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正文 第四講 含英咀華 百寶爭輝鑲嵌藝術
    中國的鑲嵌藝術的產生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夏商周時期就已經有非常好的鑲嵌藝術了。

    比如夏代二里頭文化的鑲松石獸面紋的銅飾牌,具體用途不是很清楚,但做得非常優美,松石鑲嵌得很滿。商代婦好墓裡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像牙杯,也鑲嵌得非常精美。綠松石是中國古代工藝,尤其是比較遠古的鑲嵌工藝中常用材質之一。

    周代有嵌螺鈿的獸面壘,這是在青銅器上鑲嵌。戰國到漢代,錯金銀的工藝登峰造極。錯金銀也是一種鑲嵌技術。比如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了錯金銀虎噬鹿的器座,非常漂亮。這些文物都表明中國的鑲嵌藝術在很早的時間就非常成熟了。

    螺鈿

    今天講鑲嵌藝術,先從螺鈿講起,它跟我們的生活相對比較近。目前發現最早的螺鈿鑲嵌,就是那件周代獸面。至少從周代起,螺鈿就成為鑲嵌藝術的材料。所謂螺鈿,就是以螺類、貝類的外殼為原料。為什麼是螺鈿呢?首先,跟我們早期的價值觀有關。中國貨幣最原始的形態是貝幣,貝就是貝殼。今天貨幣的"貨"字底下還是一個"貝"字,證明早期的貨幣概念就是貝。宋代以後,出現大量鑄銅,為什麼人們都喜歡用銅香爐呢?因為銅香爐跟錢有關。錢是銅錢,是計重制的,銅的份量對應錢的多少,所以大家都願意鑄造一個銅香爐,這是價值觀。其次,貝殼相對容易獲取,加工也相對簡單。第三,貝殼本身有美麗的自然光澤,賞心悅目。尤其各種貝類不同,所折射出來的光澤也不同,這也是受市場歡迎的一個潛在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豪門貴族都願意斗富,你有一個寶貝,我也有一個寶貝,大家拿出來爭奢斗富。這種風氣也大大推動了鑲嵌藝術的發展。《北史》記載,魏太后曾贈給和尚"七寶胡床"。我講過,"胡床"就是馬扎。這個"七寶"是什麼呢?佛經上有各種記載,但不管哪種記載,裡面都少不了硨磲。硨磲,指一種比較大型的貝殼。圓明園遺址中還留有一個硨磲形狀的大石雕,呈波浪狀。比如《法華經》上記載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我講過,玫瑰就是美玉,硨磲就是貝殼,其他的今天都能聽得懂。日本有一種"七寶燒",類似於我們的景泰藍,就是掐絲琺琅。不同的是掐絲琺琅所填的彩料是不透明的,七寶燒所填的彩料是透明的,玻璃感特強。

    螺鈿工藝作為一種美學追求,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它最早是一種財富追求,有價值感。但到了唐代以後,貨幣形態發生了改變,徹底擺脫了貝幣的形態。所謂徹底擺脫,就是在記憶中完全消失。當社會不認為貝殼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東西的時候,螺鈿鑲嵌就變成一種美學追求,這非常重要。今天所能見到最漂亮的嵌螺鈿的實物就是唐代的。

    正倉院

    唐代最著名的鑲有螺鈿的器物今天大部分都存在日本。日本奈良有一個東大寺,寺裡有個倉庫,稱為正倉院。正倉院是一個皇家倉庫,分為南倉、中倉、北倉,公元728年由聖武天皇建立。到了日本明治時代,整個正倉院劃為皇室專有。它本來就是一個倉庫,沒有什麼新鮮的,就跟唐明皇的百寶大盈庫一樣。中國唐代皇帝有個私庫,日本天皇也有這樣的倉庫。公元756年,聖武天皇駕崩,光明皇后就將天皇所有日用品及珍寶統一入庫,保管起來,一直延續至今,使我們得以看到如此美麗的瑰寶。

