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 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十一講 海納百川
    曹操很早就意識到,要想成就一番霸業,人才是關鍵,所以曹操曾連續三次頒布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這個驚世駭俗的舉動幾乎顛覆了當時人們傳統用人觀。那麼,我們該怎樣理解曹操的「唯才是舉」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對於曹操來說是一次真正確立霸主地位的戰役,而對於袁紹來說,卻是至死難忘的成敗轉折點。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出了北方霸權,這位曾經橫掃河北、稱雄一時的大軍閥,就此從中國歷史舞台上消失。本來,袁紹是完全有機會贏取這場勝利的,甚至可以進而奪取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袁紹究竟輸在哪裡?有人認為曹操勝在善於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業的袁紹不會認識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況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那麼,曹操袁紹的用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術。《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今天這一集我們講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內容。陳壽的《三國誌》為曹操做傳,最後有一段總結,這段總結陳壽表達了這麼一個意思:第一點,戰勝袁紹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點,曹操為什麼能夠戰勝袁紹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曹操精於謀略,第二是曹操善於用人。這是《三國誌》的作者陳壽給曹操一生做的一個總結,可見用人之道對於曹操來說是多麼地重要。其實所謂用人之道,無非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用什麼人,第二個問題是怎麼用。我們今天就講用什麼人,下一集我們講怎麼用。我們還是要來比較一下袁紹和曹操,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一樣的。

    袁紹這個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會用人這個道理的,實際上袁紹從小就喜歡結交豪俠,他年輕的時候住在京城裡面,仗著自己「四世三公」這樣一個社會地位,成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兒,然後整天在家裡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當時就有人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響應政府的號召,就是當時官方要袁紹出來做官,袁紹不出來,在家裡面就會賓客。所以他們就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應乎召而養死士」,不接受我們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他想幹什麼?他叔叔就去找袁紹說,你這小子這樣搞下去,我們袁家要滅門啊!袁紹這才有所收斂,這才到了大將軍何進的麾下效力。那麼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大家都看出來袁紹在模仿誰呢?模仿戰國時代的那些公子。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有四大君子,齊國是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這樣的,在家裡面養很多的門客,袁紹學習的就是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紹的這個做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哥兒做派」。但是袁紹學習這四大公子,他只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這個問題,曹操的謀士荀彧有一個說法,荀彧是這樣說的: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就是說袁紹憑借他「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優勢,一個家族的優勢,結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節下士、禮賢下士的樣子,幹什麼呢?騙取一些名譽,因為袁紹結交這些人他有一個原則,就是只見名人,不是海內知名的人袁紹是不接待的。這是幹什麼呢?這是做秀,這是擺譜,他就等於向世人宣佈,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隨隨便便見一見的,我只結交名人。袁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裝點門面,是抬高自己的聲譽,並不是真心誠意地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因為袁紹這個人是剛愎自用的,他不認為天底下還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他用不著找很多人來幫助他,他只要讓世人覺得他這便人才濟濟就可以了,這就是袁紹的做派。那麼袁紹的做派,我們可以總結成這麼十六個字,就是:做秀演戲、沽名釣譽、裝點門面、自鳴得意。

    *事業的成與敗、興與衰,不外乎平時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發點和境界卻是不一樣的。袁紹也同樣是用人的,他也是敞開胸懷,接納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也是謀臣如雲、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卻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聲。那麼曹操用人與袁紹用人,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剛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也可以總結十六個字: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也就是說曹操他是實實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處理了五種關係。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第一種關係就是「名與實」。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個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聲,他可能默默無聞。那麼你在招攬人才的時候就有一個選項,你是要名人呢,你還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麼呢?名至實歸,更重實際。這個話怎麼講?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很多很多的人來幫助他。而且相比較而言,曹操的條件是比較差的,政治資本是不如他的對手的,比如袁紹,他有一個龐大的家族作為支持,比方說孫權,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現成的基業,比方說劉備,當然也沒有什麼本錢,但是他自己弄出一個來,劉皇叔,他至少有一張可以騙人的名片,曹操有什麼呢?一說起來,太監的孫子。我們知道在東漢這個時代它是很重名的,因為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漢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們讀孔子的書知道,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說,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麼事?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希望爭取當時的豪門世族、社會賢達、社會名流這樣一些人能夠來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歡迎名人,但是曹操心裡很清楚,這些名人不一定能夠幫忙。曹操的態度很簡單,你來幫忙固然好,幫腔也不錯,幫兇也可以,實在不行,幫閒也行,幫閒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們這些人能夠實實在在地給我做什麼事,我也不指望你們這些人真心誠意地擁護我,只要你們能夠來,你們來給我裝點門面,你們不公開跟我作對,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虛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實在的內容,他是很務實的一個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務實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離異以後,曹操就讓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單人旁的,倡伎兩個字都是單人旁的,這個倡伎在那個時候主要是獻藝,一般情況下是藝妓,賣藝不賣身的,但是這個賣藝和賣身之間在當時也沒有什麼嚴格的這個界限,所以這個單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轉換為女子旁的那個娼妓。那麼這樣的一個出身在當時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賤,按照一個講究門第出身的這麼一個規矩,那是不能夠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雖差,人品極好,做人非常地低調,她也給曹操生了好兒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後來草丕被立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開玩笑說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請客啊,開玩笑了,卞夫人說什麼呢?唉,我沒有把孩子教壞,就不錯了,我已經很心滿意足了,我哪裡還敢居什麼功勞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繳獲一些珠寶、珍寶、古玩、首飾這樣一些東西,他帶回家以後曹操會把這些東西先交給卞夫人去挑選,因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個中等水平的,首飾、珠寶這類。曹操就奇怪,就問她,說我經過觀察發現,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個中等的,什麼原因呢?卞夫人說,挑最好的那叫貪婪,挑最差的那叫虛偽,我挑中等的。這是非常實在的一種說法,所以曹操很欣賞她。

