大成人。秦可卿,從小說裡的描寫來看,氣象萬千,派頭很大,我已經有很多分析,不再重複。在真實的生活當中,這個人作為廢太子的一個女兒,她並不是真正地在一個破落的小官吏家庭裡面長大。之所以要把她藏匿起來,就是為了避免讓她跟父母一起被圈禁嘛。她被曹家收養以後,曹家當時境況並不怎麼好,不像書裡寫的寧榮兩府那麼富貴繁榮,但是她可以不被圈禁,她就有了自由,不但可以跟自己的家族保持秘密聯繫,還可以和皇族裡其他知道她的真實身份而不予揭示的同情者,以及真以為她是曹家媳婦的、又還接納曹家的王公貴族,比如康熙的二十一阿哥允禧那樣的家庭中的女眷公開來往,建立比較密切的關係。因此她的生活環境、成長環境,絕不是一個小官吏家庭的環境,也不僅是曹家的環境,她應該有更廣闊深邃的成長環境。

    前面我已經多次給大家指出,雍正登基以後,所要對付的政敵非常之多,他對廢太子這一支不會放鬆警惕,但是沒有把他們作為打擊的首選。而且對於廢太子的兒子弘皙,他還遵照康熙的遺囑,封他為郡王,後來又升為親王——當然他是把弘皙移到了鄭家莊去居住,不讓他住在皇城裡面。這種安排,不是圈禁,雍正不能公開宣佈把他圈禁起來,這和廢太子的待遇應該在表面上是兩樣的。雍正當然會對弘皙有所監視,可是弘皙的自由度應該就比圈禁狀態要大得多,後來弘皙他自己私立內務府七司了嘛,可見弘皙的活動空間還是比較大的。那麼,弘皙不可能不關注他的這個藏匿在曹家的妹妹,這個妹妹在逐漸長大以後,也不可能不和弘皙、她家族的人發生關係;而且既然弘皙並不是一個被圈禁的人,她又有行動自由,她就可以短時間地或者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地到鄭家莊的親王府裡去住。因此,秦可卿之所以不但血統高貴,而且她也有一種高於賈家的見識和修養,從其原型的這種成長歷程來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賈元春她要來琢磨自己家族裡面的這樣一個秦可卿究竟是誰,這個在上一兩講裡面我已經給大家分析過了。賈元春的原型很可能是曹雪芹的一個姐姐,先被送去參選秀女,又由於本身條件不是非常好,一開頭可能並沒有被選拔到皇帝的身邊,而且很可能是先被派去伺候胤和弘皙他們。你想,如果在胤第二次被廢前夕,胤的家族曾經做了這樣一件事情,把即將臨盆的一個婦女,把她生孩子的這個事情隱瞞起來,或者謊報生下的嬰兒是個死嬰,最後還把這個落生的嬰兒偷渡出宮殿,寄養到跟自己關係密切的、一貫相好的官僚家族裡面,這是完全可能的。而賈元春原型在小時候,她可能模模糊糊覺得這個比她小一點的女子有點奇怪,但是她不可能有深刻的意識,她也不一定有去仔細辨認她是誰的濃厚興趣。但是她到了胤和弘皙的生活空間裡面以後,她就會從那個空間裡面的一些婦人的嘁嘁喳喳的私語裡面,隱約感覺到有些奇怪。府裡面當年說是生育了,然後生出來又死掉的嬰兒,很可能就是她小時候,忽然出現在她家族裡的那個女孩,於是她就一直琢磨這個事情。那句判詞之所以在有的古本上寫作「二十年來辨是誰」,它的含義就是賈元春一直在琢磨,他們賈府裡面的這個女人究竟是誰呢?她不是到了當今皇帝身邊才開始「辨是誰」的,她從四五歲上就開始納悶了,後來她選秀女選上了,她還在辨,再後來她的生活出現了一個大的轉折,她辨到第二十年的時候,她的判斷就成熟了,她就說出來了。

