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正文 第二十四講 窯火千年 臻於化境陶瓷的境界
    目鑒

    這一講談談收藏中的幾個問題。第一是鑒定。今天在全世界範圍內,陶瓷的鑒定還是以目鑒為主。所謂"目鑒"為主就是拿眼睛看。我們現在還沒有儀器能夠非常迅速簡單地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用眼睛看,俗稱"眼學",眼睛的學問。目鑒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技術,科學的名字叫"標型學"。所謂"標型學"就是有一個標準的東西讓你深刻地記憶住,然後你去類比,你去做出結論。

    目鑒有局限性,受個人的學識、經驗甚至道德的影響。身體都可能對你的鑒定產生影響,比如,你今天身體不好,你懶得太仔細看了,可能就發生了誤判。所以,我認為,陶瓷的鑒定包括文物的鑒定最終極的目標一定是科學的鑒定。而這種科學的鑒定一定不能通過人來完成。比如將來會有一件儀器,只要把瓷器擱上去,輸入程序,那邊報告就自動打出來,告訴你這件瓷器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兒燒造的,信息非常準確。如果說瓷器擱到儀器上,還得一個人跑到簾子後頭去填表,那這個人的筆是往這邊歪還是往那邊歪,可能會受到社會其他因素的制約。所以,我認為陶瓷鑒定的終極目標,一定是純粹科技的鑒定。

    鑒定的人為因素

    民國時期,陶瓷鑒定一直是困擾古董界的一個問題。民國有一個大官過生日,大量的人送禮。那時候興陶瓷,送的禮裡五花八門的,基本上都是陶瓷。他生日過完以後,他得請行家來看。誰明白都請來,挨個看。看完了都得有個意見。大部分人的意見都不一定跟他直說,為什麼呢?因為這大官的地位太高,送的人的地位也太高,說錯了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這樣說:"東西好啊,好啊,好漂亮啊。"都說那模稜兩可的話。出門說:我說東西好,可我沒說東西對。還有人說"我說好,是指仿得好,但是沒說仿"。就說"好啊,好啊。""仿得好啊"那句話就嚥下去了。有一個行家進門就直說,很多人都鑒定過了,他一進門說:這個不對,這個假的。上去都直說。那大官臉立刻就拉下了,不高興。別人怎麼看都沒說不對啊?怎麼就你能耐啊?就把這人轟出去了。以後遇人就講,說這個行家不僅眼力差,德行還差呢?這就是很多人擁有了大量的藏品仍墜五里霧中的一個原因。不能兼聽則明。

    古人說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你其實能夠揣摩來人的態度。我有時候說態度很重要。有人請我去鑒定,我也知道這是一個很得罪人的事,但有時候迫不得己還得去。那一進去,我有時候不太好下面表態的時候。比如,我環顧左右,而言他的時候,你應該能從我態度上判定你這批東西的真偽。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礙於各種情面不好直說。

    有一次,我給一個人鑒定,他老婆虎視眈眈地站在旁邊。我就知道,如果我把他這東西判了死刑,只要我一出門,他們家這場戰爭就算開始了。我為了他們家以後不發生"戰爭",我只好說模稜兩可的話。說起來不是世故和圓滑,今天很多事情不能用過於簡單的辦法去處理,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會用一種鼓勵的態度,比如我說"你應該加強學習,儘管你這次買錯了,學費是理應該交的。你還學到了本事呢,你還刺激了你購買的慾望呢。"那有的人就是這樣,買錯了就會說:我下回努力學習,一定買個對的回來。但有的人不是,買錯了以後窩心哪,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過去的古董界,買錯了東西就是床底下一塞,自己記住一個教訓。俗話說,打掉了牙往肚子裡咽。得嚥得下去,這牙沒那麼容易嚥下去。

    大開門

    收藏界有一句常說的話,叫"大開門"。你拿一東西給一行家看,人家說"大開門"。"大開門"是什麼意思啊?一般的情況下,就是說,你這東西是真的或者假的,就是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句話是從"開門見山"簡化過來的。一般情況下說這個東西"大開門"是指這東西真。很少有人說這東西假的時候,說"大開門",一般都說"大假活",一看就是假的。

