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正文 第十五講 夕陽餘暉 晚霞如畫清中晚期及民國青花
    收藏的誤解

    我剛開始喜歡瓷器收藏的時候,特別鄙視這個時期。這鄙視怎麼來的呢?都是老先生教給我的。我當時20多歲,跟老先生聊,一說到嘉慶以後,他就說:"那不能收藏,沒用。我們家吃飯的碗就是道光的,誰留那東西呀。"他特別鄙視這個時期的收藏。他跟我說,這些東西在歷史上都是搭售的,比如你在古玩店裡,買了一個乾隆的瓶子。店主說:"得了,我這兒還有倆道光盤,您拿回去用吧。"或者說:"我這兒還有一個光緒的蓋碗,拿回去喝茶,送給您的。"這些話,在我年輕的時候都有很深的印象。所以那會兒一聽說是嘉慶以後的,就不要了,也不想買。

    但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每個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徵,不管這個時代離我們遠近,它都要留下一個痕跡。這個痕跡對於我們不一定重要,但對於後人非常重要。今天要瞭解那個時期的青花,要用證據來說話,一個青花碗,就可以證明當時整體國力在衰竭。如果嘉慶以後所有的瓷器都蕩然無存,今天就沒有證據來說話。正因為嘉慶以後有很多東西留到今天,所以我們能用證據來告訴你:什麼是國家強盛的時候,什麼是國家衰敗的時候。

    時代的烙印由政治及經濟,由經濟及文化,對後人都有教化作用。藝術品本身有高低之分,但從收藏角度上講,很多東西並沒有高低,它只代表一個文化符號。所有文化的形成,無可爭議地跟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所有的東西都有所關聯,它不能孤立存在。那麼,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就一定導致文化的變化。文化的變化一定要有證據存在,這個證據的存在,正是它的價值所在,也就是收藏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收藏呢?就是拿證據來說話。而博物館就是用證據告訴你,我們歷史上是怎樣一個情況。用語言表述都很虛,我說當時的制瓷工藝有多高,那是虛的。只有你親眼看見那個瓶子,那麼精美,歎為觀止,你才知道究竟有多高。

    嘉道不分

    先從嘉慶說起。有學者認為,清朝到了這個時期,根本就不需要嘉慶,應該需要另一個雍正出現。嘉慶是個和事佬,除了把和殺了,誰都捨不得殺。和是傷害了他,他多少也算一點兒公報私仇,把和殺了,未能利用和的能量,很可惜。嘉慶的才華顯然比不上他的父親乾隆,不論是政治才華,還是藝術才華,都比不上。他也沒有很強的欣賞能力。他自己的個性比較懦弱,所以對臣下都非常寬鬆。不能說放任,但他確實比較寬容。中國歷朝歷代,封建社會的特徵就是君王一個人說了算,君王的個性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個性。那麼,嘉慶這種軟弱的個性,體現到瓷器上是什麼呢?也是軟弱。

    過去的古董行裡,瓷器在康雍乾三朝分得很清楚,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一到嘉慶、道光,習慣上就不分了,把倆擱一塊兒,合稱為"嘉道"。那麼,"嘉道不分"包含著什麼意思呢?第一,說明康乾盛世所代表的優秀陶瓷到此結束。"嘉道的",聽著就是一種輕蔑的口氣。嘉道瓷代表著大眾的、自由的、很隨意的標準盛行。第二,嘉道瓷是陶瓷中因循守舊的產品,過去在古董行裡被稱為"大路貨"。這種東西不是收藏用,是擺放裝飾的。外國人喜歡中國文化,不懂,買兩個大撣瓶,家裡擺著,反正不太貴,擺著好看就行,碎了也不可惜,等級比較低。第三,嘉道的東西過去不作為收藏品,博物館裡也很少有。20世紀80年代編寫《中國陶瓷史》的時候,瓷器寫到乾隆為止,下面就說"嘉慶、道光以後,江河日下",完了,連寫都不寫,比較蔑視。

    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局面呢?首先是國力衰竭。我們看那段歷史,嘉慶的問題不是嘉慶時出現的,而是乾隆晚期就開始出現了,因為有和。有一句話叫"和跌倒,嘉慶吃飽",但和真的跌倒以後,嘉慶並不能因此吃飽-和一個人的財產不能救整個國家。當你沒有生產力的時候,和的財產只能解燃眉之急,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衰落的局面。當時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走下坡路,已經無力挽回了。

