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記 正文 第三節
    十三日

    下午路過威尼斯音樂學院,聽到有人在練聲,另一個窗戶傳出鋼管的聲音,於是進去張望。裡面的院落天井極豪華,大約是舊時貴族的府邸。想起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亦是在一個王府裡。

    從音樂學院出來,過學院橋,橋頭便是威尼斯美術學院,索性也進去看一看。不料剛在門庭小院舉頭,即被門房指手劃腳喝了出來。

    我想我在威尼斯充的角色,在別人看來是個日本角色。去店裡買地圖,老闆用日本話問我要哪一種,我雖然中國話說得最好,想通了,操英吉利語說,我是中國人呀。老闆一拍額頭,歎道,我的媽(mammamia),我好不容易才學了幾句日本話。我說沒關係,哪國人都會付你「里拉」的。

    十四日

    馬克送我一本他翻譯的《茶經》,裡面收集有精緻的插圖。馬克做的註釋佔了書的三分之一。為引用藏在日本的中國典籍,馬克特地去過日本。

    馬克亦認識小蘭,說他參加了小蘭在威尼斯大學的畢業考試,那天小蘭彈中國古琴的時候,所在的大房子的窗忽然都自動打開了,真是奇怪。

    如果從物理方面討論這個奇跡,是不是很無趣?

    我問馬克,在威尼斯讀東西時常常看到「北方蠻族」,這「北方蠻族」到底是什麼人呢?

    馬克說,就是我呀。

    馬克的頭髮是淺栗色,屬金髮一類,眼睛藍灰色。一般意大利的女人認為金髮是美,金髮應該是當年「北方蠻族」的頭髮。歷史的歸歷史,現實的歸現實。

    以我有限的直觀來看,地中海沿岸的種族的混合,包括東方的阿拉伯人、南方的北非人、北方的「蠻族」。這種混合的結果,就是意大利的男女非常好看,腿修長有力,脖子精緻,額頭飽滿,腰部微妙,像臉一樣的有表情。天生的卷髮和暗色皮膚的人非常多,肥胖臃腫的人在人口比例上很少。我曾問過一個人為什麼意大利的胖子少,回答是「胖子都被我們趕到美國去了」。

    不少中國畫家因為畫《大衛》石膏像,錯把大衛當歐洲美男子,其實大衛是實實在在的阿拉伯美男,他是以色列王,鼻樑堅挺,嘴唇有變化,卷髮。北方歐洲人是直髮,斯堪地納維亞人為典型。當地中海東南方的文明燦爛時,「北方蠻族」趕時髦,將頭髮燙卷為美,我們現在還可以從英國法官頭上的假卷髮體會到當年的趨時遺緒。古希臘得非洲人種與文明的傳佈,於是古希臘的俊男美女雕像,無一不是卷髮,給中國畫家們的學生時代添了不少麻煩。

    現代中國人的愛燙卷髮,應該是近代對西方世俗審美的隔代趨時,因為《水滸》裡的赤髮鬼劉唐還是古典醜男,現在則是男女劉唐滿街走,意氣風發。

    意大利人的血源混雜使他們的嘴唇有造型。歐洲北方人的嘴,像用刀在鼻子下面橫砍的一條縫。我的經驗裡,亞洲人的嘴有形狀,這一點在佛像上得到典型的表現。

    當一個意大利人看著你的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嘴的造型已經在表達意義了。意大利人的手勢太強烈,因此掩蓋了嘴的妙處。

    因為頭骨的造型,意大利人的臉到老的時候,越來越清楚有力,中國人的臉越老越模糊,模糊得好的,會轉成一種氣氛。

    在意大利的車站等車,你如果有興趣觀察意大利人是危險的,結果是車開了你都不知道。

    現在的中國人在講到中國人的時候,常常會誤以為佔人口多數的漢人是一個血緣單純的族裔,文化亦是傳統單純的文化。這種誤會我想是由於漢字的保持不變,而漢族其實是雜種,只是近代以來雜交被人為阻斷了。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周人自西而來,這個「西」是多遠的西呢?由文字史看來,從那時起,被規定為亞洲的被稱為中國的這塊土地上,文化一直是混雜的,也因此而有生氣。最明顯的文化混雜時期是公元三世紀到十世紀,手上的這本《教坊記》記載的僅是其中短短四十年。

    《出內》一則說:

    范漢女大娘子,亦是桿木家,開元二十一年出內。有姿媚,而微慍羝。

    「慍羝」就是「胡臭」,古代時指從西域來的人身上的味道,我懷疑即是「胡人」的語源。「胡臭」後來叫「狐臭」,「羝」是公羊,不是狐狸,「慍羝」是羊羶氣。「桿木家」就是爬桿溜索的能手,唐朝有不少詩人用詩描寫當時的場面,威尼斯亦有不少表現中東一帶來的「桿木家」的風俗油畫。《教訪記》裡提到教坊裡的人「兒郎既娉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愛,雲學突厥法」。《北史》說「突厥法」是「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世叔母、嫂」,《隋書》說「突厥法」是「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

    《眼破》一則說:

    有顏大娘,亦善歌舞。眼重,臉深,有異於眾。能料理之,遂若橫波,雖家人不覺也。嘗因兒死,哀哭拭淚,其婢見面,驚曰:「娘子眼破也。」

    「眼重」就是睫毛厚,現在西北的人說姑娘好看,是「毛毛眼」。「臉深」,就是顴骨不突出,亞洲蒙古人種、馬來人種的顴骨是突出的。由面孔的樣子可以看出顏大娘是從中東或中亞以西的地區來的。「橫波」,說的是蒙古人種的細長眼形,顏大娘將自己的顏面化妝成漢人的樣子。現在美國人希望自己能像亞洲人那樣體毛少,所以時興刮和拔體毛,有點像這位顏大娘。