    開門見山,迅速做出判斷對於新入門的人來說,有點故弄玄虛。人家就想了:你怎麼不認真啊?你怎麼一眼就能看出我這東西的真偽呢?你怎麼就能輕易判定它的死活呢?實際上,"開門見山"就是一個知識的積累過程。一個積累,一個要應用。你一定要應用。

    陶瓷鑒定中,錯了沒關係,誰也不是神仙,誰也沒活在唐朝、宋朝、清朝,沒法去判定當時的情況。那我們有時候可能發生誤判。每一次誤判都刻骨銘心,都能讓你記住這個錯誤在哪兒,對你的進步有極大的好處。

    與門外人論長短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導演,找我說:"朋友家有一批東西,你幫助看一眼。"我推動不了就去了。一進門我就大概瞄了瞄,我就說:這東西都不怎麼樣。出了門以後,他對我就有點不高興。他說:"你怎麼不認真哪?"我說:"你認為的認真是不是我得把他們家那瓷器挨個都從架子上搬下來,擱在臉前裝模作樣地每個看一個鐘頭?然後說這東西可能不對。你覺得我才認真呢?"我說:"你是一個導演,你去挑過演員。一屋子備選的演員,你進門拿腦袋一搖就說:這沒我用的。你怎麼決定的呢?你連試戲都沒有,你怎麼也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呢?是因為你非常熟悉你的領域。你熟悉了你的領域,你做出判斷就非常容易。"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領域,別人不熟悉。最簡單地說,你是一個賣菜的,你都很熟悉這人菜的質量;你是一個賣肉的,手一抓就知道這個肉是不是注水了;都是你熟悉。那讓我去就肯定不熟悉,對吧?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從小就開始鍛練的領域,只是你渾然不覺而已。我們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生存,到了陶瓷這塊兒,鑒定就變成了技藝。

    清代有一個人叫張金鑒,他在《考古偶編》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善鑒家心領神會,判決瞭然。縱歷千萬年之久,如與古人相晤對。切勿與門外人論短長,徒勞唇舌耳。"他說這話是倆意思,就是說,善於做出鑒定的人,他判決就是瞭然,很快。甭管你經歷了多久,我就如同跟古人面對。但是這個事不能跟門外人說,跟他說是白費口舌,就是這個意思。我倒認為,能跟門外人論短長,那才算真本事。《百家講壇》大部分觀眾都是門外漢,我們就是要在這門外漢中聽出中國文化的真諦,小的地方是聽出陶瓷的真諦。你聽下來,你一定比別人對中國的陶瓷有所瞭解。

    花錢買教訓

    我有一回跟我幾個朋友下鄉去買東西。當時河北的一個縣城開了集市,發了很多請帖,希望大家都去捧場。我那幾個朋友攛掇我去,他們都是外行,就我一個內行。我去的時候就跟他們說:"能不能把你們的這些奔馳換掉,咱們坐一個普通的麵包車前往?"他們不幹,非得要開好車。到了鄉下,到了那個農貿市場,一下來,我就跟他們說:你不懂的行業晝少說話,不懂的規矩要先問我。他們說,知道了。不就這點兒事,不就買東西嗎?我撐死了不買。

    正往前走,看見一老鄉蹲在地上,面前就擺著一個白碗。我一個朋友過去,拿腳丫子對著那碗就說:"你這碗多少錢一個?"他犯了大忌。首先他對這碗不尊重,應該蹲下來。在買賣的瞬間,賣主當時處在強勢,東西是他的,錢是你的。你如果想買,他就是強勢。他蹲著,你站著,你拿腳丫子亂點,心態上已經處在了一個劣勢,但你渾然不覺。