    19世紀是中國不堪回首的一個世紀,很多優良的文化遺產都在這個時期毀之殆盡。比如"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比如永樂時期在南京修造的報恩寺塔,這些著名的中國景觀,都在這個時期毀滅。19世紀這個不堪回首的世紀,又導致了20世紀上半葉,就是在1949年以前,中國處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月,很多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都能感受那個時代帶來的痛苦。今天是一個安定的社會,而戰爭社會的殘酷是和平時代的人不能想像的。那麼,禍根是什麼時候種下來的呢?就是乾隆晚期到嘉慶。在這個時期,優秀的督陶官制度就此終結。制度沒了,剩下的都是"代管"。什麼事一代管,就得瞎一半兒。景德鎮改成地方官去代管,不是中央派大員來了,那就完全不一樣,一看就是官方不重視了。嘉慶以後的官窯,形成一個簡單的定式,就照著以前的路子,該怎麼燒,你給我燒出來完事,不求創新。

    但嘉慶初年的時候,還有一點兒好東西,為什麼?乾隆爺還在呢!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以前,清朝有兩個年號。老百姓就知道:嘉慶改元了,稱嘉慶元年、嘉慶二年、嘉慶三年、嘉慶四年。那宮裡怎麼說呢?得叫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六十二年、乾隆六十三年、乾隆六十四年,還要承認乾隆的餘威。所以在這個時期,有一模一樣的瓷器,但款識寫得不一樣,一個寫"大清乾隆年制",一個寫"大清嘉慶年制"。景德鎮所有的信息都是通過中央政府提供,兩邊都得討好啊,所以兩個款都得寫著。一回燒倆瓶子,寫爸爸一個款,寫兒子一個款,反正誰都不得罪。

    嘉慶皇帝在嘉慶四年以前沒有權力,殺和珅都是乾隆死後的事。乾隆剛一駕崩,嘉慶幾天之內就動手了。按照過去的說法,老爺子屍骨未寒啊,這邊就動手了。但是誰都明白,只要乾隆有一口氣在,嘉慶都不可能殺掉和珅。

    江河日下的嘉道瓷器

    嘉道以後的青花,顏色開始清淡,釉面開始稀薄,質量下降,偷工減料,這是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景德鎮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產品從質量到數量都在下降,技術人員大量流失,青黃不接。這個時期的特點在瓷器紋飾上有所體現,能夠看出紋飾開始變得軟弱,跟人物性格一樣。我講過,康熙時候的龍紋,都極富有擴張性,極富有殺傷力。到了乾隆,就變得非常平緩,是一個標準的龍紋。到了嘉慶,這龍紋就有意思了,它變得非常嫵媚,非常軟弱,好像在討好世人。三個階段,都能感受出微妙的變化。我老說,嘉慶那龍,就跟剛洗了澡出來似的,特別乾淨,一看這事就要瞎。

    我有一個朋友,跟我去逛市場,他看見一個瓶子,問我:"這個瓶子是什麼時候的?"我說:"這是嘉慶的。"他一看,底下沒寫款,就問:"你怎麼知道?"我說:"你看這龍,跟洗了澡似的,特嫵媚。"他說:"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說:"這會兒是時代往下走了,這龍也打不起精神了。"他就說:"那這個東西沒款,能不能買?"我說:"從今天的收藏角度看,可以買,它依然能代表那個時期最有價值的瓷器。"我當時告訴他這些特徵以後,他就把這瓶子買了。從這件事能看出,鑒定時首先要緊扣大的時代特徵,先不要追求細部特徵,那些需要你慢慢去體會。要考慮多層因素,不能只考慮一個因素。有時瓷器以外的因素,比瓷器以內的因素還重要。

    當時還有個典型的畫法叫"勾子蓮"。過去老古玩行都說:"那瓶子是勾蓮的。"在雍正、乾隆時期,畫的最多的一個圖案叫"纏枝蓮",跟宗教有關,非常優美的纏枝大蓮花。我講過的青花賞瓶,上面畫的都是蓮花,諧音"清廉"。到了嘉道以後,偷工減料,纏枝蓮都畫得特別簡單,一個勾就畫出一朵花,所以叫"勾子蓮",簡稱"勾蓮"。過去叫"纏枝蓮",好聽吧;"勾蓮",從叫法上就是一種蔑視,聽著就弱。

