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第四篇 變法皇帝 四 帝王的決心
    1、變法遇到阻力

    呂誨遭受革職處罰,范純仁被逐出京城,標誌著王安石變法中排除異己的開始,變法派與守舊派的爭鬥,逐步由暗轉明,由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這種轉變,是由一樁命案引起。

    登州有一美婦人,出嫁前夕,得知未來的老公相貌很醜,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實在是心有不甘,於是起了謀殺親夫之念。她暗藏利刃潛往夫家,企圖謀殺親夫。恰逢其夫耕作在田間小睡,當婦人舉刀砍下的時候,其夫已經驚覺,慌忙間舉手相擋,保得一命,只是舉手遮擋的時候,被砍掉一指。夫家將婦人告官。知州見婦人長得漂亮,與其夫實在不般配,起了惻隱之心,欲開脫婦人。他叫婦人承認殺人之事,許諾按自首論罪,上報朝廷。

    案子報到上來後,王安石認為州官的意見可行。

    司馬光則認為這是枉法,謀殺親夫,怎麼能夠減罪呢?

    王安石卻說,既然是自首,就應該罪減一等。

    司馬光不同意王安石的意見。他說法律明文規定,因他罪而致殺傷,他罪是主罪,今婦人謀殺親夫,只是事出有因而沒有殺死,婦人犯的是謀殺罪。謀自謀,殺自殺,不能分開,也就是說不能別開謀殺罪而判以傷害罪。

    王安石卻堅持要按自首論處,如果自首而不按自首論處,那就是有違法律。

    兩人相持不下,案情報到皇上那裡,趙頊竟贊同王安石的意見。

    侍御史兼判刑官劉述認為王安石這是無視法律,皇上的命令也有問題,於是便封駁詔書。封駁詔書,就是御史拒不執行皇上的命令,在皇上的詔書上簽上意見,退給皇上。御史台的御史們,有封駁詔書的權力。

    王安石見劉述封駁了詔書,一怒之下,奏請趙頊,罷免了他的官職。

    劉述因封駁詔書而遭貶,御史台群情鼎沸,劉述率劉琦、錢顗、孫昌齡等幾名御史聯名上書彈劾王安石,請求罷免王安石的相職。這樣一來,一場爭鬥便化暗為明。

    王安石沒有絲毫退讓之意,奏請皇上,把這幾名不聽話的御史全部逐出京城,流放到邊遠的小縣當小吏去了。

    熙寧二年(1069年)九月,王安石正式頒布實施青苗法。

    青苗法,實際上是一種農業借貸方法,春耕的時候,農民沒有種子錢,政府貸款給農民,取二分息,農作物收割後,隨夏稅連本帶利償還。由於是在播種青苗時借貸,所以叫青苗法、或青苗錢。

    王安石做太守時,曾實行過「貸谷以民,立息以償」的辦法,既解了農民無錢春耕的燃眉之急,政府也從中得到利息,一舉兩得。

    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中最為人所知的一項新法,後世談王安石變法,最先想到的就是青苗法。因為這一項新法影響到全國的每一個村莊,涉及到千家萬戶,上至富商大賈,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深切地體會到這項新法,這是青苗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主要原因。

    本來,一個月之前,王安石就要頒行青苗法,但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改革班子裡意見出現了分歧,呂惠卿極力附和王安石,蘇轍卻認為青苗法不可行。王安石問他理由,蘇轍說,借錢給農民,本來是想幫助他們,但錢到了他們的手裡,有些人就會亂用,還款的期限到了卻無力償還。這樣,官府就要催討、逼要,如此一來,不但沒有救民,反而還要害民。

    王安石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蘇轍,只好暫緩執行。

    大約一個月後,京東轉運使王廣淵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反映京東地區農民春耕缺少資金,只得向富戶借貸,富戶為富不仁,乘機提高借貸利息,農民不堪負重。他請求將本道的五十萬錢帛以低於富戶的借貸利息借貸給農民,這樣,農民可以免受高利貸者的盤剝,政府也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息。

