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表情暴力嗎?
有些人除了認真嚴肅外,還常肆無忌憚地展現他們的負面情緒。他們往往「任勞任怨」、「鞠躬盡瘁」,卻得不到合理的報償。如果你覺得自己為朋友。為公司做了很多事,結果老闆不肯升你職,別人也不感激你,你可能要檢討的是自己是否有「表情暴力」,是否情緒智商和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如果你苦著臉幫別人做事,事情雖然賣力做了,但結果等於沒做。這是我對人際關係上的一點小觀察。放在感情上來看也一樣,如果今天你的另一半餓了,要求你下一碗麵,你快樂地為他煮麵,和用一張苦瓜臉為他煮,煮出來的面可能相同,但他吃起來滋味不同,對你的感激度也不一樣。
面對著現代社會許多女人「我對他那麼好,他竟然這麼狼心狗肺」的投訴,我只能說,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那人本來就狼心狗肺;二是,他覺得你盡心盡力,但他也相對收到你的表情暴力和負面情緒的摧殘。他恩將仇報,或不知報恩,你也不是沒有加害於他。
用一張苦臉為人做事,做到一百分,可能會被扣到六十分。用笑臉為人做事,做到八十分,也可以得到一百分。每個人都怕別人心不甘、情不願地為他付出,怕欠感情的債啊。在公司工作尤為如此。一個朋友的公司,有一位勤勞誠懇的職員,他的工作績效,幾乎是其他同事的兩倍。老闆當然喜歡付一人薪水等於請兩人做事,但卻死也不肯讓這個員工升職。答案很簡單,這個員工太情緒化,個人的負面情緒太多,並不能「為人表率」,自然沒辦法讓老闆相信,你可以當主管。
不必強作解人
剛剛做廣播節目的時候,我很虛心地請教朋友的意見。有兩個朋友很猶豫地不約而同地指出同一個問題:「你太早打斷來賓的話了。」「你常常不由自主地太早發出笑聲,因為你已經聽懂來賓的笑話,但是我們還沒聽懂啊。」
我才覺悟到這一點:在別人話還沒講完之前,太早明示或暗示他我瞭解了,是一種不太禮貌的行為。就傾聽你們談話的第三者而言,你反應太快也令大家不快,因為,你似乎在暗示著:聽,我懂了,你懂了沒?
這簡直是一種下挑戰書的行為。
一般談話常犯的毛病
我慢慢修正這個缺點之後發現,節目不但做得更流暢了,和來賓的相處也能夠做到賓主盡歡,當主持人也不再那麼緊張。除了時間真的已經不夠用,或者是不熟悉說話技巧的來賓不斷在同一個話題上兜圈圈,使其他人沒有說話的機會,否則我都會耐心地讓大家把話說完。
我也想到自己當來賓時所不喜歡的主持人的類型,沒錯,就是那些急著操控你的說話節奏,在你還沒講完時,有意無意間露出一副「可以了,我懂了」的主持人。他們會散播某種「別搶我風頭,我才是老闆」的氣氛,使所有的參與者陷入非常凝重的氣氛。
在一般的談話中,我們也常犯同樣的毛病。一位溝通專家曾經羅列出幾個交談中令對方不悅的用詞,比如「我告訴你」(這暗示著,由我來教導你這個無知的人吧)。
「你瞭解嗎」(你有足夠的智商瞭解嗎),還有「我知道」(你是白告訴我了)。這些大家都會不自覺說出口的習慣用法,傳達出不夠尊重別人的感覺。在別人深感委屈時,不經意脫口「安慰」別人「不要哭」,在別人激動時說「不要激動」,同樣是我們在口頭上的反射性行為,但一樣使別人有被壓抑的錯愕感。此時不如輕拍他的肩或握住他的手,才能讓他感受「我是跟你站在一起的,但這件事可以好好解決,不是嗎」。沒聽完對方的話就馬上做出判斷,則是更武斷的。
私人的婚姻、愛情等問題,其實並不適合在熱線、演講或座談會、現場節目中作回答,因為短短的時間內,他們只能說明梗概,一下子給結論,顯然有「瞎子摸象」的嫌疑。
你有重複別人話尾的壞習慣嗎?