    我在上一講裡分析出,賈元春的生活原型,後來又從胤和弘皙的身邊,通過內務府的二次分配,移到了弘歷的身邊。她逐漸掌握了確鑿的證據以後,就選擇了一個最佳時機來揭露這件事情,告發了秦可卿被藏匿的事情。你想她如果是四五歲開始琢磨這個事情,到二十年以後,她應該是二十四五歲;而弘歷在做皇帝的時候差不多也是二十四五歲,這兩個人的年齡應該是比較相當的。弘歷對來到他身邊的這樣一個曹家的女子肯定產生了好感,她得到了弘歷的寵愛。這時正好雍正暴亡,弘歷登基,而弘歷登基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撫平政治傷口,上下做團結工作,該赦的赦,該免的免。賈元春原型,也就是現實生活當中的這個曹家女子,看到這個情況以後,就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無論是這個生活原型,還是小說裡的賈元春,告發家族藏匿皇家女子,都得選擇一個最佳時機。她要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她覺得自己要堅持原則,我是皇家的人,我要堅持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家原則,皇家裡面有個別的人做了這種不對頭的事情,我有揭發的義務。她第二個目的,是要保護自己的家族,她揭發自己的家藏匿了不該藏匿的人,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家族遭連累,她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讓自己的家族得到解脫。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來告發,她的家族就能得到赦免解脫呢?她看到了新皇帝在忙著幹什麼呢?就是正在給所有這些皇族遺留問題畫句號呢。同時,第三個目的,她是為了達到隱藏心底的一個願望。她不可能沒有一個往上爬的願望,因為做了這樣的事,而且家裡配合得也很好,皇帝會認為她忠孝賢德,所以小說裡寫皇帝最後就把賈元春提升了,她於是就「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了。小說裡面寫的,雖然把真實生活當中發生的事情在順序上略有挪移,但大體上應該就是這樣。經過我這樣分析,你再讀小說裡面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你會覺得它在敘述的時間排列上就基本合理了。因此我覺得「二十年來辨是非」這句判詞的意思應該是很清楚的,並不難解釋。

    關於賈元春的判詞,第二句是「榴花開處照宮闈」。對於這句判詞,很多紅學研究者認為它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只不過是一句景觀描寫而已。我不這樣認為,這一句也需要破解出其中的深意。

    「榴花開處照宮闈」。「榴」就是石榴,石榴有一個什麼特點啊?石榴多籽。為什麼在紫禁城裡妃嬪住的那些院落裡面都種石榴樹啊?它有時候不直接栽在地下,而是栽在一個大盆裡面,現在你去故宮參觀,有時候還能發現,月台上一溜都是石榴樹。封建社會,從皇族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多子多福。康熙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榜樣,你看他那麼多子女,而且以子女眾多為榮、為喜。「榴花開處」意味著什麼?我個人以為,意味著小說裡面的那個賈元春實際上她已經為皇帝懷孕了,所以她得到皇帝那麼大的寵愛。一般來說,皇帝寵愛一個婦女,在多數情況下,還是因為她為自己有所生育,特別是能給自己生兒子。所以賈元春她後來命運為什麼悲慘呢?因為從小說裡面我們看不到一點痕跡,說她把懷的這個孩子生下來了。在真實的生活當中,情況可能也是很悲慘的,她的原型給乾隆懷了孩子,孩子卻並沒有能順利地落生。所以「榴花開處照宮闈」,那個石榴樹開著花,石榴樹開花就意味著要結石榴果,但是結出來沒有呢?它不是「石榴結處照宮闈」,它僅僅是「榴花」,並沒有完全結成石榴。這一句就點出來,賈元春她是處於這麼一種狀態。

    關於賈元春判詞的第三句是「三春爭及初春景」。對於這句判詞,很多紅學研究者認為,這是指賈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之間的關係,「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因為她們三人都不如元春地位風光顯赫,所以是「三春爭及初春景」。

    那這句話又為什麼被人說是「紅樓死結」,是不解之謎呢?大家知道,賈家有四個平輩的女性,元、迎、探、惜。這四個女性的名字本身的第一個字合起來又是一個諧音,就是「原應歎息」,「原來就應該為她們歎息啊」。這是曹雪芹為這些最後命運都不好的薄命女性進行的藝術概括。她們的名字又都帶春字,因此可以說是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所以「三春爭及初春景」,很多人就解釋成,你看元春多風光啊,元春到皇帝身邊,「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了,迎春、探春、惜春你們都不如她,所以叫做「三春爭及初春景」。但是這個話是說不通的。為什麼說不通呢?因為《紅樓夢》第五回關於十二釵的判詞和曲,都不是說她們一段時間裡的狀態,而是概括她們的整體命運,點明她們的結局。那麼就結局而言,迎春確實命最苦,她嫁給「中山狼」孫紹祖以後,很快就被蹂躪死了;但是探春跟惜春都沒有死,儘管一個遠嫁,一個當了尼姑,總比死了好吧;而元春呢,我們讀完這個判詞再讀有關她的那個曲《恨無常》,就知道她後來是很悲慘地死掉了。在第二十二回,元春的那首燈謎詩,也很清楚地預示著她的慘死:「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究竟怎麼死的,那些情節,有關細節,因為曹雪芹的八十回後文字散佚了,所以探討起來可能麻煩一點,但是她的結局是悲慘地死掉,這是無可爭議的呀!如果非要以四位女性的結局作比的話,只能感歎「迎春怎及初春景」,怎麼會「三春爭及初春景」呢?而且元春是元春,你說初春幹什麼呀?所以如果這麼解釋,會越解釋越亂。