    橘皮皺與浪蕩釉

    當時瓷器由於質量下降,出現一個特徵叫"波浪釉",也叫"浪蕩釉",就是整個釉面不平,對著光一看,就跟風吹在水面上一樣,所以叫"波浪釉"。雍正瓷器的釉面也不平,這個特徵叫"橘皮皺",意思是像橘子皮。橘子皮什麼樣,瓷器釉面就是什麼樣。問題是我今天這麼說,你回去買一個大橘子,對著看瓷器,還是肯定有差距。我們是要感受它微妙的變化。橘皮皺跟波浪釉有多大區別呢?波浪釉是大面積不平整;橘皮皺則是大面積平整,只有小面積有縮釉的感覺。

    我曾碰見一個特別執拗的人,他拿了一件瓷器給我看,說:"你看我這橘皮皺。"我說:"這叫波浪釉。"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感受都有差距,語言傳達不可能像數字一樣準確。我說是波浪釉,他非說是橘皮皺,我怎麼跟他抬槓?沒法抬槓。然後我只好說:"就算你這是橘皮皺,也不是橘子皮,是柚子皮。"這兩者的區別,一定要拿到真正的雍正橘皮皺,拿到嘉道的波浪釉,對比一下,才能感受到差距。所以,關注細節,才能有勝算。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如果不關注細節,覺得差不多就行,那肯定不能有百分之百的勝算。感受這種生活中的微妙變化,你才能有所不同,才會感受生命的意義。我所說的生命,不僅是指生理學上的生命,而且包括一個藝術品的生命。

    多事之秋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教科書上都是這麼寫的。1841年,時逢辛丑,鴉片戰爭失敗,英軍強佔香港島,次年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從此被英國人管轄。辛丑年,非常有意思。我查了一下歷史,在清代,每個辛丑年都有大事發生。清代的第一個辛丑年是1661年,這一年康熙即位。康熙即位後,開創了康乾盛世的良好開端。到了下一個辛丑年,1721年,康熙六十年。一個皇帝能做滿六十年,非常不容易,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人。這一年,康熙68歲,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但他非常滿足。他為了記住這一年,燒造了一批特殊的瓷器,寫了一個款,歷史上只有他寫過,叫"又辛丑年制"。康熙的意思是:我辛丑年登基,六十年了,又趕上辛丑年了。我就燒造了"又辛丑年制"瓷器,以示紀念。在中國的制瓷歷史上,獨此一例。第三個辛丑年,是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四庫全書》首發。我們知道,盛世修典,《四庫全書》是乾隆盛世在文化上的體現。第四個辛丑年,是1841年,鴉片戰爭失敗,香港被英軍強佔,一直到1997年回歸。第五個辛丑年,是1901年,著名的《辛丑條約》簽訂,喪權辱國。

    鴉片戰爭失敗了,中國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人認為能把鬼子趕出去。但最大的災難緊跟而至,比如"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焚燬。電視劇裡描寫得都很簡單,說咸豐皇帝聽了這消息以後,吐了口鮮血,很快就死了,不管了。但事情沒這麼簡單,你吐口鮮血死了,這事就完了?誰為此事負責呢?

    咸豐即位之道

    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他20歲登基,31歲去世。看歷史到這兒的時候,我忽然想:歷史很多時候驚人地相似。明朝的正德皇帝31歲去世,清朝的咸豐皇帝也31歲去世。這兩個皇帝惟一的共同點,都是他那個朝代最荒淫的皇帝,最喜歡女人的皇帝。咸豐對治理國家沒什麼辦法,他治理女人還有點兒辦法,不是弄了個慈禧嗎?其實他也沒治理慈禧,最後讓慈禧把他治理了,最後都是慈禧說了算。