    老鄉第一句話就說:"這碗貴著呢。"他就愣了問人家"貴著呢?貴是多少錢?"老鄉說:"5萬。"他對這個東西一無所知,這5萬跟50萬,對他來說,價值觀根本不存在。然後,他就轉過頭來看我,我轉身就走了,我覺得得給他一教訓。然後他就想跟著我走,那老鄉馬上就說:"唉,你別走啊,按照規矩,你問完價得還個價。一分錢我都不嫌少。"他就走不開了,他得還個價啊。他站著看著這碗,想了半天,他不能還一分錢吧?他就說:"1000。"老鄉說:"1000連我的本錢還不夠呢。你得加錢。"他心裡就來了勁了。他就想:我終於還的這個價恰到好處。他就說:"我不加錢。"老鄉說:"你至少要給我加200塊。"他說:"我不加。"老鄉說加100、加50,他都不加。最後人家說"你給我加10塊錢,夠我中午吃碗麵條的就成。"我這朋友說:"我一分錢都不會加。"結果老鄉說:"我今天賠錢把它賣給你。"他走不了了。他如果不掏錢那就等於打架,所以從兜裡摸出1000塊給人家。他捧著這碗,呼哧帶喘追上我"馬先生,這碗值多少錢啊?"我說:"這碗值10塊錢,但教訓值990,正好1000塊。你不會虧的。"

    這就是花錢買了個教訓,強勢和弱勢在瞬間都會轉化的。不要認為你兜裡全是錢,就是強勢。人家蹲在地上,就是弱勢。他在掌握這個碗的命運的時候,同時掌握了你的心理。他為什麼說1000塊錢還不到我的本兒呢?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不這麼說,你就跑了。他非常好地控制了局面。這就是一個教訓。"其實清楚地知道這上點,就知道我們生活中怎麼能揚其長,避其短。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啊,你自己要清楚啊。你不瞭解這個碗,你是不是就是短處?你兜裡的錢是沒有用的,你兜裡的錢一會兒就變成人家的了。對吧?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兒。

    書到用時方恨少

    收藏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先讀讀書,請一些老師,可以少走彎路。大部分人都希望一口吃成一個胖子,讀書多苦啊!那麼多書要讀,讀了也記不住。所有人都有一個借口,現在年齡大了。可年輕的時候也沒讀啊!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天天書包裡都塞著這鑒定陶瓷的書,只要我在他跟前,他准掏出來讀幾頁。背後讀不讀不清楚,反正在我面前老是讀。

    他有一個經典的段子,就是他跟我另外一個朋友下鄉買東西。另外那個朋友長得體面,這個不愛讀書的朋友就把他化裝成海歸,說:"你得化裝成財主,沒有你這財主相,我到那農民手裡買不出好東西。你就把錢擱書包裡背著。咱就下鄉。"到鄉下以後,進了一個老鄉家。老鄉說:"來啦!我這兒真有一好東西等你呢,一個乾隆官窯盤子。"他拿著這盤子,習慣就翻過來看,底下寫著"大清乾隆年制"。猛一看,很漂亮,像官窯,但真偽沒法判斷,讀的書這會兒不怎麼起作用。然後就拚命想:書上告訴過,這款識都怎麼寫?每一筆怎麼起,怎麼收?什麼樣的瓷器什麼樣的款識?什麼樣的款識有什麼樣的特點?書中都寫了,但是他記不往。記不住怎麼辦呢?不恥下問呀,就跟人家說"我看不懂,你能給我們書咱對一對"他記不住還充行家,還得裝著自己特明白。就在那兒且看,看一個多鐘頭,給那老鄉整得憋不住尿了,去廁所了。他迅速就從書包裡掏出一本書,立刻翻到"款識"那一頁,把這"款"一卷,書中一卷,照著那盤子就這麼對,這會兒現學現用。正對著呢,那老鄉就回來了,說:"早年我也這麼對。"收不了場了,我那個"海歸"朋友說:"當時把我臊得呀!什麼專家呀!我在那兒都待不住了,讓老鄉這通挖苦。倆從就回來了,沒買成。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了,叫"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你沒有經過這個事,你就不知道這個事有多難。你看著容易。你比如說,你把我叫去。我一看我說:"這個東西對的。"這就這麼簡單容易嗎?但是,你得讀大量的書,有大量的實踐。