    王安石看了王廣淵的奏折,高興地說,這就是青苗法呀,怎麼說青苗法不可行呢?他立即以六百里快遞傳召王廣淵進京,商量推行青苗法的事宜。

    王廣淵進京後,匯報了推行青苗法的一些想法,得到王安石的讚賞。

    次日,王安石奏請趙頊,先在河北、京東、淮南三路試行青苗法,取得經驗後,再逐漸向全國推廣。

    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這倒是一個好辦法。

    王安石的報告,很快得到批准。

    蘇轍是改革班子中的成員,一個月以前,由於他的反對,使得青苗法緩行,一個月以後,他的觀點仍然沒有變,儘管皇帝已經批准了,他的觀點還是不變,仍然認為青苗法不可行,並且還極力阻止推行青苗法,為此還同呂惠卿爭吵起來。

    呂惠卿是新法的擁護者,但他又說服不了蘇轍,只能向王安石匯報,說蘇轍阻撓青苗法的實施。

    王安石聽後大怒,認為蘇轍既然阻撓新法,就不宜留在制置三司條例司。他準備將蘇轍逐出改革的領導班子,並重罰他。幸虧陳升之從旁勸解,才使蘇轍逃過一劫,罷為河南府推官。

    王安石推薦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太子中允就是太子的授課老師,這是個有至高榮譽的職位,他日太子做了皇帝,太子中允就是名副其實的帝師。

    司馬光認為呂惠卿心術不正,朝野對他的呼聲也不好,並說王安石誤信奸人,建議趙頊不要重用此人。

    趙頊並不聽司馬光的意見,仍然採納了王安石的意見,任命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從這裡可以看出,趙頊對王安石簡直是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宰相富弼並不贊成變法,見王安石不可一世的模樣,心裡很不舒服,但皇上對王安石又是言聽計從,料想自己不能與之爭鋒。惹不起,躲得起,他推說自己有病,請求辭去宰相之職。

    趙頊很快就批准了富弼的請求,命他出判亳州。

    富弼臨去時警告說,在任何政治鬥爭中,正人君子必敗,而小人必佔上風。因為正人君子是為道義而爭,小人則是為權力而爭,結果雙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壞人得權。他預言國家大事若如此下去,國家必將大亂。

    富弼罷相後,趙頊提拔陳升之為同平章事。

    2、陳升之稱病

    陳升之就任宰相之後,趙頊曾向司馬光打聽朝野對這件事的反應。

    司馬光回答說:「閩人陰險狡詐,楚人善於交際,今二位宰相都是閩人(曾公亮是晉江人,陳升之是建陽人,都屬於閩地)。二位參政都是楚人(王安石是臨川人,趙抃是西安人,都屬於楚地)。這幾個人如果結成朋黨,朝中就有好戲看了。」

    趙頊說陳升之有才能,通曉民政。

    司馬光卻說:「有才能當然可以用,但他的身邊必須要有正直的人幫助他,監督他的言行,這樣才能不出亂子。」

    「王安石這個人怎麼樣?」趙頊轉了個話題。

    司馬光不假思索地說:「外面的人說王安石虛偽,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他的性格太執拗,太固執,剛愎自用,有時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這是一個很大的毛病。」

    司馬光與王安石雖然政見不同,但對王安石的評語還是比較公正的。但他的意見,並沒有改變趙頊的決定。

    陳升之是王安石變法的同志,他同王安石一起創設變法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當了宰相後,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陳升之當了宰相,考慮到變法遭到絕大多數人反對的事實,想改變一下現狀,做一些符合大眾口味的東西以籠絡眾望。於是奏請罷免有眾矢之的的三司條例司,以求在百官中得到一些贊成票。

    陳升之當宰相後第一件事就是拿三司條例司開刀,出乎王安石的意料。兩人為此發生了激烈爭吵。

    陳升之知道,王安石是皇上身邊的紅人,同他作對絕不會有好下場,很多人試圖同他較勁,結果都很慘。他不糊塗,既然同王安石撕破了臉,自己就得捲鋪蓋走人,他選擇了很多人都採用過的辦法,請病假。

