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趣品人生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藝術
    看到這些數據,讓人想起上個世紀初一位著名的大學者,一個以幽默享譽世界的中國人——林語堂先生,他寫過一本著名的書《生活的藝術》。

    他在書中寫道:「美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勞碌者,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閒者。」以此來描述中國人和美國人巨大的差異。

    在林語堂先生看來,歷史上,中國人以悠閒的生活方式著稱於世,我們不那麼汲汲營營,忙於牟利賺錢;相較而言,美國人過分期望事業的成功,過分講求效率,過分守時,這「似乎是美國的三大惡習」。

    話語中有一些調侃意味,但是,時隔不到一個世紀?中國人在世界上擁有了一個更廣闊的平台,而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了。在我們匆忙行走的同時,焦慮和壓力與日俱增,林語堂先生曾經堅信:「中國有一種輕逸的,一種近乎愉快的哲學,他們的哲學氣質,可以在他們那種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裡找到最好的論據。」他甚至依此推導:「假如不是這樣的話,一個民族經過了四千年專講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壓,那是早已不能繼續生存了。四千年專重效能的生活能毀滅任何一個民族。」

    那麼,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裡,中國人輕逸愉快的哲學還能夠幫助我們嗎?

    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先生還說過這樣一句話:「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是一個哲學目標,也是一個生活理想。近兩年來,中國政府在整體上追求發展的同時,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長速度,提升幸福指數的社會目標。事實上,在當今社會裡,相比於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人們追逐成功,而成功卻無法帶給個人生命價值的全部滿足。或許我們缺少的只是一點意趣、一點閒情,缺少了與家人共處的那些閃光的零碎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所謂成功者的生命版圖中填滿了頭銜和財富,卻缺少了靈性和健康。而對我們更多負荷生命重擔的?通百姓而言,那些頭銜和財富成為了關於成功的簡單標籤。他們在成為大眾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時,生命中的荒蕪和蒼涼卻被忽略了。

    什麼是中國人的理想呢?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

    我是如此喜歡林語堂先生,如同他單純而深執地喜歡蘇東坡。

    上上個世紀末的1895年,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個叫作阪仔村的村落。他的父親是位牧師,所以林語堂從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廈門讀完中學後,來到上海,進入聖約翰大學。

    大學畢業後,這個掌握熟練?語的男孩向父親宣告,自己放棄了基督教信仰。他說:「如若一個人承認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會自然而然將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餌誘視做贅物,並將視之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東西。人類之間的互愛應該就是一件終結的和絕對的事實。我們應該不必藉著上天第三者的關係而即彼此相愛。」

    這個情懷柔軟博大的中國人,甚至將宗教都看做是阻擋給予世界大愛的一層隔膜。

    離開聖約翰大學後,林語堂受聘於清華大學任教,隨後又赴美國、德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是研究中國古代語法和音韻的。這樣一位站在?界思想前沿的學者,卻堅持在西洋教育體系下,進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寫出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等傑作,真正做到了「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林語堂先生瞭解西方思想,熱愛中國文化,既是一個人文學者,又是一位科學愛好者,還曾發明了中英文打字機。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評價的呢?

    他自稱是「西洋的頭腦,中國人的心靈」,意指在思維邏輯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體系,在心靈的歸屬感中,他熱愛中國——這個悠閒的、睿智的民族。他幽?地建議:「東方人須向西方人學習動植物的全部科學,可是西方人須向東方人學習怎樣欣賞花魚鳥獸,怎樣能賞心悅目地賞識動植物各種的輪廓與姿態,因而從它們聯想到各種不同的心情和感覺。」今天,當我們重讀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會發現他是多麼強調中國人的心靈生活啊!

    現代人的頭腦,充盈著太多太多的知識;現代人的思維,充滿了太多太多的邏輯……可是,在心靈的方面,我們也喪失了相當豐富的內涵。

    如果翻開字典,找到心字底或豎心旁的字詞看一看,就會發現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我們會看到,中國漢字中有如?多的字與「心」有關。比如說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說感恩,從心而發,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說慈悲,也是源自內心。

    漢語裡還有一些與情緒有關的詞彙,也與心有關。比如著急的「急」,思戀的「戀」,焦慮、顧慮的「慮」,還有懷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厭惡的「惡」、容忍的「忍」……都是以心為底,都與心有關。

    再來看看豎心旁的字詞。

    憎恨、慚愧、懺悔、惱怒、惶恐、愜意、憧憬、懶惰、懈怠……「心」在旁邊站著,說明一切正面和負面的情緒都是心理導致的。這些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

    性情是從心而起的,「心」的外邊加個「門」,就是煩悶的「悶」。只要一顆「心」還在,我們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這顆「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記,是指那件事在心裡已經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種組合,豎心旁加一個「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許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沒有時間去體味心靈中那些細微的悸動,去體會生命的美妙,這也是一種心不在此的狀態。

    這是漢字描述的心靈生活,是漢語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國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雖然中國古代知識中沒有西方現代科學對人體器官功能的精準定義,但是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說法,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中國人恭維人時往往會說,「哎呀,你一肚子學問」,文雅一點兒的說法是「滿腹經綸」。看一看,人的整個腹腔都可以用來裝學問,是不是很有趣?

    中國人發愁時會說「愁腸百結」、「肝腸寸斷」,老百姓將「後悔」形象地說成是「悔青了腸子」。在中國人看來,腸子不僅僅是用來消化的,也參與到我們的心靈生活之中。

    中國人將真話稱為「肺腑之言」,民間說法是「掏心窩子」,肺和心窩不僅僅是用來呼吸和血液循環的,也參與到待人的真誠上。

    這就是中國人原本的心靈生活——用五臟六腑支撐著一顆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誠,如此感性。

    林語堂在其著作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現實加上夢想,再加上幽默,等於智慧。人們常說,一個人要腳踏大地,頭頂天空,就可以去實現理想了。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們頂天立地,生命將不失崇高,但是它輕盈靈巧嗎?

    如果我們忍辱負重,人生將有所沉澱,但是能舉重若輕嗎?

    我們能否多一點幽默,以化解苦難?

    我們能否多一些悲憫,融化僵硬的心靈?

    缺少這些元素,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智慧。

    回頭仔細看一看,中國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直至上個世紀林語堂所處的年代,中國人經歷過一代代滄桑浮沉,甚至經歷過民族救亡的抗爭,但是那種達觀樂天的哲學基因一直蟄伏在血液深處,一有機會就會浮現於從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生活中呈現多元可能的大時代,但這也給每個人帶來了成功奮鬥的壓力,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糾結。這似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個人成長的代價。「鴨梨(壓力)老大」,這能成為我們放棄悠閒情趣的理由嗎?

    許多人會說,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鬆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閒?

    在我看來,悠閒與時間無關,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生活的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種節奏。拿捏得住輕重緩急,忙而不亂,這是一種境界。同樣的工作,也許別人力不從心,無法勝任,你卻能在重重壓力縫隙中閒庭信步,悠然自得,有著不敗的從容,這才是個人評價體系中真正的成功。因為從容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緊張,而是內在狀態的焦慮。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