    當時東大寺接收得非常認真,寶物入庫的時候有一個《獻物帳》,所謂"獻物",就是貢獻出來的物品。《獻物帳》就是獻物的清單,與法門寺地宮裡的《衣物帳》非常相近。可見唐代的中國和日本都有非常嚴格的制度,入庫都寫單子。這份單子對後人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實物本身,讓我們可以對照來看這些寶物當時都叫什麼。

    日本聖武天皇所生活的時期跟唐玄宗李隆基的年代大致相當,他生活中很多用品就是從中國運過去的。日本當時極力採納唐朝的文物制度,所以對中國的文化藝術品非常感興趣,派出許多遣唐使把唐朝的物品帶回日本。因此正倉院中收藏的唐代文物,反映出盛唐時期的一個文化藝術高度。

    正倉院中收藏的寶物種類比較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唐朝傳入日本的文物,顯然是中國的東西;第二類是西域經過中國傳入日本的文物,包括帶有中國漢文化風格和西域風格的物品;第三類是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國的文物;第四類是奈良時代日本人自己製造的物品。日本的奈良時代跟我們的唐朝基本平行。

    正倉院本身是一座很樸素的建築,沒有什麼複雜的結構,作為倉庫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它裡面所收藏的這部分文物,不僅對中國、對日本,甚至對全世界的人類文明都做出了極大貢獻。因為正倉院中的文物是一直傳世保留下來的,而不是挖掘出來的。一個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難。這些珍品在日本一千二百多年來沒有經過任何騷擾,可見日本對文化的尊重。

    今天能夠看到的唐朝最準確、沒有走樣的文物,往往是在正倉院。比如唐代樂器中有嵌螺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鹹,在正倉院裡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樣。不看到這些琵琶,我們都不能想像唐朝的那種奢華生活。實物結合唐朝的文字記載,我們多少能夠感受到一點兒。比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四弦一聲如裂帛。"這裡說的就是四弦琵琶。正倉院裡的四弦琵琶,可以使證物和文獻相對應。

    此外,正倉院中還有大量螺鈿漆盒、銅鏡等等。這批唐代嵌螺鈿的文物有個共同特徵,就是在鑲嵌螺鈿的同時,輔以琥珀、玳瑁等材質,顏色鮮艷而有變化,非常漂亮,可見當時中國的皇室貴族非常推崇鑲嵌藝術。建國以來,我國也陸續出土過鑲嵌螺鈿的唐代銅鏡,陝西省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都有收藏,但這些銅鏡的品相跟正倉院銅鏡的品相完全不可比擬,基本上都殘損嚴重。

    宋元螺鈿器

    宋代以後,螺鈿鑲嵌依然作為奢侈品出現。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宋高宗巡幸張俊家,張俊進獻大量禮物,那個禮單今天念起來得念一個鐘頭。皇上來了,送的東西太多了。最著名的禮物有什麼呢?我在《陶瓷篇》裡講過,16件汝窯。這個人拍皇上的馬屁那是鉚足了勁兒拍。其中說到漆器的時候,說有10件"螺鈿盒"、10件"犀皮盒",這些漆盒均用織金的錦綢緞承墊,可見對這些漆盒非常重視。

    元代以後,螺鈿的發現相對很少。1966年,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過元代"廣寒宮"黑漆螺鈿盤殘片,不大的一片,上面有殘缺不全的一塊圖案。但這個殘片非常重要,導致後來對一些螺鈿藝術品重新定代。從這塊殘片上可以看到,它的工藝特徵跟前後都不一樣,跟唐宋不一樣,跟明清也不一樣。上面所有的圖案都是用0.5毫米的螺鈿小碎條拼接而成,這是一種極具特點的工藝。

    根據這塊元代漆盤殘片,我們再去看故宮的藏品。故宮藏有兩件嵌螺鈿舟形洗,也是用小碎條拼接的工藝,過去一直認為是明代晚期的作品。當這個元代殘片出現以後,專家學者進行了對比,最終就把這兩件故宮舊藏重新劃為元代,定為國寶。那麼這兩件螺鈿舟形洗是什麼時候進入故宮的呢?沒有記載,只有四個字:"清宮舊藏。"