    大智小技

    收藏知識的掌握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大智,二是小技。大智就是大的智慧。大智是一種總體的把握。我們講了這麼多課,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所有瓷器的產生一定要有一個相應的背景。如果沒有這個背景,它瓷器就未必是那個樣子。這就是大智。按軍事上的說法,就叫"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只有有了這個大智,我遇到東西的時候才能有一個大約的判斷。小技是什麼呢?就是具體的技巧。非常具體的。就瓷器而言,胎、釉、畫意等等等等,你應該爛熟於心。就跟我們上戰場一樣,你對你的槍械應該非常熟悉。槍卡了殼了,你上了戰場你說:"我得送後勤去修去。"你不就讓人一槍給崩了嗎?所以,就小技這方面,你一定要爛熟於心。在軍事上講,這就叫"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朋友,酷愛陶瓷。凡是各種班不落空,故宮舉辦的永宣青花瓷器的班,收費非常高。他去聽,一課不落,一個瞌睡都不打。包括到故宮實踐,當時故宮的很多永宣瓷器全部調出來讓他們看。回來以後請我吃頓飯,興高采烈跟我說;"馬先生,永宣青花我算徹底弄明白了。"事也巧,隔了一星期,正好人送來一塊青花盤子,永樂的。我拿給他看。我說:"你看看這盤子,現在人家要30萬。這塊盤子如果對,值300萬;如果不對,值30塊。現在人要30萬。我需要你在10分鐘內做出決定。"然後,他就拿那盤子,翻來覆去地看,最後跟我說了一句話:"說我這技術瞬間都歸了零了,不起作用了。我頭一禮拜學那事,怎麼到實戰中不管用了?"我們在靶場上,打靶准的人多了,未必在戰場上能打中敵人。實踐是啊殘酷的一個鍛練。你必須經過這個實踐,你才知道生存有多難。

    收藏之路

    收藏是有時尚的,中國歷史上有五次收藏熱,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時尚都發生變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粉彩、單色釉等等,它都在某一個時期引領時尚,就是很多人追逐。所有的收藏這種時尚,都是當時社會氣氛的綜合所致。比如,近年,清代的宮廷瓷,粉彩、單色釉、琺琅彩都屢創高價。這種社會時尚是社會綜合的一個表現。這個社會的氣氛是包括了文化、財富以及我們的心態。我們今天就是一個剛剛恢復起來,200以來,我們現在是最富饒時期,我們是這樣一個心態。所以,我們很多審美,跟乾隆時期非常接近。

    在瓷器交流當中,我當然是希望更多地跟喜歡瓷器,但不懂瓷器的人交流。但是最怕碰到那半懂不懂的,過去說"半瓶子醋"。他經常以他的一知半解對付你那學富五車,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所以我覺得,喜歡文物,首先應該虛心。

    辨偽

    再講講辨偽。今天的作偽已經超過了中國歷朝歷代。今天的作偽技術不僅是陶瓷,其他工藝品都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今天沒有一個專家能夠對陶瓷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斷,沒有了。為什麼呢?是因為今天的世界科技格局的改變,信息業的發達。過去作偽最難的是得不到準確的比如琺琅彩,在民國三年它就沒流出過清宮。除了皇上和貼身的太監、宮女能看到,一般人都看不到。作假的人就沒見過,他怎麼可能仿製成功呢?今天全世界的信息對作偽人也是共享的,不是僅對鑒定的人是共享的,對作偽的人也是共享的。作偽的人也會一級一級地攀上這個台階,讓它更趨於真實。20多年來,我看著中國陶瓷的這人作偽,或者說仿品,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實,走到有的品種以肉眼幾乎不能分辨。

