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笑沙鷗 正文 54、別拿學問嚇唬人
    我看見有些官員遞上的名片,上面署有博士、碩士、教授之類的頭銜,總是不以為然。不光政客們喜歡拿學術頭銜裝門面,企業老闆們也頗好此風。曾有位公司老總給我遞上名片,上面竟有博士、碩士頭銜五六個,差不多抵得上胡適先生了。

    歷史上做官又做學問的人,真實動機也許並不是「代聖人立言」之類,而是裝點門面,好讓自己的官越做越大。當然,如果真的既能做官,又能做好學問,自然是好事。可惜這樣的例子很少見。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後人望文生義,理解成學問做得好的人就去做官,做官做得好就須不斷學習。這完全是誤解了。這句話說的「優」字,並不是優秀的意思,而是多餘、富餘的意思。優者,渥也,裕也。孔子的本意是說,讀書讀好了,如果有多餘的能力,就去做官;做官做得好,如果有多餘的能力,可以做做學問。

    可是,中國自古做官的人,既想當官享受現世的尊榮,又要立言夢想千秋萬代。其實,真正做學問有成就的,都是專心只做學問的。魚與熊掌很難兼得。清代做學問的官員不少,而真正在學術史上留下遺產的,無非就是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萬斯同等不肯效忠清廷而潛心學問的人。就說萬斯同,他不肯做清廷的官,既不應試科舉,也不應試博學鴻詞。後來,因為清朝要修明史,萬斯同由於故國情懷,才答應入清廷明史館。但他拒受任何官祿,以布衣之身撰修明史。他注有《明史稿》五百卷。但是,當時的明史館總裁王鴻緒卻命人將萬斯同的著作重新抄錄,署上自己的名字,上呈康熙皇帝。一個不學無術的官僚,靠偷書就成了大學問家。當時還有個學界大師級人物叫徐乾學,官也做得很大。但是,他的《讀禮通考》,也是萬斯同捉刀而成的。李光地這個人物,因為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頗費筆墨,很多人都知道。他也是當時十分顯赫的學問家,號稱理學名臣。望文生義便可明白,所謂理學名臣,既是學問家,又是大官兒。但是,李光地的學說完全承襲宋明舊說,老調重彈,全無建樹。李光地死後,雍正卻稱他為一代完人。雍正並不蠢,李光地是何許人也,他肯定也看得明明白白。可皇帝老子為什麼要睜著眼睛說瞎話呢?都是御人之道的需要。帝王需要按照自己的標準和想像塑造模範大臣形象。

    有句老話:百無一用是書生。如今的官員們曾經都是書生,至少大學畢業,碩士、博士也不少。他們原本並非「百無一用」,而是學有專長;可一旦在政府機關打磨些時日,大腦內存就只剩幾句官話了。久而久之,百無一用。一海歸博士自京師來,相約敘話。飯局間,博士每每說自己是學者,而非官員。常人說自己是學者,有驕狂之嫌;官員說自己是學者,則是謙虛了。暗中有個邏輯:官員謙虛,便成學者。可見,官員到底比學者高級。席間難免論及有關人事,但凡說到某某官員,博士必說這個人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吃過飯。其實,我覺得此君更願意我們把他看作官員。於是想起一位前輩的調皮話,套用之:此博士必定在官人面前作學者狀,在學人面前擺官員譜。此類書生,縱使出身哈佛、牛津,也枉然了。

    早已落馬的四川省原副省長李達昌,先當教授,後來從政,扶搖直上做到副省長,又掉轉頭回到大學任教。他的學問做得怎麼樣,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個挪用公款上億萬的大貪官。現在,學位、學問等等,不僅成了有些官員的晉陞資本,更成了有些貪官的保護色。老百姓對讀書人還抱有樸素的幻想,認為他們知書達理,壞也壞不到哪裡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