    咸豐能夠即位,非常取巧。他怎麼能夠當上皇帝呢?是受他的一個老師杜受田的教誨。《清史稿·杜受田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咸豐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與杜受田老師朝夕相處,受其教誨。老師天天教他怎樣做人,學各種學問,一共學了十多年。他20歲登基,從6歲到20歲還有十四年。道光皇帝晚年的時候,考慮立儲的事,要決定誰做接班人。有一次道光帶著皇子們去南苑打獵,所有皇子都各顯其能。跟著爹一塊兒出去打獵,那當然要顯出自己的本事。清朝人很注意武功,不能光有文,還得有武。所以每個人都在拚命打獵,打得最多的是恭親王,獲禽最多;咸豐呢,一箭未發,沒有打著東西。道光問他:"你這是為什麼啊?"咸豐就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他說的意思是,現在正是春天,鳥獸都在繁育階段,我不忍傷生,怕妨礙了天地的和諧。這話說得高吧!他什麼都沒打著,話說得漂亮。道光皇帝大悅,高興啊,就說:"此真帝者之言。"意思是這真是帝王的話。所以後來就秘密立儲,立的是咸豐。其實咸豐說的這段話都是杜受田的傳授,有高人指點,不是他自己的話,是他老師告訴他要這麼說。

    清人筆記《清人軼事》中還有一個故事,跟這個有點兒類似。道光晚年的時候,一次生病了,召兩個皇子進屋談話,藉以決定讓誰來即位。兩個皇子,一個是咸豐,一個是恭親王。這兩個人被叫去之前,肯定都得請教老師:"我去了以後怎麼辦?我爹問我的事,我怎麼回答呢?"恭親王的老師叫卓秉恬,就跟他說:"如果皇上問起,你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怎麼想就怎麼說,你本事大,不怕。"杜受田則跟咸豐說:"你要是上去說時政,肯定不抵六爺,你那智慧不靈。惟有一策,就是你別說話,只要皇上說,我老了,身體不行了,你就趴地上哭,就行了。"果不其然,兩人進去以後,皇上就說:"我老了,不久就要讓位了。"每個人都一樣,人老了,身體弱的時候,都不會很避諱。這時咸豐趴在地上就哭,鼻涕都流到地上了。然後道光大為感動,就覺得:哎,這孩子孝順!於是立儲就定在他身上了。所以有時多說不是什麼好事。咸豐如願以償當上皇帝,跟杜受田有很大關係。咸豐即位以後,杜受田一家子都是榮華富貴。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皇位繼承都非常殘酷。清朝恐怕只有乾隆不算殘酷,因為當時幾乎沒人跟他競爭,乾隆登上皇位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剩下的都比較殘酷,需要動很大心計。如果當時具有政治才幹的恭親王當了皇帝,中國可能是另外一番局面。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咸豐是清朝最昏庸的皇帝。我說他昏庸,是他成年以後昏庸。同治是幼年登基,成年以後剛想幹事,死了,才19歲。光緒也是幼年登基,他後來很想展現自己的才華,只不過被慈禧罩著,壓抑著,所以不成。咸豐是20歲登基,活到31歲,這十一年都幹什麼了?咸豐對藝術沒什麼追求,他比較喜歡女色。後來到承德避暑山莊,他臨死前還召了很多宮女在那兒伺候他。咸豐最有名的事,也就是和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女人-慈禧有關係。

    咸豐在位的時間,應該說是中國的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第一,鴉片戰爭的後果他要承擔,包括第二次鴉片戰爭。他在位這十幾年,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像《天津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平等的條約。第二,太平天國運動貫穿他統治的始終,令他產生極大的壓力。再有,就是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

    咸豐朝官窯瓷器

    由於上述原因,景德鎮被迫停燒,咸豐的瓷器就極少。從收藏角度上講,反而凸顯價值。為什麼?少!帶有"大清咸豐年制"款的瓷器特別少,跟前面的嘉慶、道光,後面的同治、光緒,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他是一,別人都是百。

    咸豐青花的特點就是非常細弱。咸豐時期不管畫什麼,都變得沒有力量。比如同樣畫棵樹,清初畫的樹都非常虯勁有力,咸豐時畫的樹就像舞台上搭的背景,一個紙片插在那兒,是棵半死不活的樹。咸豐時畫匹馬,我老說像馬戲團剛演完戲的馬,出來都蔫了,沒有生機。雍正那時畫的山就是山,樹就是樹,動物就是動物。咸豐呢,什麼都是一張紙。那麼,咸豐一朝是不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弱點呢?知道。所有窯工都知道:我們不抵祖上了,我們不如雍正,只好照著雍正那樣畫吧。所以在咸豐一朝,仿了大量雍正的瓷器,底下寫"大清雍正年制",寫祖上的款,不寫自己的款。但你一看,就是個模仿秀,怎麼弄跟真人也不一樣。