    文物鑒定的基礎就是標型學,只要找出第一個的標準,剩下的事情就迎刃而解。如果找不到這個標準,剩下的就是類推。類推一定不如標型準確。元代"廣寒宮"黑漆螺鈿盤殘片出現以後,看似一般的螺鈿器物就迅速劃成國寶。

    明清螺鈿器

    晚明的螺鈿非常發達,今天存世的數量很大,跟元代完全不一樣。明代螺鈿首先從工藝上分出了厚薄,專業術語一般說"厚螺鈿"、"薄螺鈿"。怎麼區分呢?其實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一般來說,厚螺鈿製作時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頭上還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鈿絕大多數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稱為"點螺"。螺殼經過特殊溶液浸泡以後會變得非常軟,非常薄,甚至比紙還薄。漆器在沒干的時候非常黏,這時候拿鑷子夾住螺殼,往漆器上一點一點地粘,所以叫點螺。

    《髹飾錄》是這樣解釋的:"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也。"這是楊明的注,他所說的"古者"和"今者",是以宋代為界。楊明認為宋代以後螺鈿就逐漸變薄了。厚與薄的區分,一個就是厚螺鈿用嵌入的方法,薄螺鈿用粘貼的方法。另外,材料上還有一點小小的不同:厚螺鈿一定取自貝殼;而薄螺鈿有時不是貝殼,是一種彩螺。我們吃海鮮的時候可以注意,有的螺的外殼閃著五顏六色的光,可以剝離下來很薄的片,這就是薄螺鈿的原材料。

    到了清代以後,用大片螺鈿裝飾之風開始衰落,清代的審美觀開始發生變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時,審美變得非常瑣碎,所以點螺大量出現,同時還鑲有金銀片裝飾,顯得非常奢華。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軟螺鈿嬰戲圖小櫃,就鑲有極薄的金片和銀片。由於黃金的化學性能穩定,顏色能永遠不改變;但銀片經過長時間氧化,表面就會發黑。

    山西螺鈿傢俱

    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故宮博物院從山西徵集到兩張黑漆嵌螺鈿花鳥大床,一個羅漢床,一個架子床,至今還在故宮收藏。這兩張床全部用厚螺鈿鑲嵌,所有螺鈿都是白色的,圖案粗枝大葉,反映出一種粗獷的美。由於螺鈿的白色和床的黑漆形成反差,所以這件傢俱給人非常強烈的感受。這是山西特有的一種傢俱。

    80年代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有人已經開始把一些山西傢俱運到北京,我就買到過一個嵌螺鈿的黑漆箱子。當時我問:"這個箱子要多少錢啊?"那人跟我說:"400塊。"我說:"這是幹嗎用的?"他說:"不知道,反正就是這麼一個箱子。"黑漆箱子是晚明時期的,上面鑲有大量螺鈿,但由於年久,一些螺鈿已經丟失了。你想,經過三四百年的使用,肯定會有缺損,尤其是箱蓋,來回來去掀,掉了很多螺鈿,非常難看。我說:"這個箱子掉了很多東西,也不好看,價錢還是貴。"他問:"那你說多少錢?"我說:"80塊吧。"然後他說:"你給100元,我就賣給你了。"我當時就花100塊錢買回這麼一個晚明螺鈿箱子,後來我請人把它修補了,補了以後非常漂亮。

    我們有時真的不知道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東西,經過幾百年以後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我也無法預料自己能夠遇到這樣一件傢俱。過去翻故宮的書時,我就在想:故宮的運氣真好,50年代怎麼能買到這麼漂亮的床?到80年代,到我有能力購買的時候,居然也碰到了山西螺鈿傢俱。今天看來,當時的價格真是非常低廉。

    江千里的螺鈿

    晚明時期,每個工藝領域裡都有頂級人物。嵌螺鈿工藝的頂級人物叫江千里,字秋水,浙江嘉興人,生卒年沒有記錄,只知是晚明人。江千里製作的漆器後面寫倆字"千里",就是他的名號。到了清代以後,江千里,尤其"千里"這兩個字,就變成一個品牌。許多名貴的螺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兩個字,但實際上並非江千里所做。我曾經從日本買回一件螺鈿的六方套盒,底下嵌有"千里"兩個字,典型的明代風格,更接近於江千里作品本身的面目。