    非把「三春」解釋為元、迎、探、惜裡面的三位,非把「春」理解成指人,那讀《紅樓夢》就會越讀越糊塗。不光是這一句的問題,書裡有「三春」字樣的句子非常之多,比如說「勘破三春景不長」「將那三春看破」,更何況還有我們反覆引用過秦可卿臨死前向鳳姐托夢,最後所念的那個話,那個偈語,叫做「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所以如果你要是膠著在「春」是四個人,來回來去飭這「三春」的話,你怎麼飭也飭不出一個道理來,越飭越亂乎,特別是「三春去後諸芳盡」,怎麼算「去」?如果死了算「去」的話,那只有迎春、元春死了,應該說「二春去後諸芳盡」;如果遠嫁、出家也算「去」,那就該說「四春去後諸芳盡」,怎麼也算不出「三春」來。那麼這些話裡面的「三春」究竟都是指什麼呢?其實很簡單,不是指三個女子而是指三個春天,「三春去後」就是「三度春天過去」。那麼「三春爭及初春景」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把「三春」理解成三個春天,也就是說把「三春」理解為三個美好的年頭的話,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一年固然有四季,但如果我們覺得我們三年都過得不好,我們就可以說這三年是「三冬」,因為冬天一般就讓人覺得比較寒冷。「三春」則應該是指美好的年頭一共有三個。你把膠著在四個人身上的思路擱在一邊,你把你的思路挪移到按年頭來理解的話,所有的這些話全通了,一通百通。「三春爭及初春景」,就是賈元春她最美好的日子就是封為賢德妃的第一年,就是乾隆元年,就是初春,首先她省親了呀,那多美好,是不是?小說也寫了二春、三春的故事,寫了背景大約是乾隆二年和乾隆三年的故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雖然那個時候元春的情況還是比較好,但是她又回家省親了嗎?沒有了。所以對於賈元春來說,確實是「三春爭及初春景」。她一共有三個都比較美好的春天,但是在這三個春天裡面加以比較的話,哪一個春天最好呢?初春。這樣就把賈元春她的命運發展的軌跡表述出來了。

    關於賈元春判詞的第四句是「虎兕相逢大夢歸」。對於這句判詞,紅學界爭議更大。那麼紅學界爭論的焦點在哪裡?這句判詞究竟意味著什麼?

    「虎兕相逢大夢歸」,我這麼一念,下面我看有的紅迷朋友就在那兒皺眉,可能要對我說:您念錯了吧?不是「虎兔相逢大夢歸」嗎?你看的那個版本,很可能上面寫的是「虎兔相逢大夢歸」,後來的通行本寫的都是「虎兔相逢大夢歸」。但究竟是「虎兔相逢大夢歸」還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是《紅樓夢》研究當中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有的研究者認為,原來是「虎兔」,因為「兔」字跟「兕」很相似,當年的抄手抄錯了;有的研究者也認為是抄錯,但卻是把「兕」字錯抄成了「兔」字,因為「兕」字比「兔」字生僻,如果原來是「兔」,很難想像有人會把一個常見的字抄成一個許多人都不會寫也不知道該怎麼念的怪字;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是高鶚續書的時候選定了「兔」字,他那是別有用心,故意把曹雪芹原作裡傳遞的權力鬥爭的信息,化解為一種宿命,一種迷信。

    我個人的意見是這樣的,我認為,曹雪芹的原筆原意,應該是「虎兕相逢大夢歸」。

    虎,不用解釋了,一種猛獸。兕也是一種猛獸,犀牛一類的那種獸,獨角獸,很兇猛,身體體積很大,力氣很足,頂起人來很可怕。它跟虎之間可以說是有得一搏的,很難說一定是虎勝,也很難說一定是兕勝。在虎兕相逢,兩獸的惡鬥當中,賈元春如何了呢?「大夢歸」。這個你應該能理解,就是意味著她死掉了,人生如夢,魂歸離恨天,就是死掉了。

