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相信荒謬的事情,從來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事實上,無論多麼荒謬的事情,不僅總是有人相信,而且還總是有很多人相信。更為有趣的是,當荒謬本身荒謬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信奉者的人數可能開始不僅與荒謬程度同步增加,並且可能會以荒謬程度作為指數戲劇性地增加。
自我奮鬥,勤奮努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即便有些人(注意,只不過是「有些人」)貌似不需要奮鬥,甚至懶惰到令人嫉妒地步,也一樣可以享受其他人即便奮鬥、努力,甚至掙扎都不可能獲得的一切。但這些少數人的存在並不說明全部問題。
有一個事實非常簡單,卻難以接受。這世界所有的資源並非平均分佈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身上,能夠比較接近地表示這種分佈情況的數學曲線叫做「正態分佈曲線」(NormalDistributionCurve)。數學一直是心智相對發達的人類所特有的、並且不斷進步發展的、描述這個世界最為精確的工具——幾乎不應該在後面加上「之一」。
參考閱讀:正態分佈是概率論中的最重要分佈。大量的實踐與理論分析均表明,大多數隨機變量均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佈。如測量的誤差,學生的成績;人的身高與體重;產品的質量數據,投資的收益率等等均可認為服從正態分佈。正態分佈的隨機變量應用範圍之廣,可以說任何一個隨機變量不可能與之相比,其在數理統計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現今仍在常用的許多統計方法,就是建立在「所研究的量具有或近似地具有正態分佈」這個假定的基礎上,而經驗和理論(概率論中所謂「中心極限定理」)都表明這個假定的現實性,現實世界許多現象看來是雜亂無章的,但在紛亂中卻又有一種秩序存在,研究表明,若影響某一數量指標的隨機因素很多,而每一種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太大,在理論上可以證明,該數量指標是服從正態分佈的。
可以想像一下在X軸上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一字排開,而他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各種資源的總和投射在Y軸上,最多的站在中間,剩下的往兩邊排,那麼最終就應該非常接近這個正態分佈曲線。與我們的真實世界非常相似,只有1%的人在資源上極端貧困,也只有1%的人在資源上極端富有,大部分人屬於中等水平。
這種資源上的分佈的自然地「不均勻」,理解上貌似簡單易懂,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人拒絕理解,拒絕接受。他們甚至拒絕使用「不均勻」這個詞,而是用「不公平」來取而代之。歷史上,有無數次的戰爭、無數次的掠奪,本質上來看,只不過是因為把「均勻」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勻」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打著」正義「的旗號為所欲為。
資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經濟學上的措辭是」資源稀缺「(Scarcity)。在整體上資源稀缺的前提下,」資源並非均勻分佈「體現在每個人身上,直接的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裡,資源稀缺是客觀現實,也恰恰因此,人們的主觀願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滿足。
理解這種現象貌似並不困難,但是,清楚地理解之後平靜地接受,就沒那麼容易了。到今天,也隨處可見那些無法接受的人。對那些無法接受現實的人來講,其實只剩下了一個選擇,即,逃避。
據傳聞生在蘇格拉底被處死那天(約公元前三世紀)的狄奧根尼斯(Diogenes),在意識到資源稀缺性的時候,採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觀願望。狄奧根尼的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麼?那我不消費了,我沒有慾望總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張清心寡慾。累了,隨便找個木桶就住下了;餓了,到垃圾堆裡找點兒剩飯。他也喜歡享受,但是他可以控制自己進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謂」消費「——比如,曬太陽。所以,他曾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非常不耐煩,」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儘管那國王允諾說要滿足他的一個願望。
兩千多年後,卡爾·馬克思選擇的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資源的」分配不公「(準確地講,應該是」分配不勻「),但無法接受資源分配與人性並無關係這個事實。他認為,」資源的配置應該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在用」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解釋自己對世界的觀察之後,他開始幻想,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麼?沒關係,別看現在是這樣的,但是,早晚有一天,總會物質極端豐富;到那時候,人們就可以各取所需,按勞分配了!」事實上,馬克思去世120多年之後的今天,物質已經相對極端豐富,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物質依然稀缺並且依然分配不勻,而貧富差距也只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現代西方經濟學緣起於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學說,經過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1772-1823年)的補充,直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才算是徹底正視資源的稀缺性,認為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在於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換言之,要在承認資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平靜並且理性地接受「資源稀缺」這個現實,其困難程度超乎想像,乃至於從人類整體來看,理解並接受這個現實大約花費了將近兩千五百年——從狄奧根尼斯,到凱恩斯。
而所謂的「人人都能成功」明顯是荒謬的。首先,每個人擁有的資源不僅有限,並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設想一下極端情況:
1)「成功學」所倡導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確的;
2)每個人都能做到貫徹並實施那些完全正確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不可能出現人人都能成功的結果。因為,必須接受的前提是「每個人擁有的資源不僅有限,並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終,用圖表把每個人的效用畫出來之後,依然是只能是正態分佈曲線(只不過是一個底部更高的曲線),而永遠不可能是這樣一條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