    阮葵生在《茶餘客話》中說江千里"名聞朝野,信今後傳無疑也"。阮葵生給他下了個結論,說此人將來一定名垂青史。嘉慶時重修的《揚州府志》也記錄了當時流行的一副對聯:"杯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查二瞻就是查士標,康熙初年畫山水的名家。意思是說有錢人家都使用江千里的螺鈿漆器,牆上掛著查士標的山水畫,生活非常雅致。

    明代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時,品牌意識非常強烈,導致當時大量工藝品很難區分是不是他本人所做。品牌的雛形都是人名,誰做的就署誰的名。西方保留了這個傳統,今天看西方的品牌,絕大部分都是人名。但這個傳統在中國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裡被扼殺掉了。今天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名品牌,比如李寧牌,但李寧牌的服裝一定不是李寧蹬著縫紉機做出來的,這是一個道理。當江千里的作品形成一個固定風格,在社會上有了一定品牌價值的時候,就一定不是他一個人在生產了。我在後面講銅器的時候必然要講到張鳴岐,以及時大彬的紫砂、陸子岡的治玉,道理相同。

    周翥的百寶嵌

    晚明還有一個鑲嵌大家也非常有名,不嵌螺鈿,嵌百寶,他叫周翥。這個人很有意思,在歷史記載中有各種名字:周翥、周柱、周制、周治,可見對他的記載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那麼,百寶嵌是什麼呢?是指把中國人認為的各類名貴材料,都鑲嵌在器物上面。明清之際,由於周翥的名氣太大,所以百寶嵌也被稱為"周制"。

    乾隆時期有個學者叫錢泳,他在《履園叢話》中有明確的記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銀、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硨磲、青金、綠松、螺鈿、象牙、蜜蠟、沉香等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台、花卉、翎毛,嵌於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風、桌椅、窗格、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這段話雖然聽起來有點兒嗦,但記得非常明確。他提供了什麼信息呢?第一,是他能想到,或者他能見到的名貴材料都寫上去了,翡翠、珊瑚、珍珠、瑪瑙,什麼都有。使用各種名貴材料鑲嵌圖案,正是百寶嵌的重要特點。

    我有一次去上海,在拍賣會上看到一個百寶嵌小盒,就是雞蛋那麼大,底價非常低,紫檀的,盒蓋上嵌有銀絲組成的"冰心玉骨"四個字。翻過來一看盒底,我心中大喜,底下寫著"吳門周柱",這不是讓我撿著一漏兒嗎?然後我就坐在現場等著,拍到這個小盒時,就開始跟人家悄悄地爭。結果我一看,滿場那麼多手都舉起來了,我就知道這個漏兒撿不著了,最後一直爭到8萬元才買到。我當時就感歎:現在懂行的人太多了。這對我來說不是件好事兒,但對社會來說是件好事兒!因為我國全民開始有這種文物意識了,知道什麼是好東西,過去仨瓜倆棗的錢買件國寶的事兒一去不復返了。

    錯失良機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也不懂什麼是百寶嵌。當時北京地安門有一個收購部,離我們出版社很近,我有時候閒著沒事兒就在收購部門口待著。我待在那兒幹嗎呢?因為當時賣東西的人特別多,我多看看,第一長知識,看人家都拿什麼東西;第二,備不住還能撿一漏兒。

    有一天,我看見一個人很生氣地從收購部的屋子裡出來,手裡抱著個東西。我當時不懂,就覺得是很花的一個大盒,呈葫蘆形。現在回想起來,那是個宮廷的黃花梨百寶嵌葫蘆盒。我就問那個人:"怎麼回事啊?"他氣哼哼地跟我說:"他們就給我60塊錢,我想賣100塊錢。"我就沒敢接這話,如果我說"我給你100塊,給我吧",這盒子就是我的了。還別說100元,可能給80元就買了。可我當時不懂,不敢買,就是上去瞎問問。我那時候也年輕,二十幾歲,臉皮也厚,上去就跟人家說:"哎喲,這東西我連60塊都給不了。"就說點兒片湯話。