    富弼是這麼幹的,很多人都是這樣幹的。稱病不出,這是政府官員表示不滿情緒的一種最好辦法,從古到今,屢試不爽。

    3、三不足的由來

    陳升之病休之後,王安石推薦樞密副使韓絳主持三司條例司的工作。

    韓絳是王安石的忠實追隨者,他上任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奏請全面推行青苗法。他說青苗法是便民之法,民間都願意向政府借貸,在河北、京東、淮南三路試行,效果很不錯。

    趙頊求變的心情也很迫切,接到三司條例司的奏報,下令在各路設置提舉官,專門管理推行青苗法的借貸之事。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有三個目的,一是使富人不得乘農民之急高利盤剝,體現的是抑兼併、濟困乏的思想;二是使農民「趨時趨事」,不誤農時,發展農業生產;三是使國家財政收入得到增加。

    各路提舉官在執行的過程中,對第三條的認識似乎要深刻一些,這就是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財政收入的最好辦法就是多貸款,貸出的款越多,收回的利息就越多,收的利息越多,提舉官的政績就越大。由於一味追求財政收入,青苗法在實行的過程中就變了味。

    很多地方為了多獲取財政收入,便想方設法多貸青苗錢,不論貧富貴賤,按戶頭分配。實際的情況是,富戶並不特別需要借貸,貧戶急需借款,官府又怕他們還不起,有些地方的提舉官便想了一個辦法,按百姓的財力,自富至貧,將官款按比例分攤,並規定貧困戶借款由相鄰的富戶擔保。

    王廣淵在京東,將那裡的民戶分為五等,上等戶強行貸錢十五千,下等戶強行貸錢一千,到期如果不能還款,便派衙役上門逼討。王廣淵進京匯報,反說百姓對政府是感恩戴德。

    所有這些,當然逃不過御史們的眼睛。

    諫官李常、御史程灝,上表彈劾王廣淵在京東強行攤派,坑害百姓。河北轉運使劉庠,根本就不發青苗錢,他的理由是百姓不願借貸。

    王安石親自到御史台對御史們說:「你們到底要怎麼樣?積極推行新法的能吏你們要彈劾,對新法消極對待的你們置之不理。朝廷的事情都是這樣辦,還能富國強兵嗎?」

    御史台並不歸中書省管,王安石也摀不住這些人的嘴,該說的他們還是要說。

    十一月,頒行農田水利法。

    前參政張方平丁憂期滿還朝,受命聘任地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省,這也是一個反對變法的人,如果留在京師,對變法將會形成一種阻力,因王安石排擠出判應天府。

    熙寧三年(1070年)春,司馬光主持對李清臣等人的考試,他在試卷裡出了一道策問題:「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實際上是向應試者質詢,示意他們做文章予以批駁。

    試卷送呈皇上審批時,趙頊叫人「以紙貼其上」,並批示「別出策目,試清臣等」。

    第二天,趙頊問王安石:「聽到有三不足之說嗎?」

    「不知道!」王安石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當趙頊說起三不足的內容時,王安石便知道這是有人在搞鬼。他雖然沒有高度概括出三不足,但類似的內容確實說過。他的腦子轉得快,立即因勢乘便,申明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道理,把司馬光等人的攻擊駁了回去。

    王安石後來的變法,倒真的是按「三不足」精神,勇往直前,堅持到底。

    從此以後,「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成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戰鬥口號,廣為流傳。

    正在新法如火如荼地推行時,身居大名府、官居河北安撫使的韓琦說話了,他上疏要求廢除青苗法,指出青苗法危害百姓的情況。

    韓琦當了多年宰相,是個重量級人物,他的話引起趙頊足夠的重視。在和王安石討論韓琦的奏折時說:「韓琦是國家的忠臣,雖然為官在外,對朝廷仍然是念念不忘,朕原以為青苗法會有利於百姓,沒料想為害如此之烈。再說,青苗貸款只用於鄉村,為何也在城市推銷呢?」

    王安石便說,都市的人如果也需要貸款,為什麼不借給他們呢?