除了上述種種說話方式令人緊張之外,還有一種「強作解人」是不受歡迎的,那就是,太想表示你瞭解,怕插不進或跟不上別人的談話速度而有重複話尾的無意識話語,變成一隻「八哥鳥」!
比如,A和B在討論他們一個懂古典文學的朋友,C不太認識這個朋友,但卻因害怕A及B以為他不懂古典文學,而有下列反應:
A:聽說你和張大同是好朋友?
B:我和他是大學室友,他對唐詩非常有研究,每天早上起來背一首唐詩……
C:……唐詩。
A:你知道他考研究所時的專門科目是什麼?
B:好像是李白詩和《史己》。
C:哦……《史記》!
A:聽說他還很多才多藝……
B:對啊,他是古典音樂社的社長,畢業公演時他的小提琴演奏,讓大家如癡如醉,他拉的是……我記起來了,《流浪者之歌》!
C:……浪者之歌!
A轉頭問C:你也認識張大同?
C:……不認識,但好像……大同這個名字,好像聽過……
有些人在急於表示自己是「解人」時,這兩種方式常使大家談話的氣氛出現「怪怪」的狀況。會當接話尾的「八哥鳥」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別人看輕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而會在別人沒講完時說「你要講什麼我已經知道了」,然後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聰明,夠自信,但說話的EQ不夠高,久而久之,別人可能不會對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願與你分享什麼。
「我告訴你」、「我知道」……有時我的口中還是會不經意地吐出這些「狗牙」來,我總會很歉意地看看對方,說聲抱歉,叮嚀自己:拜託,下次少犯!
既做之就心甘情願
有一次,忙了一天之後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休息,晚上十點多,正當我在聽著音樂放鬆身體、培養睡前情緒時,朋友忽然打電話來。
「你在哪裡?」他問。
「在家啊。」
「你不是答應我說,今天要來參加我們公司的Party嗎?」我有嗎?我想了想。一定是人家在幾天前問過我,由於時間。地點和確定性都很模糊,所以我也很模糊地回答:
「好啊。」我以為「好啊」兩個字,並不代表什麼精確的承認。
「我找你找一天了。你的電話是不是沒有開機?」我一直在錄影、錄音、開會,由於怕因為我的原因妨害任何事情的進行,所以我確實沒有開機。
「現在出來吧,我們才剛開始呢!我們在某某餐廳……」我的眉頭輕輕地皺了一下,估量了自己的情況,我很累。這個朋友顯然不管我今天做牛做馬了一天,也不管現在時間已經很晚了,也不管我在這麼晚的時間單身赴宴並不安全,而且他們約的地點是個吵得不得了、龍蛇雜處的餐廳……他只是很渴望我到場,表示他把我「好啊」的承諾視為「隨時都好」的意思。
「我很累,你們好好玩好了。」我說出了真心話。他掛掉電話的聲音有點沮喪。不過,他並沒有放棄,再請他們公司的同事,也是我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進來。「我們以為可以看到你……」這一次,我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不要做歡樂氣氛的「急凍人」
我在最快的時間內上妝,叫車赴宴。一走進餐廳,震耳欲聾的音樂像一群病毒一樣,侵蝕著我十分需要放鬆的神經。我的眉頭皺得更深了。
「跳舞吧。」不知道朋友邀了幾次,我就是不想參與。
「喝什麼飲料?」我實在只想趕快離開,所以我說:「隨便。」我呆若木雞地坐在那裡,像個外星人忽然被架出了太空船,來源不明地出現於眾人的視線焦點中。
不久,我發現我的到來反而使周圍的氣氛有點奇怪,每個人都顯得有些尷尬。我好像個「急凍人」,為周圍的空氣打了冷凍槍——問題在哪裡呢?