    曹操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處理人才的問題上他的態度就是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備唯才是舉

    曹操要處理的第二個關係,德才關係,「德與才」的關係。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歷史上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一個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備的時候,哪個是熊掌、哪個是魚?我們應該選哪個?傳統的說法呢,首先我們要德才兼備,這個話沒錯,但是不能兼備呢?傳統的做法是先德後才,但是曹操這個時候相反,他三次下達求賢令,公開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唯才是舉」。「唯才是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德和才一旦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麼這個說法是很容易引起誤解的,所以我們要略加說明,曹操為什麼要提出「唯才是舉」這樣一個口號,而不沿用傳統的德才兼備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是非常時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規的這種取才的辦法來做。所以曹操有一個說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這什麼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道德標準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尋找那些德才兼備的人,但是現在是一個有事的時候,是一個天下不安定的時候,是一個急需人才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獎賞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勞,能就是能力。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把功勞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夠把所謂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們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可能,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可能,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陞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東漢末年就是這樣嘛,東漢末年因為把道德標準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謂「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識書」嘛,這個是不行的。既然東漢末年有了這樣的弊病,曹操在這個非常時期就必須來矯正,而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所以曹操不能說德才兼備,必須說「唯才是舉」。

    所以曹操三次頒布求賢令,甚至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就是只要是一個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們都儘管推薦給我。所以曹操在處理德才關係的時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備、唯才是舉。

    *相對於袁紹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實際,曹操很明白名聲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對的,而才對於他的事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沒有囿於名與實、德與才的無謂的界定與討論,他徑直把用人的指揮棒舉向了「唯才是舉」。可是人都是有缺點的,當面對一些有小貪毛病和立場不堅定的人才時,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那麼由此又有了第三個問題,就是「廉與貪」的關係。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貪。曹操雖然提出「唯才是舉」的這樣一個主張,但並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實也是一個重視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備。比方說有兩個人,一個崔琰,一個毛玠,這兩個人就是德才兼備,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質之高尚是連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對毛玠是敬重,對崔琰是敬畏,每次見到崔琰曹操都要肅然起敬啊,那麼曹操委託他們去做什麼呢?去做選拔官員的工作,重用。但是有些人愛佔小便宜,比方說曹操有個老鄉叫丁裴,這個人是愛佔小便宜的,他當官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結果他幹什麼事呢?他把家裡的瘦牛牽出來,到公家的牛群裡面挑頭肥牛,他把它換了,他幹這個事,結果被罷了官,被人檢舉了以後罷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見他了,碰見丁裴了,曹操就叫著他的字說,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兒去了?丁裴說,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換大餅了。然後曹操回過頭來對身邊的人說,毛玠多次要我重罰丁裴,我說算了吧,丁裴這個人就像會抓老鼠又愛偷東西吃的貓,留著他還是有用的。我想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貓論了,只是他要解釋為,不管它偷不偷東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貓,曹操就是這樣一個態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納叛盡釋前嫌