    我有一個朋友,他就買了一個咸豐仿雍正的青花山水瓶。他也琢磨了很久,以為是雍正的,最後交完錢興高采烈地抱給我看。我告訴他:"你這不是雍正的,是咸豐仿的。"他一下子特別沮喪,然後說:"我恨不得給它摔了,花那麼多錢當雍正買的,窩囊!"我說:"這事你也不必急,就當一個教材,將來你能跟人家說,這是咸豐仿雍正的,還學一門知識呢。"

    後來他就把這個瓶子擱在盒裡,塞到床底下去了,一塞就是十多年。突然有一天,他找我來了,說:"哎,我早年打眼的那瓶子特值錢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收藏首先是學到知識,獲得樂趣。經濟上的樂趣,有時是上天給你帶來的,不是你追求的。所以買錯了,也沒有問題,你學到了知識,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可能你當時買錯了,最後也能給你帶來很好的利益,那是時間在起作用。沒有時間這個坐標,你不可能獲得這個利益。

    同光中興

    咸豐去世以後,中國進入一個特定時期,就是"同光中興",歷史書上也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鴉片戰爭結束後,西方經濟進入中國,多少也刺激了一下中國的經濟。中國當時最高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太后。可以說,同治、光緒時期,一直是她在統治著這個國家,統治時間長達半個世紀。

    同治皇帝最早定的年號是"祺祥",後來由於慈禧和恭親王發動政變,殺了肅順等人,兩宮垂簾聽政,共同治理,所以改年號叫"同治"。慈禧太后能統治如此長的時間,不是一個偶然。我們不能說慈禧太后一無是處。作為一個女人,在男性占主導的社會中,她能夠統治這個國家長達五十年,絕對不是個一般人。她具有極敏銳的政治判斷力,有極強的政治才能。她趕上了同光中興,資本主義第二次萌芽,但她當時也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挽救這個國家。於是她就不斷出賣主權,來換取自己統治的穩定。

    這時的青花瓷已經徹底不講藝術性了,就是按照定式去生產,日用瓷與藝術瓷的區別不大。比較一下,雍正、乾隆時期,日用瓷就是日用瓷,藝術瓷就是藝術瓷,很明確。同光時期就都一塊兒用了,畫的圖案都差不多。但當時有一個重要的瓷器背景:粉彩的數量上來了,粉彩跟青花平分天下。我在講元青花的時候說過,惟一可能撼動青花地位的就是粉彩。在晚清同治、光緒的時候,粉彩就對青花發起了挑戰。這是整個市場的一個局面。清朝有四個皇帝在紫禁城辦的大婚,同治、光緒都是。光緒大婚的時候,提前做了很多準備。這時定燒的大婚專用瓷器,大部分都是粉彩,說明粉彩當時的社會地位比青花高。這時景德鎮御窯廠也大量燒造青花祭器,為東、西兩陵做準備。我們都知道,清代的皇家陵寢是清東陵、清西陵,當時陵寢中需要大量隨葬品,比如青花大缸等等,所以當時政府下令大量燒造。

    同光時期還有一類比較精美的官窯青花瓷器,比如"體和殿制"。體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在儲秀宮時用膳的地方,所以"體和殿制"的瓷器說起來都是她的餐具和日用器。慈禧太后當時要求自己用的瓷器,都要署上自己曾經住過的殿堂名,比如還有"儲秀宮制"的瓷器。這些瓷器上引用了一些外來的帶有點兒洋味的圖案,有些立體感。再有,慈禧在50歲、60歲、70歲大壽的時候,都大量燒造賞賜用瓷。史料記載,慈禧太后50大壽的時候費銀15000兩,60大壽的時候費銀121100兩,70大壽的時候費銀38500兩。

    打仗還是打架

    中國歷史上的收藏熱,同光中興到民國時期是第四次。這一次跟此前的三次有所不同,前三次都是內需,這次是外需。由於西方列強進入中國,大量吸走中國的瓷器,用各種方法使中國瓷器流向國外。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看到的中國瓷器,大部分都是從這個時期流出去的。由於這次收藏熱,大量仿品出現。這時仿品的目的就是欺世,跟乾隆時期完全不同。乾隆的摹古是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清末的仿古則是要牟利,為了欺世。大批西方人湧入中國,他們無法判定瓷器是哪個年代的,都是憑感覺買東西。那時候也沒人教課,也沒有《百家講壇》,沒有人教怎麼鑒定。