    趙頊的思想開始動搖了,有意終止青苗法,並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幾位輔臣。

    王安石知道皇上變法的信心動搖了,請了病假。

    趙頊知道王安石得的是心病,心裡也覺過意不去,便命呂惠卿去做他的工作。王安石乾脆就臥床不起,拒不見客。

    4、抉擇

    趙頊對參政趙抃說,朕聽說青苗法弊多利少,才準備廢除此法,並不是與王安石過不去,他怎麼能稱病不出呢?

    趙抃當時還是擁護王安石,主張等王安石銷假以後再議。

    趙抃說得委婉,韓絳卻是直截了當,他說聖如仲尼,賢如子產,他們剛剛主持國政的時候,也曾遭到眾人非議,何況王安石呢?陛下如果決意要行新法,非要留用王安石不可!王安石如果留用,一定也會像仲尼、子產一樣先抑後揚。

    趙抃、韓絳的勸諫,又使趙頊猶豫起來。他決定派宦官張若水、藍元振考察青苗法的執行情況,再作最後決定。

    當天晚上,曾公亮派兒子把政局有變的情況告訴了王安石,並說皇上派人出京巡察,叫他趕快銷假。

    王安石得知此密報,立即採取了行動。

    張若水、藍元振出京考察之前,王安石在京城最好的酒樓擺宴為他們餞行,他們在喝酒的時候說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不過,他們二人回京覆命的時候,盡說青苗法的好話,說百姓都贊成新法。

    趙頊廢除青苗法的念頭徹底打消了,推行新法的決心更大了。他命曾布起草文件,駁回韓琦的意見,並將這份文件頒行天下,讓天下人都知道他變法的決心。

    皇上的決定猶如一劑良藥,王安石的病立即就好了,上班辦事,毫無病容,變法的決心比以往更堅定。

    文彥博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入朝質問趙頊,說韓琦是三朝宰相,難道不如兩個宦官嗎?他的話不信,居然要信兩個宦官的話。

    趙頊聞言後臉色大變,但礙於文彥博是先朝宗臣,不忍當面斥責他,只好還了他一個很難看的臉色,什麼話也沒有說。

    文彥博自知自己的話皇上聽不進去,只好悻悻退出。

    在王安石病休期間,趙頊曾想讓司馬光出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謝絕不就,他說他個人的官位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朝廷是否廢止新政。並多次上奏折,請廢止新法。

    趙頊回答說:「朕曾命你為樞密使,主管軍事,你為何多次拒而不受,而要不斷地談論一些與軍事無關之事?」

    司馬光回答說,他並沒有接受軍職,只要他在門下省一天,就要提醒陛下留意這些事情。

    王安石銷假之後,地位得到了鞏固,司馬光被降為制誥,范鎮卻拒發新命。趙頊見范鎮抗命不遵,親手把詔書交給司馬光。范鎮因此辭去門下省的職務,趙頊照準。

    稍後,司馬光被派到陝西做外任官。司馬光不願去,以書信同王安石進行幾次溝通後,知道兩人的政見完全說不到一塊兒去,便決定辭去一切職務,退隱山林。

    從此以後,一直到趙頊駕崩,十六年時間,司馬光閉門不出,傾其全力繼續九年前就已經開始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的編寫。

    韓琦得知原奏駁回,繼續上書申辯,趙頊不加理會。韓琦便請求辭去河北安撫使,只領大名府一路,被當即批准。

    反對青苗法的知審官院孫覺、御史中丞呂公著、知制誥兼直學士院陳襄都被貶官。

    趙抃對王安石的變法本就不怎麼贊同,但在趙頊對青苗法的實施出現動搖、王安石稱病不出的時候,又鬼使神差地幫王安石說了話,使青苗法得以頒布實施。當他看到反對變法的人紛紛被逐出京城,腸子都悔青了,上表彈劾王安石,並請求辭去參政之職。因為他知道,彈劾王安石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與其等著罷官,不如主動請辭,這樣做才夠爺們兒。很快,他便被貶到杭州去做了知州。