    第四種關係,就是「降與叛」,所謂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謂叛就是叛變曹操的人。那麼這兩種人曹操是怎麼處理呢?招降納叛、盡釋前嫌。甚至就連呂布,曹操本來也是想招降的。曹操滅呂布,把呂布打敗了,在白門樓下呂布被綁起來從對面走過來,呂布雖然做了俘虜但意氣風發,繩子綁著,老遠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現在問題都解決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說,什麼意思啊?呂布說,曹公啊,你最視為眼中釘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呂布嗎?現在呂布準備投降你了,呂布投降你了以後就好了,讓我呂布率領騎兵,明公你率領步兵,那天下還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們的了嘛。曹操還沒有反應,呂布一眼看見曹操旁邊坐一個劉備,呂布就說了,玄德公啊,君為座上客,我為階下囚,這個繩子把我綁得這麼緊,你就不能幫我說句話嗎?曹操就笑了,這綁老虎不能不綁緊一點啊,準備就下令要給鬆綁,曹操就揮了一下手,鬆綁。劉備在旁邊說話了,劉備說曹公,您沒見過呂布是怎麼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嗎?曹操一想,對啊,這個呂布他投奔誰他就把誰殺了,這個呂布他原來投靠丁原,然後把丁原殺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殺了現在又投靠我,這可不行,把呂布殺了。實際上如果不是劉備這句話,曹操說不定真的是要把呂布也收留下來。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謀臣也好,他的將領也好,都是從敵營裡面來的,他招降納叛啊,這是對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麼背叛自己的呢?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人叫畢諶,畢諶的家人被張邈扣留了,張邈和曹操原來也是一夥的,後來翻臉了,那麼畢諶的家人都在張邈手上,畢諶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畢諶說,哎,令堂大人還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張邈那兒,我看你還是到張邈那兒去吧。畢諶跪下來磕頭說,畢諶決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動,流下眼淚,誰知道一轉背畢諶就跑了。跑了以後最後曹操和張邈作戰把張邈打敗了,畢諶做了俘虜,大家都說這畢諶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歎了一口氣說,盡孝的人能不盡忠嗎?他既然是一個孝子,那他一定是一個忠臣,畢諶不殺,派他去做官,做什麼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魯國去做個丞相,孝子嘛。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靈活多變的,因為他明白非常之時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類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說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可是如果這種人才可以用,那種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嗎?面對著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這個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節

    第五個關係,是「大與小」的關係,所謂大小是指什麼呢?大德和小節。那麼曹操的做法是什麼呢?抓大放小、不拘小節。比方說有個叫文聘的,這個人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派他駐守北方。劉表死了以後劉表的兒子劉琮接班,這個時候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南下,劉琮馬上就投降了曹操,然後跟文聘說我們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著,一直到曹操南下過了漢水,文聘才去見曹操。曹操這個時候就半開玩笑地說,文聘兄,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呢?文聘非常嚴肅地說,曹公啊,我原來是跟隨劉荊州——劉荊州就是指劉表——我是跟隨劉荊州報效國家的人,我沒有做到這一點非常慚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個地方,以便既無愧於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劉表,也無愧於他托給我的孤兒,就是指劉琮,我是萬般無奈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來見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臉面早早地來見你呢?說完號啕大哭。曹操一聽,肅然起敬,也陪著流下眼淚,然後說文聘啊,你是個忠臣啊,這樣吧,你做江夏太守吧。於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幾十年,當然他的爵位步步高陞,由關內侯而亭侯,而鄉侯,而縣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這個咽喉要地,擊敗了關羽,擊敗了孫權。那麼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麼呢?大節,忠啊,忠就是一個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說曹操不重視道德。

    但是對於小節呢?曹操主張睜隻眼閉只眼。曹操手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謀士叫做郭嘉,郭嘉這個人可能行為是不太檢點的,多次被一個負責紀律檢查的官員叫陳群的當眾指責,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時曹操又獎勵陳群,就是曹操既不去處分郭嘉和干預郭嘉,也不去指責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為不檢點的這樣一個缺點,同時他又對陳群說你這樣是對的。那這叫什麼呢?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裡非常清楚一點,就是道德的底線必須堅守,如果你不堅守道德的底線,結果是滿朝都是小人,這是曹操要表揚和肯定陳群的原因,就是陳群你堅守道德的底線,你批評作風不正派、行為不檢點的人這是對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個道理,就是你不能糾纏雞毛蒜皮,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點、有錯誤、有毛病,所以這個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這個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們一般人理解的所謂中庸之道,而應該說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講什麼?講「有經有權」,就是有些東西是常規的,有些東西是權宜的,不能認準一個死理。

    這就是曹操在處理五種關係的做法,在這個做法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氣,其實曹操的用人之術也好,用人之道也好,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大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海為什麼大?就因為江河流入大海的時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魚龍混雜。一個大海它能不能說,我大海是不能夠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純的礦泉水?那就不成其為大海了。曹操恰恰就是有這樣大海一樣寬闊的胸懷,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麼?用其所長,只要大德不虧、大節不虧,什麼生活作風問題、行為做派問題、言行舉止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麼清一色的隊伍呢?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差則無徒,嶢嶢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純淨、太乾淨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為一個要成就大業的人,千萬不要追求什麼清一色。

    曹操的這樣的一種胸襟和這樣的一種作風使他廣納了人才,有人統計,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謀士、重要謀士、一般謀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五大謀士。如果來檢索以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五大謀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是從敵營當中投奔曹操的,賈詡來投奔的時候還捎帶了一個張繡。這些人來到曹操身邊的時候是有原因的,郭嘉離開袁紹的時候對袁紹身邊的謀士說了一番話,說出了他為什麼要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的原因,而這句話十分重要,那麼郭嘉究竟向袁紹的謀士們說了什麼?他這番話裡面又隱含著什麼樣的玄機呢?請看下集——天下歸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