    但是有一些人堅持認為是「虎兔相逢大夢歸」。高鶚、程偉元他們續後四十回《紅樓夢》,寫了元妃之死。高鶚他的續書是有一些優點的,我不想全盤否定,但是高鶚寫這個賈元春之死確實是太荒唐了,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他怎麼寫的。

    首先,高鶚說賈元春怎麼死的呀?沒有發生任何不測,她是「自選了鳳藻宮後,聖眷隆重,身體發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肥胖症。說她「未免舉動費力,每日起居勞乏,時發痰疾」,說她吃葷東西吃多了,喉嚨這兒老堵著痰,「偶沾寒氣」以後,就「勾起舊疾」,勾起她的舊病後,「竟至痰氣壅塞,四肢厥冷」,因此就薨逝了。她是因為發福,因為多痰,因為受了風寒,可能得了點兒感冒,她就死了,很太平地死在鳳藻宮裡面了。那麼,前面第五回的判詞也好,關於她的《恨無常》曲也好,關於她那首燈謎詩也好,等於都白寫了,一點沒有暗示作用,成胡言亂語了。高鶚就這樣告訴我們,賈元春這個人,她很太平、很正常地在宮中薨逝了。

    那他怎麼解釋「虎兔相逢大夢歸」呢?這不是我非要跟高鶚過不去。他實在沒辦法,他寫的才確實是胡言亂語,他這麼說,「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歲。」他就說,因為那一年是卯年,那個月是寅月,卯就是兔,寅就是虎,所以這不就是「兔虎相逢」了嗎,她就大夢歸了。首先,這是兔虎相逢,不是虎兔相逢,應該先把年擱前頭,把月擱後頭,對不對?再加上中國人關於屬相關於十二生肖的規定,都是衝著年說的,幾乎沒有人把一月到十二月,按十二生肖來劃分的;你們家,你自己,你們家老人,老祖輩有這麼分的嗎?現在是陰曆幾月呀?屬於哪個屬相啊?有這麼問嗎?一般不這麼做。更何況,他語無倫次在哪兒呢?他自己說「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他說那是一個甲寅年,甲寅年那是虎年啊——過去也確實有一種說法,就是立春以後,可以算是另外一年了,甲寅過後是乙卯,你就說元春是死在虎年和兔年相交接的日子不就行了嗎?他又偏不按年與年說,非按年與月說,也許他的意思是到了卯年了,但月還屬於寅年的月,所以卯中有寅,算是兔虎相逢。但這樣營造邏輯,實在是說的人和聽的人都腦仁兒疼。我認為,說來說去,他就是要迴避「虎兕相逢」這個概念,他一定要寫成「虎兔相逢」,這個起碼可以說它是敗筆吧。而且他說賈元春去世的時候四十三歲,在那個社會四十三歲是一個很大的年紀,就是說賈元春死的時候已是一個小老太太,這個也很古怪,不知道他怎麼想的。「才選鳳藻宮」沒多久,賈元春就四十三歲了。高鶚他續《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他也沒有很大的時間跳躍,沒有說現在過了三年、過了五年,他沒這麼說,他就那麼煞有介事地,按前八十回的那個時間順序往下寫。他寫到賈元春死的時候,離元妃省親也不過是幾年的事情,這樣往回推算的話,一個三十七八歲的婦女,還能得到皇帝那麼大的寵愛嗎?也沒有生下一個兒子來。當然,他有想像的自由,問題是我不跟著他想像,我覺得他這個讀起來不舒服。按我的分析,賈元春在省親的時候不過二十四五歲,我那樣算,和書中對其他年代的交代是對榫的,和真實生活當中曹家的情況也是能夠大體對榫的,所以我覺得我的這個思路應該還是成立的。何況古本上寫的就是「虎兕相逢大夢歸」,就是意味著兩個猛獸進行惡鬥,在這個過程當中,賈元春不幸地一命嗚呼,最後只得到一個人生如夢的感歎。這樣,我們現在就把賈元春的判詞完全讀通了,它不再是不解之謎,更不是什麼死結,是個蝴蝶結,一抻就解開了。

    當然了,第五回不僅是通過一個判詞來暗示賈元春的最後結局,還通過了《紅樓夢》十二支曲當中的一支曲《恨無常》,來概括賈元春的命運。因此對賈元春的死亡原因如果要做探究的話,就必須對《恨無常》曲以及書中其他的一些描寫來做研究,來做分析。我的下一講,就將專門跟大家一起來討論賈元春之死,我們下一講再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