    參知政事一職出缺,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韓絳上位,並推薦李定出任監察御史。正是由於這個李定,使御史們與王安石的爭論更趨白熱化。

    李定曾任秀州判官,是王安石的學生、忠實追隨者。他從秀州進京時遇見了右正言李常。李常向他打聽南方百姓對青苗法的看法。

    「好呀!」李定不假思索地說,「南方的百姓都說,青苗法使他們免受高利貸的盤剝,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李常吃驚地說:「真的是這樣嗎?朝廷上下都在議論這件事,沒有人說好呀!」

    李定衝著李常說:「那就叫他們到下面去看看吧!不要坐在屋裡說瞎話。」

    李定將在路上遇見李常的情形告訴了王安石,並極力鼓吹青苗法是便民之策,百姓拍手稱快,並對京城有人反對這項政策表示不理解。

    王安石很高興他的學生支持變法,說那些人是無理取鬧,並叫他見皇上的時候,將百姓的呼聲說給皇上聽。

    第二天,李定在皇上面前大力頌揚新法,並說南方的老百姓都支持青苗法。趙頊一時高興,立即加封他為知諫院。

    宰相曾公亮站出來反對,說李定只是一個州判官,突然提拔為知諫院,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趙頊只好改命李定為監察御史。

    知制誥宋敏求、蘇頌、李大臨相繼上書,說李定只是說了幾句話讚揚青苗法的話,並沒有特殊貢獻,如此任命,擾亂了官吏任命的成規。

    趙頊、王安石分別做他們的工作,叫他們不要再糾纏這件事,三人還是不聽。

    王安石便以目無君上、違抗君命為由,上表彈劾他們。三人同時被罷免。當時人稱他們三人為「熙寧三舍人」。

    北宋的諫官都很盡職盡責,他們不怕丟烏紗帽,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熙寧三舍人遭貶,並沒有封住御史們的嘴。監察御史陳薦繼續上表彈劾李定,並掀開了李定的一段隱私:李定在涇縣主簿任上,母親仇氏去世,他沒有上報丁憂。

    中國古代有一項規定,不論是誰,做了什麼官,雙親去世,都要辭官回家守喪三年。李定隱瞞母喪不報,不僅有違律法,而且敗壞道德。不僅為士大夫所不齒,甚至連普通百姓也會罵他是一個連禽獸都不如的下流坯子。

    李定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他說仇氏不是他的生母,所以沒有上報丁憂。

    原來,李定的父親李問曾做過國子博士。他的生母仇氏曾嫁過人,相傳與蘇軾結交的佛印禪師就是她的兒子。後來,仇氏到李家做了李問的妾,生下一子,就是李定。李定出生不久,仇氏被逐出李家,改嫁給一個姓郜的人家。李定長大成人後,見生母改嫁,不願相認。故仇氏去世,他沒有上報丁憂。

    古代有規定,父母去世,除了皇帝外,無論你當了什麼官,都要向組織報告,並回家守喪三年,這叫丁憂。李定的母親去世,他不報丁憂,道德上叫不孝,制度上是違法。

    陳薦的彈劾狀夠厲害。

    王安石有意袒護李定,斥責陳薦捕風捉影,並上表彈劾他,罷免陳薦監察御史,改任崇政殿說書。

    監察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繼續上表彈劾李定,並指責王安石袒護弟子。

    王安石見幾個御史的矛頭指向了自己,立即進宮面見趙頊,說他們三人狼狽為奸,這樣的人留不得。

    趙頊此時對王安石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只要是王安石說的,一律照準。林旦、薛昌朝、范肯很快就被罷官逐出京城。

    李定見這麼多人前赴後繼地彈劾他,也覺不安,請求解職,改授檢正中書吏房。

    趙頊的抉擇,支持王安石。

    王安石的決心更大,為了一個李定,竟然罷免了七名御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