    過去有個老行家,他是舊社會走過來的人,早年就經營古玩。以他的經驗道光官窯是沒人仿的。因為民國的時候,嘉慶以後的瓷器都是送人的,你買了一個乾隆官窯,人家說,我有嘉慶盤子、道光碗送給你玩吧。甚至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的時候還有人用這樣的官窯去吃飯,就不是很當事。所以沒人作偽。但改革開放以後,瓷器有了價值,國際市場有了價值,那麼作偽的觸角就伸到了每一個地方,包括這種過去不作偽的道光官窯。但這老先生不清楚,老先生信息是閉塞的,他沒有跟市場及時溝通。當市場出現,讓我看就是一目瞭然的假道光官窯的時候,他不能分辨。他傾他一輩子的積蓄買倆假道光碗。過去的那話叫"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了眼",就是這個意思。人老了,不能操控這個事了。一般來說,人到了生理年齡,到了六七十歲以後,盡量地不要再去玩古玩。你的判斷力是下降的,你的心力、智力跟你的體力同時下降。你不要認為我的經驗這時候可以起作用。我老了一定不玩,我一定只看不買,防止上當。

    妖怪

    我經常鑒定,給朋友,在博物館裡也安排鑒定。那麼,大量的人帶來了一種什麼樣的"文物"呢?行內人稱之為"妖怪"——主觀臆造的"文物"。這類"文物"跟誰都不貼邊,拿來了給你看。那我們行話很容易說,說"那人又拿來一"妖怪"。"就是說這是一個臆造的文物。但往往持寶人不相信這是一個"妖怪",他認為這是一"神仙"。最愛說的話就是:你看我這個,故宮都沒有。全世界哪都沒有,他怎麼就有了呢?這種主觀臆造的"文物"往往是把不同時期的東西捏在一起,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環境,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局限。換句話說,違背了那個時代的背景。

    那麼,古人怎麼看待這問題呢?我們多次提到過唐英。唐英有這樣一句話,他說:"仿舊須宗雅則,肇新亦有淵源"。唐英是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古第一高手。今天我們有很多文物都是那個時候的仿品。他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即使是仿古你必須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不是你自己定的,是歷史已經定好的,你不能超出這個框架;那麼,即使你創新,你應該也有一個淵源的延續,你哪來。那麼,大量的人那東西就沒地兒來,從外星來的。那一看就是假的。

    歷史的法則就是歷史的局限。什麼時候文化一定是在一個大的框架之內。比如,唐代的文化,它是一個張揚型的文化;宋代是一個收斂型的文化;元代是一個粗獷型的文化;明代是一個熱烈型的文化;清代是一個華麗型的文化。它的大的框架是歷史上已經定好的,不由我們個人的意願而改變。所以,你不要認為,你捧著一個"妖怪"就是天大的好事。大量的人在這種"妖怪"的環境中執迷不悟。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

    我在一個老闆家裡、辦公室裡全是這個東西。也很奇怪,那臆造的"文物"全上他們家去了。一進去我就想起《西遊記》來了,裡頭全是"妖怪"。

    結束語

    中國陶瓷的魅力早在北宋就備受朝野關注,文人在生活中觀察並發現了陶瓷之美,官方遂予以確認,並極力推廣。中國美學的第一次高峰在此時迅速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以及廣佈民間的磁州、耀州、龍泉、景德鎮、吉州、建窯等窯系將陶瓷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影響後世整整1000年。

    1000年來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漸發展、完善。元代以後,景德鎮作為瓷都聲名顯赫。青花、釉裡紅、顏色釉、五彩、斗彩、琺琅彩、粉彩以及惟妙惟肖的仿生瓷應運而生,裝點古人的生活。至此,陶瓷成為大眾生活的必須。文人賦予了它思想,工匠賦予了它生命。這個原本僅與生活相關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陶瓷無疑是中華民族最美麗的瑰寶。它包含著我們先人的智慧和勤勞,它包含著我們先人的認知和嚮往。

    國人對陶瓷的親近感與生俱來。時值國泰民安,收藏熱再度興起絕非偶然。傳統文化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教會了國人怎樣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今天,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接受並享受這遲來的愉悅,把美不勝收的陶瓷放在了一個歷史上從未置放過的高度。這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成熟的體現。

    我們感謝陶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