    那麼,西方人最喜歡什麼啊?"刀馬人"。我講康熙時說過,所以晚清仿了大量的"刀馬人"。西方人不是喜歡嗎,給他找個老的太麻煩,畫一個多容易啊,得了,現畫一個賣給他吧。於是當時大量仿品都流向了歐洲。我就見過一個朋友買了這麼一個青花大瓶,他跟我說:"我這是去歐洲旅遊時買的,不是在國內買的,這是康熙的,你看底下寫著"大清康熙年制"呢!"我說:"僅此一條就錯了。"因為我們能見到的凡是畫刀馬人物的大瓶底下,從來沒寫過"大清康熙年制",一般都寫明朝的年號。我告訴他這是晚清的仿品,說起來也有一百多年了。

    那麼,晚清跟康熙的刀馬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康熙的刀馬人一看就是在打仗,氣勢都出來了。晚清的打仗,就不太像打仗了,像戲劇片,兩個人比劃一下就完了。我跟那朋友說:"你這哪兒叫打仗啊,這叫打架!"另外,畫得也不是很豐滿,細部不注意,人物弱,佈局散。

    在收藏中,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你喜歡刀馬人,就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曾有兩個時期流行刀馬人。第一個時期是康熙時期,是一種創作;第二個時期是同光中興,是一種模仿。你要知道創作和模仿之間的區別,這非常重要。

    今天來看清末的仿品,質量都比較低,要讓我看,一眼就能看出來。倒是如今的仿品,仿得比同光時期更好,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信息跟今天的信息相比較,溝通能力特別差。你要想仿一個瓷器,必須得找一個原型擱這兒看著仿。今天不需要,有畫冊,有電腦,甚至有錄像,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當時窯工沒有這個條件,都是憑腦子記,見過一個差不多的,就畫上了。所以,當時的信息溝通不夠快捷,不夠準確。我們常說:眼高手低。眼高,不一定手高;但眼低,手一定低。今天信息業的發達,導致仿品非常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是過去的仿品一律做不到的。今天可以將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都仿出來,能仿得非常像,就是因為信息業的發達。

    珠山八友

    清代的最後一朝-宣統,僅三年。相聲裡說:"宣統,就是懸著,一捅就掉下來了。"國家的動盪,使景德鎮的官窯基本陷於停滯,品種很少,都是常用的賞瓶、碗、盤一類。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國以後,景德鎮擺脫了官方的束縛,擺脫了清代二百多年的慣性,出現了一批民間陶瓷藝術家,有的還受過西方教育。他們在景德鎮發揮自己的個性,製造了晚清到民國這個時期最漂亮的一種青花瓷器。其代表人物就是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主要是創作瓷板畫,以瓷板為紙,在上面作畫。民國時期非常流行把瓷板掛在牆上作為裝飾,跟掛畫一樣。珠山八友裡的大部分人都是畫彩瓷的,王步則是青花的領軍人物。他的青花畫得非常生動,跟以前的青花完全不一樣,明顯是受了西畫的影響。珠山八友在工藝上沒有什麼改進,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每個人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意願,而不去按照一個模式畫。珠山八友可不是八個人,是以王步、鄧碧珊等畫家為首的一批人,跟揚州八怪一樣。揚州八怪也不是八個人,有十幾個人呢。過去珠山八友的瓷器不受重視,但近些年也開始被關注了,價位也有所攀升。

    青花,在《陶瓷篇》中佔了很大比重。青花的發展脈絡,實際上就是景德鎮的發展脈絡。七百年來,青花依然可以稱之為瓷器的霸主,其地位無法撼動,對我們今天,乃至對以後的中國,都會有深遠影響。

    一般說來,青花在歷史上有三次高峰,分別在元朝、明永宣、清康熙。在這三次高峰中,青花瓷器所表現的形式和內容各有千秋。從某種意義上講,青花瓷器就代表了中國瓷器。大部分西方人都是通過青花來瞭解中國瓷器,乃至瞭解中國文化的。

    青花,是一個非常具有文學色彩的名字,非常有詩意,也非常浪漫。它的科學名字應該叫"釉下藍",或者叫"釉裡藍"。與之相對的,就是"釉裡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