    今天想起來這件事,對我而言是件壞事。我當時不懂,把這麼大的漏兒放掉了。對社會而言,更是件壞事。當時那麼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民族創造的那樣的瑰寶,沒有人認。當時人們的工資低,一個月也掙幾十塊錢,兩個月的工資也可以購買這件國寶了;今天大家倒是掙錢多了,問題是誰兩個月的工資能買下來啊?所以我想,一件事只要對社會是件好事,那就是件天大的好事,不一定對你個人是一件好事。我收藏的過程,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對我都是好事,所有的東西長時間沒有人關注,都低於它正常的價值,我在那兒抄底。今天雖然東西都很昂貴,大家覺得高不可及,但對國家、對文化的保護,是件好事。

    黃花梨百寶嵌龍紋羅漢床

    我們再回到錢泳的《履園叢話》,這段記載提供的第二個信息是什麼呢?百寶嵌的種類非常多,大到屏風、桌椅,小到筆床、茶具。從實物來看,各種百寶嵌的小文玩非常多,經常能夠碰到;大件的百寶嵌傢俱也確實都看到過。

    我第一次看到百寶嵌大傢俱是在北京的硬木傢俱廠,有一張百寶嵌黃花梨大羅漢床,就擱在食堂裡,工人都坐在上面吃午飯。羅漢床的軟屜都爛了,坐不住人,工人就直接把三面圍子卸下來擱在床上,再坐在圍子上。當時我到那兒一看,也不是太懂,就覺得看著真漂亮。我印象非常清楚,上面還有哩哩啦啦的麵條,扒拉開一看,這麼漂亮的東西就坐在屁股底下,誰也不當回事兒。

    這就是二十年前對待文物的態度。後來等我對這張羅漢床有認識的時候,它也賣幾千元了,我沒有那個能力,就被李翰祥導演買走了,後來也是他轉讓給我,至今在觀復博物館裡展出。這張羅漢床就是以螺鈿為主,嵌出相對的龍紋,中間有象牙球,上面運用了硃砂、壽山石、綠松石、青金石、象牙等各種名貴材料,典型的明代風格,非常難得。

    我和這張黃花梨百寶嵌羅漢床像什麼呢?有點兒像追對象。從我看見它第一眼起就喜歡,雖然一開始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像看見一個女孩兒挺好,摸不清楚,也沒有什麼想法。慢慢有了想法又追不上,被別人追去了。後來呢,別人撒手了,又被我追到了。不管怎麼著,最終是我獲得了這件東西。

    當事者迷

    在收藏中,絕大多數東西是你不可能得到的,相當一部分要擦肩而過。擦肩而過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買不起,有的是其他因素。

    我曾經在上海碰到一件百寶嵌的屏風,那是我迄今為止想起來就後悔的一件事。屏風是全套的,十二扇,紫檀嵌有百寶,亭台樓閣,山水人物,有明確的紀年款嵌在上面:乾隆四十七年。這套屏風是朋友帶我去一戶人家家裡看到的,他家要賣。我一進去,家裡人都纏著黑紗,老爺子去世了。全家十三口人,這屏風十二扇,沒法分,只能賣了分錢。當時開出的價錢是十萬零八千,我說給十萬,那家人就不賣,非要十萬零八千不可。我當時還說:"怎麼這麼死心眼啊?為什麼不能還價呢?"中間人跟我說:"甭理他,你出門他就會賣給你。"上海的路我不太熟,那天還下著雨,出門以後打輛出租車就走了,我自己也不會再找到那個地方。出來以後,人家也不追出來,也沒有賣給我們。

    隔了幾天,我扛不住了,問中間人:"那件屏風什麼時候賣啊?不行咱再問問他,再加上那幾千塊錢買了吧。"中間人哭喪著臉跟我說:"第二天就被另外一個人買走了。"我捶胸頓足啊!後來就想人家為什麼差那一點兒錢就不賣給我們呢?其實道理太簡單了,他們家裡的人事先對這筆錢做了一個分配,比如兒子輩的人一人分多少,孫子輩的人一人分多少,都清清楚楚,全加起來是十萬零八千。我非少給幾千元錢,人家就沒法分配了。不能說本來分1萬元,到手變成了8234.8元,這沒法分,聽著也不舒服。但我當時上哪兒去知道這事兒啊?