    《壓婿》一則說,翻觔斗的裴承恩的妹子叫大娘,歌唱得好,哥哥將她嫁給爬桿的姓侯的,大娘卻與常在皇上身邊的伶人趙解愁私通。

    姓侯的病了,大娘與趙解愁打算用藥毒死他。同班子裡的王輔國、鄭銜山與趙解愁是哥們兒,又和姓侯的是老鄉,於是悄悄告訴也是同班子的薛忠、王琰:說給侯大哥,晚上要是有人送粥給他,千萬別喝。

    晚上果然有人送粥,姓侯的就沒喝。

    深夜,大娘帶引趙解愁來殺自己的男人,鄭銜山主動要求背土袋子。滅了屋裡的燈,很黑,鄭銜山把土袋子放在姓侯的身上,但不壓住姓侯的嘴和鼻子,其他人都沒有發覺。

    天亮了,姓侯的沒死,當然就是官司,皇上下令范安及追查這件事,結果是趙解愁一夥人每人挨了一百下。

    姓侯的沒死是因為土袋子沒有壓嘴和鼻子的緣故,又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土袋子裂開了。後來班子裡的女人們互相開玩笑說:姐們兒(原文是「女伴」)!以後要是縫壓你男人的土袋子,仔細縫結實了,可別讓它開了綻。

    裴承恩的姓,是當時西域疏勒國的姓,所以裴大娘不是漢人,應該是西亞的姑娘。說她歌唱得好,西亞一帶的女聲多沉韌,即現在所說的磁性的聲音,或說聲音性感。她哥哥的名字叫承恩,大概這個承恩承的不是一般的恩。不過皇上沒想到殺人者都是自己身邊的伶人、寵幸者,不殺了,打一百下吧。

    唐朝的李氏皇族,也不是漢人,而是西亞的血緣,毛髮是捲曲的,所謂「虯髯」。由西亞人做統治者,風氣當然是愛好歌舞,性格開放。《教訪記》記的是公元八世紀唐玄宗時的事,也就是中國人常常稱道的「開元」、「天寶」遺事。這個玄宗皇帝李隆基,讓中國狂歡了四十多年。

    玄宗寵愛的大詩人李白,亦出生在西亞的碎葉,即現在的原屬於蘇聯的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的托克瑪克。他的詩頗多酒神精神,我常覺得他的有些詩是彈「東不拉」伴奏的,相比之下,杜甫的詩明顯是漢風。李賀的詩亦是要以「胡風」揣度,其意象的奇詭才更迷人。

    當時勢力最大的軍事將領安祿山,是突厥人與波斯人混血,史思明則完全是波斯人。安祿山自己會說多種胡語,鎮守的河北,多為東突厥人。當時有人自不說漢語的河北回長安,預言安祿山必反。

    我有不少江蘇的朋友長邊鬢鬍子,蒙古人種是山羊鬍子。作家葉兆言、蘇童都是胡貌江蘇人,剃掉頭髮,活脫標緻羅漢。自古南方多胡商,福建泉州人就多阿拉伯人裔傳。最古的中原人,大概是現在的苗人,所謂炎帝子孫。中華民族人種文化歷史,就是「客」來「客」去的「客家」史,靠「書同文」貫串下來。

    「五胡亂華」,左右瞄瞄,雜得很哪。

    《教坊記》所記載的歌舞,多是由西亞傳來,教坊內外的藝人,也多有西亞人。看唐長安地圖,西域人社區之大,有如觀今之紐約、洛杉磯的族裔社區。

    與其說唐朝時胡人被漢化的程度,不如說唐朝時漢人被胡化的程度,端看從哪個角度講。

    我嘗試說唐詩的興旺與當時的西亞音樂有關,胡人的音樂大概有現在搖滾樂的意思。唐時的詩句都較後世通俗,而且量大,清代的《全唐詩》收了兩千多個詩人的近六萬首詩,要知道,唐朝時中國還沒有活字印刷術,那麼多人做那麼多詩,傳佈恐怕是靠歌。

    顧氏《文房小說》的《集異記》裡載了一篇唐人小說《王之渙》,講開元年間有一天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個詩人到館子裡喝酒,有十幾個梨園伶官也來喝酒,三個詩人於是避到旁邊去。不久又來了四個漂亮的伎女,一來就奏樂唱歌。三個詩人於是打賭看她們歌中唱誰的詩多,結果每個人的詩都有。後人考證這三個人不可能在一起,但歌伎唱詩,卻透露了唐詩流布的世俗途徑。

    唐詩的四言、五言、七言和詞,大概與漢族本來的音樂和胡樂的多種節奏有關係?

    大詩人白居易的詩的特色之一即「老嫗都解」,就是這樣,長安名士顧況還半玩笑半警告: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這有點像對到紐約去闖蕩的搖滾樂手警告:競爭厲害呀。現在北京有個搖滾樂隊叫「唐朝」,真讓人神往,但聽下來,還是朋友崔健的歌詞類似唐詩的有元氣、樸素、易於上口。猶記得八六年崔健在我家小屋唱《一無所有》,唱了朋友們要求再唱。

    其實最像唐朝盛況的是現在流行台灣、內地的「卡拉OK」,各種人都在積極地唱同樣的歌,只不過唐朝沒有麥克風,唐詩與現在歌詞有優劣之別。

    唐朝沒有產生哲學家,也沒有思想家。帶思想的狂歡多尷尬。

    崔令欽記的那個殺人故事,我曾經用來寫過小說,但寫來寫去不滿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