我開始懺悔起來:「是因為我嗎?」
確實是的。我來了,但心沒來,我也想掩飾我的不開心,但我的臉上彷彿寫著:
「我是被強迫的。」沒錯,我來之前並非心甘情願,但是,我來,是來讓大家高興的,而不是讓大家不高興的。所以我必須做一些調整,不然,來了比不來還破壞朋友關係。
「跳舞吧。」我說。在這個場合穿得過度「優雅」的我,還是擠進了有堆「辣妹」盤據的舞池,奮力地「搏命一跳」……
怨了就不要做,做了就不要怨
這個經驗使我想到古老的教誨:「既來之,則安之。」聽來好像很簡單,但我們在很多時候,常常忘了它。來之,心不甘情不願;做之,一副晚娘臉。
我想到從前認識的一位朋友。他是做美工的,自己接案子做。每一次礙於人情接到錢很少的案子時,他總是苦著一張臉做,而且還故意遲交或刁難。他總是說:「一分錢一分貨,沒辦法。」當時我很不喜歡他勢利的工作態度,卻沒想到在態度上,我也常有這種「不敬業」的問題。自己不開心,只會累得別人不開心,來了做了,別人反而不會感激,只會怪你;你到底也盡了力,但只會為自己贏得一種負面印象。
在家庭中,有些人一邊做家事一邊噴叨,是因為既做之卻不心甘情願;公司裡,接到上級指示非做不可,還憤恨難平,做得再好,也只會讓人說你是「抱怨大王」;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是「做一行又怨一行」的人;馬路上,也到處是明明知道開車一定會碰到塞車,但又喃喃怨塞車、火氣大到影響乘客(不管乘客是你的客戶或跟你一起度假的家人)的人……是因為我們不能調適「則安之」的心態。
怨了就不要做,做了就不要怨。我還是得時時提醒自己,如果你來了,你同意了,你做了,那麼,就打發「我是被迫的」的那股怨氣吧。自己快樂,大家快活!
但是,那些常常勉強別人做他不願做的事的人,也該注意了,雖然你也許會處處如願,但終究不會得到別人的真心的感念。
你忍耐,他受損
有一位影劇界的朋友告訴我一個生活小插曲:
某次錄影她打電話叫了無線電計程車回家,下車時計費表上顯示的是一百八十元,她拿出兩百元給司機,司機默默地收了。以台北市的計費標準,表上加十五元,等於車費。她稍微等了一下,以為司機會找五元給她,但司機一點動靜也沒有。她想,算了,才五元嘛,就拉開車門下車了。合上車門的那一剎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無線電車的,按規矩需要再加叫車費十元,是她還欠司機五元才對。於是她又敲敲前車窗,趕緊把五元再遞給司機。司機冷冷地搖下前車窗來,說:「哼,虧你想到了,不然我還以為,連你這樣一個名人,也想貪我五塊錢小便宜!」
雖然誤會是化解了,但我這個朋友心裡老大不舒服,她說:「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我少給了他五元呢?要是我沒想到我還欠他五元,趕快把錢給他,我可能會莫名其妙地損失我的名譽,他大概會告訴他的每個乘客,某某人坐他的霸王車吧!」
有話就說別隱忍
在日常消費中已經變得微不足道的五元錢,卻給我很大的啟示: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像那個司機一樣,無聲地在忍耐著某個人的作為。而事實上,我們的沉默反而誤解了那個無辜的人,讓他根本不知道哪裡得罪了你。你心裡因為這樣不舒服,他的名譽也因而受了損,至少,你莫名其妙地為他扣了分。為什麼你不說出口呢?很多類似這種「五塊錢」的問題,影響了我們的朋友情誼、愛情品質、人際關係,甚至家人的情感。
他們真的不知道哪裡得罪了你,而歸結原因,他們不是故意的,只是你的言語或你的口是心非誤導了他。
比如說,女友會告訴男友,情人節她不要花沒關係,花很貴,賣花的人是騙子。男友信以為真,結果在情人節那一天,大家都收到禮物,只有她沒有,氣得她跟男友翻臉說:「你根本不關心我!」把脾氣發在別的地方。她不告訴男友原因,是因為自己確實說過不要花——但男友誤會了,她沒有說她不要禮物啊。
有個母親在母親節那天因自己的三個兒子都沒表示,氣得一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應節歌曲就落淚。其實,兒子曾愣愣地問過媽媽:「媽,母親節快到了,您缺什麼東西?」媽說,沒有缺,只要你們過得好就好。「平常對我好,節日不重要。」但到了那天,兒子們全出去陪女朋友看電影,她竟無法面對自己「不可言喻」的失落感。
婆婆嫌媳婦洗的碗不於淨,又怕變成壞婆婆,隱忍不說,自行把媳婦洗過的碗再洗一遍——媳婦當然老大不高興;覺得媳婦的菜不順口,硬把每餐攬來自己弄,背地裡又感到自己好委屈,向兒子投訴,說變成了家中的老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