    後來我總結經驗教訓:第一,不能受人干擾。其實我當時心中早投降了,我能出十萬就能出十萬零八千,對吧?但中間人老說"你出來他就會賣給你",結果我動搖了。第二,很多道理當時是不明白的,一定是事後才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處在事情當中的時候,有時非常糊塗。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我當時就處在迷的狀態,不知道人家有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人生很多道理一定是事後總結,總結了,就有利於再戰江湖。如果再碰見類似的事情,我一定不會撒手,但問題是我能不能再碰上。

    飛鳴食宿

    百寶嵌的品種中,有簡有繁。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都嵌得比較繁,比較滿,為什麼呢?富麗堂皇,體現一種價值感。而嵌得比較少的作品,往往顯得特別雅。比如我有一個紫檀百寶嵌拜匣,用的材料少,圖案嵌得也不滿。

    拜匣是什麼呢?給大家先解釋一下。今天來一個快遞員,遞過一個信封說"馬先生,你的快遞",我簽個字,收了信就可以了,對吧?古代不是,過去規矩大,主人互相之間送信送請帖,讓自己家的僕人去送,僕人不能直接拿著信件,得擱在拜匣裡頭。拜匣實際就是一個裝信件的盒子。比如僕人拿著拜匣說:"張老爺,我們家老爺的孫子過百日,設下宴席,請您赴宴。"把匣子打開,把請帖給人家送過去,自己不直接拿手來回送。說起來,古代有錢人家裡自己有特快專遞,直接遞過去,不需要別人。那麼,拜匣就成為一種禮儀。過去貴族的拜匣非常講究,常見的有紫檀、黃花梨、紅木的。我有個非常好的紅木拜匣,上面寫著"福臻堂趙",就是趙家的拜匣。

    我買的這個紫檀百寶嵌拜匣的圖案是四隻蘆雁和幾根蘆葦,大部分空間留白,非常淡雅。這個圖案所表達的意思是"飛鳴食宿",四隻蘆雁分別表現四種形態。第一是"飛",技能。飛是禽鳥生存的一個最基本的技能,人類生存也需要一個技能。第二是"鳴",情感的宣洩,信息的溝通。今天為什麼老打電話啊?就是情感也需要宣洩,信息也需要溝通。第三是"食",吃是維持生命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第四是"宿",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生存。

    飛鳴食宿,古人寄托於蘆雁身上的這種情感,實際上說的是人類的生存狀態。通過這個紫檀拜匣,反映出人的一種精神追求,這就是古代文物中很多特殊的地方,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

    小結

    下面做一個總結。鑲嵌藝術中還有很多單一的品種,比如嵌象牙、嵌骨、鑲銅、嵌寶石等等。比如玉器中有嵌寶石的痕都斯坦玉,也是一種鑲嵌藝術。由於這類鑲嵌藝術比較單一,數量較少,我就不詳細講了,大家有個瞭解就可以了。

    從整體上說,鑲嵌藝術是一種奢華藝術,它是做加法,深得貴族文人乃至宮廷的喜愛,與老百姓的接觸相對有限。不能說老百姓就不使用鑲嵌藝術品,我在山西的很多小盒、小盤上都見過簡單的鑲嵌藝術,但沒有百寶嵌這麼複雜。鑲嵌藝術在宮廷,尤其到了清代宮廷,受到皇帝的欣賞,所以清宮中留有大量百寶嵌以及螺鈿藝術品。

    鑲嵌藝術在中華民族的工藝美術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一席,它的地位主要表現在選擇材料的重要性。我講過,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視材料的民族。那麼,鑲嵌藝術所著重表現的內容,都跟當時的審美有關,比如商周的嵌松石、戰國的錯金銀、唐宋元明清的嵌螺鈿,以及明後期到乾隆時期風靡一時的百寶嵌,都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審美。

    下一講開始講另一種流傳極廣,與民間更為貼近的藝術——雕刻藝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